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平
(四川文理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四川達州635000)
司馬元稹筆下的通州風土人情
陳正平
(四川文理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四川達州635000)
唐元和十年閏六月至十四年正月,大詩人元稹在通州(今四川達州市)做了三年半的司馬。作為貶謫閑官,他“閑誕無事,遂專力于詩章”。在他的詩文中,有不少是狀寫通州的地理環(huán)境、社會現(xiàn)狀、蟲蛇猛獸、食貨物產和民俗風情的。這些描寫染上了他個人的感情色彩,流露了他獨特的通州情懷,為我們留下了一幅當年的“通州印象”。
元?。煌ㄖ?;風土人情
唐元和十年(815)春,元稹(779—831)自唐州還長安,三月二十五日再貶謫為通州(今四川達州市)司馬。三月三十日,元稹在陜西灃西(今陜西戶縣)告別好友白居易等人,“一身騎馬向通州”,[1]432一路延宕,閏六月才到通州。至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初離開,元稹在通州做了三年半的司馬。他自謂“閑誕無事,遂專力于詩章”,將自己在通州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創(chuàng)作了古諷、樂府、近體詩180余首和少量的實用文。這些詩文中有不少是狀寫通州的地理環(huán)境、社會現(xiàn)狀、蟲蛇猛獸、食貨物產和民俗風情的?!杜f唐書》稱元詩“善狀詠風態(tài)物色”,寫景抒情,自能沁人心脾。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言:“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盵2]作為一個政治上失意的貶謫閑官,作為一個從京城放逐到偏遠山鄉(xiāng)的“外地人”,元稹以獨特的視角看通州,筆下的通州必然染上了個人的感情色彩,流露了他獨特的通州情懷,但它畢竟為我們留下了一幅當年的“通州印象”。
元和十年,元稹在《敘詩寄樂天書》中,告訴如膠似漆的好友白居易說:“授通州之初,有習通之孰者曰:通之地,濕墊卑褊,人土稀少,近荒扎死亡過半,邑無吏,市無貨,百姓茹草木,刺史以下,計粒而食。大有虎貘虵虺之患,小有蟆蚋浮塵蜘蛛蛒蜂之類,皆能鉆嚙肌膚,使人瘡痏。夏多陰霪,秋為痢瘧,地無醫(yī)巫藥石,萬里病者,有百死一生之慮?!盵3]元稹尚未到通州,就聽說了通州艱難窘迫的生存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現(xiàn)狀的惡劣,使元稹長嘆:“夫何以仆之命不厚也如此!智不足也如此,其所詣之憂險又復如此”!實際上,通州的環(huán)境還不至于使人難以生存,司馬官也不至于計粒而食。白居易《與微之書》中就說過:“司馬之俸雖不多,量入儉用,亦可自給,身衣口食,且免求人?!盵1]92
元稹到通州后,又將自己親眼所見親身所感的情況,向白居易去信作了描述。白居易在《得微之到官后書,備知通州之事,悵然“有感”,因成四章》中,[4]342以詩的形式復述了元稹去信的部分內容:“來信子細說通州,州在山根峽岸頭;四面千重火云合,中間一道瘴江流。蟲蛇白晝攔官道,蚊蟆黃昏撲郡樓”;“匼匝巔山萬仞余,人家應似甑中居”;“人稀地僻醫(yī)巫少,夏旱秋霖瘴瘧多”。這里概述了通州的地理環(huán)境:城在大山腳下的峽谷里,四面的山是紅的,像火云一樣圍合著,州河從山間流過。州河的濕氣常使惡性瘧疾流行,所以元稹將州河稱為不祥的“瘴江”。四面高山萬仞,人們好像居住在被濕熱熏蒸的甑子中。元稹概括通州氣候特征,用得最多的是一個“瘴”字,如“通州炎瘴地”“瘴塞巴山”“瘴窟”“瘴毒”“瘴瘧”“瘴氣”“瘴色”“瘴云”“瘴煙”。通州的濕熱使元稹染上瘧疾。元稹不能適應“巴地濕如吳”“通宵但云霧”“三冬有電連春雨,九月無霜盡火云”。宋人樂史在《太平寰宇記·通川縣》中有關于州河水流向的描述:“東關水東北自石鼓縣界流入,經縣南一百六十步,西南流入三岡縣界”。又言:“古城山在縣西五里,山四面絕崖”,“鳳凰山在縣西北五里,山形象鳳翅,掩映州城”。[5]石城山指塔陀的龍爪山,可見,唐宋時的通州(達州)城建在距今龍爪山、鳳凰山五里的州河邊(今南門河口一帶)。
唐代通州屬山南西道(治所設于興元府,即今陜西漢中),通州治所在今達州市區(qū),管轄通川(今達川、通川區(qū))、三岡、石鼓、永睦、閬英(以上四縣后來被廢除)、東鄉(xiāng)(今宣漢縣)、巴渠(今渠縣)、新寧(今開江縣)八縣。關于通州的人口、幅員面積,元稹在《告畬三陽神文》中指出:“通之盛時,戶四萬室,耕稼駢致,謠謳涌溢。廛閑珠玉,樓稚丹漆。孝順子孫,廉能吏卒”。這是通州的鼎盛時期有四萬戶人家。后來因為“政式不虔,人用不謐”,而至饑饉因仍,盜賊蜂起,百姓流走它鄉(xiāng),“萬不存一”。元稹在通州時,“居才二百室,幅員六千里之地”(《告畬竹山神文》)。通州成了地廣人稀,“邑無吏,市無貨,百姓茹草木”的下州。
元稹在《見樂天詩》中云:“通州到日日平西,江館無人虎印泥?!痹∠麻降摹敖^”,據(jù)考證在今達州老城大東街黃龍寺一帶。在《酬樂天雨后見憶》中又有“漸入黃泥漸到州”的句子,可見元稹是由今達城西外,經“黃泥碥”而到大東街?!跋x蛇白晝攔官道,蚊蟆黃昏撲郡樓?!苯^空寂無人,黃泥路上有虎的腳印,可見其當年的荒涼卑褊。
元稹到通州后不久,就作了《蟲豸詩》七篇共二十一首。在詩的序中有言:“通之地,叢穢卑褊,蒸瘴陰郁,焰為蟲蛇,備有辛螫。蛇之毒百,而鼻褰者尤之。虻之輩亦百,而虻、蟆、浮塵、蜘蛛、蟻子、蛒蜂之類,最甚害人。其土民具能攻其所毒,亦往往合于方籍。不知者,遭輒死?!彼麑νㄖ蓐幱舫睗竦臍夂蛱卣鬟M行了分析,認為四面高山,荒草雜樹叢生,一條“瘴江”生濕,人們如生活在甑子中,濕熱重,容易生病。這些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恰恰宜于毒蛇猛獸生存。通州的“土民”在長期與自然界的斗爭中,總結出了經驗教訓,能以民間醫(yī)藥和方術“攻其所毒”,與蟲蛇猛獸共存的環(huán)境里,自有其相生相克之術。元稹描述這些蟲蛇特性的目的,在于“盡藥石之所宜”,意在為民除害造福。
他首先寫《巴蛇》三首。言“巴之蛇百類,其大,蟒”。民眾常以雄黃煙熏以攻擊或趨避。當今民眾亦有在端午前后,喝雄黃酒,燃放“黃煙”以避蟲蛇的習俗。巴蛇的傳說起自遠古時期。被魯迅稱為“古之巫書”的《山海經》的《大北方經》中言:“西南有巴國,有黑蛇,青首、食象?!盵6][7]《海內南經》又言:“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巴”字:“巴,蟲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卑蜕咂鋵嵕褪且环N很大的蟒蛇,在遠古時期兇猛地活躍在巴地。童恩正在《古代的巴蜀》中認為:“在歷史記載中,巴既作為族名,又作為地名?!盵8]“巴”這種名稱的由來,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其中就有以蟲、蛇之屬來解釋的。元稹在寫給白居易的詩中多次提到巴蛇:“君避海鯨驚浪里,我隨巴蟒瘴煙中”“三千里外巴蛇穴,四十年來司馬官”。可見當時在通州巴蛇還是隨處可見。
巴蛇通常盤曲在洞穴里,在洞穴下面的巢穴里,有一種很大的“蛒蜂”,巴人俗稱“牛蛒蜂”,其毒性數(shù)倍于其它蜂類和蛇蝎,“微遭斷手足,厚毒破心胸”,螫人必死,“土人”常以巫術來醫(yī)治蜂毒。
“巴蜘蛛大而毒。其毒者,身邊數(shù)寸?!边@種毒蜘蛛暗藏殺機,不僅攻擊人類致死,而且還傷及竹柏,吞噬蟲蛾。
“巴蟻眾而善攻欒棟,往往木容完具,而心節(jié)朽壞?!蓖ㄖ萜珴駸幔擞诎孜浵伔敝?,雖小而危害巨大,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元稹提醒州民注意,以免釀成災禍。
元稹在詩中常常提到通州的“蚊蟆”,“蟆,蚊類也,其實黑而小”。元稹認為“蚊蟆與浮塵,皆巴蛇鱗中之細蟲耳。故嚙人成瘡,夏秋不愈”。巴人常以柏樹枝葉、苦蒿煙熏,或用麝香驅除,被咬傷后則用楸樹葉搗成泥膏來敷瘡治療。
元稹在《虻》的小序中寫道:“巴山谷間,春秋常雨……雨則多虻,道路群飛,噬馬牛血及蹄角,且暮尤極繁多?!彬凳且环N昆蟲,體長橢圓形,生活在田野雜草中,雌虻吸人和動物的血液,嚙人肌膚,劇痛難忍,“無療術”。
“通州到日日平西,江館無人虎印泥。”元稹剛到通州,看到“江館”外面的泥地上,就留下了虎的足跡。在《酬樂天得微之詩知通州事因成四首》中,元稹又寫道:“茅檐屋舍竹籬州,虎怕偏蹄蛇兩頭”。二句詩下面有自注:“通州,元和二年,偏蹄虎害人,比之白額。兩頭蛇處處皆有之也?!薄捌慊ⅰ焙汀皟深^蛇”處處可見,夜里還時時聽到虎嘯聲,令人心生恐怖。偏蹄虎似白額虎一樣兇殘,兩頭蛇并非長了兩個頭,而是頭尾長得極像,便于自我保護,該蛇常倒著爬行,以便受攻擊時用頭部反擊。古人認為兩頭蛇是怪異的不祥物。元稹還在詩中寫道:“滿身沙虱無防處,獨腳山魈不奈何。”山魈別名鬼狒狒,常嬉戲于叢林及巖石間,體型粗壯,長約60—70厘米,雄性可重25公斤,它長有鬼魅似的面孔,長臉,鼻梁鮮紅,頜下有一撮山羊胡須。牙齒長而尖銳,爪子鋒利。成年山魈性格暴躁,兇猛好斗,敢于和獅子搏擊。山魈是民間傳說中的山怪、山精、惡鬼?!侗阕印さ巧嫫吩疲骸吧骄稳缧海氉阆蚝?,夜喜犯人,名曰魈。”
元稹在詩文中描述了通州人的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民俗。通州幅員雖有六千里地,但山高路險,“平地才應一頃余”,基本上還是采用的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田疇付火罷耕鋤”“田仰畬刀少用?!薄懊诐屘锊唤忏I(鋤)”,詩中多次提到“畬田”的原始耕種方式:砍燒草木為灰,以灰為肥,候雨種植,收成很薄,民眾生活艱辛,“刺史以下,計粒而食”“百姓茹草木”。這種生產方式不獨通州所有,凡地廣人稀的山區(qū)峽谷地帶,均停留在這種落后的生產方式上,直到近代。通州所產的稻谷品種亦不佳,米味苦澀,不如中原的米好吃。
《華陽國志·巴志》載,巴地“土植五谷,牲具六畜”,盛產桑蠶、棉麻等經濟作物。元稹在《酬樂天得稹所寄苧絲布白輕庸,制成衣服,以詩報之》中寫白居易送元稹簟席,元稹也將一段通州特產的白絲綢和一段綠花麻絲面料寄給了白居易:“苧薄綈輕共一封”。巴人所織的布,在當時相當有名?!墩f文》:“賨,南蠻賦也?!敝撂拼?,依然保持了以絹布代俸祿的傳統(tǒng),賨布、賨人,皆因此而得名?!笆芯疅o錢論尺丈”“寅年籬下多逢虎,亥日沙頭始賣魚”,講的是通州原始的交易民俗:物品、雞禽等買賣不用秤稱,論個數(shù),比長短。寅年、亥日,是說通州場鎮(zhèn)三天一次集市,逢寅、巳、申、亥為趕場日。這些交易習俗至今尚存。
“椎髻拋巾幗”,是說通州人的發(fā)髻象椎形,婦女用長絲巾包頭。這種頭飾裝束是巴蜀各地共有的。《蜀王本紀》載:蜀人椎髻,左袏。男女用布或絲綢包頭(俗稱包帕子)的習俗沿襲到當代?!懊智雠D,丫頭蕩漿夫?!睂?,草鞋,通州人善以稻草、苧麻編織草鞋,穿草鞋的習俗也沿襲至當代。
通州人的居住民俗是怎樣的呢?“茅檐屋舍竹籬州”“閣欄都大似巢居”,元稹自注:“巴人多在山坡架木為居,自號閣欄頭也”“江郭船添店,山城木豎郛”,亦指江上以船為店,通州城外的巴人大都在山坡上架木為室,“不礎、不柱”。這反映了巴人建房“無論是選址、布局和構成,都善于利用自然條件,體現(xiàn)因地制宜、因山造勢、沿河構屋及因材致用的節(jié)約和營建思路”。[9]這種“閣欄”可能是一種依山坡而建的矮小的吊腳樓或窩棚,因陋就簡,以竹木為構架,不挖筑地基,不用梁柱,茅檐冬暖夏涼,矮小是為了避風。
巴人信巫重鬼,好祭祀。元稹詩中有“獷俗誠堪憚,妖神甚可虞”的句子,指巴人大多信奉巫覡,看病靠“巫醫(yī)藥石”,原始迷信頑固地長期留存。至今民間尚有“(喜)鵲鳴吉,(烏)鴉鳴兇”的吉兇觀念。相關節(jié)日活動,如“春社”、“秋社”,把賴以生存的土地神格化為土地神,《太平寰宇記》云:“巴人之風俗皆重田神”,修廟塑像以祭祀。通州各地有不少的“龍王廟”“土地廟”,通州城里有著名的“黃龍寺”“會仙橋”,反映農耕文化的特點:希望借助各路神仙保一方風調雨順,佑四鄰畜旺人興。元稹代理州務的半年多時間里,就帶領官員和州民,以“清酒庶羞”,祭祀三陽神二次,竹山神一次,祈求神靈呼風喚雨,保通州政通人和,民眾豐衣足食。人們總以為有靈魂、鬼神主宰著自己的命運和自然界的一切,求神力以補人力之不足。這種原始宗教觀念根深蒂固。
晉人常璩在《華陽國志》中言巴人“重遲魯鈍,俗素樸,無造次辨麗之氣。其屬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蠻”“其民質直好義,土風敦厚,有先民之流”。[10]元稹“世居河南”,通州的風俗人情令他十分困惑,在《遣行十首》之九中他寫道:“見說巴風俗,都無漢性情。猿聲蘆管調、羌笛竹雞聲”“夷音啼似笑,蠻語迷相呼”“舞態(tài)翻鸜鵒,歌詞咽鷓鴣”。感覺巴人說話像謎一樣難猜,唱歌像鷓鴣鳥叫,顯然他聽不懂通州蠻人的說話和歌舞?!叭胙霉倮袈曇渗B”,在衙門里他聽不懂官吏們的“鳥語”,地方官吏和巴人也聽不懂他的河南話,語言交流就成了問題?!鞍惋L俗”和中原的“漢性情”差異也很大,使他難以適應。
通州人勞苦并快樂著?!度A陽國志·巴志》載:“巴人勁勇,俗喜歌舞?!薄短藉居钣洝氛f巴渠人“不解絲竹”“其民俗聚會則擊鼓踏木牙,唱竹枝歌為樂”。唐詩人于鵠《巴女謠》寫道:“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這是何等悠閑美妙的畫面。宋人《溪蠻叢笑》載:巴人“死亡群聚歌舞,舞則聯(lián)手踏地為節(jié),名曰踏歌?!卑腿说闹裰Ω栌迷~俚俗,質樸率真,多用比興手法,蘊雙關語,它“集辭、聲、樂、舞一體,‘歌者揚袂睢舞’,舞者執(zhí)竹枝,擊節(jié)踏歌,鏗鏘作響,伴奏者或擊小鼓或吹短笛,和而樂之”。[11]巴人竹枝歌詠風俗,歌民情,曲調新鮮活潑,韻律和諧婉轉,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現(xiàn)實生活氣息,有論者稱“巴渝竹枝詞,詩之國風,辭之九歌也”。元稹受其影響,也作過竹枝歌,白居易稱其調苦詞苦,可惜未能傳世。
白居易在寫給元稹的詩中,有兩句對元稹的處境作了絕好的概括:“通州海內恓惶地,司馬人間冗長官”。[4]358元稹在詩中稱“黃泉便是通州路”,到通州后,又自謂“染瘴危重”“瘧病將死”“病瘧二年”“垂死病中”“十年謫宦,備極凄惶”。當時的通州乃海內蠻荒之地,常為官員貶放之所。司馬位居刺史、別駕、長史之后,通州作為下州,司馬從九品,當時已成一種冗員散職。如白居易在《江州司馬廳記》中所言:司馬“可以從容于山水詩酒間,……州民康,非司馬功,郡政壞,非司馬罪。無言責、無事憂?!痹≡凇锻ㄖ荨芬辉娭忻枋隽怂纳钋闋睿骸捌缴蒙街凶。炫c通州繞郡山。睡到日西無一事,月儲三萬買教閑?!痹谠娢墓诮^的唐代,元稹在通州扮演的是一位居閑職享薄祿的詩人角色,他一生最有代表性的詩歌理論和詩作(包括長詩《連昌宮詞》),大都是在通州完成的。
據(jù)陳寅恪先生考證,元稹“自元和十年六月至十二年冬,皆在山南西道區(qū)域”。[12]68山南西道治所設于興元府(今陜西漢中),管轄今陜西漢中、四川東部、重慶西部地區(qū),通州即在山南西道管轄區(qū),元稹染病危重,通州又缺少“巫醫(yī)藥石”,自然去了道府興元,又得貴人相助:權德輿(759—818),字載之,唐代政治家、文學家,曾拜相,后出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史,他對元稹十分關照。元稹以治病、養(yǎng)病為名請假到興元府,得到了權德輿等人的庇護。元稹作通州司馬三年零七個月,在興元(今漢中)養(yǎng)病就有兩年多。
作為詩人,元稹在通州是孤獨的。本來巴人“俗喜歌舞”,無論男女老幼,均能踏歌唱竹枝。元稹有詩云:“櫓劃動搖妨作夢,巴童指點笑吟詩。”劉禹錫《竹枝詞》之二云:“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xiāng)歌?!庇邬]《巴女謠》云:“巴女騎牛唱竹枝?!痹偟酵ㄖ莸摹敖^”,就看到白居易的詩被題寫到墻壁、柱頭上??梢娡ㄖ莸奈幕諊€不錯,不乏民間歌手和詩歌愛好者?;蛟S是由于語言不通難以交流,或許在通州知音難覓,元稹在《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的序中說:“通之人莫可言詩者,唯妻淑在旁知狀”。
元稹在興元(漢中)府見到涪州(今重慶涪陵)刺史的女兒裴淑(字柔之),一見鐘情。由節(jié)度使權德輿做媒,元和十一年(816)春,37歲的元稹赴涪州結婚,裴淑成為元的繼室。裴淑“賢明有禮”“稍知文墨”,[12]106與元稹“琴瑟相和”,是元稹身邊的最大安慰。
自謂“苦境萬般”“常在閑處,無所役用”的元稹,其志趣在與千里之外的好友白居易,討論詩歌主張和不斷的詩歌酬唱?!短撇抛觽鳌费裕骸拔⒅c白樂天最密,雖骨肉未至,愛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合之多,勿逾二公者”。[13]元白曾主張政治改革,詩歌方面又倡導和參加了新樂府運動,推崇杜甫,“寓意古題,刺美見事”“不虛為文”。元稹在通州所作的二十多首樂府詩,反映現(xiàn)實的面相當廣闊,其作用和影響都不容忽視。元稹在通州大量的詩作是酬和贈答以及“遣病”“遣行”之什,詩中常有病愁怨嘆之聲。白居易在《與微之書》中說,元稹病時“上報疾狀,次敘病心,終論平生交分”。元稹在通州水土不服,得瘧疾是真,但“病心”卻是他愁苦的根源,遣悲懷,枉凝眉,通州成了放逐他的傷心地。正如《舊唐書·元稹傳》所言:“觀其流離放逐之意,靡不凄惋?!?/p>
元和十三年(818)四月,通州刺史李實病死,元稹“以司馬權知州務”,即代理通州刺史,使他的仕途有了轉機,開始振作起來。在離開通州前的七個月里,他發(fā)動、組織通州人砍山墾荒,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乃勸州人,大課芟铚”,在南外“開山三十里”。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元稹離開通州,遷虢州長史,“三月十一日,與白居易及弟白行簡,相遇于峽口,停舟夷陵(今湖北宜昌市),留三日而別”。[4]358離開通州后,元稹在他的詩文中再也沒有提起過通州。
[1] 元稹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 王國維.人間詞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225.
[3]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第2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3.
[4] 白居易詩選[M].顧啟倉,周汝昌,選注.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
[5] 太平寰宇記:卷137[M].北京:中華書局,2008:1.
[6]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9.
[7] 山海經[M].袁 珂,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3.
[8] 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6.
[9] 陳正平.中華民俗文化論稿[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393.
[10]華陽國志[M].劉 琳,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28.
[11]陳正平.巴渠民間文學與民俗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142.
[12]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辛文房.唐才子傳:元稹[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95.
[責任編輯 范 藻]
About Local Customs and Practices in Tongzhou from the Writings by Sima Yuanzhen
CHEN Zhengping
(Literature and Media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From the second June in the tenth year to the fourteenth year of Yuanhe in Tang Dynasty, the famous poet Yuan Zhen had been appointed “Sima” (a name of the highest rank of military officer) for three and a half years in Tongzhou (now Dazhou, Sichuan province). He was relegated and had no important things to deal with, so he “devoted himself to writings”. His poems have a lot of descriptions about the geography, society, animals, food and customs in Tongzhou, which presents his feelings and gives us the impressions about Tongshou at that time.
Yuan Zheng; Tongzhou; custom and practice
2017-03-17
陳正平(1948—),男,四川平昌人。教授,主要從事文藝學與民俗學研究。
G127
A
1674-5248(2017)04-00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