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華/品讀
龐華讀詩
龐 華/品讀
龐華,南昌人。著有《一個夢的歸宿》《呼吸》。曾入選《2004年中國最佳詩歌》《2012年好詩三百首》《新詩典》及其他多種選集。主編過《無限制詩歌》《趕路詩歌》民刊。2009年開始無詩意寫作。作品散見于國內各種刊物。
鐵心
躺在病床上
好幾天了
拉不出大便的病號
儼然一塊臭肉
讓家屬們特著急
好在有老付這樣的陪護
瞧他
快速拉上床簾
扶弄病人身體側臥
鋪就尿墊子
猛然一大劑開塞露
直插肛腸
不一會兒
撲哧哧
大便滾涌而出
臭氣彌散
同病房的人們立刻
躲去外面的走廊
病人家屬激動不已
終于拉出來了
床上還一點沒弄污
護士長捏著鼻子直夸
老付真行
龐華讀詩:只有現(xiàn)代詩才能像鐵心此詩一樣面對污穢的“排泄物”來審美,也只有現(xiàn)代詩的智性才能處理好這樣的題材而不使“無詩意”的內容真的“無詩意”,才能滲入“無詩意”挖掘出本真詩意。鐵心的觀察是細致的,甚至可以視為其自況,他就是“老付”,當然這種自況無疑是建立在詩和藝術上的。本詩并非簡單地在贊美老付的高超本領,延伸閱讀,我甚至感覺大部分人可能都是那“病號”。寫得零下,莊重,鮮活,視為零下無詩意寫作典范,毫無懸念。所以,我們必須為“老付”鼓掌,為鐵心鼓掌。
楊瑾
暴雨是在傍晚下班的時候
突襲而至
一個信佛的男子
在朋友圈
發(fā)了一帖
“天佑善人
回到家
就下大雨
感恩感恩”
而一個吃貨女孩
則如此這般
“我已回到家了
可以下雨了
越大越好”
龐華讀詩:又一首才出爐就被我綁架打劫來的楊瑾的詩。對于楊瑾的詩我更苛刻于自己的。這點他懂的。我為什么要提出“無詩意”寫作,就是因為我們的現(xiàn)實當中有太多“詩意”的謊言,偽人偽事往往都是輔以道德嘴臉出現(xiàn),與騙子毫無異樣。信佛的男人,吃貨的女人,一個假慈悲,實際上自私自利,自詡善人,實則可惡至極,一個幸災樂禍,也是自私自利,但又比偽善人強點,起碼她敢于暴露自己的可惡。一場暴雨,多少人成了“落湯雞”,誰知道。本詩最為可貴的地方在于對微信朋友圈的引入,使詩的當代性如在眼前。從結構而言,分為三部分,下班,朋友圈,吃貨。層層推進,看似并列,暗中遞進,把詩推向高潮。我當然又要納入零下無詩意寫作的典范。零下在于主體的大隱,無詩意在于鞭策道貌岸然的人。
在天堂的黑板上
沒有我的名字
在地獄里的入口處
也沒有我的名字
他們早把我忘了
龐華讀詩:這樣一首“小”詩,小得毫無技巧,小得令人無語。多少人的渴望和恐懼都在老德的“沒有”和“也沒有”之中消解了。本詩納入零下無詩意寫作是必然的。結構的簡潔,對比的鮮明,自身的落寞與絕望,相比我讀到老德的其他詩而言,本詩的疼痛,孤悶,戰(zhàn)栗,更打動我心。天堂也好,地獄也罷,都是死處,老德卻偏要喊出來它們對自己的遺忘,這就是向死而生,這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這是適合任一時代的詩。就我個人來看,老德此詩PASS了他的全部詩作。我希望他不是偶入大境界。由此對他倡導的“偽先鋒”的“去偽存真”說,我認為至此完全去了“偽”,因此他可能是真先鋒。先鋒者,處于險峰也。無限風光在險峰。
肖歌
一顆星
因為氣候變化、人口增加、勞動力減少和食品安全等因素,促使農業(yè)尋求更多創(chuàng)新措施來保護和提高農作物產量。目前主流的大棚控制方法是采用農業(yè)物聯(lián)網技術對溫室大棚進行智能控制,通過智能傳感器對大棚內環(huán)境數據進行采集,然后專家系統(tǒng)根據大棚內的環(huán)境狀況提供控制設備的下一步動作[1]。由于專家系統(tǒng)是根據種植專家的經驗來設定的,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實時決策,從長遠來看不利于植物的生長。
一個亡者的靈魂
浩瀚星空
不只有我的列祖列宗
應該也包括
已經消逝的那些恐龍
那些猛犸象
許多未曾謀面的走獸飛禽
前天,我喂養(yǎng)的寵物狗阿土死了
哀悼它的兩滴清淚
想也會變成,夜空的星星
龐華讀詩:讀到此詩,我被詩人肖歌的大生命情懷感動了。詩的立意從我們都知道的“一顆星一個亡者的靈魂”引發(fā),蔓延到整個生命史,又回到當下。結構上大致為過去,遠古,當下,顯示了詩人放得開收得攏的嫻熟技巧,所謂大開大合。本詩還明顯存在可以更加精練順暢的可能,由于是作者臨屏急就便被我“打劫”而來,后面修改否暫時不知道。但是,整首詩就像封頂了大廈一樣,唯欠“精裝修”了。本詩基本達到了零下無詩意寫作的處理方式,冷靜,克制。我是常常望星空發(fā)呆的人,盡管那些星星從不理我。我太渺小了。我們太渺小了。是以唯有大生命情懷才讓我們具有了對星空的種種想象。
江湖海
很久很久以前
我策劃口述史專欄
某件大事
分訪十個見證者
同一件事
變成十件不同的事
專欄胎死腹中
今天一個詩友口述
他人的口述
作為當事人的我確信
人類史是口述史
龐華讀詩:打劫過江湖海一首早期的詩,便一直還想綁架他一首最近的詩。本詩就是這樣一首零下無詩意寫作的典范之作。讀此詩,我自然想到卡爾維若的小說。“同一件事變成十件不同的事”,充分表現(xiàn)了敘述實際上往往是描述,也表現(xiàn)了記憶錯位帶來的種種差異。詩人江湖海對此深諳,所以才肯定“人類史是口述史”。一旦我們相信這一陳述句,意味著我們的“人類史”必將“萬劫不復”。詩人提出的潛在問題是“究竟誰在書寫人類史?”誰?本詩表現(xiàn)了江湖海善于從細微入手挖掘宏大事件的能力,令人嘆為觀止。
竹里梅
斜橫在窗外的電線上
雨水一滴接一滴往前滑行
然后落到地下
像是前仆后繼的勇士
有時候,我也想這般從容
有時候,我想你也這般的決然
而盛夏的心思
恍若一片云在另一片云之上
七月,七月
我只是在濃蔭下打了個盹兒
龐華讀詩:本詩前面一大部分都有點抒情,結果最后來了那么一行太零下的句子,令全詩全是冰。勇士之從容,之決斷,亦如盛夏,亦如盛夏的心思——“恍若一片云在另一片云之上”,這是最富有意味,也十分曖昧的一行。怎么解,是每一個讀者自己的事。我認為焦點在于詩人的主體消解,乃至于不解,這一切不過就是一個“盹兒”,大有仙境一日世上百年的意味。其實,我不從容,你也不決然,分明是藕斷絲連,分明是白日一夢。也正是如斯,疼痛,悲傷,便“勇士”般涌出,也才能“一滴接一滴”。是以,貌似消解,實則建立;“七月如火”,燃燒的是“情殤”。嗚呼,哀哉,如斯,而已,無解,能奈其何!
王小川
1
我的故鄉(xiāng)
我土生土長的地方
怎么看
都是山
所有山
都一樣
就算站在市中心最高的樓頂看
怎么看
還是山
所有山
還一樣
最多
這座山長的是松樹
那座山長的是灌木
2
故鄉(xiāng)——
一個道貌岸然的詞
龐華讀詩:乍讀之下,這是寫故鄉(xiāng)?怎么不是:難道故鄉(xiāng)就必須贊頌?贊頌是多煽情和討巧的啊,在正統(tǒng)的“鄉(xiāng)愁”規(guī)則里,亦步亦趨就獲得了“虛假的詩意”宣泄?jié)M腔所謂的激情。王小川是一個越來越純熟的作者,有著極其明確的寫作方向,始終保持這零下之心,始終從毫無詩意的地方開始詩寫。這已經是第四首他的選讀了——因此以后我想更高地苛刻他。選讀的,不是他滿意,而必須是我認為符合的。本詩反向抒情制冷,摧毀了我們慣常的思維,也顯明了“故鄉(xiāng)”一詞固有的“詩意”,多少人借此為詩!其實故鄉(xiāng),實實在在的故鄉(xiāng),沒有那么“美”。無非是日常的山和樹木,無非是斯民賴以生存的空間,無非是天下一般的酸甜苦辣,為什么大家就不能回到日常眼光來對待,卻總是泛濫大而無當的假抒情而自鳴得意?我真的不解。
沙凱歌
買孕期穿的
防輻射服
獲贈一個帶奶嘴兒的
保溫奶瓶
但不久前
我流產了
放著也是放著
我就每天用它喝水
今天
我灌進去一杯牛奶
喝得正歡時發(fā)現(xiàn)
蓋子上還有四個字兒:
媽媽最親
龐華讀詩:這是一首疼痛之詩,以零下之心寫就零下之情,很冷酷,更殘酷??梢娚硠P歌詩寫的強度克制。記得她給了我一批詩讀,一讀之下便“綁架”這首。本詩的詩核即是“我流產了”。我也是以這行為分界點。無意得來的贈品“奶瓶”就像冥冥中注定的,為了讓她在“正歡”之際發(fā)現(xiàn)廣告用語“媽媽最親”。作為女人,我認為沙凱歌對疼痛進行了“高壓”,發(fā)而為詩,為一首零下無詩意寫作的典范之作。我經常和大家交流詩寫經驗就是天天寫,天天廢,為什么呢?為了寫100首而真正得到1首。這1首就是可以當100首的好詩。一個月一批詩,只要有一個好的,這個月就沒白寫。回到本詩,我非說不可的是,沙凱歌作為一個孕婦流產,到發(fā)現(xiàn)奶瓶的廣告語,既寫出了自己的傷痛,也寫出了對自己母親的認同。母親這樣的主題,經由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得到了最充分徹底的抒寫。向天下所有母親致敬!
非文
買完菜回來路上
母親發(fā)現(xiàn)找錯了錢
返回去跟老板說
老板很不耐煩
用刀指了指豬肉旁邊的牌子
鈔票當面點清
離臺概不負責
母親不識字,微笑著
把多找給她的錢
整整齊齊放在牌子上
轉身離開
龐華讀詩:當我們一個勁兒提倡“道德”的時候,恰恰就是道德淪喪之際。本詩所以被當即綁架來,就是因為見微知著?!澳赣H不識字”,但母親絕不違背人的基本德行。自私的老板會怎么想這件事,我們會怎么想這件事?我無疑要將此詩納入零下無詩意寫作之典范。寫得不動聲色,當下感強烈,日常性明顯,情感內斂而飽滿,也同樣暗含了一種殘酷——老板是用刀指了指那牌子——事實的本真詩意由此猛然爆發(fā),令人在荒誕感中,瞠目結舌而又要不得不擊節(jié)。多少文化人,所謂精英,卻道德淪喪,禽獸不如,強者與弱者之間的對峙,由本詩昭然若揭。
伊沙
地球毀滅了
人類移居外星球
我是幸運的
最后一批撤離者
當我們到達那里的時候
發(fā)現(xiàn)先我們到達的人們
住在一座超級大賭城里
有人朝籃筐里
投擲地球儀
我告訴他們地球
已經毀滅的消息
他們哈哈大笑
彈冠相慶
原來所有的人
都為地球——
他們家園的
毀滅下了注
現(xiàn)在他們賭贏了
龐華讀詩:又是伊沙的一首詩,我選讀,一定又有愚人出來指手畫腳的。他們?yōu)槭裁慈绱嗽嵅∫辽??一,他們是古代人;二,他們不知現(xiàn)當代詩為何;三,他們的胃酸過多,不時冒上嘴巴。我和楊瑾時常也會談到伊沙。不多說我說的,單說楊瑾說的:“伊沙這廝,質樸率真。”我信伊楊對詩的眼光,因此在我聽來,楊對伊在我面前的私語是真切的。伊楊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有公共部分,他們都有霸氣,但并不影響惺惺相惜。楊瑾告訴過我,伊沙編的《被遺忘的經典》里選過他的詩。回到本詩,是伊沙的出行之詩,是超現(xiàn)實的詩,而又寫得清晰,準確,口語純熟,又明白又好,荒誕不經,相對于一些所謂不知所云的超現(xiàn)實詩寫無異于當頭一棒!也由此可見詩對想象的依賴和分寸的恰當掌控。因此,這是零下無詩意寫作之典范的第一例超現(xiàn)實的詩寫,又恰逢“龐華讀詩”第100首。在此,我歡迎一切250來惡搞,甚至濫用本讀,本帥不會生氣的,反要謝謝廣而告之,同時顯現(xiàn)250的原形。
李哲夫
夕陽將土地神巖映紅
他仿佛在峽谷里煉丹
而天空中的紅霞
剎那仿佛是一陣帶血的叫喊
瀑布仿佛是哀痛的號啕
它們是否在為金丹的不出世
而撕心裂肺
置身其中,我不敢打擾土地神
可我卻發(fā)現(xiàn)他在注視著我
龐華讀詩:李哲夫的這首詩,明顯具有意象式幻覺的特征。映紅的峽谷像丹爐,天邊的紅霞是帶血的喊叫,瀑布是哀痛的號啕,一串比喻,貼切表現(xiàn)了詩人在觀望中的通感和幻覺。不排除詩人也是自況——“金丹”是什么呢?或者是詩,或者是魂。李哲夫是一個畫家,本詩充分表現(xiàn)了他的特征:用畫筆,用色彩,進行詩寫。詩如畫也?!巴恋厣瘛痹跓挼ぃ谟^望中發(fā)現(xiàn)也被“注視”,這正是一種互動,把“靜”寫成了“動”,畫面被激活。恰當地運用修辭一樣可以寫好詩,由此可見一斑。本詩寫得很節(jié)制,情感飽滿,質感突出。
李犁
一個穿著中學校服的女孩在墓碑前抽泣
聲音淹沒在掃墓者的河流里
當趕集一樣的人群散去,她還跪在那里
哭聲露出來,像柳枝折斷處的嫩漿
我感到有一條溝壑在加深
隔阻了車輛和一個母親回家的路
我看一眼墓碑上的文字寫著:
慈母:某某珍——
生于1970年4月8日
卒于2010年8月28日
大風中她的身影越來越小
像一把刀在石頭上磨薄
龐華讀詩:這首詩寫得很真情。凡真情之詩,我都偏愛有加。本詩比較好地寫出了失母之痛。這位母親與我同齡,更能令我觸目驚心。作者切入的角度很好,但是,我覺得還可以寫得更干凈,“我”不需要出現(xiàn),而且“哭聲露出來”這樣的句子也比較生澀,這有點硬傷了。總之,本詩大有打磨得更好的必要。
黑朗
一張嘴臉。都有鼻子,有眼
略略偏差
動物中:有的是人,有的偏是野獸
生命線上。鈣質相同的牙齒
一些在吃草
一些在舔血
通常
吃人的野獸很少。吃野獸的人很多
龐華讀詩:人也是動物,“高級”的。高級嗎?本詩回答了這個問題。本詩寫得巧妙而自然,不僅僅寫出了弱肉強食,更寫出了人性的貪婪。換言之,野獸不可能比人更令人可怕恐懼。除了人這種所謂高級的動物種類,別的動物,再怎么弱肉強食都不過是果腹而已。人則大大不一樣。人懂得“文明”“交易”“儲藏”“積累”,甚至掠奪。基于事實,止于事實,寫出本真詩意,正是本詩的高明巧妙,屬于零下無詩意寫作之典范,絕無疑義。
云經立
她剛到美國
她寓居的那座城市
我想看看那座城市的上空
是怎樣蔚藍的天空
飄浮著的云朵的模樣
她每天早晚都要步行的那段路
是一條怎樣的路?
路旁有一些怎樣的樹木?
她是否經常仰頭注視其中一棵?路邊的小草
她蹲下身來打量的那朵野花
偶爾從她頭頂飛過
然后歇落枝頭,發(fā)出鳴叫
引起她注意的小鳥
她附近的河流
還有池塘
她生活在異國他鄉(xiāng)的那座城市
從天空到地面
一草一木我都懷著興趣
我想知道并看看它們的模樣
龐華讀詩:這是一首愛情詩。讀完,我就視為零下無詩意寫作之典范。因為寫得比較別具一格。全詩根本不寫男女之情,視角完全放在“她”周遭的一切瑣細的事物上。凡是“她”經過的,關心的,都是“我”想知道了解的。這便是“我”對“她”的無微不至的傾注,這便是愛。所以抒發(fā)愛情的方式,每個人都應該找到最屬于自己的方式。零下的抒發(fā)絕對比零上的更具有耐力。零上抒情往往泛濫不堪,我認為那是愛情可笑的情殤。讀了此詩,寫愛情詩的三觀基本可以得到良好糾正。
黃開兵
他活著的時候
我經常詛咒他早點死
每當他抽著劣質的煙卷
每當他劇烈咳嗽
每當他用憂愁的眼睛看著我
每當他默默地喝著小酒
每當他用力地罵我
每當他追不上我
他終于死了
住到了山上
我竟然那么悲傷
我永遠失去了對手
龐華讀詩:父子天性為敵。本詩我所以綁架而來,是因其寫出了“較量”缺失之后的孤絕。一般來說,沒有敵人地活著比沒有朋友地活著更痛苦孤獨。換言之,就是我們寧可沒有朋友也要有敵人。只有敵人才能激活我們,才能令我們免于紙醉金迷。回到本詩,結尾兩句和前面十句構成上下結構,結尾使一首父子詩陡然開闊起來。從六個“每當……”來看,詩人黃開兵是在精心塑造一個“中國父親”無疑,從“詛咒……”來說,也是在精心刻畫一個“中國兒子”,他們采用的都是中國方式,因此讓詩特別中國。及至結尾,一場較量終于完了。完了嗎?沒有。為什么沒有完還用說嗎?本詩為零下無詩意寫作之典范無疑。另外,再說下標題。為什么沒有用《父子》?是在強調什么?頗為微妙。讀者不要忽略。
走召
我已經
死去三年了
門前的梧桐
沙沙地響著
我三歲的孩兒
在禾場上
歡快地奔跑
她在追逐
一只瘦弱的小黑狗
孩子的媽媽
定于今日再婚
在地里收割稻谷的母親
噙著眼淚
絮絮地念叨著什么
這是秋天的天氣
還不太冷
我看到她愁苦的臉上
又增添了
一些新的皺褶
龐華讀詩:無疑這是一首鄉(xiāng)村題材之詩。但處理上一點不鄉(xiāng)村氣息。這就給出了鄉(xiāng)村題材如何更現(xiàn)當代化地詩寫方向。本詩寫得超現(xiàn)實,借死者無所不能的角度來敘述就是零下的,再輔以“毫無詩意”的結尾,我列為零下無詩意寫作之典范的理由就完全充分了。沒有了父親的孩子追逐的是“一只瘦弱的小黑狗”,瘦弱和黑都是關鍵詞。“在地里收割稻谷的母親” ,眼淚和愁苦和皺褶也是關鍵詞?!巴鲮`”所見就是我們所見。所見就是詩。詩也是這樣“遇到”的。一如作者走召一貫提倡的“微小說詩”一樣,在微敘事中,越超現(xiàn)實越現(xiàn)實化。本詩寫得并不驚心動魄,但寫得令人悲傷——人走茶涼——逝者已矣,活著的應該活得更好,但是就是有放不下死者的人活在悲痛之中。
東岳
直到她把報紙放到辦公桌上
我們才發(fā)現(xiàn)已不是昨天的
那一個小姑娘
她笑著告訴我們
昨天的那一位死了
死于昨天下午的車禍
然后她才有了送報的機會
剛剛高中輟學的小姑娘
第一天上班
就讓我們感到了舒爽
她走后
我們一致認為
這個送報的小姑娘
比昨天的那位模樣可俊多了
龐華讀詩:北島極其著名的《生活》詩就一個字:網。北島這首詩應該是意象詩,是我讀到最短的。估計也是世界上最短的。就憑此,北島就是厲害的,甚至偉大的一個詩人。凡是寫《生活》,我就忘不了北島的同題。本詩所以被綁架,唯一的理由就是沒有被北島的同題詩嚇住。詩人東岳一直就是善于近取諸身,并以準確的細節(jié)取勝的一個作者。本詩依然。送報女孩,當一個在無常中死于車禍,另一個輟學的又來了,還更俊些更令人舒爽些。誰在誰不在,太陽照常升起。誰還能在誰不能在,不由自己做主。這就是生活。當然還包括另一些無關者們:我們。我們不是上帝,不能主宰,我們只能也必須按部就班,接受那一切,甚至迅速遺忘那一切。我們也在無常之中。魯迅創(chuàng)造的阿Q精神再次以另一種形式獲得彰顯。
唐突
走在天橋
去趕火車
天橋之上
霓虹燈下
一位老丐
啞聲歌唱
忽然覺得
他是汪倫
龐華讀詩:李白的《贈汪倫》是千古絕唱,是送友別離的“口語詩”,像他懷鄉(xiāng)的《靜夜思》一樣,無人可匹敵。李白與汪倫之情被詩人唐突嫁接,巧妙地運用于本詩,但一讀之下,絕非“友情”而又更勝之。老丐,也許是認識的,也許是不認識的,但必然是與詩人不相干的——正因為這樣,詩人才感到至為相干。由此暴露了詩人唐突內心的九曲十八彎。老丐不是光乞討,而是用歌聲去獲得回報,即使唱得不太好,畢竟付出。我認為,老丐是面鏡子,也是詩人唐突自況。我也是老丐。當然還可以是詩人的一種悲憫之心的著陸點。寫得真好。唐突不愧于零下無詩意寫作典范的作者。為此人性之詩,來,大家值得連干三杯。
肖歌
在寺院
聽和尚誦經
還有
木魚聲聲
山野的風
搖響廟角的風鈴
幾只老鼠啃咬貢果
佛,露一絲
難以捕捉的笑容
龐華讀詩:和尚兀自誦經,木魚兀自響。我一向就很懷疑這種修行方式。不如靜靜打坐?!罢b經”,敲“木魚”是詩?不是。野風搖響風鈴是詩?好像是,又不是。老鼠啃咬貢果呢?佛的一絲笑容呢?都好像是,又都不是。釋迦牟尼拈花一笑的要義真是在此。不可言說啊。但我還是要冒冒險。本詩是在說,詩,在空白處。這和我一直以來的想法不謀而合,詩不在詞語,不在我們的分行句子里,不在我們呈現(xiàn)的事物,在空白處。但話說回來,我覺得還在詞語里,在分行的句子,在事物之中。詩是通過語言超越語言的。本詩可以歸入意象詩,不著一詞,把“詩”的秘密表現(xiàn)出來,令人擊節(jié)。可以納入零下無詩意寫作之典范。美中不足的是我認為“還有”這一行可以不要。
拓夫
我從來沒寫過父親
我壓根就不敢寫
也不愿寫
一個鄉(xiāng)村郵遞員
打死你也想不到
他是怎么死的
他是自己把自己打死的
兇器是一支獵槍
當然不是自殺
他只是去打獵
結果在追逐獵物的灌木叢中
他成了自己的獵物
我后來才知道
那叫走火
他走火不要緊
讓一個女人
成了寡婦
我們兄妹六個
像母親腹中的腫瘤
邊疼痛
邊生長
所以我在42歲之前
一直是替父親活著
過了這個歲數
活著的
才是我
只要我活著
父親
就還在
龐華讀詩:本年父親節(jié)前,我也寫了《父親》,并被伊沙選入《新詩典》。拓夫此詩,寫的不僅僅是疼痛,更有一種人的尊嚴和類哲學思考。打獵是一個很有意味的事。人類可能既是獵手也是獵物。這是本詩寫出的一個重要信息。疼痛其次。我活著就是父親活著就是尊嚴,是父子兩人的尊嚴。我信本詩的真實可靠性就像我信詩人拓夫的對語言的恰當掌控所爆發(fā)的事實詩意。尤其是過了42歲的詩人,終于活成了自己,又仍然活成了父親。作為兒子,按本詩的敘述,拓夫當為長子,所以父親不在,長兄如父!因此,本詩的中國性也就不言自明。詩人的這種自動擔當,正是本國真正的美德。但本詩奇怪的是貌似與美德無關。無關嗎?
王犟
A唱完了整首歌
她為A鼓掌
B剛唱一句
她為B鼓掌
C剛亮相還沒唱
她為C鼓掌
主持人剛一提及D的名字
她為D鼓掌
并且
站起來
呼喊
飛吻
伸開雙臂
擺出擁抱的姿勢
龐華讀詩:山東是一個了不起的省份。讀詩當中,山東人占了很大比例。我常想我體內是不是真的因為有山東之血在流淌才寫的詩?據傳我祖籍山東菏澤,但從未考證過。我還從未踏上過山東的土地,僅僅是坐火車路過某站,我向往這個神奇之地,它是我的“故鄉(xiāng)”!回到王犟此詩,我通過閱讀其新浪博客,發(fā)現(xiàn)他的標題開始用數字序列取代了,并且是天天在寫。本詩是7月的第78首,由于對字母的使用,從標題到詩,在詩人的詩寫中,形式上煥然一新,甚至我認為他這是“蓄意”取消所謂“詩意”,是一種寫作上的自覺認識。他對詩有自己“零度”的思考。但我仍然認為零度不如零下,零下才能讓水結冰。本詩通過“她”聽不同的人的“歌”鼓掌,寫出了世相的荒誕不經,刻畫了一個善于拍馬屁的嘴臉,活靈活現(xiàn)?,F(xiàn)實中也只有這類人才左右逢源,古今中外都一樣。唱了一整首的,她鼓掌;才唱了一句的,她鼓掌;剛“亮相”還沒唱的,她鼓掌;一提及名字的,她不僅鼓掌還呼喊飛吻還想擁抱,我只能說,她這就是逢人鼓掌了——大家誰都喜歡有人為自己鼓掌——掌聲響起來嘛,世道之假由此推向巔峰。本詩必是零下無詩意寫作之典范。
陳放平
窗臺下面
是一塊暫未開發(fā)的
城中之地
三個足球場的面積
種著莊稼
我每天坐在窗邊
俯瞰這片土地
對著它
思考和寫作
或者發(fā)呆
其中走出的兩條小路
兩根高懸于
城市的
鋼絲道
此時正有幾個農人
走在上面
龐華讀詩:開門見山,本詩的詩核集中于最后一節(jié):幾個農人走出的兩條小路是兩根高懸于城市的鋼絲。走鋼絲是雜技,是讓心跳到嗓子眼的事。那么,我們再來看前兩節(jié)所寫。第一節(jié)是客觀呈現(xiàn),第二節(jié)是主觀呈現(xiàn),主客觀會于第三節(jié)。一個字:險!而如此之險,幾個農人卻走在上面!作為讀者,如何是感?陳放平是我看好的90后之一,本詩被打劫的原因無非就是寫得零下,詩意在險。險嗎?險。如果這也是險,那就真是險了。我們應該是讓幾個農人不是在走鋼絲的,一旦他們走了鋼絲,我們是不是也就在走鋼絲了?是以,晚飯的時候,我連桌上掉落的一粒飯粒都不放過,夾起,放入口中,“粒粒皆辛苦”!本詩之好,盡顯零下無詩意寫作典范之風,仍是毫無疑義。
汪抒
先從水中向上抽回鐵錨
機器倒轉
船尾浪花涌動
在后退的過程中,逐漸修正
船頭的方向
機器短暫的停頓后
又重新響起
螺旋槳沉悶地向后發(fā)力
浪花再次涌動
一條魚漂到了
還未完全平靜的水面上
它的身子被螺旋槳
在水下?lián)糁?/p>
幾乎斷成兩截
龐華讀詩:零下的標準就是不動聲色,描述一個事物一個事件,把作者隱沒于事物事件之中,并且能從無詩意中發(fā)現(xiàn)呈現(xiàn)事實的本真詩意。汪抒此詩正是這樣一首零下無詩意寫作的典范。對機械、對鐵錨在水中的肆意侵略,致使魚兒斷成幾截,看似殘忍,實則盡顯悲憫之情。本詩完全在描述這個過程,但也是在引發(fā)讀者閱讀中的各種聯(lián)想。在我們現(xiàn)當代化的進程中,有多少不如意的地方?本詩劍指就是機械對鮮活生命的掠奪。那么人類能擺脫這個嗎?答案毫無疑問是不能。那怎么辦?摸著石頭過河?還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個我無法回答。人人心中自有答案。我的答案是,我們如何去克服。本詩所顯現(xiàn)的悲憫情懷,豈止于環(huán)保和對生命的追問,更是對我們所為的質問。
高旭奇《知趣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