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繼新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 年,于公元前479年去世。2500 年之后,他的思想和精神,仍然在中國大地乃至世界上流傳。這就是偉大思想的穿越時空性和高貴精神的永恒性??鬃拥乃枷肱c精神究竟偉大在哪里?
一、生命不斷飛躍
作為生命個體,基本的物質(zhì)生存條件具備之后,就應(yīng)當在提升精神品質(zhì)上下工夫。一個人的生命質(zhì)量如何,主要不在于物質(zhì)財富的多寡,而在于精神與心靈的豐盈與否。
孔子一生并不順利,經(jīng)歷了許許多多的坎坷。但他的精神生命卻一直在飛速地發(fā)展著??鬃诱f過一句很經(jīng)典的話語:“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背鍤q到三十歲這十五年的變化外,此后的每十年的生命都是一層層往上走的。這就印證了馬斯洛的主張,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確實能夠感到“我還有潛能尚未實現(xiàn),因此,只要我活著,就還可以變成不同于現(xiàn)在的樣子”。古今中外很多先哲的生命,幾乎都有這樣的發(fā)展趨勢,因為他們都能夠保持自我內(nèi)向的平衡與外向的動力。
孔子為什么十五歲“志于學(xué)”呢? 大家知道,《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睂Υ?,一般的解釋說,只要主動地給我送十條干肉,我就會收他做學(xué)生進行教誨的。我不同意這種解釋。其實,束脩,除十條干肉解釋外,還有另一種解釋,即束帶修飾。古十五歲入學(xué),入學(xué)必用束脩,因指入學(xué)為束脩。鄭玄注《論語》說,束脩,“謂年十五以上”。如果說交十條干肉才能上學(xué)的話,他的弟子顏回、子路等一些家境特別貧寒的人就上不起學(xué)??鬃印坝薪虩o類”,就含有不分貧賤,都可進行教育的意思。他主張人人都應(yīng)受到教育,從而開創(chuàng)了通向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
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隨母親顏征在遷居曲阜闕里,過著十分貧寒的生活,所以他說自己是“少也賤”。但在母親的教育下,他從小即開始了求學(xué)之路,幾乎無所不學(xué)。所以,子貢說:“夫子焉不學(xué)? 而亦何常師之有? ”正是從小的文化積蓄,使他在十五歲的時候,就有了不同一般的生命自覺意識上的學(xué)習(xí)。
那“三十而立”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問他的兒子孔鯉:“學(xué)禮乎?”孔鯉說:“未也。”孔子對他說:“不學(xué)禮,無以立?!笨鬃诱J為,知禮、懂禮,且以禮行事是立身之本,不然,就無法真正立于社會之上。他三十歲的時候,已經(jīng)學(xué)到了禮的真諦,也就是說已經(jīng)有了立身之本。
“四十而不惑”呢? 這要從孔子的另一句經(jīng)典話語中尋找答案。他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币簿褪钦f,到了40歲的時候,孔子已成為智者。從立身于社會,到成為一個智者,其生命又躍到了另一個高的層面。
再看“五十而知天命”。對于“天命”可謂眾說紛紜。我認為,“天命”即天地萬物運行規(guī)則,看不見,摸不著,甚至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孔子對此卻有了心靈相契的感知。
“六十而耳順”呢? 孔子55歲到68歲期間,開始了長達14 年的周游列國。60 歲,恰在這周游列國之中。在這一階段,孔子經(jīng)歷了另一種生命考驗。本想在魯國干一番事業(yè),但在內(nèi)外敵對勢力的排擠下,不得不憤而出走。從為官到寄人籬下,從受國君信任到如“匏瓜”似的“系而不食”,可以說對其心靈是一種巨大的沖撞。也正是在這種沖撞中,孔子具備了適應(yīng)各種環(huán)境的能力,也有了容納各種聲音和不同待遇的心態(tài),走進了“耳順”的境界。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生命的最高層次?!皬男乃本褪窍敫墒裁淳透墒裁?,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但卻“不逾矩”。這個“矩”是不是單純地指禮制規(guī)矩呢?不盡然,還有“仁、義、智、信”等等。他不管干什么,不管如何去做,都符合這種“矩”。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七十歲之后的孔子,就進入“道法自然”的境界了。
所以說,孔子的生命是流動的,更是不斷飛躍的。這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我們每一個生命個體,不能停留于既有的生命狀態(tài),要在不斷努力中,實現(xiàn)自己生命的不斷飛躍。
二、“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學(xué)習(xí)《論語》,有一章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边@既是孔子的教學(xué)總綱,也是他一生生存與學(xué)習(xí)狀態(tài)的高度概括。
“志于道。”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辈皇墙裉烊绱?,明天如此,而是一生如此。他的弟子曾參,就是著有《大學(xué)》的那個曾子,對孔子的“道”這樣解說:“忠恕而已。”一個恕道,一個忠道。那什么是“恕道”呢?恕就是推己之心以及人,“恕道”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知道,這句話已經(jīng)被法國等西歐國家寫入憲法。2008 北京奧運會的迎賓語,即“國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論語》經(jīng)典”中,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什么是“忠道”呢?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自己成功發(fā)展了,也希望別人成功發(fā)展。顯然,這個“道”不是一般意義的思想道德,而是一種至高的思想境界。所以,孔子把“志于道”放在了第一位。
“據(jù)于德。”“據(jù)于德”是從道德人格方面談的。大家知道,《論語·為政篇第二》的第一章就是:“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币馑际钦f,只要以德來理政,就會像天上的北斗星居于一定的方位,眾星都會環(huán)繞在它的周圍一樣。現(xiàn)在所說的“以德治國”,即來源于此??鬃舆€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庇眯姓钜龑?dǎo)百姓,用刑罰束縛他們,百姓求的只是免于犯罪受罰,卻沒有了羞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dǎo)百姓,用禮儀統(tǒng)一百姓的言行,這樣,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還會守規(guī)矩并有歸屬感。在孔子看來,在維護社會的良性運作,促進人際關(guān)系和諧方面,道德比刑罰具有更加有效的作用。所以,他強調(diào)德治,要求把人們道德的實踐落實到現(xiàn)實的社會政治生活之中。所以,2008 北京奧運會的迎賓語還有一句:“德不孤,必有鄰。”只要有道德,你就不會被孤立,一定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你為伴。我們中國不僅僅要舉辦好奧運會,還要德滿天下,朋友滿天下。
“依于仁。”看過《論語》的人都知道,《論語》當中談什么最多?談仁最多。有人統(tǒng)計說是107 處。這個仁和禮的差異在哪里呢?孔子主張恢復(fù)周禮。他說:“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意思是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鑒于夏商兩代,是多么豐富完美??!我遵循周朝的禮儀制度。有人說,孔子的目的是為了恢復(fù)周禮,所以就有了“克己復(fù)禮”之說。孔子在恢復(fù)周禮方面,顯然是有守舊傾向的。不過,他在以仁釋禮的時候,卻使仁走向了更高的層面。而仁,恰恰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也是他的創(chuàng)造。因為孔子的仁,是定格于生命個體心中的具有高尚品格的思想與感情。盡管他沒有對仁作出抽象概括,甚至在不同場所對不同個體所說的仁“千差萬別”。但其核心是讓人走向精神的高貴與心靈的完善。比如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于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意思是說,富有和顯貴是每個人都想得到的,但是不以正當?shù)姆绞降玫剿?,就不能去享受。貧困和卑賤是每個人都厭惡的,但不以正當?shù)姆绞綌[脫它,就不會離開它。如果君子拋棄了仁德,又怎能成名呢?所以,即使是一頓飯的時間,君子也不能違背仁;不論是在最危險的時候,還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要按照仁的要求去做事??鬃诱J為,他的弟子顏回就是這樣的人。他稱贊顏回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孔子說顏回的心里從來沒有離開過仁,而別的人只是偶爾達到這一境界罷了。為仁是依靠外力,還是在于自我守持呢?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孔子看來,為仁完全在于自己,而不能靠別人。這就給我們指出一條走進仁的境界的路子,就是通過不斷地加強內(nèi)在修養(yǎng),才能抵達這一高層的精神境界。
“游于藝。”《論語》中有這樣一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笨磥?,文、行、忠、信是他的主要教學(xué)內(nèi)容。是不是死學(xué)苦學(xué)呢?不是。張居正解讀《論語》說:“人之為學(xué),??嗥潆y而不悅者,以其學(xué)之不熟,而未見意趣也?!边@里所說的“意趣”特別重要,就是要“游于藝”,即進入快樂甚至審美的狀態(tài)。生命個體學(xué)習(xí)本來是探索未知、獲取智慧的一種快樂過程,是一種幸福的心靈之旅。但是,現(xiàn)在不少中小學(xué)生的學(xué)習(xí)卻變成了一種心力交瘁的苦役。孔子不然,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說“知”在知識層面、“好”在道德層面的話,“樂”則走進了審美境界。在《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章中,曾皙回答孔子所問完全不同于子路、冉有和公西華,他的志向竟然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睕]有想到的是,孔子卻喟然而嘆曰:“吾與點也!”看來,這里孔子所嘆更多的是一種對游藝狀態(tài)學(xué)習(xí)的欣賞?!吨芤住は缔o》有言:“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笨梢?,學(xué)習(xí)的至高境界在于“玩”,在于“藝”。
“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不但是對孔子整個人生精神境界與學(xué)習(xí)追求的一種高度濃縮,也是我們今天教育應(yīng)當遵循的理想規(guī)則,還是我們現(xiàn)代人走向高層境界的必由之道。
三、孔顏樂處
有的學(xué)者認為,世界上有三種重要文化:一是美國的罪感文化,二是中國的樂感文化,三是日本的恥感文化。
說起中國的樂感文化,就必然會涉及一個重要的命題,就是“孔顏樂處”。我們在學(xué)習(xí)《論語》等儒家經(jīng)典文化時發(fā)現(xiàn),“孔顏樂處”并非一種自然性的快樂,更不是阿Q 自嘲式的快樂,甚至也不是一種道德的快樂,而是一種超道德的具有本體意味的審美快樂。它不是在專門追求“樂”的情況下實現(xiàn)和獲得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種平常的心態(tài)自然而然地獲得的,具有生活的“無欲”、情感的“中和”和心靈的“寧靜”等特質(zhì)。孔子與其弟子顏回則是這種快樂的典型代表,故有“孔顏樂處”之說。因為孔子與顏回在任何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都能保持樂而忘憂的情懷,始終擁有精神的快樂與心靈的安適。而由這種文化情結(jié)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式的樂感文化。
“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學(xué)而》的第一章。有人認為,這是談學(xué)習(xí)的,特別是“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一句。但如果認真地研究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談修身的。如果解釋為:“學(xué)習(xí)了再復(fù)習(xí),不是很愉快的嗎?”顯然與事實不符。學(xué)習(xí)再復(fù)習(xí)一般是不會快樂的。那么,應(yīng)該怎樣解釋呢?這里的“學(xué)”,主要是談做人;這里的“習(xí)”,主要是反復(fù)實踐??鬃雨P(guān)注修身,不尚空談,注重實踐,他本人就是一個實踐哲學(xué)家。在實踐生活中不斷地學(xué)習(xí)做人,在做人中不斷地感受生命的提升。作為一直追索人格成長的孔子,正是在不斷地實踐中、體味做人道理中感受快樂的。如果說這是從內(nèi)在感受上談的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則有了外在因素的參與。張居正在《四書集注直解》中說:“夫?qū)W既有得,人自信從,將見那同類的朋友皆自遠方而來,以求吾之教誨。夫然則吾德不孤,斯道有傳,得英才而教育之,自然情意宣暢可樂,莫大乎此也。所以說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也成了2008北京奧運會的迎賓語。有人對自己的思想和談的問題不理解,甚至有一定的抵觸時,一般人往往會不高興起來。但孔子不然,他“不慍”,也就是不怨怒。因為他處于心靈平靜的狀態(tài)之中,而且對各種不同的意見都能容納,即使別人提點意見,也會“耳順”的。做到這些,難道不是君子嗎?這樣說來,我們就明白了,《論語》的第一篇第一章,恰恰是為孔子的樂感文化奠定基調(diào)。
在《論語》中,還有不少寫孔子樂感文化的章節(jié),如:“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他不光忘食,還忘憂,不但快樂并且沒有什么憂愁,甚至連老了都不知道了。所以他說自己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他說我吃著粗糧,喝著涼水,把胳膊一彎當枕頭,卻特別快樂。何以能夠如此快樂呢?因為“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來源不正當?shù)呢敻缓凸傥?,對于孔子來說,就像轉(zhuǎn)瞬即逝的浮云一樣。既然沒有“富”“貴”之求,甚至是以貧為樂,又何憂之有?
孔子最為得意的弟子是顏回,認為只有他才能承繼自己的事業(yè)。原因非止一端,而顏回的“樂感”情結(jié)當是一個重要原因。人們大多知道孔子稱道顏回的一段話——“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大家看看,孔子認為顏回的品質(zhì)多么高尚?。∫豢痫?,一瓢水,住在破舊的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xué)的樂趣。在這種環(huán)境中生活,為什么還這么快樂呢?因為顏回追求的是精神的豐盈,他從孔子那里學(xué)到了最有價值的東西。外在生活的困難,已經(jīng)對他的心靈構(gòu)不成威脅??磥?,“孔顏樂處”的快樂是具有超越一般意義快樂價值的。
那么,“孔顏樂處”給予現(xiàn)代人什么啟示呢?
人生在有限的時空當中,一般只有幾十年最多百十年的時間,一定要快樂,而且要有富有價值的生命追求,這是幸福之本。享受生活不是追逐物質(zhì)享受,而是追求心靈的快樂和精神的高貴。
四、修身為本
《論語》第一篇重點談修身。為什么這樣說呢?孔子之所以認為顏回可以傳承他的事業(y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顏回在修身方面做到了極致。有記載說,孔子死后,“儒分為八”。此說尚待商榷。但孔子的弟子之中,確有內(nèi)圣與外王兩個不同學(xué)派。內(nèi)圣派即修身派,學(xué)習(xí)的主要目的在于修身。外王派即入仕派,學(xué)習(xí)的主要目的在于做官。前者的代表人物是顏回、曾子等,后者的代表是子張、冉有等。而孔子呢?二者兼得,但卻以修身為本。
《論語》不是孔子編撰而成的,盡管其中最為經(jīng)典的話語是孔子說的。那么,《論語》是誰編撰的呢?是他的弟子,更多是他的再傳弟子。是哪些再傳弟子編撰的呢?我們好好地看看《論語》就一目了然了。
在《論語》中,除了孔子稱“子”外,還有誰稱“子”呢?稱“子”最多的是曾子,第二是有子,而顏回與閔子騫各有一次。一次太過偶然,不足道哉。那有若為什么被稱為“子”呢?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孔子既沒,弟子思慕,有若狀似孔子,弟子相與共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意思是說,孔子逝世以后,學(xué)生們都很懷念他。有若長得很像孔子,學(xué)生們共同擁戴他當老師,就像當年侍奉孔子一樣對待他。盡管以后大家發(fā)現(xiàn)有若不及孔子之賢,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這些弟子一點兒也不客氣地對他說:“有先生,你起來吧,這個位置不是你坐的啊!”可是,有若畢竟做過一段時間孔子弟子的老師,保留“子”的稱呼就情在理中了。
曾子是孔子的高足,系“四圣”之一,他還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老師。子思著《中庸》,且系孟子的老師,是位了不起的大思想家,而且繼承了曾子的修身思想。子思最有資格編撰《論語》,也編得最好。因此,可以說,《論語》是以子思為代表的一批關(guān)注修身的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他們繼承了曾子修身為本的思想,甚至有些弱化入仕從政的思想。曾子所寫的《大學(xué)》開篇就是“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認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只有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論語》開篇先談修身就不足為奇了。即使第二篇《為政》,也多與修身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不修身無以從政。所以,其中談了很多關(guān)于孝的問題。如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如果說孝順父母就是讓他們吃好喝好,現(xiàn)在的一些貴婦人養(yǎng)的小狗小貓,吃得比一般人還要好,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孝。孝不僅是滿足父母物質(zhì)上的需求,更為重要的是滿足父母精神上的需求。不然,與飼養(yǎng)犬馬便無區(qū)別。所以,孝敬父母,關(guān)鍵在敬。孔子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即使父母有了一些錯誤,在給其提意見、建議的時候,即使父母不聽,也還要敬愛如初,不能違背,一如先前地勞作而不怨恨。所以,在《論語》中,不管是孔子,還是他的弟子,特別是修身派的弟子,多是把孝作為人之立身之本。
《論語·子罕篇第九》中有一章:“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說,孔子從來沒有這四種毛?。翰乱桑鋽?,固執(zhí),求私利。張居正引用孔子門人的話講評道:“此四者,人情之所不能無也。若我夫子,則廓然大公,物來順應(yīng)。未事之先,無有私意,亦無有期必。既事之后,未嘗固執(zhí),亦未嘗私己。其心如鏡之常明,略無一些蔽障?!毙奚淼诌_這一層次,自然已進高層境界。但是,在修身方面,人們一般往往出現(xiàn)問題,于是,孔子說:“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在孔子看來,有的人不去修養(yǎng)品德,不去講求學(xué)問,知道義的道理卻不能躬身實踐,自身有了缺點也不能改正,這是令他特別憂慮的事情。
《論語》中孔子所說的“學(xué)”,好多是談學(xué)做人的。他有一段很精彩的話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本映燥埐灰箫栕?,居住得也不一定多么安逸,做事勤勉,說話謹慎,接近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這可以說就是好學(xué)了。與今天我們純?nèi)辉谥R層面認真學(xué)習(xí)才叫好學(xué)是不一樣的。在《論語·雍也篇第六》中有這樣一章,魯哀公問孔子,其弟子中誰最好學(xué)?孔子回答說:“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xué)者也?!笨鬃诱J為,只有顏回才好學(xué),甚至說他不幸早死后,再也沒有聽說好學(xué)的了。但稱道顏回“好學(xué)”的理由只有六個字——“不遷怒,不貳過”,就是不把自己的怒氣無故地遷移到別人的身上,不犯同樣的錯誤。顏回品德高尚,深得孔子欣賞,就是因為顏回在修身方面已經(jīng)成了眾多弟子的典范。
孔子認為,修身與學(xué)文比較起來,修身第一,學(xué)文第二。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币馑际钦f,晚輩在家里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敬愛兄長,謹慎而守信用,博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xué)習(xí)文獻知識。看來,孔子重視德行遠遠超過重視學(xué)文。今天我們的學(xué)校教育,恰恰反其道而行之,這不能不令我們思考。
修身不能淺嘗輒止,要有厚重的思想積淀才行。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边@里的“重”,好多人都解釋為莊重的意思。其實,這個“重”,是指思想品格的厚重。有了這個“重”,才能真正具有威嚴,不然,學(xué)做人則是不穩(wěn)固的。所以,要忠實守信?!盁o友不如己者”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鬃硬皇钦f過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可以學(xué)習(xí)的地方,見到朋友的優(yōu)點,哪怕是一點兩點,都要好好學(xué)習(xí),不斷地為自己的思想品德增值。因此,如果有了錯誤,就不要擔心改正。
和顏回一樣特別注重修身的曾子有一段大家都知道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他說自己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在為別人辦事時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在同朋友交往時是不是做到誠實守信了呢?在傳授給別人東西的時候,自己實踐過了嗎?曾子“每日三省吾身”這一慎獨式的自我省檢,把孔子的修身之說推到極致。對于最后一句“傳不習(xí)乎”,李澤厚先生甚至說可以理解為:“所傳授給別人的東西,自己實踐、研究過嗎?”這對當今一些人言行不一、品學(xué)分離,甚至剽竊別人的東西不以為恥者,當是一種警示與教育。
這樣看來,我們學(xué)習(xí)《論語》,首要的是在修身上下工夫,要學(xué)做人。不然,所讀所學(xué)只是在淺層次徘徊。
學(xué)習(xí)《論語》,大多要經(jīng)歷三個層次。第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里的“山”與“水”,只是讀懂了字面之意而已。第二個層次則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有了自己的解說,超越了第一個層次。但是,這一層次還沒有走進道與仁的境界。到了第三層次,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這時卻發(fā)生了鳳凰涅槃式的變化,學(xué)習(xí)者不但讀懂了《論語》的表層意思,更讀懂了內(nèi)在的意蘊,而且因為學(xué)到深層而在自己的心靈層面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我們讀《論語》,不是把《論語》字面意思讀懂了,甚至也不是理解了更加深層的意思,而在于我們自己精神和心靈的變化,從而使我們的生命發(fā)生質(zhì)的飛躍,使自己今年、明年、這十年、后十年,發(fā)生一次一次的飛躍,以至達到道與仁的境界。
五、和諧為美
哲人言,和諧即美,和諧是美的至高境界。今天我們說構(gòu)建和諧社會,就是要抵達一種美好和樂的境界。實際上,不但社會需要和諧,天地萬物都需要和諧,我們每一個人的身心內(nèi)部也需要和諧。其實,不管在哪個方面,只要不和諧,肯定就會出問題。所以,孔子得意弟子有子說:“禮之用,和為貴?!边@里的“和”,不是和稀泥,而是恰到好處,也就是平衡,即和諧。所以,孔子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你看恭敬好嗎?謹慎好嗎?勇敢好嗎?直率好嗎?都好。但是,“過猶不及”。打破平衡原則,因為不和諧了,就有了疲勞、畏縮、悖亂和刻薄。“禮之用,和為貴”也成了2008 北京奧運會的迎賓語。
在《論語》中,曾記載了子貢與孔子的一段對話。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意思是說,子夏和子張誰更強呢?孔子說:“師也過,商也不及?!奔热蝗绱?,子貢認為,當然就是子張強一些了??墒强鬃诱f:“過猶不及。”萬事萬物,特別是個體身體與生命,恰恰需要處于這種無過無不及的狀態(tài),才能健康與平安。這種無過無不及,也就是孔子說的中庸。有人也許會說,中庸并不好,因為中庸是你好我好他也好的非原則之和。其實,可千萬不要這樣想。中庸是高尚原則之下的一種內(nèi)在的和諧。
和諧至高境界還有道德的訴求,甚至是道德的最高境界??鬃诱f:“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將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認為是最高的了?!墩撜Z》中就記載了孔子與顏回、子路的一段對話。他讓兩位弟子談?wù)劯髯缘闹鞠?。我們先看看子路的回答:“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币馑际钦f,愿意把我的車馬、高貴皮衣和朋友們一起享用,即使用壞了,一點兒也不遺憾。顏回回答說:“愿無伐善,無施勞?!币馑际钦f,我不愿意夸耀自己的長處,不愿意表彰自己的功勞。這應(yīng)當是不錯的了??墒?,我們看看孔子的境界,就感覺遠遠高于他的兩個弟子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正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一個老者安適、朋友信任、年輕人受到關(guān)懷的和諧社會。
孔子的弟子子夏說的“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也是一種社會和諧的寫照。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要海納百川,把天下的朋友都作為我們的好兄弟,這樣,就有了一個更大范圍的和諧。所以,2008 北京奧運會的迎賓用語中就有了這一句。
六、以人為本
說起“以人為本”,一般認為這是舶來品。這個新詞確實是從西方傳過來的,可是,它的本質(zhì)的東西在孔子的思想中早已就有了。以人為本的核心是把人當成人,當成根本來對待。
孔子之前,所有上學(xué)的都是貴族的子弟,普通人是不能夠上學(xué)的。但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把學(xué)在官府一下子移至了學(xué)在私學(xué),不論貴賤,不管富人窮人,只要愿到孔子門下學(xué)習(xí),他都可以收為學(xué)生。今天我們所期盼的均衡教育,在孔子那里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所以,孔子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平民教育家,是真正的以人為本者。
《論語·鄉(xiāng)黨》有這樣一章:“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贝蠹抑?,孔子所處的時代,奴隸是沒有地位的,可以在市場上買賣交換,四個奴隸才能換一匹馬。但是,孔子家里的馬廄失火之后,孔子退朝回家之后問的第一句話就是“傷人乎”,“不問馬”??上攵?,馬廄失火之后,比奴隸價錢還貴的馬一定有傷有死??磥恚鬃雨P(guān)注人之生死遠遠超過了對馬的關(guān)注。如果不是以人為本,他就會有另外的問話。
魯哀公曾經(jīng)問孔子:“何為則民服?”魯哀公問孔子怎樣才能使老百姓服從?孔子是這樣回答的:“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本褪菍⒄钡娜颂岚纹饋?,廢棄邪惡的人,老百姓就會服從;將邪惡的人提拔起來,廢棄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會服從。這也是以人為本,甚至是更高層次上的以人為本。因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不是異化的沒有品格的人,而是人格高尚的“直”的人。
在《論語·憲問篇第十四》中有這樣一章:“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意思是說,子路問怎樣才能成為君子。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tài)度?!弊勇氛f:“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使周圍的人們安樂。”子路說:“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修養(yǎng)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堯舜還怕難于做到吧?”大家知道,孔子對堯舜兩位天子非常贊賞,但如果對老百姓真正好起來,就會超越堯舜。這種民本思想,是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F(xiàn)在讀起這一段話來,仍然令人肅然起敬。這種思想,直到今天,不但一點兒也不落后,而且仍然閃爍著偉大的光輝。世界上很多所謂的“大家”提出各種各樣的關(guān)注人的學(xué)說的時候,都沒有超越孔子之說??磥?,修養(yǎng)不只是為了獨善其身,還要在道德實踐中“安人”“安百姓”,即經(jīng)世致用。
(選自《當代教育科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