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成龍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研究館員,故宮博物院陶瓷研究所所長
文雅溫潤 柔和素凈明代弘治、正德朝景德鎮(zhèn)御窯瓷器鉤沉
呂成龍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研究館員,故宮博物院陶瓷研究所所長
明代弘治、正德時期是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時期之一。
弘治朝御窯瓷器造型俊秀、胎釉精細(xì)、紋飾纖柔、色彩淡雅,其中尤以澆黃地青花、白地綠彩、澆黃釉瓷等最為人所稱道。正德朝作為明代御窯瓷器燒造的一個轉(zhuǎn)折點(diǎn),其器物胎體趨于厚重,造型逐漸增多,裝飾偏向繁縟。這一時期燒造的孔雀綠釉青花、素三彩、孔雀綠釉瓷等,堪稱是傲視明代御窯瓷器的名品。而明代晚期以來,隨著文人品評和收藏古玩之風(fēng)的盛行,一些利欲熏心之人則趁機(jī)進(jìn)行仿制,以牟取暴利,此風(fēng)一直影響到清代。
明代弘治(一四八八年~一五〇五年)、正德(一五〇六年~一五二一年)時期,處于十五世紀(jì)與十六世紀(jì)之交,時值歐洲文藝復(fù)興的盛期,誕生了達(dá)·芬奇(一四五二年~一五一九年)、米開朗基羅(一四七五年~一五六四年)、拉斐爾(一四八三年~一五二〇年)等偉大的「美術(shù)三杰」。這一時期也是歷史學(xué)家所稱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或大航海時代。在中國,這一時期是明代社會、文化變遷的分水嶺,即明代社會開始由之前的保守、沉悶逐漸走向革新、活躍。涌現(xiàn)出李東陽(一四四七年~一五一六年)、唐寅(一四七〇年~一五二四年)、王守仁(一四七二年~一五二九年)等杰出人物。
歷史背景·保泰持盈 弘治中興
明孝宗朱祐樘(一四七〇年~一五〇五年)系憲宗皇帝朱見深(一四四七年~一四八七年)第三子,朱明皇族第七代,明代第九位皇帝,其母為淑妃紀(jì)氏。成化六年(一四七〇年)七月生于西宮,因內(nèi)宮爭奪皇位殘酷,致使其幼年經(jīng)歷頗為坎坷,六歲(虛歲)時才得以與父皇朱見深相見。成化十一年(一四七五年)十一月被立為太子。成化二十三年(一四八七年)九月即皇帝位,定年號為弘治,以次年為弘治元年。在位十八年,立張氏為皇后,追謚母親淑妃為孝穆皇太后。弘治十八年(一五〇五年)五月,朱祐樘崩于紫禁城乾清宮,享年三十六歲。謚曰「建天明道誠純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廟號孝宗,葬于北京昌平泰陵。有子兩人、女三人。
朱祐樘在位期間,奉行恭儉節(jié)制、勤政愛民思想,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致使朝序清寧、民物康富。每年正月,祭天于南郊。曾對河南、陜西、南京、浙江、山東等地免糧、賑災(zāi),派人治理黃河,又為蒙受不白之冤的于謙(一三九八年~一四五七年)平反賜謚,立祠曰「旌功」。每年有安南、暹羅、哈密、琉球、占城、撒馬爾罕等國派使臣前來朝貢。弘治皇帝因上述作為而博得「仁圣」之美譽(yù),弘治朝由于統(tǒng)治相對穩(wěn)定、國家相對安定,而被史學(xué)家稱為「弘治中興」,弘治皇帝也因此而被譽(yù)為「中興之主」、「太平天子」。朱祐樘全面推行新政,開創(chuàng)了明朝在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和文化等方面均呈現(xiàn)蒸蒸日上的新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扭轉(zhuǎn)了明代自宣德朝以后國力逐漸下滑的局面,堪稱一位頗有建樹的守成之君。
明孝宗像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