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人
我永遠忘不了1990年冬天,那年我二十歲,第一次打開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十一卷本《莎士比亞全集》。從第一卷首篇《暴風雨》開始,總是“朱生豪譯”幾個字出現(xiàn)在劇名下面。我覺得驚異,那時我已讀過一些英國古典文學名著,還從未見過朱生豪三個字,給他譯本做校訂的方平、方重、吳興華等大名早如雷貫耳。怎么那些大名鼎鼎的翻譯家都屈尊給朱生豪做校訂工作?如果他們去翻譯的話,不會比朱生豪翻譯得更好?
僅一個《暴風雨》讀完,我就覺得,朱生豪的譯筆簡直無可挑剔。后來發(fā)現(xiàn)有幾個歷史劇本的譯者不是朱生豪了,心里竟忽然覺得惆悵,怎么朱生豪不譯完全部莎劇呢?
后來才知道,未譯完全部莎劇,不僅是讀者的遺憾,也是朱生豪的遺憾。
朱生豪二十四歲開始翻譯莎士比亞。只看這個年齡,會覺得那只是一個文學愛好者的年齡,這個年齡的文字也容易被看作稚嫩的練筆。但誰敢說朱生豪的譯筆稚嫩?在今天誰都愿意承認,百年一出的天才永遠屬于早慧,也永遠不屬于某個出身。如果不是朱生豪,我們甚至不知道民國期間的杭州有個之江大學。朱生豪畢業(yè)于這一名不見經傳的學府,該學府也就有了載入史冊的傲人資本?!爸娚纭鄙玳L、日后有“一代詞宗”之譽的夏承燾先生當時就評價說:“閱朱生豪唐詩人短論七則,多前人未發(fā)之論,爽利無比。聰明才力,在余師友間,不當以學生視之。其人今年才二十歲,淵默若處子,輕易不發(fā)一言。聞英文甚深,之江辦學數(shù)十年,恐無此不易之才也?!蔽铱偣虉?zhí)地以為,要翻譯西方古典名著,漢譯者自身的古典修為一定要出色,朱生豪的古典修為能讓他擔起這一重任。當然不是說,有了相當?shù)墓诺湮膶W修為,就一定能譯好西方古典名著,從翻譯者到翻譯家的距離需要很多因素填補,古典修為是其中一種而已。
除個人古典詩詞嫻熟之外,朱生豪還具有英文的過人造詣。尚未進入莎劇翻譯之前,朱生豪于自己供職的上海世界書局編纂了一部《英漢四用辭典》。他在給后來的妻子宋清如的信中很自信地說:“我相信你做了大官的時候,我一定已經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金了——為了我編的一本《英漢五十七用辭典》?!敝Z貝爾文學獎當然不會獎給某個編輯,我們可以理解為朱生豪當時的年輕氣盛,從中也能看到朱生豪對自己英文的足夠自信。我曾詢問過一些翻譯界朋友,從他們那里得知,英語盡管不像漢語那樣有從文言文到白話文的巨大斷裂,但古典英語與現(xiàn)代英語還是差別不小。莎士比亞時期的英語更考驗今天閱讀者的英文水準,尤其對國人來說,決非畢業(yè)于英文系了,就能很輕松地閱讀莎士比亞。能在那時編纂漢英辭典的人,中英文水平之高,自是出類拔萃。
雖然如此,朱生豪也還沒想過就一定要翻譯莎士比亞。人的最終選擇,可以說是宿命,也可以說來自偶然。很多時候,偶然決定宿命。對朱生豪而言,即使在未選擇翻譯莎劇之前,也抱有不讓人生虛度的志愿,尤其藝術眼光已堪稱刁辣。譬如他讀過華茲華斯的詩歌后,在給宋清如的信中便由衷感嘆:“我以為能和文學發(fā)生關系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創(chuàng)作者,一種是欣賞者,無所謂研究。沒有生活經驗,便沒有作品?!痹诳催^卓別林的電影后也寫道:“在《摩登時代》中,卓別林的表演和從前并無不同,但仍一樣使人發(fā)笑,而觀眾也就滿足了,因為對他我們沒有過分苛求的必要。雖然在詩趣的盈溢和充分的感情主義上他的《城市之光》更能引人入勝。”這些看似漫不經心的隨手言論稱得上一語中的,尤其對戲劇的理解,更令人覺得他與莎士比亞之間的必然緣分。“短篇小說太短,興味也比較淡薄一些,長篇小說太長,讀者的興味有時要中斷,但戲劇,比如說五幕的一本,那就不嫌太長,不嫌太短。因為是戲劇的緣故,故事的布置必然是更加緊密,個性的刻畫必然是更加明顯,劇作者必然希望觀眾的注意力集中不懈?!边@些話都充分顯示了朱生豪對藝術體裁非同一般的理解。
朱生豪獻身翻譯莎士比亞的原因可分外因與內因兩種偶然因素。外因是世界書局的詹文滸先生出于對朱生豪才華的欽佩而提出莎譯建議,內因則是他胞弟朱文振來信告之,侵華日本人因中國沒有莎士比亞譯本而嘲笑中國是無文化的國家。血氣方剛的朱生豪立刻決定要翻譯莎士比亞,這里既有朱生豪對侵略者的仇恨,也有他書生報國的一腔壯志。這一年是中國人同仇敵愾的1936年。是年1月3日,平津學生南下宣傳抗日;1月28日,東北抗日聯(lián)軍成立;2月17日,中共發(fā)布《東征宣言》;2月20日,東北抗日聯(lián)軍楊靖宇、趙尚志等聯(lián)名發(fā)表《東北抗日聯(lián)軍統(tǒng)一建制宣言》等等。我們能夠想像,朱生豪讀過胞弟來信之后,胸中滾動怎樣的激情熱血。他不會預料,當時的這一毅然決然,竟使一代代中國人通過他走進莎士比亞的藝術殿堂。
國難當頭之際,我們也能想像朱生豪當時的翻譯環(huán)境是怎樣惡劣,他供職的世界書局隨局勢每況愈下。他在給宋清如的信中直言:“編輯所里充滿了蕭條氣象,往年公司方面裁員,今年有好幾個人自動辭職,人數(shù)越減越少,較之我初進去時已少了一大半,實在我也覺得辭了職很爽快,戀著這種飯碗,顯得自己的可憐渺小。”辭職的后果又是什么?年輕的朱生豪看得非常清楚,“我又有有家歸不得的苦,姑母他們不能常住我家里,弟弟在外邊,我不好守著弟媳婦在一起,真是走投無路,怨盡怨絕?!奔幢闳绱?,朱生豪還是投入了翻譯莎士比亞的工作,“……我這兩天大起勁,暴風雨的第一幕已經譯好,雖然尚有應待斟酌的地方。做這項工作,譯出來還是次要的工作,主要的工作便是把僻奧的糊涂的弄不清楚的地方查考出來。因為進行得還算順利,很抱樂觀的樣子。如果中途無挫折,也許兩年之內可以告一段落。雖然不怎樣正確精美,總也可以像個樣子。你如沒事做,替我把每本戲譯畢了之后抄一份副本好不好?那是我預備給自己保存的……”他給自己規(guī)定了兩年時間完成莎譯,工作量之大,朱生豪心中有數(shù),“一共三十七篇,以平均每篇五萬字計,共一百八十五萬言?!?/p>
一旦投入工作,朱生豪便推開一切事務,全力以赴地譯了起來。但是,僅有激情和年輕人的志氣就能譯好莎士比亞嗎?他設計的兩年真就能如愿完成嗎?朱生豪像所有抱有使命感的人一樣,對遇到的難題不惜耗費大量精力,“今晚為了想一句句子的譯法,苦想了一個半鐘頭,成績太可憐,《威尼斯商人》到現(xiàn)在還不過譯好四分之一,一定得好好趕下去?!彼羞@些,他都只有宋清如這一個紅顏知己可以傾訴。這是朱生豪之幸,也是他的不幸。說他幸,是后者給予的愛情力量能構成朱生豪生命中最頑強的支撐;說他不幸,是他嘔心瀝血于這一前無古人的壯舉之時,再沒有第二雙眼睛抱以熱情和關注。在朱生豪那里,翻譯莎士比亞已經成了他活著的理由和意義。他一邊翻譯,一邊告訴未來的妻子:“我現(xiàn)在不希望開戰(zhàn),因為我不希望生活中有任何變化,能夠心如止水,我這工作才有完成的可能。”對自己已完成的工作,朱生豪充滿自信,“我已把一改再改三改的《梵尼斯商人》(威尼斯也改成梵尼斯了)正式完成了,大喜若狂,果真是一本翻譯文學中的杰作!把普通的東西翻到那地步,已經不容易。莎士比亞能譯到這樣,尤其難得,那樣俏皮,那樣幽默,我相信你一定沒有見到過?!?
每每讀到朱生豪這樣的話,我總是感到格外心酸。如此年輕的朱生豪,他的刻苦淬礪所盼望的只是完稿后的喜悅,那種“一改再改三改”的背后是不可想像的艱辛。對我們今天閱讀莎士比亞的讀者來說,不能不體會,莎劇中的每句朱譯臺詞,凝聚的是何等心血。心血背后,又是一些無情的現(xiàn)狀:“據(jù)說明天薪水發(fā)不出,這個問題比打仗更重要一些,因為沒有錢便不能買糖吃,這是明明白白的。”即便如此,他還是渴望“巴不得把全部東西一氣弄完,好讓我透一口氣,因為在沒有完成之前,我是不得不維持像現(xiàn)在一樣豬狗般的生活的,甚至于不能死”。一旦認為某天的工作效率很好時,便“心里充滿了各種快樂的夢想”。
在朱生豪翻譯莎士比亞的八年中,這種被“快樂的夢想”所充滿的日子不是很多。時局動蕩,朱生豪的工作也不可能順利進行。當1937年日本人進攻上海之后,朱生豪逃離時只攜帶一本“牛津版”的《莎士比亞全集》,已經譯完交付世界書局的譯稿全部被焚。難以知道朱生豪得知消息后的心情,我們能看見的是,當他從上海避難至嘉興,又輾轉至新滕、新市等地后,立刻全身心補譯焚稿。早在1936年8月譯出的第一部被焚莎劇《暴風雨》竟到1942年年底才重新譯出。對后人來說,如果多達九部的被焚譯稿能一直保存完好,朱生豪也將有時間最終譯完全部莎劇??上У氖?,發(fā)生的事情永遠沒有人可以讓它不去發(fā)生。隨著時間的流逝,朱生豪被盡快譯完全部莎劇的念頭縈繞更緊,到1943年時,貧病交加的朱生豪和夫人宋清如定居嘉興,開始了最后閉門不出的翻譯生活。每天,朱生豪在閣樓翻譯,宋清如則出門買好一天或數(shù)天的口糧。朱生豪積勞成疾,健康日衰,好像也知道自己來日無多,咬牙伏案不輟。在超強度的負荷下,一年內譯出莎士比亞全部悲劇、雜劇及數(shù)種歷史劇,翌年繼續(xù)譯出四部莎士比亞歷史劇。到四月時,朱生豪為莎劇寫出《譯者自序》,又動手編出《莎翁年譜》。延至六月,不堪重負的朱生豪患上肺結核,不得不放下未譯完的《亨利五世》。他對宋清如說:“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命也要把它譯完?!贝藭r距他全部莎譯工程只差五個半史劇,再也無法動筆了。1944年12月26日,年僅三十二歲的朱生豪終于耗盡全部精力,離開人間。臨終之際,宋清如俯身在丈夫身邊,最后聽到的是丈夫口中喃喃的莎劇臺詞。
很多年來,我讀過不少翻譯家如何翻譯的艱辛軼事,時至今日,也從未有哪位翻譯家如朱生豪那樣令人心痛和惋惜。我有時總想像朱生豪后來足不出戶的苦譯場景,窗戶將亂世關在外面,屋內只有莎士比亞的世界,不梳頭理發(fā)的朱生豪已形如野人。彼情彼景,我更感佩于宋清如的身心陪伴。除了妻子,與世隔絕的朱生豪已找不到第二個知己,更找不到可交流的同行。除了《牛津辭典》和《英漢四用辭典》兩本工具書外,其他任何資料闕如。最艱難的事業(yè)總是在孤獨中完成。這句聽起來容易的話,不見得每個人都敢于身體力行。朱生豪主動選擇了孤獨,選擇了個人的堅忍不拔。這是今天的讀者之幸,也是莎士比亞之幸。我忽然又想起一事,197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準備出版《莎士比亞全集》之時,最初沒有想到采用朱生豪譯本。那時朱生豪辭世已三十四年,除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過十二卷朱生豪莎譯之外,朱譯本再也無處可覓,想來作家版的影響也沒有達到預期。好在人文社黃雨石先生力排眾議,不止一次在辦公室里朗誦朱生豪的翻譯和新譯中的相同段落,然后問他們到底哪個更有質量。編輯部最后終于決定,《莎士比亞全集》以朱生豪翻譯的三十一個劇本為底本,經多人校訂補譯后出版。有時我不免會想,如果當時人文社放棄了朱生豪譯本,朱生豪的畢生心血能夠獲得如此多的讀者和知音嗎?他的譯本會不會就此埋沒?我們總說現(xiàn)實殘酷,這都未必不是不可能的事。幸好,人文社終究選擇了朱生豪,距今又將三十年過去,朱生豪典雅傳神的譯文質量贏得了時間的認可。對我們讀者來說,是何其幸哉之事!
第三本耿濟之譯著
在舊書店看見高爾基的《俄羅斯浪游散記》。我對高爾基興趣不大,只是那本書實在太新,我還是抽下翻翻。想不到的是,書的譯者竟然是耿濟之。
不猶豫了,買下。很多時候,買譯本是沖譯者去的。尤其是我敬仰的那些老一輩譯者。
接觸耿濟之譯本源于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我無意間讀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讀完后就感覺自己再也離不開這位俄羅斯作家。那時很難買到他的小說,我當時手頭只有《罪與罰》(岳麟譯)和《白癡》(南江譯)兩種。1993年,有朋友從北京給我寄來一整套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陀氏著作,里面包括那套我耳聞了很久的《卡拉馬佐夫兄弟》。
打開書時,我很習慣地去看譯者名字:耿濟之。一個我沒聽過的名字,在這部著作的“出版說明”的末尾處隨便提了提譯者。我當時無法意識到那種隨便的嚴重性。就像同樣是人文版的《莎士比亞全集》一樣,前言中對譯者朱生豪的隨意和令人難以覺察的輕視簡直令人驚異。
《卡拉馬佐夫兄弟》深深吸引了我,至今我也不知讀了多少遍。也就是從這本書開始,我對它的譯者耿濟之產生了極深的敬意??上У氖牵诉@部著作,我沒有看到耿濟之的第二本譯著。《卡拉馬佐夫兄弟》的“出版說明”中只簡單提到:“耿濟之先生是我國最早的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的主要成員,首先較有系統(tǒng)地介紹俄羅斯古典文學并卓有成效的前輩翻譯家之一?!边@句話實在太籠統(tǒng)了,不會讓讀者了解到關于耿濟之的其他信息。我從耿濟之的譯筆中體會到陀氏的精神魅力和語言風格,這種魅力與風格超越了我以前讀到的《罪與罰》與《白癡》。盡管岳麟的譯本也為我展示了他的語言風格,但真正的陀氏魅力與風格,還是在耿濟之的譯筆下得到了最完整和最徹底的展現(xiàn)。
若干年后,我在舊書店看見人文版的《白癡》。我原有的《白癡》是1989年版的人文譯本,譯者南江。我以為我看見的還是南江譯本,打開一看,居然是耿濟之譯本,我又驚又喜地買下它,回家后便開始比讀兩個人文版的譯本。以我的經驗判斷,同一個出版社出版了新譯本后,舊譯本幾乎便沒有再版的可能。因此,耿濟之的《白癡》譯本很可能就此湮沒。難道他的譯筆真的已經過時了嗎?一路比讀下來,我很驚訝地發(fā)現(xiàn),南江譯本中有大段大段譯文都是直接從耿濟之譯本“拿來”。我得趕緊補充的是,南江的“拿來”,我并不以為是抄襲(看看他出色的《群魔》譯本,也能得出這個結論),前人成果被后人參考,應該是無可厚非之事,我不解的是,耿濟之譯本如此完美,為什么非得要換用新的譯本呢?新譯很難說在哪個方面超越了舊譯。
沒發(fā)生的事可以改變,已經發(fā)生的事就無可改變。一些經典舊譯不知為何就被出版社束之高閣,僅就陀思妥耶夫斯基來說,耿濟之翻譯過的除《卡拉馬佐夫兄弟》之外,還包括《白癡》《少年》《死屋手記》。這后三部耿譯,在今天的市場上還看得到嗎?我后來至少翻閱過三種《卡拉馬佐夫兄弟》的譯本,還是耿濟之的譯文令我最為喜愛。
為什么我覺得耿譯珍貴和令人難忘?
因為那些譯本和譯者本人的經歷、抱負是緊緊地連在一起的。我在后來搜集的資料中了解到,早在1917年,耿濟之在北平俄文專修館學習,翌年便開始了對俄羅斯文學作品的翻譯嘗試。他的第一篇譯文是托爾斯泰的《克萊采爾奏鳴曲》。走上翻譯之路,對耿濟之來說,既是一種熱愛,還是一種責任。在那個時代,俄羅斯文學對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影響深入骨髓。對五四以后的一代翻譯家來說,俄羅斯文學所散發(fā)的精神氣質正是積弱之中國所必須的良方。耿濟之從俄專畢業(yè)后,官派蘇聯(lián),先后在赤塔、伊庫茨克、海參威、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等地任副領事、領事、總領事、一等秘書和代理大使。扎實的修養(yǎng)和不尋常的經歷可以使他從骨子里把握住俄羅斯文學之魂。被他譯筆涉獵的文學巨匠除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外,還包括果戈理、屠格涅夫、契訶夫、托爾斯泰、奧斯特洛夫斯基、高爾基等二十多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每每接觸到老一代翻譯家的事例之時,我總是有一種難言的感動。我很難想像在當時的艱難環(huán)境中,那些翻譯家是如何一字一句將心血寫到紙上。耿濟之翻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歲月,正是上海陷入“孤島”時期。他的寓所兩次被日寇查抄。在日本人企圖籠絡文化界人士之時,梅蘭芳蓄須明志,耿濟之索性隱名埋姓,以開舊書店為掩護,繼續(xù)翻譯俄羅斯文學。到1947年,耿濟之終因積勞成疾,在貧病交加中客死沈陽,年僅五十歲。鄭振鐸對其評價道:“君文豪雄,君性納樸,今之善人,謙退恭肅,埋頭著作,卑斥征逐,勞碌一生,譯文千軸……他真是工作到死,像莫利哀死在戲臺上一樣。”
整整三十年翻譯生涯,耿濟之留下文學譯著近八百萬字。僅從《卡拉馬佐夫兄弟》和《白癡》兩部譯著來看,其譯筆高出同儕何止一籌?他的譯著卻幾乎在今天銷聲匿跡。這種難以估量的損失究竟是誰在承擔?層出不窮的垃圾譯本充斥市場,真正優(yōu)秀的譯本卻無人出版。近幾年,不少出版社為完整保留譯者作品,出版了不少“譯文集”,就我所見,有《傅雷譯文集》《汝龍譯文集》《李霽野譯文集》《戈寶權譯文集》《高長榮譯文集》《楊武能譯文集》《楊必譯文集》《楊絳譯文集》《郭宏安譯文集》《董秋斯譯文選集》等等,始終沒見到有誰在編輯《耿濟之譯文集》。
耿濟之先生留下的那筆豐厚精神遺產,也不知是否有人在整理。如果哪天能看到《耿濟之譯文集》,我會毫不猶豫地買下,就像我意外買到《俄羅斯浪游散記》一樣。對我來說,我買下的不是高爾基著作,而是耿濟之譯著,是耿濟之這個姓名和譯筆所代表的一種精神氣質,一種距我們今天越來越遠的思想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