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詞品》是楊慎的詞學理論代表作。他提出“詩詞同工而異曲,共源而分派”的觀點。在詞作內容上,他推崇六朝詩的“風華情致”,同時認為詞抒情須有節(jié)制。此外,他認為最初的詞調名與其內容一致。本文從《詞品》出發(fā),以具體的作品解讀作者的詞學觀,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詞學理論素養(yǎng)。
關鍵詞:楊慎;《詞品》;詞學觀
作者簡介:寇小娟(1994-),女,漢族,甘肅天水人,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1-0-01
《詞品》中,楊慎從詞與六朝古詩的關系出發(fā),探討詞體的來源問題,還提出了詞在一定的范圍內抒發(fā)情感,以及詞調名與內容一致的觀點,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詞學觀。
一、詩詞同源之說
詩詞作為兩種不同的文學形式,常被文人拿來做比較,或者進行探討二者的關系。楊慎則認為詩詞共源同工,且詞體起源于六朝。
在《詞品》卷一中,楊慎認為陶弘景的《寒夜怨》與詞《梅花引》“格韻似之,后換頭微異”;梁簡文帝《春情曲》與唐詞《瑞鷓鴣》的格韻相似。楊慎在蘇東坡詞“自是一家”和李清照詞“別是一家”的基礎上,從詞的格韻和詞體的特質兩個方面出發(fā),論證詞體起源于六朝。
在詞的“格韻”方面。楊慎尋找句式長短和押韻方式與詞一致或相近的古詩,以此作為詞的源頭。《詞品》卷一第一則:“陶弘景《寒夜怨》云:‘夜云生。夜鴻驚。凄切嘹唳傷夜情。后世填詞,《梅花引》格韻似之,后換頭微異?!彼J為陶弘景的詩《寒夜怨》是后世《梅花引》之詞的源頭。我們舉例蔣捷填的《梅花引·荊溪阻雪》一詞進行探討。
梁·陶弘景《寒夜怨》
夜云生。夜鴻驚。凄切嘹唳傷夜情??丈剿獫M高煙平。
鉛華沈照帳孤明。寒日微。寒風緊。愁心絕。愁淚盡。
情人不勝怨。思來誰能忍。
南宋·蔣捷《梅花引·荊溪雪》
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時,何事鎖眉頭?風拍小簾燈暈舞,對閑影,冷清清,憶舊游。
舊游舊游今在否?花外樓,柳下舟。夢也夢也,夢不到,寒水空流。
漠漠黃云,濕透木棉裘。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梁啟超曾在《詞的起源》分析道:“凡屬于《江南弄》之調,皆以七字三句、三字四句組織成篇。七字三句,句句押韻,三字四句,隔句押韻?!绷何涞邸督吓分小氨娀s色滿上林。舒芳耀彩垂輕陰。連手蹀躞舞春心”是七字三句、句句押韻。如果按照這個說法來看,那么第一首古詩中,“凄切嘹唳傷夜情??丈剿獫M高煙平。鉛華沈照帳孤明”是七字三句,句句押韻;而“寒日微。寒風緊。愁心絕。愁淚盡”是三字四句,隔句押韻。而第二首詞中“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是句句押韻,只是在字數(shù)上有所改變。楊慎從詞與古詩押韻的相似,推究詞的起源。在詞體的特質方面。楊慎評價六朝詩“風華情致”,若分成長短句可作為詞,填詞以六朝詩為淵源。同時他也贊賞岳珂《祝英臺近》詞的“感慨忠憤”,有著開放包容的詞學觀。對詞學的發(fā)展有很大的意義。
二、詞主情致,又須節(jié)制
楊慎贊賞六朝詩的“風華情致”,注重真實情感的抒發(fā),同時又要求抒情有一定的范圍,要有節(jié)制。
明代中后期,隨著理學抑制人們思想的弊端出現(xiàn),社會上興起了思想解放的熱潮,也相應地沖擊了明代詞壇的創(chuàng)作和批評。李贄提出了性情論,公安派袁宏道也主張詩文“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楊慎在詞學觀念上也主情致,他認為詞體源于六朝古詩,而六朝詩在格調和韻律方面與詞有相似性,多用白描手法寫男女之情。楊慎的詞“主情致”觀,追求的是男女之間,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強調作者真實情感的抒發(fā),也是對人們追求自由思想的肯定。楊慎雖然主張詞像六朝詩般的風華情致,但過度發(fā)泄情感容易使人生厭。他所定義的情的內涵是“風月”、“花柳”與“歌舞”,要求抒發(fā)情感“約情合中而已”。
三、詞調名與內容相一致
詞調指填詞所遵循的格調,關于詞調與內容的關系,楊慎認為詞調最初多與其作品內容相一致。例如李后主《搗練子》,詞調名《搗練子》,即詠搗練,“乃唐詞本體也。”即詞調與內容一致。又如“宋駙馬王晉卿《元宵詞》……即詠元宵,猶是唐人之意?!币彩窃~調與所詠內容相符合。
至于后來的詞作,其詞調名和內容不一致的情況,楊慎認為這是由唐人的詠本意發(fā)展到后來的“借腔別詠”,例如元太保劉秉忠《干荷葉》寫“吊宋”之詞,楊慎認為這是“借腔別詠,后世詞例也”。后世一些詞調的散佚,調名的本來意義就很難考證。此外,一些文人或樂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會不斷地創(chuàng)新詞調,如此便出現(xiàn)了詞調與內容不相符的情況。
《詞品》詞學史上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和理論價值,涉及多方面的問題,提供了系統(tǒng)清晰的理論,對于后世進一步研究詞學具有很大的貢獻和意義。
參考文獻:
[1]楊慎.詞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8。
[2]王兆鵬.詞學史料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