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國燕
在給五(3)班上“They sit around tables”這節(jié)內(nèi)容時,我事先準備了一些圖片,試圖通過這些圖片的對比,讓學生了解中英學校之間的文化背景差異。當我提到英國的學校早上9點上課,下午3點半放學時,臺下的學生發(fā)出“哇”的聲音,臉上滿是羨慕的表情。
課上完后,我收拾好教材和教具,正準備回辦公室。這時,學生明明跟在我身后,怯怯地問我:“Miss Liao,可以請教你一個問題嗎?”我微笑著說:“當然可以??!”“為什么英國的學生9點才到校,3點半就放學了呢?”我愣了一下,是啊,課堂上我只是簡單地介紹了英國與國內(nèi)學校之間的差異,卻沒有解釋存在這些差異的原因。
于是,我給明明解釋道:“這是由英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的,英國是歐洲最北的國家之一,多數(shù)時間晝短夜長;另外,英國的氣候與我們國家也不一樣,受大西洋的影響,英國空氣濕潤,加上冷空氣的影響,霧多,早晚能見度低。受這些因素的影響,所以英國的學校上課時間比我們晚,放學時間卻比我們早。”
聽完我的解釋后,明明還是眉頭緊鎖,似懂非懂地看著我。我突然意識到,這一大段解釋對于小學生來說太抽象了,怎樣才能讓他更好地理解呢?我突然想起辦公室有一個地球儀。于是,我領著明明來到辦公室,把他帶到地球儀面前。我在地球儀上給他指出了英國和中國的地理位置,然后給他講述兩國的氣候差異,讓他有一個較為直觀的感受。這樣解釋之后,明明的臉上終于露出了欣喜和滿足的神色。
接下來,是五(1)班的英語課,吸取了上一節(jié)課的教訓,這一次我?guī)狭说厍騼x。然后依次是五(2)班、五(4)班的英語課,在上兩節(jié)課的基礎上,我利用課間休息時間快速搜集了一些數(shù)據(jù),以便我的講解更精彩、更精確。在經(jīng)過一次次的補充和完善之后,課堂教學效果果然一次比一次好。
下課后,有幾個學生圍著我,其中一個學生一臉崇拜地說:“Miss Liao,你懂得東西真多,你既是我們的英語老師,又是我們的歷史老師、地理老師,聽你的課能學到好多東西!”有了學生的肯定,我更加有動力了。
為了真正成為學生的“百科全書”,我更加注重知識的儲備,平時除了細心查閱課本涉及的相關知識外,還有意識地搜集各種有趣的小故事,作為“小甜點”巧妙地穿插在課堂教學中。比如,在學習方位名詞和各國首都的時候,教材是以美國的紐約、華盛頓、洛杉磯幾個大城市作為例子的,很多學生誤以為紐約是美國的首都,為了跟學生解釋清楚為什么華盛頓是美國的首都,我向他們講述了美國的獨立戰(zhàn)爭;又比如,在學習一周七天的詞匯由來時,我給學生講述了希臘羅馬神話中的諸神名字……
在不斷地嘗試和改進中,我的英語課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我也理所當然地成為學生眼中的“百科全書”。為了“不負盛名”,我想我還要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