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成+梅貞華+梁凱+王攀+鄭永杰+趙彬彬
摘要:本文在區(qū)域成礦地質背景的基礎上,詳細論述了雷耀嶺金礦的控礦斷裂特征、礦體地質特征和礦石特征及礦物成分等。通過礦化類型、礦物組合等研究確定雷耀嶺金礦成因類型屬于卡林型金礦床。通過金礦床成礦規(guī)律的分析進一步提出地層、巖性、構造、圍巖蝕變等方面是該金礦深部及外圍的找礦標志及方向。
關鍵詞:雷耀嶺;金礦;礦床地質特征;蝕變礦化;找礦標志
1區(qū)域地質背景
雷耀嶺金礦位于華夏與楊子兩個古陸塊碰撞拼接帶的西南端,右江成礦帶的東北段,大地構造位置屬于華南板塊(Ⅰ)、南華活動帶(Ⅱ)、右江褶皺系(Ⅱ2)、西大明山凸起(Ⅱ25)東段北部邊緣,北部與靈馬拗陷(Ⅱ24)接壤,東部與新南-呵咘背斜相鄰。區(qū)內構造樣式主要表現為棋盤格子狀型式,即晚古生代碳酸鹽巖臺地和四周的三疊紀濁流沉積盆地相間產出。區(qū)內出露地層主要為三疊系,巖性在廣大的盆地相區(qū)為陸源碎屑濁積巖,在部分臺地相區(qū)為碳酸鹽巖;次為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巖性以臺地相碳酸鹽巖為主,局部有深水相硅泥質巖。伴隨盆地裂解-閉合過程,有多次超基性-基性-中酸性巖漿活動,主要如石炭紀-二疊紀的大陸溢流拉斑玄武巖及偏堿性輝綠巖組合,晚白堊世的偏堿性超基性巖組合及中酸性巖漿巖組合。
2成礦地質特征
2.1礦區(qū)地質特征。礦區(qū)出露地層簡單,以中三疊統蘭木組(T2l)為主,僅在礦區(qū)西南出露部分古近系那讀組(E2n)。其中,中三疊統蘭木組(T2l)分布于礦區(qū)全區(qū)。古近系那讀組(E2n)僅分布于礦區(qū)西南,與上覆地層角度整合接觸。礦區(qū)構造發(fā)育,主體為一個兩翼開闊而平緩的向斜,呈短軸狀,軸向近東西向,向斜軸總長約10km,地層均為蘭木組(T2l),兩翼基本對稱,巖層兩翼傾角50~60°,核部31~58°。向斜構造中發(fā)育有北西向斷裂構造五條,分別為F1、F2、F3、F4、F5。
2.2礦體特征。金礦(化)體位于雷耀嶺向斜軸部,共三條礦體,主要賦存于中三疊統蘭木組砂泥巖層間破碎帶中,礦區(qū)的主要容礦、控礦斷裂構造是以北西向為主,呈舒緩波狀、兩側圍巖為硅化、雄黃化、毒砂化、方解石化的碎裂巖、構造角礫巖等,礦體無論沿走向或傾向均嚴格受斷層破碎帶控制,絕大部分順層產出,局部切層。礦石中金可能主要以包體類質同像形式呈超微粒狀分布,即所謂的“納米金”,這也可從礦石的X射線分布圖像看出,Au的質點分布主要賦存在雄黃內的硫砷銻礦之中,說明微細金粒很均勻地分布在硫砷銻礦中。
3礦床成因及找礦方向
3.1控礦因素分析
3.1.1構造。礦區(qū)位于南華準地臺右江再生地槽、右江大斷裂及下雷-靈馬拗陷東側。右江區(qū)域性深大斷裂帶持續(xù)活動時間長、規(guī)模大、切割深,不僅成為其他構造活動的動力源,而且是深部成礦熱液上移的通道,為滇黔桂金三角地區(qū)的主要導礦構造;其旁側先扭后張的次級斷裂破碎帶為相對低壓開放的物理化學環(huán)境,是有利的儲礦場所,為礦區(qū)金礦體的形成提供了物質來源及后期再造礦床的熱能;北西向斷裂與向斜傾伏部復合部位是重要容礦構造及有利礦化富集的空間位置,并控制礦體分布、形態(tài)產狀及規(guī)模。
3.1.2地層。據1/5萬區(qū)調資料,礦區(qū)區(qū)域地層以三疊系分布最廣,沉積厚度大,沉積類型多樣,據《廣西金礦地質》[2],三疊系地層是廣西最主要的含金層位,其金的豐度最高,平均值為6.91×10-9,高于我國陸殼平均值4.7×10-9的1.47倍,礦區(qū)出露地層均為三疊系蘭木組沉積碎屑巖,也是廣西主要的含金層位,具備了礦源層條件。
3.1.3地球化學異常發(fā)育。據1:5萬和1:1萬化探資料,勘查區(qū)具典型微細粒浸染型金礦Au、As元素異常組合,兩元素異常大致重合,其濃集中心大致與泥巖構造破碎帶吻合。經探槽工程揭露發(fā)現了①、②、③號三條礦體,證實異常為礦致異常,其找礦潛力較大[3]。
3.2礦床成因淺析。根據大地構造背景、成礦地質特征、控礦因素和成礦物質來源等分析,表明雷耀嶺金礦成礦機制可概括為礦源層初步富集和富礦化的形成。
在整個含礦熱液循環(huán)、沉淀過程中,斷裂的活動起關鍵作用,它既是礦液上涌的動力又是運移的主要通道。熱液成礦方式主要為滲濾交代、溶蝕改造,發(fā)生較強的雄黃化、硅化、碳酸鹽化等,因此硫化邊界明顯,由于成礦溫度低、深度淺、原始金濃度低,使得載金礦物顆粒細小,自然金也是超顯粒形式存在。綜合上述,雷耀嶺金礦床的成因類型應為卡林型金礦床。
3.3找礦標志。礦區(qū)位于內祿向斜軸部,金礦(化)體主要賦存于中三疊統蘭木組砂泥巖層間破碎帶中,根據礦床的地質特征,概括以下找礦標志:(1)、構造標志:近東西向的內祿向斜和北西向斷裂控制金礦帶的展布控制了礦體的分布,構造產狀由陡變緩部位是礦體富集部位。(2)、地層巖性標志:三疊系碎屑巖地層,特別是巖性變化較大的層間部位。(3)、蝕變標志:礦床以低溫熱液蝕變作用為特點,雄黃化、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高嶺土化和金礦化關系密切。(4)、化探組合標志:具Au-As化探組合異常,特別是土壤樣品Au含量大于40×10-9的異常地段,潛力很大。
4討論
在“滇黔桂”三疊系地層分布廣泛,經對廣西隆安縣雷耀嶺金礦的剖析,認識了賦存于砂泥巖中的微細浸染狀類型金礦,通過對比研究,與陳開禮等所著的《廣西金礦地質》中的“右江型金礦”有所不同,右江型金礦主要產于臺地邊緣淺海地層的不整合面及斷裂破碎帶中,而雷耀嶺金礦產于中深海相地層中層間的破碎帶中,而廣西的桂西大面積三疊系地層分布廣泛,為在三疊系地層中尋找金礦提供了新的思路,對在三疊系地層中尋找金礦具有較大的地質意義。
參考文獻
[1]廣西第四地質隊.廣西隆安縣雷耀嶺礦區(qū)金礦普查報告.曹世耿等,2004年.
[2]廣西金礦地質[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陳開禮,郜兆典,杭長松,等,2002.
[3]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局.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區(qū)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