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臻
多媒體教學已經(jīng)成為廣大教師的教學手段,成為公開課、示范課的必需品。筆者認為,多媒體教學能夠使學習內(nèi)容更加具體生動,使教學活動在整體上得到豐富和提高。但是多媒體畢竟只是輔助教學手段,過猶不及。本文從兩個方面淺談多媒體技術(shù)對語文學科輔助教學的影響。
一、多媒體技術(shù)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1.形象直觀,激發(fā)興趣
采用多媒體技術(shù)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和形象直觀的教學內(nèi)容,可以引發(fā)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特別對于小學生來說,似懂非懂的文字、抽象的講析,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大禹治水》開頭一段寫到“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nóng)田,沖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僅僅通過教師的語言講解,二年級的學生很難清楚地認識到洪水的危害。此時,如果教師播放一段洪水的視頻,學生對洪水的危害有了直觀感知,從而有感情地朗讀文章,讀出老百姓無家可歸的可憐。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在《臺灣的蝴蝶谷》一文中,筆者播放了各色各樣的蝴蝶翩翩起舞的場景,既給學生美的熏陶,又直觀感知了“五彩繽紛”的意思,從而讓學生積累“五彩繽紛、五顏六色、色彩斑斕”等詞語,接著讓學生用詞語練習寫話,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
2.增加見聞,豐富感知
中小學生生活閱歷淺,知識面狹窄,可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強。在這種情形下,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突破時空限制,豐富學生感知,拓寬學生見聞,再現(xiàn)文中或與課文相關(guān)的事物,便于學生理解作品。如在教學《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時,教師用多媒體把司馬遷的肖像投出來,使學生突破時空限制認識司馬遷。如在執(zhí)教《大江保衛(wèi)戰(zhàn)》時,教師用多媒體視頻把人民子弟兵1998年抗洪救災的現(xiàn)實場景再現(xiàn)出來,使學生突破時空限制認識人民子弟兵舍己救民的情懷?!蹲詈蟮淖藙荨芬晃模處熗ㄟ^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了解四川大地震的場景及可歌可泣的故事。二年級課文《歡樂的潑水節(jié)》教學中,教師如果把西雙版納風景、傣族服飾和舞蹈以及潑水節(jié)場景演示給學生看,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
3.感受形象,培育情感
新課標指出,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著重考查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特別是一些古詩文,語言文字凝練,如果僅從字面上分析理解,較難體會到多少美感。如果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就會讓學生如臨其境、感同身受。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感情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會觸及人的精神世界?!痹诮虒W《敕勒歌》時,教師把草原的遼闊、藍天白云的映襯、牛羊的點綴用課件投放出來,這節(jié)課對于沒去過草原的學生來講是一種美的享受。再如,李清照的《聲聲慢》,教師用課件營造出飄落的花瓣和梧桐葉,凄涼的黃昏,冷冷的細雨,飛走的大雁,獨守窗邊愁眉苦臉的女子,這些意象更能幫助學生領會冷清凄慘的意境,體會作者孤寂的情感。
二、多媒體技術(shù)在語文教學中的誤區(qū)
1.注重形式,喧賓奪主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不同內(nèi)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guī)律,應該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有些教師忽視教學內(nèi)容,將語文課上成了課件展示課。教學課件要適時運用,根據(jù)不同篇章、不同文體來輔助教學。筆者聽了一節(jié)《天游峰的掃路人》公開課,教師成了課件的播放者。仔細一想,整堂課教學沒有讓學生學會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寫,更談不上寫作訓練了,學生也沒有靜下心來領悟掃路老人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此外,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階段性特征,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制作不同特點的教學課件。
2.教學死板,引導不夠
在教學中,師生被課件牽著鼻子走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有時學生先找到文中后面的語句,而課件先出示的是前面的語句,教師就讓學生先說前面的語句;有時學生說的答案言之成理,教師又投出標準的答案;有時教師忙于操作課件,與學生情感交流或者引導不夠。筆者在執(zhí)教老舍的《想北平》時,只投了老舍簡介和北京的四合院,之后緊緊圍繞一句話“我對北平的愛像對母親的愛,是一種想說而說不出的感受”來與學生進行交流。筆者先說了生活中我的母親,說到動情處不禁眼中閃著淚花,同時也讓學生談談自己生活中的愛是怎樣的想說而說不出的感受,從而更深刻地體會老舍先生對北平的故鄉(xiāng)情。
3.束縛想像,阻礙品讀
霍拉勃在《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中說:“既定作品的具體化形態(tài),由于讀者不同便會不同。甚至同一讀者的這次閱讀與下次閱讀也不同?!苯處熞匾曊Z文學科本身的張力和創(chuàng)造性。有些文章或句子的意境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反而會影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個性化感悟,阻礙學生獨特的想像與體驗。如果教師將“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樣的詩句配上一個畫面,反而會阻礙學生對詩人情感的體會。
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shù)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但多媒體只是提高教學效率的輔助手段,仍需要教師采用適合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