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念,崔金光
(首都體育學院武術與表演學院,北京 100191)
民族傳統體育學
首都高校太極推手項目比賽現狀分析
張長念,崔金光
(首都體育學院武術與表演學院,北京 100191)
為推動北京高校太極推手運動的進一步發(fā)展并為其他地區(qū)高校太極推手運動提供參鑒,以2014、2015、2016年度首都高校武術比賽太極推手比賽為調查對象,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及專家訪談等方法,對首都高校武術比賽太極推手項目開展現狀進行探究。研究表明:部分體育專業(yè)院校過于強大,就太極推手本身的發(fā)展而言是極為不利的;運動員對參賽流程、比賽場地、競賽規(guī)則、裁判員執(zhí)裁水平等出現不滿意情況。建議增加宣傳力度,擴大比賽隊伍;改進賽制;對參賽流程、比賽場地、競賽規(guī)則進一步完善;加強對競賽及裁判規(guī)則的研討和學習等。
北京;首都;高校;太極推手;比賽
中國武術是古代的競技術,技擊是其主要功能,離開了技擊性就不能稱為武術。太極拳作為武術的一部分,技擊也應是其主要功能。太極拳的技擊是以推手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太極推手是指2人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使用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等技擊方法制勝對方的搏斗運動。太極推手的搏斗特點是雙方在沾連粘隨、不丟不頂的條件下,運用肘、腕、掌、指等本體感覺來判斷對方的用勁,然后用勁或借勁發(fā)力,將對方推倒或推出。[1]今天,太極拳套路作為一項以健身為手段和以表演為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作為民族傳統太極拳練習的重要手段,其整合出來的太極推手競技運動總體上仍處在一個發(fā)展的初級階段。
太極推手運動融入首都高校武術比賽中使太極拳的拳理和技術緊密結合,易學易練,使學生更加方便地參與其中,并深入了解和學習太極拳傳統文化內涵。作者之一崔金光是太極推手院隊中的一員,力圖通過自身的訓練、與對手之間的對抗以及在比賽中的感受,探究其競賽開展的情況。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其他院校參賽學生對競技太極推手的認識,從各個層面進行分析,能夠更好地為本次研究提供可靠的實踐依據。
1.1 研究對象 以首都高校太極推手項目比賽現狀為研究對象。以北京體育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北京郵電大學、首都體育學院、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的太極推手運動員參加2014、2015、2016年度首都高校武術比賽太極推手項目情況作為調查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以“太極推手”“高校太極”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搜索研究文獻,剔除無效文獻,共得與研究高度相關的期刊、學位論文30篇。在首都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借閱“太極拳”“太極推手”“高校太極”等相關書籍17種,包括《太極推手要論》《太極拳理傳真》《太極推手修煉》《大學武術》等。這些文獻資料為本題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研究基礎。
1.2.2 問卷調查法 參考類似研究,征求北京體育大學、首都體育學院民族傳統體育學2位教授、2位副教授的意見,設計調查問卷,對北京體育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北京郵電大學、首都體育學院、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參加2014、2015、2016年度首都高校武術比賽太極推手項目運動員進行調查。每所高校抽取5名運動員進行調查,共發(fā)放問卷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2.3 訪談法 根據論文的整體構思、所研究的內容和問卷的設計等,走訪了相關專家學者、及一些相關的資深民族傳統體育專業(yè)教師,如,首都體育學院湯鐵軍、國際關系學院劉明亮等,了解有關本研究的意義及前景,同時詢問目前太極推手在高校開展的現狀,聽取了他們的意見,并收到他們的反饋信息和建議。
2.1 首都高校武術比賽太極推手項目開展的基本情況分析 2014年5月11日,首都高校武術比賽如期舉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北京體育大學、首都體育學院、國際關系學院等在內的31所高校參與了本次大賽。本次比賽的亮點之一是競賽項目除了長拳、南拳、太極拳、其他拳術、短器械、長器械、其他器械、太極劍及對練等9大類外,在國際關系學院的建議下,首次增加了太極推手項目,并得到各大院校的重視和積極參與。
冠心病是一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具有發(fā)病率高的特點,由于該病的致病高危因素多常見,病人家屬容易忽略,導致該病有致死率高、發(fā)病迅速等特點。治療依從性對病人高危因素的控制、預防誘發(fā)因子、延長患者生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6]。 醫(yī)院、社區(qū)、居家共同的管理模式,能更好地利用醫(yī)院、社區(qū)及家庭的特點和優(yōu)勢,對有限的醫(yī)療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同時能緩解患者負擔,能增加醫(yī)院與社區(qū)及患者三方之間的聯系和交流,以提高冠心病的診斷率、治療率和控制率,使冠心病的致死率得到有效的降低。
2015年5 月23日,首都高校武術比賽在房山體育館舉辦,共有32所高校,409名運動員參賽。參加太極推手活步推手共有14支參賽隊伍,68人參賽,定位推手16支隊伍,72人參賽,這一數據,雖然明顯比上屆比賽增加了不少。但主要是增加了定位推手一個項目,并且活步推手的運動員基本上也參加了定位推手,參賽人數并不是簡單地68人加上72人。參賽隊伍數僅占北京高校數量的50%,可見太極推手項目在首都高校中的發(fā)展空間。據現場觀察總結,本次比賽太極推手項目的實施比首次開展取得顯著的進步,但還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1)裁判員對裁判規(guī)則熟悉程度不夠,比賽已經開始了,有的裁判員對定位推手的規(guī)則還不清楚,致使執(zhí)裁時頻頻出錯;2)稱重環(huán)節(jié)本是對抗項目實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一些體重超過某公斤級近5kg的選手最后仍取得了該級別的參賽資格,這明顯有失公平;3)判罰尺度的統一是裁判公平、公正的前提。但在本次比賽中,對于規(guī)定動作使用的加分,不同裁判員認定程度不同。這是推手裁判長必須要安排落實好的一項重要工作。此外,本次推手比賽中還出現使用完加分技術,裁判過早喊“?!钡默F象,這無形中打擊了使用加分動作反擊運動員的積極性。在太極推手這種直接對抗的比賽當中,防守反擊是常用的戰(zhàn)術,使用的技術也非常豐富,適當延長喊停的時間,不僅不是裁判能力較低的表現,恰恰相反,適時地延后喊停、果斷給分反而是優(yōu)秀場裁需要具備的能力。
2016年5 月22日和5月29日,首都高校武術比賽在房山區(qū)良鄉(xiāng)體育中心舉辦。5月22日太極項目比賽,5月29日武術項目比賽,但是功夫對抗賽和太極推手比賽都算作武術對抗類比賽在5月29日舉辦。共有33所高校,446名運動員參加。比賽項目有自選類、傳統拳類、太極拳類、教學套路類、對練類、太極活步推手、太極定步推手、中國功夫對抗。參加太極推手的共有13支參賽隊伍,62人參賽。參加太極活步推手比賽運動員32人,參加定步推手比賽運動員30人。太極活步推手和太極定步推手比賽分別設60kg級、65kg級、70kg級、75kg級、80kg級、80kg以上級比賽。秩序冊關于太極推手和中國功夫對抗相比2015年首都高校武術比賽多一注解:“推手比賽和中國功夫對抗賽運動員報到后先稱量體重,然后抽簽進行編排。參賽運動員體重最多可在規(guī)定的級別限度內上浮1kg,超出報名級別體重范圍1kg以上者,取消參賽資格?!?/p>
2.2 首都高校武術比賽太極推手項目發(fā)展前景的調查分析
表1 對首都高校武術比賽太極推手項目發(fā)展前景的調查(N=50)
通過表1可以看出首都高校武術比賽太極推手項目發(fā)展前景情況。認為發(fā)展前景一般的占4%,認為發(fā)展前景好的占24%,認為發(fā)展前景很好的占68%,認為發(fā)展前景不好的占4%。所以高校內推廣太極推手的意義自不必多言,反觀太極推手項目自身,也以競技性強、形式活潑、易于開展的優(yōu)勢,越來越受到高校學生的歡迎。北京高校中不乏德智體優(yōu)秀的人才,若將這部分人才吸納進太極推手習練團隊,形成穩(wěn)定的輸入模式,這無疑為北京高校太極推手發(fā)展提供了持續(xù)的人才資源,人才是太極推手發(fā)展的活躍生命力,而宣傳影響又是人才吸納至關重要的導引力。增加宣傳、提高影響力可在北京高校團體活動中展示武術社團的魅力,增加校園影響力;也可以通過開設太極推手等傳統武術課程,讓更多的學員能夠親身體會其中蘊藏的燦爛的文化底蘊和深厚的魅力,這對于非體育高校來說意義較大。
2.3 對是否平衡體育院校與非體育院校之間的實力差距的分析 對北京體育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北京郵電大學、首都體育學院、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進行問卷調查,以下是對是否平衡體育院校與非體育院校之間的實力差距。
表2 是否平衡體育院校與非體育院校之間的實力差距的調查結果統計 (N=50)
通過表2可以看出是否平衡體育院校與非體育院校之間的實力差距的情況,認為有必要平衡體育院校與非體育院校之間的實力差距的占96%,認為沒必要的占4%,認為無所謂的占0%。所以太極推手比賽要擴大影響和受眾,必須讓參賽者處于一個相對公平的比賽環(huán)境。首都高校推手競賽活動呈現出歷史短、基數小、水平懸殊的特點。對于大多數的普通高校而言,太極推手是一個剛開始嘗試的比賽項目,又限于訓練時間、學生整體素質和教練水平,實力較之北京體育大學等體育專業(yè)院校顯得尤為薄弱。所以為了太極推手項目在首都高校武術比賽中更好地開展,平衡體育院校與非體育院校之間的實力差距勢在必行。
2.4 對參賽流程、場地、規(guī)則、裁判員等滿意度的調查分析
表3 對運動員參賽流程滿意程度的調查 (N=50)
通過表3對運動員參賽流程滿意程度的調查可以看出:認為非常滿意的占0%,認為滿意的占4%,認為一般的占10%,認為不滿意的占22%,認為非常不滿意的占64%??傮w看來絕大多數運動員對參賽流程還是不滿意的,不可否認,本次太極推手比賽,組織上的確存在一些問題,如,賽程時間的安排上,上午與下午之間的休息時間過長,使得比賽結束時間較晚,不少參賽隊表達了不滿意見,所以運動員參賽流程仍需改進并加以完善。
圖1 太極推手參賽運動員對場地的滿意情況
通過圖1可以看出在太極推手參賽運動員50人中對場地的滿意有3人,占6%;感覺一般的有5人,占10%;感覺不滿意的有32人,占64%;表示非常不滿意的有10人,占20%。由此可見目前太極推手運動場地有很大的不足和漏洞,通過穩(wěn)定的經費進一步提高場地質量,從而提高更多太極推手運動員及愛好者的積極性,良性地推動太極推手運動項目。
通過圖2可以看出:有無必要對現行的太極推手競賽規(guī)則進行完善,認為有必要完善的參賽運動員占68%,認為無所謂的占12%,認為沒必要的占20%。本次比賽確實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太極推手的裁判規(guī)則,一些裁判員到比賽開始還不清楚定位推手的規(guī)則。又如,本次比賽中出現規(guī)定加分動作的使用,有的裁判給加分,有的裁判則不給加分,判罰尺度的統一是裁判公平、公正的前提,因此有必要完善競賽規(guī)則。
圖2 現行太極推手競賽規(guī)則進行完善的數據情況
表4 對裁判員執(zhí)裁水平滿意情況的調查 (N=50)
通過表4可以看出運動員對裁判員執(zhí)裁水平的滿意情況:對裁判員執(zhí)裁水平不滿意的占44%,認為裁判員執(zhí)裁水平一般的占22%,認為裁判員執(zhí)裁水平滿意的占18%,對裁判員執(zhí)裁水平很不滿意的占16%。通過調查反映出的問題:有的裁判給加分,有的裁判則不給加分;推手比賽中出現剛一使用完成加分技術,裁判馬上喊“停”的現象。這無形中扼殺了對于加分動作反擊的機會,在像推手這種直接對抗的競技比賽中,防守反擊是常用的戰(zhàn)術,其中的技術也不勝枚舉,所以適當延長喊停的時間。這種行為并不是裁判能力不足的表現,恰恰相反,適時地喊停、給分是成為優(yōu)秀場裁的行為之一。加強裁判的研討和學習,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推手裁判員的培訓,目前武術套路和散打每年基本上都有培訓班的學習。推手裁判的培訓學習,北京目前還是一個空白。建議首都高校武術協會重視該項工作,組織吸納高校或者社會上的愛好推手的人士,不斷加入到推手裁判的這一專業(yè)性強的工作中來。
圖3 當前首都高校武術比賽太極推手項目發(fā)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圖3可以看出:參賽運動員認為競賽規(guī)則不合理的占82%,認為技術體系不完善的占8%,認為受傳統觀念束縛的占4%,認為參與人員業(yè)余化的占2%,認為其他原因的占4%。所以競賽規(guī)則不合理是首都高校武術比賽太極推手項目發(fā)展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競賽規(guī)則不合理主要表現在裁判規(guī)則和組織規(guī)則,如,一些裁判員到比賽開始還不清楚定位推手的規(guī)則。所以進一步完善競賽規(guī)則是首都高校武術比賽太極推手項目發(fā)展的關鍵。
2.5 對運動員賽前準備情況、發(fā)揮情況以及教練員現場指揮情況調查分析
圖4 運動員賽前準備充分程度的調查
通過圖4對運動員賽前準備充分程度可以看出:認為準備不充分的占40%,認為準備一般的占24%,認為準備非常不充分的占16%,認為準備充分的占12%,認為準備非常充分的占8%,綜合數據來看賽前準備充分的占少數,賽前準備不充分的占多數。所以要想讓運動員做好賽前充分準備,應該激發(fā)良好的比賽動機。只有正確而強烈的比賽動機,渴望參加比賽,參賽者才能自覺積極地動員機體最大的潛力投入到比賽中,以增加取勝的信心。教練員應幫助運動員充分認識自己的優(yōu)勢,通過激勵運動員或進行過去成功體驗用激勵性的語言進行暗示等,發(fā)揮大腦皮層神經系統的調節(jié)支配機能,以保證比賽的順利進行,提高戰(zhàn)斗意志增強競爭心和進取心。
圖5 運動員比賽時發(fā)揮情況的調查
通過圖5對運動員比賽時發(fā)揮情況的調查來看:認為正常發(fā)揮的占84%,認為失常發(fā)揮的占10%,認為超長發(fā)揮的占6%,根據數據來看,失?;虺L發(fā)揮的都占少數,正常發(fā)揮的占主導。在競賽中,運動員競技能力發(fā)揮是有許多因素促成的。所以賽前在思想、心理調整的同時,大力加強身體能量的儲備和技術能力的提高。心理訓練在這個階段要結合技戰(zhàn)術來訓練,在技戰(zhàn)術訓練中提高心理訓練的實踐。從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提高的角度出發(fā),基本功扎實,技術熟練、準確與戰(zhàn)術配合方法運用的合理、有效,更是增強自信心的必經途徑,從而使運動員發(fā)揮出最佳水平。
表5 對教練員在比賽現場指揮效果的調查 (N=50)
通過表5對教練員在比賽現場作用效果的調查可以看出,認為效果顯著的占74%,認為效果一般的占16%,認為沒有效果的占6%,認為效果不好的4%,所以根據比例情況可以看出90%的運動員認為教練員在比賽現場還是有作用的。運動員在比賽中技戰(zhàn)術運用的好壞是比賽能否取得勝利的關鍵,也是教練員成功與否的重要體現。教練員在賽前、賽中制訂技戰(zhàn)術并且運用得當能達到以弱勝強、以小治大、以柔克剛、以奇制勝的效果。比賽過程中,教練員面對賽場上瞬息萬變的局勢明察秋毫,除了觀察自己的隊員是否認真執(zhí)行作戰(zhàn)方案外,更主要是觀察對方在哪些環(huán)節(jié)有漏洞,絲毫小節(jié)都不能錯過,以便及時調整技戰(zhàn)術來攻擊對方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獲取勝利。
3.1 增加宣傳力度,擴大比賽隊伍 太極推手是一項安全文明的對抗項目,無論是體育院校還是普通高校大學生均可以開展,該項目趣味性強,水平上升較快,能夠在短時間內顯示出訓練的效果。因此,要加大對該項目宣傳的力度,鼓勵大學生參與學習、訓練和競賽,從而擴大參與人群,反過來又更有利于該項目競賽水平的提高。
3.2 改進賽制 在第1屆和第2屆比賽中,已經實踐了一些保證相對公平的措施,如實施“級別限制”,每所高校只能報名角逐4個kg級的比賽,制訂“禮讓三分”的規(guī)則,即,專業(yè)院校隊員先讓3分等。然而實踐證明,這些規(guī)則的效果并不明顯。因此,可以考慮專業(yè)院校隊員將先讓的分數調高至5分,或者限制體育院校的參賽人數或者級別,如,規(guī)定北京體育大學和首都體育學院定位推手和活步推手只能各報3個級別,同時可以考慮取消普通院校是能報4個級別的規(guī)定,畢竟鼓勵普通院校參賽是在高校范圍
推廣太極推手的重中之重。
3.3 進一步完善競賽規(guī)則,提高比賽場地條件,明確運動員參賽流程 競賽規(guī)則是競賽項目開展的最重要依據之一。要在完善競賽規(guī)則的基礎上,提高裁判員的執(zhí)裁能力和裁判水平。目前,中國武術協會舉行多次全國太極推手教練員、裁判員培訓班;北京市每年也舉行武術套路、武術散打裁判員培訓班并頒發(fā)裁判員等級證書。而北京市太極推手裁判員培訓班至今尚未舉行過,首都高校范圍內更是從未開展。因此,北京市大學生體育協會武術分會應加強此項工作。對于競賽場地條件、競賽規(guī)程的制訂和實施也應該反復論證,以保證這項古來而新興的武術競賽項目能夠得以健康快速地發(fā)展。
1)高校內推廣太極推手的意義重大,反觀太極推手項目自身,也以競技性強、形式活潑、易于開展的優(yōu)勢,越來越受到高校學生的歡迎。
2)部分體育專業(yè)院校過于強大,就太極推手本身的發(fā)展而言是極為不利的。而太極推手在高校范圍的發(fā)展有賴于普通高校對推手比賽的參與程度。
3)運動員對參賽流程、比賽場地、競賽規(guī)則、裁判員執(zhí)裁水平等出現不滿意情況。
[1]鄭旭旭.中國武術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1.
[2]漆才杰,戴國斌.太極(定步)推手動作識別系統的設計與研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8):52-56.
[3]張長思.競技太極推手綜論[J].搏擊(武術科學),2014,(06):37-39,42.
[4]黃康輝,楊建營.太極推手新競賽模式及競賽規(guī)則解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2):118-122.
[5]許亞麗,趙發(fā)田.我國太極推手推廣模式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7(2):66-69.
[6]劉金鐘.新形勢下競技太極拳推手的發(fā)展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7(1):40-42,33.
[7]劉明亮,孫威,張洵赫.淺論太極推手的競賽意義[J].中華武術(研究),2016(11):54-56.
[8]李光全,崔艷華.普通高校太極拳教學改革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5(12):44-45.
[9]扈偉,孟慶光.試論太極推手的發(fā)展方向——由競技太極推手最后發(fā)放技法的典例分析談起[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2(6):92-96.
[10]劉小輝.普通高校太極拳教學中增設太極推手的必要性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5):225-226.
[11]張志勇.太極散手的技術演繹與太極拳技擊功能的弱化[J].體育學刊,2011(6):124-129.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iji Pushing Hands Competition in the Universities of Beijing
ZHANG Chang-nian, CUI Jin-guang
(School of Dance and Martial Arts,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 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Tai Ji pushing hands movement in Beijing universiti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aiji pushing hand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ther regions, the Taiji pushing hands of the capital martial arts competition in 2014, 2015 and 2016 were used as investigators, using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s and expert interviews Method,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aiji Pushing Hands of Wushu Competition in Capital Universit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some sports colleges are too strong, which is extremely unfavor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aiji pushing hands. The athletes are dissatisf i ed with the entry process, the competition venues, the rules of the competition and the level of the referees. It is recommended to increase the propaganda and expand the competition team; to improve the system;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the venue, the competition rules to further improve; to strengthen the competition and the rules of the discussion and learning.
Beijing; capit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iji pushing hands; competition
G852.11
A
1004 - 7662(2017 )04- 0065- 05
2017-03-25
張長念,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武術文化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