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世紀20年代第一批恐龍化石出土之時到現(xiàn)在,這個謎題一直困擾著我們——恐龍為什么消失了?現(xiàn)在我們知道鳥類是由恐龍進化而來的,也就是說,恐龍的血脈并未斷絕。即使如此,恐龍的滅絕還是讓人費解。這些龐大的爬行動物曾主宰地球超過1.5億年,但到了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化石記錄中突然失去了恐龍存在的痕跡。而在恐龍突然消失的那個時間點,一顆直徑10千米的小行星撞上了地球,撞擊的威力是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十億倍。這場發(fā)生在墨西哥的撞擊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劇烈的地震,狂亂的潮汐,強勁的颶風和連綿不絕的山火。
恐龍的末日(想象圖)
雖然,現(xiàn)在古生物學家依然喜歡爭論小行星究竟在恐龍滅絕中發(fā)揮了多少作用。但毫無疑問的是,它確實“干掉”了恐龍。有一些跡象表明恐龍在那毀滅性的一刻之前已是生存艱難,而小行星給了它們干凈利落的“最后一擊”。當災難過去,幸存的動物們突然發(fā)現(xiàn)世界變得如此空闊。曾被恐龍壓制的哺乳動物開始逐漸壯大,開啟了地球歷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