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
同樣的東西,選在不一樣的地點展示,美術館和商場之間只是一個轉身的距離。
民眾的消遣購物場所,擺上再多的藝術作品,都還只是物欲橫流的商場。賣家比我們更懂這一點,所以商場的氣質路線,這幾年越來越玩真格的了。
以前都是在賣東西的間隙,搔首弄姿地擺放些色彩俗艷、造型夸張的當代藝術品,藝術家通過作品表達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讓顧客們覺得你這兒洋氣有品位——當代藝術這種有的沒的、另類孤僻的玩意,藝術史對它們都沒定論呢,反正算是“藝術”,是藝術就代表有氣質,典型的小民思維,不明覺厲。
隨著實體百貨的大面積淪陷,民眾中愛好文藝的“氣質人士”也風起云涌般大面積涌現出來,與之相應的,真正要搞藝術的商業(yè)機構在同行敗下陣來的時機,斗志昂揚地盡情揮發(fā)其自身的“氣質”優(yōu)勢——當代藝術太年輕太有爭議被太多人小瞧,那就來些早都蓋棺定論的經典和大師吧,比如克勞德·莫奈、薩爾瓦多·達利、文森特·威廉·梵·高……就算是專業(yè)人士也得拿著學術眼光來審視這些百貨公司的藝術展。民眾們不管是有氣質的沒氣質的,前者專門排隊看大展,順便購物休閑娛樂消遣一番,后者順序反之——總之,出現在百貨公司里一切都沒被耽誤。
用做百貨公司的態(tài)度和成本去做足其中的藝術氣質,乃至水乳交融,潛移默化把百貨業(yè)態(tài)提升至“藝術空間”的高度和維度,我們姑且叫它們“氣質百貨”吧。
藝術品矜持地被擺進百貨公司,百貨公司從來的主角們——奢侈品——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按捺不住躁動的藝術心臟了。請藝術大師來設計不算什么,錢到了什么都有了,以各種名義把品牌歷史和產品鏈作為展品在藝術機構上展,才算是段位高的。曾經Max Mara的品牌回顧展在德國柏林文化中心和日本東京森藝術中心以及中國美術館展出,愛馬仕絲巾展也在上海美術館和北京今日美術館出現過……不勝枚舉。
無論和時尚商業(yè)如何交揉合作分不出彼此,但主流藝術圈從來就沒承認過時尚(商業(yè))是藝術,即使后者有藝術感,用藝術形式包裝,甚至推動過對某些藝術圈的發(fā)展。
藝術是完全的自我放縱后的一種表達,是“貌似淺薄的深刻”;而商業(yè)說到底,也只能是“貌似深刻的淺薄”。無論是藝術家、大師還是文藝小青年,氣質百貨的定位各異,但它們打造各自商業(yè)符號的技術路線卻驚人相似,都是通過從購物中心內部解體和重新組合,營造新的更聚焦、更靈活,也更開放和復雜的后商業(yè)空間。
商業(yè)最食人間煙火了,最關注的和最愛的只能是自己,藝術不過是用來裝飾的一件漂亮外衣,隨著穿著者氣質的提升,這件外衣越來越合身了。無論如何,這些文藝的百貨業(yè)態(tài)最終都造福了民眾,你既可以仰頭賞望月亮,也可以自在地低頭撿起六便士——大作家毛姆都沒感受過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