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英王曉斌王玲呂玉奎蒲廷松
丘區(qū)河流性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以重慶瀨溪河國家濕地公園為例
楊文英1王曉斌2王玲1呂玉奎1蒲廷松1
(1 重慶市榮昌區(qū)林業(yè)科學技術推廣站,重慶 404300,2 重慶市榮昌區(qū)嵐峰林場,重慶 404303)
瀨溪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重慶市榮昌區(qū),地處西南地區(qū)腹心地帶,是集天然河流與人工濕地于一體的復合型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典型的西南丘區(qū)河流濕地特征。瀨溪河國家濕地公園實施了水質保護、水質凈化、鳥類生境保護、河岸多塘系統(tǒng)恢復、河岸林網(wǎng)絡系統(tǒng)修復、河岸廊道修復等保護與恢復工程,取得了顯著的濕地保護成效,為西南地區(qū)丘區(qū)河流濕地公園的保護與恢復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瀨溪河;濕地公園;保護;恢復
濕地是介于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水域生態(tài)系統(tǒng)之間的過渡帶(楊文英等, 2011),是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多種生物的避風港,其價值遠遠高于人們最初的認識(崔麗娟等, 2011)。保護濕地以及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恢復,對于維護生態(tài)平衡,改善生態(tài)狀況,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促進經(jīng)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崔麗娟等, 2011)。瀨溪河位于重慶市榮昌區(qū),地處西南地區(qū)腹心地帶,是長江上游支流沱江重要分支,流域內濕地資源豐富。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流域內工業(yè)發(fā)展迅猛,農(nóng)業(yè)面源污染加重,旅游業(yè)開發(fā)不合理,導致河流水質下降,流域濕地資源萎縮和退化嚴重。2009年,開始了瀨溪河流域榮昌段為期6年的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瀨溪河國家濕地公園是集天然河流與人工庫塘、稻田濕地于一體的復合型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典型的西南丘區(qū)濕地特征。本文對瀨溪河濕地公園的濕地資源保護與恢復進行了研究,對西南地區(qū)丘區(qū)河流性濕地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研究區(qū)瀨溪河濕地公園位于重慶市榮昌區(qū),該濕地公園以淺丘為主,地勢起伏平緩,海拔高度300~400 m,地形高差在100 m以內。屬中亞熱帶濕潤東南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 099㎜,年平均氣溫17.8℃,歷年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通過12℃,為265 d,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1 282 h,年降雨量1 111.8㎜。瀨溪河國家濕地公園范圍包括瀨溪河主河道、榮昌城區(qū)飲用水源地高升橋水庫以及連接前兩者的庫綠河。濕地公園總面積914.53 hm2,濕地面積386.65 hm2(圖1)。
圖1 研究區(qū)地理位置Fig.1 Location map of study area
1.1 濕地資源現(xiàn)狀
根據(jù)《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技術規(guī)程(試行)》的分類系統(tǒng),濕地公園濕地分為天然濕地和人工濕地兩大濕地類。河流濕地面積128.85 hm2,稻田濕地面積17.3 hm2,庫塘濕地面積240.5 hm2(表1)。
1.1.1 天然濕地 濕地公園天然濕地主要為永久性河流濕地(常年有河水徑流的河流,僅包括河床部分),包括瀨溪河主河道,一級支流庫綠河和5條細支流(楊文英等, 2015)
1.1.2 人工濕地 由于農(nóng)業(yè)、漁業(yè)活動的發(fā)展,濕地公園內還分布著大量的人工濕地,包括:
(1)庫塘濕地(城市飲水、灌溉、水電、防洪等人工蓄水設施),包括與庫綠河聯(lián)通的高升橋水庫及與二郎灘大橋北側支流聯(lián)通的蓮花庵水庫,大小池塘主要分布在濕地公園的西南和東南部。
(2)稻田濕地(稻田、冬蓄水或浸濕的農(nóng)田),散布于河流兩岸的階地和淺丘中。
1.2 濕地動植物資源
瀨溪河國家濕地公園地處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的過渡地帶,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為植物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該區(qū)植物資源豐富。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瀨溪河國家濕地公園共有維管植物111科340屬495種;其中包括蕨類植物13科18屬23種;裸子植物4科5屬5種;被子植物94科317屬467種。濕地公園內被列入《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的植物有7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植物2種,國家Ⅱ級保護植物4種,國家Ⅲ級保護植物1種。瀨溪河國家濕地公園內共有脊椎動物106種,其中魚類33種,兩棲動物6種,爬行動物3種,鳥類53種。
參照但新球等(2009)描述的濕地退化等級特征,對瀨溪河濕地進行了初步診斷。瀨溪河濕地水文和營養(yǎng)循環(huán)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淹水時間縮短,濕地面積減小,水位下降、土壤干化,水域出現(xiàn)富營養(yǎng)化,生物棲息環(huán)境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濕地功能衰退,生態(tài)價值下降。但消除外界脅迫后,濕地尚能自然恢復,以保護促進恢復為主,有條件地適度開發(fā)利用,因此診斷其退化等級為輕度退化(表2)。
表1 瀨溪河國家濕地公園濕地類型與分布Table 1 Wetland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Laixi River wetland park
表2 濕地退化等級Table 2 Wetland degradation class
3.1 水質保護工程
瀨溪河主要受瀨溪河沿岸的面源污染,包括家禽、家畜的自由放養(yǎng)、農(nóng)田肥料的成分流失和農(nóng)村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影響,主要采取控制污染源和水質凈化吸附處理來提高水質。
3.1.1 外源污染治理 外源污染治理主要包括城鎮(zhèn)生活污水、農(nóng)業(yè)面源污染和養(yǎng)殖污染的治理,2009—2011年取締了流域內的所有肥水養(yǎng)魚1 096戶;2013—2014年取締近水體的畜牧養(yǎng)殖170余家;濕地公園內全部實行農(nóng)藥管控,高升橋水庫流域實行農(nóng)藥管控30 hm2;2011—2014年,共建立農(nóng)村小型生活污水處理站79家,建立鎮(zhèn)級垃圾中轉站6個,垃圾站361座,放置垃圾箱1 590個,對瀨溪河和高升橋飲用水源地進行了污染源的控制。
3.1.2 水質凈化措施
(1)庫岸多帶多功能凈化系統(tǒng)。高升橋水庫作為榮昌城區(qū)25萬人口的飲用水源地,其水質凈化尤為重要。庫岸多帶多功能的凈化系統(tǒng)主要是在水庫的多個進水口設置喬灌多帶攔截系統(tǒng)和水草類的凈化系統(tǒng)。喬灌混交攔截系統(tǒng)主要選擇以水杉、香樟、刺槐、樺樹、云杉為主的喬木和以沙棘、夾竹桃、萬年青、紅花檵木為主的灌木。其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在洪水期攔截大的漂浮物,同時與人活動區(qū)隔離,防止人為活動的污染,起到防護林的作用。水草凈化系統(tǒng)主要以蘆竹、風車草、香蒲、燈心草、再力花、慈姑、水蔥、鳶尾為主的濕地挺水植物。其主要作用是凈化水質,攔截入水口的小型漂浮物。由于高升橋水庫庫岸坡度較大,水草栽植深度0.4~1.2 m。
圖2 河岸水質凈化系統(tǒng)Fig.2 Riparian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2)生物浮床。生物浮床的主要材質為高密度聚乙烯(HDPE)。浮床尺寸為330㎜×330㎜×60 mm,每平方米包含9塊浮板,每塊浮板中間有1個170 mm的栽植孔。浮床上主要栽植的挺水植物有荷花、再力花、千屈菜、水生鳶尾、梭魚草、旱金草。生物浮床植物栽植時間在3—4月,5—10月為植物旺盛生長時期,對于水體的凈化具有較好的作用,同時也是抵擋洪水期的最佳時期。進入冬季,生物浮床上的大多數(shù)植物會枯萎,因此需進行人工割除,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生物浮床的主要作用是從水體中吸收水中的污染物質(主要為氮、磷成分),并通過收獲植物體的方法將其搬離水體。其次,生物浮床還是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等自然生物的棲息地,形成生物鏈來幫助水體恢復,降解水體中的COD、氮、磷的含量。除此之外,還具有改善景觀以及消波護岸的功能。
據(jù)監(jiān)測,濕地公園部分區(qū)域的水質已從2010年的Ⅴ類提高到Ⅲ類。
3.2 鳥類生境保護工程
針對夏季濕地水鳥繁殖和冬季水鳥越冬,選擇瀨溪河二郎灘大橋以上的河岸,遵循自然法則,實施河岸帶鳥類生境設計與建設工程。夏季水鳥繁殖和冬季水鳥越冬對生境的要求包括底質、生境斑塊、濕地植物群落、鳥類食物需求等要素。首先構建以瀨溪河、水塘、溝渠、洼地為主的多樣化的生境斑塊;其次在水邊配以芭茅、蒲葦、蘆葦為主的濕地植物群落,作為鳥類營巢的庇護地和取食對象;在河岸林外空地栽植耐水小喬木、灌木,如楓楊、烏桕、秋華柳、枸杞、桑樹等,為鳥類營建生境棲息地。在日常管護中,對于留鳥,主要保護其生存空間的濕地生境,確保其有良好的繁殖、生存環(huán)境;對于候鳥和旅鳥,在其遷徙的季節(jié),盡量減少人類活動干擾,使其有一個良好的覓食、棲息環(huán)境。
圖3 庫岸多帶水質凈化系統(tǒng)Fig.3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on the banks of the reservoir
據(jù)2009年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瀨溪河濕地公園內觀察到的鳥類為53種,其中留鳥44種,夏候鳥6種,冬候鳥2種,旅鳥1種。根據(jù)近年的觀察,冬候鳥樹鷚和灰鹡鸰已是瀨溪河的繁殖鳥,即可能成為留鳥;同時觀察到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鳥類5種,包括鳳頭蜂鷹、赤腹鷹、雀鷹、松雀鷹、灰背隼(圖2、圖3、圖4、圖5)。
圖4 修復后的河岸草墊Fig.4 The repaired river meadow
圖5 河岸鳥類生境保護Fig.5 Riparian bird habitat protection
4.1 河岸多塘系統(tǒng)恢復
河岸多塘系統(tǒng)恢復工程位于二郎灘大橋附近,此處為河流轉彎內角地帶,水流迅速,易發(fā)生侵蝕,因此建有大片的人工林。河岸多塘恢復工程主要是在人工林下營建具親水性、生態(tài)化的森林-濕地復合生態(tài)系統(tǒng),同時在林下多塘系統(tǒng)中探索發(fā)展森林-濕地產(chǎn)業(yè)模式,主要有以下3種模式。
4.1.1 經(jīng)濟多塘 主要是在林下淺塘系統(tǒng)中種植本地經(jīng)濟作物蓮藕、空心菜、茭白、芋頭、荸薺等濕地作物,提供豐富的濕地產(chǎn)品和林產(chǎn)品,創(chuàng)造豐厚的經(jīng)濟效益。
圖6 正在修復的河岸多塘系統(tǒng)Fig.6 The restoration of riparian system
4.1.2 景觀多塘 在林下淺塘系統(tǒng)中配植各類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葉植物、挺水植物,豐富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同時,為周圍中小學生提供良好的森林-濕地自然課堂學習基地。
4.1.3 海綿多塘 采用海綿城市的建設原理,探索在濕地中建設生物溝和海綿花園,利用海綿花園匯聚、吸收雨水,通過植物根系和沙土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凈化,將收集凈化的雨水通過生物溝滲透、輸送、排放到濕地的各個塘系中,最終起到緩解內澇、補充地下水、協(xié)調水循環(huán)再利用的重要作用。
4.2 河岸林網(wǎng)絡系統(tǒng)植被修復
在庫綠河和瀨溪河城鎮(zhèn)段以外的河岸帶,進行河岸林網(wǎng)絡系統(tǒng)的植被修復。河岸林建設規(guī)模40 hm2,主要是根據(jù)瀨溪河河岸生態(tài)功能的需求,建立一道水體天然生態(tài)屏障,林網(wǎng)構建中,加入鳥類棲息所需的庇護林,包括麻竹、黃竹、慈竹、水杉、池杉以及火棘、小果薔薇等喬灌木樹種,建立了瀨溪河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提升的綜合試驗示范基地(圖6、圖7、圖8)。
4.3 河岸廊道修復工程
圖7 修復后的河岸硬質廊道Fig.7 Repaired of the river hard corridor
4.3.1 剛性駁岸河流廊道的修復 在瀨溪河榮昌城區(qū)段修建剛性駁岸(吳后建等,2009 ),其建設模式為:河流水面-河岸消落帶-鋼筋混泥土砌石護堤-河岸護欄-花崗巖鋪地-斜坡灌草地-喬灌木綠化帶-人行道或車行道-房屋。河流廊道修復工程主要是對河兩岸消落帶進行修復,在平常的枯水期,瀨溪河城區(qū)段兩岸的消落帶面積較寬,其中很大部分消落帶土地被城區(qū)居民開墾。在漲水期來臨時,一方面造成消落帶土壤及有機物的流失,另一方面會對城區(qū)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因此,應全部停止消落帶土地的開墾,在兩岸消落帶恢復種植蘆葦、蘆竹等鄉(xiāng)土濕地植物,提高城區(qū)景觀綠化植被的覆蓋率,攔截污染物,起到保護河堤的作用。
表3 瀨溪河濕地公園保護與恢復工程的植被選擇Table 3 The selection of vegetation for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Laixi River wetland park
圖8 修復后的河岸林網(wǎng)絡系統(tǒng)Fig.8 Restored riparian forest system
4.3.2 自然型駁岸河流廊道修復 在瀨溪河萬靈古鎮(zhèn)段,因河堤較矮,洪水期容易對周圍居民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以及生態(tài)旅游造成威脅,在自然型河岸的基礎上,采取一定的生態(tài)措施以增強防洪能力。其建設模式為:河流水面-漿砌石塊護岸(僅露出常水位20 cm)-竹林-喬冠林結合帶-健身步行道。此次恢復工程主要是恢復兩岸原有的竹林網(wǎng)絡系統(tǒng),在大片缺損的地方補植竹子,同時配以喬冠林帶,以提高廊道調節(jié)洪水、過濾污染物、截獲農(nóng)田土壤流失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多種生態(tài)功能(表3)。
(1)外源污染物的控制和水質凈化使?jié)竦毓珗@的水質有了較大的改善。丘區(qū)河流性濕地的共性在于地勢起伏不大,河面相對平緩,采用生物浮床技術凈化水質操作方便。
(2)鳥類棲息地的保護、引鳥區(qū)營造等保護、保育措施,提高了濕地公園動植物種類,特別是鳥類的生物多樣性。瀨溪河越冬的2個鳥類成為了留鳥,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鳥類增加到5種。
(3)河岸多塘系統(tǒng)的恢復建設,起到了延遲洪峰、攔截泥沙和有機物質的作用,同時提高了濕地多塘系統(tǒng)中濕地動植物的多樣性。河岸多塘系統(tǒng)恢復工程是發(fā)展森林-濕地產(chǎn)業(yè)模式的初步探索,在恢復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同時,實現(xiàn)了濕地的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
(4)河岸林網(wǎng)絡系統(tǒng)和河岸廊道修復技術,增加了城市硬質廊道景觀,起到了河流緩沖帶作用,提高了河岸抵御河水沖刷的能力和安全性。剛性硬質廊道的建設一直受到濕地專家的爭議,但在實際建設過程中,首先考慮的是河岸防洪安全問題,在城市居民聚居區(qū)或地勢低洼地帶,建設硬質廊道可有效抵御洪水的侵襲。
崔麗娟,張曼胤,張巖,等.2011.濕地恢復研究現(xiàn)狀及前瞻[J].世界林業(yè)研究,24(2):5-9
但新球,吳后建.2009.濕地公園建設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吳后建,但新球,黃琰,等.2009.國家濕地公園河流廊道建設模式與技術研究:以江西修河國家濕地公園為例[J].濕地科學與管理,5(1):34-38
楊文英,邵學新,梁威,等.2011.土壤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其活性有機碳組分的關系[J].濕地科學與管理,7(2):55-58
楊文英,王曉斌.2015.瀨溪河濕地保護的意義及對策[J],南方農(nóng)業(yè),9(31):29-30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River Wetland Park in Hilly Area :A Case Study of Laixi River National Wetland Park
YANG Wen-Ying1WANG Xiao-Bin2WANG Ling1LU Yu-Kui1PU Ting-Song1
(1 Rongchang District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Chongqing 402400 ; 2 Lanfeng Forest Farm, Rongchang District, Chongqing 402400)
Laixi River National Wetland Park is located in Rongchang District of Chongqing City, where is the center of Southwest China. It is a composite wetland ecosystem integrating natural rivers and constructed wetland displaying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wetland in the hilly area in southwestern China.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s implemented in the wetland park include water quality control, water purification, bird habitats protection, restoration of riparian multipond system, rehabilitation of riparian forest, rehabilitation of river-bank corridors, an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progress in wetland protection. It provide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Wetland Park in the hilly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Laixi River; Wetland Park;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10.3969/j.issn.1673-3290.2017.02.01
2017-03-17
中央財政林業(yè)補助資金“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
楊文英(1986—),女,重慶忠縣人,碩士,工程師,從事濕地保護與恢復技術研究工作。E-mail:5989998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