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巧妙
〔摘要〕一個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形成不是靠一堂課或一次主題活動就能形成的,它應該貫穿學生成長的始終,因此關注心理活動課課后延續(xù)性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小學心理活動課往往存在“重上好一課,輕做好主題”“重認知領悟,輕行為訓練”“重固有預設,輕靈動生成”“重活動布置,輕評價反饋”等忽略課后延續(xù)性問題。經(jīng)實踐研究,探尋到做好課后延續(xù)性的有效實操:1.主題活動系列化,強化同一主題的課后延續(xù);2.家校社形成合力,關注從知到行的課后銜接;3.心理輔導相輔助,做好個性問題的課后干預;4.評價反饋常態(tài)化,開展反哺課堂的課內交流。
〔關鍵詞〕心理活動課;課后延續(xù)性;實效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0-0031-03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堅持科學性與實效性相結合的基本原則,“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性與實效性,切實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課堂是小學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而檢驗一堂心理活動課的實效如何,則應關注課堂結束之后,學生在認知、情感、行為層面是否發(fā)生了與主題活動目標相關的轉變。換言之,一個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形成不是靠一堂課或一次主題活動就能形成的,它應該貫穿學生成長的始終,這一過程的實現(xiàn)需要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在課后學以致用的機會,讓學生帶著課上所感所得走進實際生活,進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一、忽視課后延續(xù)性存在的問題
目前小學階段的心理活動課基本達成了“暖身活動—主題活動—交流分享—拓展延伸”的課堂結構模式。就一堂課而言,將前三個環(huán)節(jié)“做到、做足、做好”并不難,但真正能檢測活動實效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拓展延伸”卻很難在課內窺見。且目前小學心理活動課多為兩周一節(jié),課一結束,常因教師缺乏對課后延續(xù)性的關注,導致學生的體驗與感受往往止于課內,有失課程實效[1]。
(一)重上好一課,輕做好主題——缺乏同一主題的課后延續(xù)
心理活動課應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心理需求確立主題。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形成應貫穿于學生成長的始終,而不是單靠一節(jié)課的體驗與感悟就能達成,它需要教師遵循其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循序漸進、有的放矢地培養(yǎng)。然而,綜觀目前小學心理活動課,不難發(fā)現(xiàn)“重上好一課,輕做好主題”的現(xiàn)象仍然普遍。因缺乏統(tǒng)一的教材和充足的課時保障,教師在確立主題時考量的方向往往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課程資源里,讓學生感知更多的主題活動。而這樣“貪多”的課程理念也終將衍生出“多則不透”的問題。教師只注重上好每一節(jié)課,每個主題只有一課時的探索,同時每課時又必須承載著超額的內容,學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鐘里對某一主題的認知才被啟動就戛然而止。兩周之后,卻又從一個“情緒調節(jié)”的主題生硬地轉到一個“認識自我”的主題,對上一個主題的感知僅浮于表面,卻又要調整自己投入新主題的學習。在“貪多”的理念下又缺乏同一主題的課后延續(xù)的強化,學生對于主題活動只是淺嘗輒止,雖對每個主題都“知曉”,但對每個主題都無法“通曉”,活動效果甚微。
(二)重認知領悟,輕行為訓練——缺乏從知到行的課后銜接
在心理活動課課內有限的時間內,學生通過暖身活動、主題活動、交流分享等環(huán)節(jié)所收獲的體驗與感悟要轉變?yōu)閷W生正向的行為模式和良好的心理品質,需要課后的實踐活動輔助達成。但目前心理活動課呈現(xiàn)出的是,教師更傾向于將教學重心置于如何設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堂活動,讓學生能領悟活動中所蘊藏的心理內涵與學習目標,卻鮮有教師關注到如何引導學生將課內既得的知識、習得的技能與悟得的情感轉化為實際學習生活中“讓我變得更好的”的行為模式與處世態(tài)度。換言之,這樣的心理活動課忽略了利用課后實踐活動達成從知到行的課后銜接,不能及時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課內的收效未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見效。
(三)重固有預設,輕靈動生成——缺乏個性問題的課后干預
在心理活動課前教師做好充分的預設意味著其對活動目標更明確的感知和對主題內涵更深入的理解。有效的預設可幫助教師事先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并提前做好應對策略的儲備。但再怎么充分的預設都無法窮盡課上靈動的生成[2]。課堂上那些超乎教師預設的偶發(fā)事件恰恰是教師引導學生對主題進行更深刻感悟的寶貴資源,如個別學生在活動中顯現(xiàn)的心理問題,小組合作中暴露的溝通問題等。然而,不少教師卻因為缺乏教學機智,或一心只想照著既定的預設走完活動流程,選擇忽視或抑制,且未在課后進行個別的輔導與干預,導致個別學生的“問題”仍是“問題”。
(四)重活動布置,輕評價反饋——缺乏反哺課堂的課內交流
部分教師能關注到心理活動課的“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并能扣緊主題目標布置利于學生踐行的課后活動,但其只是將課后的拓展延伸當作教學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已,并未充分重視之,更缺乏對其有效的跟蹤與反饋機制。學生在課后是否認真踐行了該活動,活動中遇到了什么困難,最終達成什么樣的效果,都不得而知。長此以往,學生察覺到,課后活動做與不做都不能得到積極的關注與反饋,主動性遭挫傷。課后活動布置流于形式,活動實效也將大打折扣。
因此,關注心理活動課的課后延續(xù)性,設計行之有效的課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內化并運用課內所感悟的知識與技能,同時回歸課堂給予其積極關注與反饋,讓課的效果得以拓展與深化,才能真正扎實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心理成長。
二、做好課后延續(xù)性的有效實操
(一)主題活動系列化,強化同一主題的課后延續(xù)
在設計主題活動時應做到將其系列化,強化同一個主題的課后延續(xù)性。因為,心理活動課是以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需求確立主題,并以每一個主題為主線有機地開展活動的。學生對每一個主題中的核心心理素養(yǎng)的習得是一個循序漸進、分層領悟的過程。以情緒調節(jié)為例,將該主題系列化時應關注到這一主題的活動設計邏輯“認知情緒的多樣性—尋找快樂情緒,接納消極情緒—習得調節(jié)情緒的方法”,如此豐滿的主題內涵是無法在一堂四十分鐘的活動課里是達成的,需要2~3課時分層“小步子”達標。在“小步子”達標的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到如何做好每兩周才能輪到一節(jié)的心理活動課的課后延續(xù),以及同一主題的課時之間的銜接,以防止學生對主題的感悟在每一堂課結束之后戛然而止,在進入下一課時的學習時又顯得頗為迷茫而無所適從。因此,如果教師在每一個課時學習之后,布置能發(fā)揮“承上啟下”之效的課后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課后去踐行該課時所習得的知識與技能,同時又能使學生在踐行的過程中覺察新的視角與問題,帶著覺察的內容進入下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對同一個主題的感悟與思考會更加深刻而富有價值。
(二)家校社形成合力,關注從知到行的課后銜接
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離不開家校社三方的合力作用。評判心理活動課的成效,無疑應考量學生回歸生活能否化“知”為“行”,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這需要心理活動課的課后拓展延伸能觸及家庭、社會,充分挖掘家庭與社會的資源,構建一個家校社共同協(xié)作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合力達成學生的心靈成長。簡言之,就是關注從知到行的課后銜接??梢栽O置家長評價表,在學生完成課后踐行活動之后,邀請家長從家庭觀察的視角就學生在某一心理品質的成長方面給予客觀評價,并撰寫反饋。可以以活動為載體,設計“小手拉大手”親子互動的心理活動,讓家長在寓教于樂的活動中與孩子平等溝通,助力孩子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梢栽O計走進社區(qū)的心理調查活動,讓學生在主題活動的驅動下,學習如何挖掘社會資源,鍛煉走進社會與他人溝通的能力,豐富自己對主題的認知與感悟。多方法、多渠道,促進家校社形成合力,做好知行合一的課后銜接,才能讓心理活動課的成效最大化。
(三)心理輔導相輔助,做好個性問題的課后干預
《綱要》指出,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和關注個別差異相結合,關注個別差異,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在心理活動課上難免會出現(xiàn)超出教師課堂預設的生成。該生成里可能透露著學生在該主題的催化下呈現(xiàn)出的個體心理問題,但教師往往因主題活動的需要且需要關照到全體學生,因而選擇在課堂上只進行點到為止的處理。課下,如果教師未對其采取任何的干預措施,可能導致該學生一直帶著這個被激活的心理問題學習與生活,顯然不利于其成長。因此,需要教師在課上面向全體學生之后,課下能走進個體,對個別需要心理輔導的學生進行有效的干預,才能保障每一個學生在心理活動課上能夠獲得積極的關注與正向的感悟。如,在“媽媽,我愛你”的主題活動中,對于那些父母離異且和父親同住的學生而言,這是一個容易引發(fā)其情緒波動的話題。而每個情緒背后都隱藏著不同的心理困惑或者心理問題,需要教師在課后一對一的心理輔導中引導其找到化解的方法。
(四)評價反饋常態(tài)化,開展反哺課堂的課內交流
對課后延伸活動進行評價反饋,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即便在課后也能得到教師積極的關注,同時也能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在一堂課結束之后的成長情況,并從學生課后延伸活動成果中擷取有價值的資源,開展反哺課堂的課內交流,實現(xiàn)活動成效的優(yōu)化共享。常態(tài)化的評價反饋形式應該簡便易操作,且能激發(fā)學生交流的興趣。如,課前設置五分鐘“我的心靈成長足跡”,引導學生以心理劇、心理漫畫、心靈演說、心理電子板報等形式進行展示交流,并留有問答互動的時間,讓生生之間就其最被觸動的內容進一步充分交流,形成團體動力,在課前為主題的深入探究營造良好的氛圍。交流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評價(自評、小組評議、教師評價相結合),并于每次主題結束之后評選出最佳活動小組授予“主題之星”,以此激勵學生熱情、主動地參與到課后延伸活動中,同時讓課后延伸活動的成果既能助力學生心靈成長,又能反哺課堂,潤澤同伴,起到舉一反三的功效。
綜上,關注心理活動課的實效性,應充分關注課后延續(xù)性,找到行之有效的實操形式;做到設計系列化主題活動,強化同一個主題的課后延續(xù)性;充分發(fā)揮家校社聯(lián)動合力,多渠道為學生創(chuàng)設課后踐行心理感悟的機會,引導學生實現(xiàn)從“知”到“行”的轉化;能在預設與生成的差異里,關注個體需求,輔之以及時有效的心理輔導。同時,將評價反饋常態(tài)化,以同伴互助模式開展反哺課堂的課內交流。如此,方才能在具體的課后延續(xù)活動中窺見心理活動課的實效,才能在量化的評價反饋中見證學生心靈成長的足跡。
參考文獻
[1]劉佳穎.心動 感動 行動——提高心理健康活動課實效性的幾點思考[J].高中生學習(師者),2013(10):117.
[2]張英.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課后延伸實效性初探[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2(7):115-116.
(作者單位:福建廈門市高林中心小學,廈門,361000)
編輯/張 帆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