王躍
2011年,李梓新一手創(chuàng)辦了“中國三明治”。2014年3月,“三明治”的“故事公園”在上海五原路上安了家。
他發(fā)現(xiàn)五原路是個有故事的街道?!颁撹F大王”,三毛漫畫的作者張樂平,音樂家譚盾、李泉,作家衛(wèi)慧都曾居于此;而今,這里聚集了很多獨特的小店和有趣的人。
“三明治”團隊寫下了五原路的故事。李梓新說,關于城市,對人和故事的關注太少。中國又有太多的故事了,不記錄下來太可惜。
來北京出差的三天,李梓新住在方家胡同46號院。這是個符合他調性的地方。為什么這么說呢?和他筆下的五原路之于上海一樣,方家胡同在北京也是一處有歷史有文化的地界兒,它東起雍和宮大街,北面是孔廟和國子監(jiān),方家胡同小學以前是清朝的循郡王府。而46號院原來是中國機床廠的舊址,現(xiàn)在被改造成了一個文藝基地,有劇場、有藝廊、有咖啡館、有餐廳……這是大城市中心最接地氣兒的所在,走進胡同,市井生活就把你包圍了。
穿著樸素的藍色襯衫,背雙肩包的李梓新看上去是萬千普通青年中的一個,但內里,他卻是個有想法又頗具行動力的文青。知道“中國三明治”的人大多會知道他。2011年,他三十二歲,一手創(chuàng)辦了這個致力于非虛構性寫作的平臺,讓中國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們書寫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叭髦巍边@個詞兒很形象地刻畫出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代人,他們承受來自事業(yè)、生活、家庭等多層壓力。但同時,他們也有對理想生活的愿景,也會顛覆傳統(tǒng),嘗試創(chuàng)新的生活方式。
好故事從來都是重要的生產(chǎn)力。李梓新很早就意識到這點,并癡迷于此。從人民大學新聞系畢業(yè)后,他做過記者,在院校做過行政,后又到英國留學。輾轉騰挪間,出于對故事的愛,他再次回歸媒體。2014年,為了給自己的三十五歲一份特別的禮物——獨立自由,他辭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三明治”的運營,專注于故事的生產(chǎn)?!爸袊髦巍钡墓ぷ魇冶闳∶肮适鹿珗@”,實現(xiàn)了一個故事的所有流程:聽故事、講故事、策劃故事、采訪故事、發(fā)生故事……他們還會在工作室的門外張貼故事,路人可以掃二維碼進行觀看。
2014年3月,故事公園在上海五原路上安了家,這便是一個好故事的開端。
五原路坐落在上海舊法租界區(qū),早時叫做趙主教路,解放后被改了名,取的是內蒙的一個縣名,馮玉祥將軍曾在五原誓師。五原路很窄,是上海唯一一條不通公交的路,路邊兩排茂盛的梧桐樹為它營造出一種陰翳之美。有趣的是,它被烏魯木齊路從中穿過,便同時擁有了兩種風情。往東,充滿了市井氣,小賣部,木匠鋪,米面店、房產(chǎn)中介沿街排開;往西,立刻安靜祥和起來,是個老克勒的世界,路邊有許多老洋房藏在梧桐樹后。
也有很多故事藏在這里。五原路上一棟六層的洋房曾是基督教華東神學院的舊址,三毛漫畫的作者張樂平的家就在288號弄堂里,“鋼鐵大王”朱恒清在這里擁有過有一座獨立花園別墅。在上海解放前夕,中國地下黨就是在212弄的洋房里策劃的如何迎接解放軍。上海解放之后,一批南下干部住進了五原路,他們的兒女中,便有后來成為著名海派作家的陳丹燕。文藝青年似乎十分鐘愛這里。音樂家譚盾、音樂人李泉都曾居于此。寫下《上海寶貝》的作家衛(wèi)慧,在1990年代末,花了20萬在五原路買下了一套房子,里面有一間書房兼客廳,一小間臥室,外加一個閣樓……城市和棲息于此的人就像談戀愛,相互吸引,又滋養(yǎng)著彼此。
李梓新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在搬到一個新地方后,不用手機里的地圖,而靠自己的腳步去熟悉它。工作室剛搬到五原路時,在一個混黑的晚上,他走到常熟路口,看到一塊小黑板上寫著:“小季在里面,拷邊撬邊,修換拉鏈?!彼贿@種民間智慧式的押韻逗樂了。
李梓新通常6點鐘起床做飯,7點半騎著電瓶車送兒子上學,不到8點鐘,他就到了工作室。此時的五原路很靜謐,大多數(shù)店還在睡夢中,只有一個幼兒園,會帶來一陣喧鬧聲。不過,也有和李梓新一樣做早鳥的,那就是波美美發(fā)店的老板。
這間理發(fā)店位于“鋼鐵大王”舊時別墅邊上。剃頭師傅杭國強1990年初從揚州來到上海打拼,那時他才三十歲,大兒子剛出生。因為五原路寸土寸金,他們一家則住在二十公里開外的閔行區(qū)。每天早上6點半,妻子就會準時載著他與小兒子出門,因為外地車牌早上7點后就被禁止上高架了。把兒子送到波美附近的小學后,夫妻倆就開工,一直要做到晚上8點,等外地車牌能上高架了再回家。兒子放學后便在波美靠近廁所的小隔間里做作業(yè)。一家人在這里生活了近三十年。像杭國強這樣傳統(tǒng)的剃頭匠能在五原路堅持這么長時間,實在難得。
很多時候,李梓新騎一輛單車,從頭到尾穿過五原路。他會經(jīng)過波美美發(fā)店,經(jīng)過建筑設計師劉宇揚隱藏在281弄里的建筑設計室,經(jīng)過竹露荷風工作室時,也許會看見早年是鼓手,現(xiàn)在是上海最大獨立音樂廠牌公司的老板。他經(jīng)常到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的面包店TH AMO里買一杯咖啡,可能會趕上店主小哥和媽媽剛剛新鮮出爐了一箱面包??邕^烏魯木齊中路,他會經(jīng)過果簍,號稱上海最文藝的果汁店,它還會自己做刊物,組織各種展覽,主人曾是廣告公司的創(chuàng)意總監(jiān)。經(jīng)過Meng Cafe,三個逃離了朝九晚五高薪工作的女人開的咖啡館,每周二晚上有電影放映。這里還有只有一個人的雜志編輯部,有古香古色的茶室……
五原路最打動李梓新的是,“這里的節(jié)奏沒那么快,也沒有太有名,游客不多,商業(yè)化不濃,有一種剛剛好的感覺。而且當?shù)氐娜烁饔懈鞯纳罘绞?。”李梓新發(fā)起了一個小店主們的微信群,叫“五原路五百強”,這是一個有趣的街坊群體,在別具個性的同時又都有個共同點——有故事。于是,為五原路,為棲于這里的人們勾勒一張自己的人文地圖,很快成為李梓新的計劃。
2015年,“三明治報道者”團隊開始策劃、采訪,但過程很慢,如李梓新所說,“一方面,想記錄些什么的責任在心頭,另一方面,卻又貪心地想多塞點什么,怕跟不上這條小路每天發(fā)生的微小變化?!惫唬?016年夏天,一場市政運動讓五原路經(jīng)歷了大改造,建筑的樣貌變了,有些店也遷走了,被新店取代,三明治們寫下的故事便成為了他們最好的留念。其中,六篇五原路的故事收錄在了《三明治:我們與我們的城市》一書中,還有另一半會在下一本書里與大家見面。
“關于城市,從文創(chuàng)、建筑、美學等切入點講述得太多了,對人和故事的關注太少。中國又有太多的故事了,不記錄下來太可惜了。所有東西都有人味兒,也是城市最大的魅力?!闭f到為什么要書寫城市與人的故事時,李梓新這樣回答。采訪結束,我們在方家胡同里拍照,商店的大媽和我們搭話,旁邊還有正干活兒的工人,李梓新喜歡這種氛圍,他說他肯定會再來北京,也寫一寫發(fā)生在這里的故事。
Q=《北京青年》周刊A=李梓新
Q:你為什么對故事情有獨鐘?
A:每個人對故事的定義都不同,從媒體角度來說,它是特稿,從虛構的角度來說它是各種虛構的故事。我本身就有媒體的背景,喜歡非虛構的故事,會被這種上帝創(chuàng)造的真情的故事打動。故事的定義很廣泛,其實幾句話、幾個詞都可能具有故事性。什么是具有故事性呢?我覺得是跟人相關的,生活狀態(tài),有情感的,“三明治”收集了很多這樣的故事。
Q:做非虛構故事是你一輩子的事業(yè)?
A:我有兩條線:第一,寫很多生活中的故事,題材有很多,每個人生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故事值得你去挖掘,并且寫作的生活方式是自己樂意堅持的。第二,我覺得現(xiàn)在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時代,故事的形態(tài)和它的跨界外延,可以做的都非常多,我本身也是個喜歡創(chuàng)新的人,認為故事的生態(tài)是有潛力的,“三明治”的未來發(fā)展也是往故事的生態(tài)方向發(fā)展。
Q:當初你為什么會創(chuàng)建“三明治”?
A:這與我對生活狀態(tài)的探索有關,我結婚較早,朋友、同學在上海并不多,圈子突破挺難的,我對采訪的那些名人并沒有太大興趣。其實我覺得普通人的故事還是挺有意思的,我就嘗試去寫,也喜歡寫東西,想保持這種狀態(tài),然后我又學會了做網(wǎng)站,就創(chuàng)建了“三明治”網(wǎng)站,就好奇為什么同樣的學習,除了專業(yè)或許不同,人們未來的差別會那么大?接觸了各種各樣的人,比如說那些白領、藍領,他每天怎么完成任務?以及公交車司機的生活狀態(tài)是什么樣的?后來發(fā)現(xiàn)有些人的生活好有趣。
Q:現(xiàn)在,如何定義“三明治”?
A:我們現(xiàn)在算是一個平臺,也注冊了公司,運作更像文創(chuàng)團隊,后來由“中國三明治”改成“三明治”,前者更像計劃,后者感覺更輕松。最大的變化是從30歲上下擴展到25歲到40 歲的人群都會報道。剛開始并沒有介入故事生產(chǎn),曾經(jīng)也嘗試過其他商業(yè)模式,后來還是落實到自己喜歡的寫作,普及和孵化寫作?,F(xiàn)在核心用戶更多是對故事寫作感興趣的人,不是純粹消費故事的人。
Q:“三明治”提出了“生活方式創(chuàng)新者”的概念,這是你們采訪一些人的標準嗎?
A:2013、14年我們就采訪了很多不愿過常規(guī)生活的人,就叫“生活方式創(chuàng)新者”。這標準是隨時間變化的。之前出去旅游的人我們就會記錄,但這一波啟蒙已經(jīng)過去了,很多新的生活方式已經(jīng)完全融入生活了。現(xiàn)在我們更多地記錄生活中普通的故事,不管它是不是創(chuàng)新,但它是真實的、有意思的、特別的。
Q:“三明治”的第一本MOOK為什么要做“我們與我們的城市”這個主題?
A:我們這個寫作團名字叫“在地文化”,這個詞來自臺灣,指當?shù)氐目梢酝诰虻奈幕凸适?,把它們呈現(xiàn)出來,我一直對此很感興趣。比如,3年前我就在家鄉(xiāng)潮州做了一系列活動,我想像TED這種大城市里的分享模式,能不能到四五線小城市里去推廣。事實上,在大城市能做的在小城市也能做,而且還加入了難懂的潮汕方言。潮汕人是很聰明的,有很多出色的人,有美國麻省理工的博士后,有在研究恐龍的命名的,也有做傳統(tǒng)文化的,還有做流行音樂的,說潮汕話的rapper,這些人相對于傳統(tǒng)的潮汕來說,可能是異類,我們就將他們聯(lián)系起來,告訴他們這些人都是從潮汕走出來的,他們在外面獲得了認可,后來這個活動連續(xù)做了三年。每年的規(guī)模都更大,第三年達到了1000人。而且形式多樣,還在鄉(xiāng)村祠堂辦了一場音樂會,在當?shù)匾疝Z動。這是我回饋家鄉(xiāng)的責任,是一種文化表達的探索。受此啟發(fā),我們之后就成立了實驗室,現(xiàn)在正在申請項目,為支持我們在全國十個地方去做當?shù)赝诰?,這是我們做在地文化的一條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