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聰,袁 鋒
(長江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重慶 408003)
理論與方法探索
簡析少兒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內在聯(lián)系
陳 聰,袁 鋒
(長江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重慶 408003)
本文重點闡述在體育運動的訓練過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較大程度上對少兒的心理產(chǎn)生怎樣的良性影響,繼而令身心都實現(xiàn)最理想的狀態(tài),以有效提升運動技術水平,滿足身心健康需求。
體育運動;心理健康;少兒;內在聯(lián)系
心理健康屬于現(xiàn)代健康中重要的組成內容。所謂健康,指的是人類在生理和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保證良好且積極的心理素質,才能夠順利地進行社會工作。最近這些年,很多體育工作者都針對少兒體育運動進行了實踐和分析,并且獲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不過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尚待解決的內容。本文將分析在體育運動的訓練過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產(chǎn)生怎樣的良性影響。
對少兒體能訓練來說,最主要的感覺表現(xiàn)就是少兒對一些客觀事物的感覺性和適應性等方面;主要的知覺表現(xiàn)則是少兒對于客觀事物選擇性和理解性等方面。感知覺的特征不但是少兒運動技能所形成的心理影響,同時還是技能發(fā)揮的重要心理基礎。
1.1 肌肉運動方面的感覺訓練
結合少兒的實際情況來看,體能訓練的過程中他們尚且還不能理解“肌肉”所包含的意義,不過他們已經(jīng)能夠了解人體的不同部位及各個部位所存在的用力關系。所以,在對每個動作進行練習的過程中,需要強調人體不同部位的具體姿勢。例如,在進行籃球訓練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投籃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少兒先將手臂打開,隨后抖手腕,再進行手指撥球。之后少兒就能夠按照教師的指導來用正確姿勢進行投籃。這樣,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人體肌肉始終處于緊張的狀態(tài)下,在運動的過程中少兒就能夠感受到“肌肉”所帶來的感覺。不管是什么動作都需要進行若干次的練習,長久以往才能夠形成正確概念,進而也就實現(xiàn)了感知覺訓練最終的效果。
1.2 平衡方面的感覺訓練
大部分少兒都比較容易理解“平衡”的概念,其最主要的體現(xiàn)就是在進行某種動作時身體進行控制的能力。例如,在體操運動“燕式平衡”的練習過程中,少兒通過單腿支撐的力量來保持基本的平衡,在保證了平穩(wěn)基礎之上,再對其進行動作準確性的要求,經(jīng)過反復的練習之后,少兒就能對平衡有更加全面的概念認知,借助大腦反應能力、神經(jīng)系統(tǒng)支配能力、機體感覺等就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完成平衡的基本動作。
1.3 觸覺方面的訓練
所謂觸覺主要是在少兒接觸到某種物體時,肌肉神經(jīng)對其起到的反應能力,還有在運動的過程中,在適當?shù)亟o予保護幫助時,觸碰到身體某部位之后恰當?shù)姆磻伎梢员环Q作是“觸覺”。進行日常的體育教學活動中,與這方面有關的實踐內容是比較多的。例如,某種動作在練習時,因為動作技術出現(xiàn)一定的不正確性,令動作出現(xiàn)了不到位的失誤,教師需要對其予以及時且準確的糾正,必要時就可以采取觸碰的形式,令其姿勢保持正確。在這一過程中,少兒本身就會有感覺,進而完成標準動作。
1.4 機體覺方面的訓練
所謂機體覺,指的是人體在做動作時身體存在的各種感覺,也有將其稱作是本體感覺的。少兒在進行運動訓練的過程中,練習一個動作時,為了能夠實現(xiàn)最正確的姿勢及較為理想的質量,往往需要強調某一動作在完成時身體各個位置的感覺。例如,完成某一個動作之后,需要將腿部繃直,并且繃緊腳尖,這就提示少兒需要伸直膝蓋,并且保證腳尖繃緊,此時運動肌肉存在用力的感受,因此不管任何運動訓練時,都需要指導少兒除了感覺肌肉之外,還需要感受身體不同部位用力的具體時機,并且感受身體各個位置所處的位置、速度、方向等。因此,在較大程度上保證動作的正確性。尤其是在少兒接受訓練的初期和學習新動作的階段,更加需要對該方面訓練予以重視。
1.5 空間知覺方面的訓練
所謂空間知覺,指的是在進行動作時,人體某個部位或者是整個身體在運動時的感受。針對空間知覺的要求相對來說是嚴格一些的。假如不能對其進行格外重視,就會導致身體位置及運動方向等發(fā)生誤差,對動作質量產(chǎn)生非常嚴重的不良影響,尤其是體操運動中一部分空中翻轉的動作,假如不具備清醒頭腦,不能掌握正確的用力時機,將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到動作的準確性,存在顯著的外傷隱患。跳水過程中的翻轉就是比較鮮明的案例,但是,少兒訓練跳水翻轉一類的高難度動作是非常少見的,比較多見的是田徑運動中的跳遠運動(包括騰空、空中屈體等)。關于空間知覺方面的訓練,必須要從比較簡單的動作進行,令參與到運動的位置可以在保護、幫助的情況下漸漸放慢速度,并進行適當?shù)姆纸饩毩?。在初步概念基本形成之后逐漸提升速度,經(jīng)過這樣的反復練習,才能夠有效提升少兒空間判斷的能力和身體各個位置用力的時機,強化動作完成的準確性及動作質量水平。
就人類的特征來說,運動所具備的意義并非始終一程不變的。換言之,人們可以掌握的運動、從運動中受到的影響都會伴隨著人們的發(fā)展狀態(tài)的變化而發(fā)生一定的變化。所以,將什么當做運動內容,以及如何對其進行指導,都因對象發(fā)展狀態(tài)存在一定的差異。換言之,也就是在對運動進行指導時,需要充分地結合對象發(fā)展階段及特征來進行。伴隨著如今不斷變化的周邊社會環(huán)境,少年兒童受到長期的影響,其運動指導的必要性也愈發(fā)地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也有很多工作者對其進行了各種不同的嘗試措施。
2.1 “成年→少年兒童”模式運動指導
就現(xiàn)實情況來看,學校體育項目中,少兒為了提升運動成績頻繁地進行強度較大、運動量比較大的練習;在電視節(jié)目中也經(jīng)常會提到少兒頻繁地進行足球運動等。這都是將原本是成年人提升體質水平的運動項目強加給少兒來進行,并非通過游戲項目的形式在兒童群體中形成的運動行為。這種運動指導模式可以被稱作是“成年→少年兒童”模式。長期使用這種運動指導模式,在心理學上是存在較為不良的影響隱患的。主要就是將成年人和兒童之間的差異歸結為簡單的“量”上的差異,將兒童看做是小型化成年人,是一種“能力低下”的成年人。但是事實上,少年兒童和成年人之間更加重要的是“質”上的差異,這在心理學發(fā)展的進程中已經(jīng)得到了證實。通常來說,運動發(fā)展研究重視“量”的比較多,因此對“質”進行研究不是非常充分。但是事實上,參與運動的人的運動能力、自身興趣、思考模式等都會伴隨人類發(fā)展和發(fā)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質”的變化。少兒借助與環(huán)境進行相互作用的基礎上,其經(jīng)驗也會滲透身心,發(fā)生質變,最終變成成年人,這樣的觀點就是在發(fā)展心理學中比較基礎的部分。所以,將成年人的運動項目強加給少年兒童,是一種顛倒事實的觀念,與發(fā)展心理學之間存在較大的相悖的成分。
2.2 “成年→少年兒童”模式運動指導存在的弊端
其一,幼兒期獲得各種各樣的經(jīng)驗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反復性的練習某種特定的運動項目,可能會令少兒運動經(jīng)驗顯著降低。少兒時期的主要運動發(fā)展特征是對各種運動進行學習的過程,該時期多掌握一些運動,將會幫助其在成年之后深入學習一些更加復雜、高級的運動,實現(xiàn)協(xié)調性發(fā)展。其二,能夠適合成年人的運動項目并非一定會適合少兒,而且在提升體力上,體力因素已經(jīng)得以分化的成年人以及還沒有順利分化的未成年人,在體力練習內容上存在本質性的差異。所以,提升體力所使用的方式及手段必須要存在一定的差異。少兒時期需要重點提升的并非耐力及力量,更多的應是運動的技巧。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需要從小開始,兒童尚處于幼兒階段就已經(jīng)擁有了一定的創(chuàng)造力,因此,適當激勵少兒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令他們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調動潛力,還能夠促使他們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及創(chuàng)新能力,贏得更多成功感受。在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適當?shù)貏?chuàng)設條件,誘發(fā)少兒的創(chuàng)新思維。
本文結合教學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對少兒予以適當?shù)匾龑Ш痛碳?,令少兒能獲得一定的創(chuàng)新感受,提升了他們對學習的積極性。結合少年兒童發(fā)展不同階段的特征,把少兒運動指導適當?shù)胤殖捎變浩?、兒童期及少年期,處于不同的階段中,少兒具備不同的心理變化及生理變化,因此需要擇取適當?shù)慕虒W模式及手段,令訓練內容在較大程度上得以豐富和創(chuàng)新,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與心理變化對應的訓練及指導,調動少兒的積極性,保證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為少兒奠定適當?shù)倪\動基礎,而且還能夠建立起他們的積極性及自信心,與他人更好地溝通協(xié)作、相互扶持,對提升他們的訓練水平有比較積極的影響。
[1]孫莉莉.少兒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內在聯(lián)系[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9).
[2]李志清.少年兒童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的心理健康因素及其體育教育的作用[J].體育科技,2001(3).
[3]韓輝.少兒體育對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J].少年兒童研究,2013(7X).
[4]胡小明.體育發(fā)展新理念—“分享運動”的人文價值觀與青少兒體育發(fā)展路徑[J].體育學刊,2011(1).
G806
A
1674-151X(2017)01-083-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2.043
投稿日期:2016-12-01
陳聰(1995—),本科。研究方向:幼兒教育。
袁鋒(1981—),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