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姚村社
多用“群眾語”不可“跑偏”
文丨 姚村社
近日,中央媒體報道稱,一些省份規(guī)定,行政機關(guān)出臺紅頭文件,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讓百姓清楚明白,這是個好主意。但遺憾的是,有些解讀跑偏了。比如一些專家的“專業(yè)解讀”,竟比文件本身還專業(yè);還有的解讀變成開會宣講,照著稿子念,甚至干脆用文件語言解釋文件。老百姓云里霧里,才會有“你不說我還懂一點,你越說我越糊涂”的調(diào)侃。
群眾語言中的口頭語、俗語、諺語、歇后語等等,將抽象事務(wù)具體化,具體事務(wù)形象化,深奧理論通俗化,增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和說服力,更易于“裝進”聽眾的大腦,更易于“切入”聽眾的心靈。“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边@是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對當時一些八股文的形象比喻,也是使用“群眾語”的范例之一。此外,“對牛彈琴”、“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小腳女人”等,更是信手拈來,透出民間泥土的氣息和生動活潑的韻味。毛澤東不僅是偉大的革命導(dǎo)師,而且是非凡的語言大師。他的許多幽默含蓄、意趣橫生、魅力無窮的警語佳句之所以流傳廣泛,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有深遠影響,與他能夠廣泛地多層面地恰如其分地使用“群眾語”應(yīng)該有很大關(guān)系。
如今,一些地方倡導(dǎo)行政機關(guān)出臺紅頭文件,要用通俗易懂的“群眾語”解讀,為什么會“跑偏”,出現(xiàn)“專業(yè)解讀”和用文件語言解釋文件等現(xiàn)象,原因無外乎這幾點。一為缺乏“生活”。你不到群眾中去,或者去得比較少,或者去了后走馬觀花,就失去了必要的源泉和必要的積累。既然“沒有從群眾中來”,那也就無法“到群眾中去”,換句話說,群眾也就不好認可你這個文件。二為不善于使用“群眾語”。
長期以來,習慣于用某種相對固定的“行政語言”去起草文件,已經(jīng)形成了某種套路,猛然間要注入本可以給文件增色的“群眾語”,多少還有些生疏和“羞澀”。三為使用“群眾語”的悟性還沒出來。使用“群眾語”可以說是種藝術(shù),對政府機關(guān)的一些工作人員來說,實際上也是一門功課,不是喊幾句口號就能大功告成的事情,你得去鉆研、去揣摩,在無數(shù)次的實踐中了解和掌握恰當使用“群眾語”的基本方法和要點。毫無疑問,這樣的功課做得越足,悟性就會越高。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毛澤東同志出神入化的語言風格得益于他自八歲被父親送進私塾就開始的積累,為他后來“通古博今”,理解中國勞苦大眾并從中汲取營養(yǎng)打下堅實基礎(chǔ)。政府機關(guān)工作人員要學會并善于使用“群眾語”,除了要向人民群眾學習外,也要注意從報章書籍中汲取使用“群眾語”的養(yǎng)分和精華。只是這樣的學習不能淺嘗輒止,而要反復(fù)閱讀,深入思考,從而獲得較深的認知,使“群眾語”用得越來越恰當、貼切、巧妙。
當然,從大的方面講,政府機關(guān)的工作人員要真正學會并熟練使用“群眾語”,還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就是要在改進工作作風中不斷拉近與人民群眾的距離,不斷加強與人民群眾的溝通,不斷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從思想深處使自己的“群眾觀點”扎下根來。如此,不愁紅頭文件不通俗易懂,不愁不被群眾認可和接受,“跑偏”現(xiàn)象也就會大大減少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