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
“為了這點知識,讓那么多人付出生命,這代價是不是太大了?”艾瑪·德隆這樣問道。
1882年9月,艾瑪·德隆得到確切消息,丈夫德隆率領的“珍妮特”號探險隊遭遇慘敗。33名隊員為了生存,竟不可思議地在雪原上跋涉了數千公里,最終彈盡糧絕,只有13人幸存,德隆也不幸遇難。彼時,離“珍妮特”號出發(fā)已過去整整38個月。
艾瑪與德隆是在一次舞會上相識的,讓艾瑪吃驚的是,沉默寡言的德隆竟會對自己一見鐘情。最終,艾瑪被德隆的浪漫征服。1871年3月,他們正式結為夫妻。
然而,德隆還有一個更浪漫的想法——征服北極。
在當時,航海家們有個奇怪的“常識”,認為北極周圍是一圈冰,中間是“溫暖的海洋”,人類只要穿過外圈的冰,就可以進入這片伊甸園,找到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的快速通道。
在這片“溫暖的海洋”中,會有多少未知的動物?是否會有不同的人類文明?是否長滿神奇的植物?顯然,誰先到達那里,誰就會和哥倫布一樣,將名字刻入歷史。
艾瑪完全可以阻攔德隆,他們如此恩愛,但她決定一言不發(fā)。
更幸運的是,德隆遇到了金牌投資人、《紐約先驅報》老總貝內特。貝內特是“富二代”,他從粗鄙的父親手中繼承了龐大的家產。他喜歡嘩眾取寵,曾讓記者虛構了長篇假新聞,稱紐約動物園的野獸集體出逃,正在撕咬市民,只在文章最后標明:以上內容皆屬虛構,僅為提醒公眾,紐約動物園的欄桿需要加固了。
憑著經驗,貝內特知道絕大多數讀者不會看到最后一行。果然,很多上早班的人讀到新聞后,立刻逃往郊外,貝內特的惡作劇遭到新聞同行的怒斥,可《紐約先驅報》的銷量卻增加了。
貝內特最成功的一次“新聞策劃”,是派記者到非洲尋找一位探險家,此人厭倦了文明社會,躲到原始部落中生存?!都~約先驅報》的記者成功地找到了他。這一系列報道讓貝內特賺得盆滿缽滿,他盼著再來這么一次。恰好,德隆帶著北極冒險計劃找到了他。二人一拍即合,德隆得以組成探險隊(其中還有兩名華裔),乘破冰船“珍妮特”號去尋找“溫暖的海洋”。
在探險史上,“珍妮特”號成績平平,僅走到北緯70°左右便被浮冰卡住,與前人的紀錄相差甚遠。此后兩年多,33人隨冰漂流,在德隆的帶領,他們居然都活了下來。
然而,“珍妮特”號因被浮冰擠壓太久而沉沒,食物開始匱乏,德隆他們不得不在冰蓋上穿行數千公里,試圖回到陸地。這是一次異常艱苦的行軍,他們一度走錯方向,還經歷了海上風暴的考驗,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奇跡般地分兩組登上了西伯利亞。
然而,在人跡罕至的西伯利亞,德隆這一組找不到常住居民,也找不到食物,又遭疾病襲擊,致使多數成員無力前行。德隆只好派出最強壯的兩個人去尋找當地人,自己則陪著傷病員們坐等救援。這兩個人幸運地找到俄國村莊,卻因語言不通,加上冬季來臨、道路受阻,無法施救。當春天到來,救援隊找到德隆他們時,他們已成干尸。
“珍妮特”號探險隊留下了一些科考記錄,但除證明沒有“溫暖的海洋”外,似乎貢獻不大。在當時的美國,德隆式的人物并不罕見,因正逢美國建國百年,美國人渴望得到世界的承認,他們大聲疾呼:英國人壟斷探險的時代已經過去,美國人也能為知識的進步和人類的福祉做出貢獻。
艾瑪·德隆后來沒再結婚,她一直沉浸在對往日愛情的追憶中。對自己在本文開頭提出的問題,她的回答是:“人類的努力是不能這樣衡量的。犧牲永遠比安逸高貴,無私的生命在孤獨的死亡中得到升華,世界因為苦難的賜予而變得更加豐饒?!?/p>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平庸也罷,悲壯也罷,最終都將凋謝。但總有一種東西是有價值的,值得我們付出一切。當富裕讓人們日漸忘卻貧窮,閑散日漸動搖奮斗的決心時,德隆曾經的理想與激情卻永遠無法被磨滅。
(大浪淘沙摘自《北京日報》2017年6月6日,李曉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