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給自己勇氣,還須給自己底蘊
東漢楊寶九歲時,至華陰山北,見一黃雀為老鷹所傷,墜于樹下,楊寶憐之,取雀以歸,細心照顧。百余日毛羽成,飛去。其夜有黃衣童子自稱西王母使者,以白環(huán)四枚與寶:“感君之恩,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公,當如此環(huán)?!惫琰S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官清廉,他們的美德被后人傳誦。
楊寶救黃雀的故事可能有,但銜環(huán)而報必定沒有,只是人們因為楊家子孫多俊才而想象出來的故事。不過,做好事時,人們能體會到給予他人的快樂,覺得自己是個好人,心情自然舒暢。幫助別人時,看到他人的不幸,悟到生活賜予自己的已經(jīng)很多,自然會感恩知足,便時時從容愉悅,事事心平氣和。這就是善報,且已報在了當下。常做好事,孩子就會以此為榜樣。其實,楊家四代好子孫,不是黃雀的報答,而是言傳身教的結果。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家有好兒女,正是對善行最好的回報。
凡事總有一些例外。做好事是人好品德的表現(xiàn),但這樣的好品德未必都能促成好事,換句話說,做好事未必就是行善。
馮夢龍講過一個故事,某地有一座廟,廟里供著一尊用木頭雕成的佛像。村里有一戶人家很窮,到了冬天,沒有燃料做飯,他到廟里去偷那尊佛像,把佛像劈開當柴燒。村里有一個木匠,到廟里去拜佛,發(fā)現(xiàn)佛像不見了,就回家雕了一尊,送到廟里供奉。那個窮人到處找燃料,聽說廟里又有佛像了,就再去偷。那個木匠,也趕緊再去補充。一年又一年,年年冬天都是這樣。后來,偷佛像的人和雕佛像的人都死了,閻王審判他們的靈魂。毀壞佛的金身是大罪,那個小偷罪業(yè)深重,要下第十七層地獄。那個不斷為佛陀造像的木匠,受的處罰更重,閻王把他打入第十八層地獄。為什么呢?閻王說:“正因為你造了那么多佛像,他才毀壞了那么多佛像,佛的金身才受到這么多的污辱,要不然,那個小偷哪里有機會造這么嚴重的惡業(yè)?”木匠的責任比那個小偷的責任還要大。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馮夢龍的詮釋超出了善惡論斷,他沒說善惡,沒說誰是瓜誰是豆,善惡因果可以有多種組合,可能善有惡報,惡有善報,可能目前的善報日后演變?yōu)閻海壳暗膼簣笕蘸笱葑優(yōu)樯啤?/p>
故事是編造的,可信度低,再說現(xiàn)實。據(jù)《呂氏春秋》記載,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墊付贖金贖人后,可以到國庫中領取贖金。有一次,子貢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后拒絕收下國家給他的補償金??鬃诱f:“你采取的不是好辦法。從今以后,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你如果收了國家的補償金,并不會損害你的行為的價值;而你不肯拿回你墊付的錢,別人就不肯再贖人了?!?/p>
有一天,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為了答謝他,送給他1頭牛,子路竟收下了??鬃诱f:“這樣一來,魯國人一定會勇于救落水者了?!笨鬃诱J為,子路的行為是對的,這種行為是在倡導一種規(guī)則,即善有善報,付出就應該得到回報。子貢的行為是錯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子貢那樣的覺悟和財力,子貢所為把規(guī)則打亂了,以后其他人就不會愿意為贖人而墊付贖金了。社會秩序要靠規(guī)則來維持,無論何人都應該遵循規(guī)則,否則,規(guī)則一旦打破,天下必亂。這就是孔子所謂“子路受而勸德,子貢讓而止善”的道德標準。
子貢的“高標道德”把原本平淡無奇、人人都能夠做到的道德,拔高到了大多數(shù)人無法企及的高度,使得“代付贖金后收回贖金”的道德,變成了“不道德”了。如果把一件合于道德的善事,變成了“不道德”,誰還會去做呢?單純從道德的角度看,子貢要比子路高尚,但是,如果考察兩種行為的實際效果,孔子考慮得更為全面、長遠,他深入地分析了這兩種行為對于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影響。如果我們非要將現(xiàn)實的道德標準拔高到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最終的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多數(shù)人沒有子貢的修養(yǎng)與財富,做不了像子貢這樣的義舉,不如干脆不做。如果我們退而求其次,適當?shù)亟档蜕鐣牡赖聵藴?,容忍進而鼓勵、保護“為人消災,拿人錢財”的義舉,使之成為多數(shù)人可以追求得到的精神享受與物質激勵,盡管這并非我們最終追尋的理想之國,但畢竟可以感化相當多的人去做好事、行善舉,從而構建更為美好的社會秩序。
好心要辦成好事,善心想結出善果,不僅要有一顆平凡的良心,還要有“善于為善”的智慧啊。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