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倞
2017年3月,在上海市舉辦的一次書畫展上,84歲的沈彤現場演示了他自創(chuàng)的竹筆逆鋒倒書書法,其奇特的書寫工具和書法運筆引得眾多觀眾嘖嘖稱奇,嘆為觀止。
滿頭銀發(fā)的沈彤精神矍鑠,說起大半輩子孜孜不倦追求的書法藝術,滔滔不絕。19歲他一手好書法已在其工作單位——上海市公安局消防處里頗有名氣,他把這一技之長用于宣傳工作中。
當時年輕的他,就經常思索:如何既要把先輩書法的精華很好地繼承,又能從臨摹名帖中“跳”出來,使中國傳統(tǒng)書法有所發(fā)展?沈彤認為:從古至今,歷代所創(chuàng)的書法不下百種,但從未有過能完整運用逆鋒逆筆書寫的書家和書體。為此,沈彤經過長時間的潛心研究,終于獨辟蹊徑,開拓出了不同尋常的書法——逆鋒倒書。即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逆筆鋒逆筆順次序而書寫,把正常書寫時的收筆當作起筆。經過近40年的修煉,沈彤終于顛覆了傳統(tǒng)的書寫方法,創(chuàng)立了獨具一格的逆鋒倒書書法。
當逆鋒倒書有所成就時,沈彤已年近花甲,但年齡并不能阻礙他追求剛勁完美書法藝術的步伐。為使自己苦心創(chuàng)造的書法創(chuàng)意有質的提升,沈彤開始將探索方向轉向了書寫工具。
由于普通毛筆在寫逆鋒倒書時太軟,表現不出應有的筆韻,為此,他先后嘗試過用絲麻、棕絲、藤、化纖等材料來制筆,但效果并不理想。這使他想起了史書上曾記載過晉代、南宋時期已有人用竹筆書寫的史話,但制作工藝已失傳久遠,現在再也尋覓不到竹筆了。
經過研究,沈彤發(fā)現竹子有一定的彈性,不僅能儲水含墨,利于書寫,還能達到一般毛筆所不能達到的筆韻。
然而,要把堅硬的竹子做成柔軟、能用于書寫的筆,又談何容易。但沈彤非常執(zhí)著,歷經無數次的失敗,終于制成了形態(tài)各異的竹筆。而一支竹筆要經過選材、斷料、鑲接、刮青、劈片、剖分、剃絲、分絲等十多道工序。若竹子過硬,還需要用開水和醋進行軟化,方能制作。一支較大的竹筆約有6000~7000余絲,細如毫發(fā),而最小的竹筆只有牙簽那么大。沈氏竹筆既富有彈性,剛柔并濟,又形狀各異,造型天然,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與毛筆相比,竹筆筆鋒特異,書寫效果更顯遒勁、流暢、飄逸、空靈獨特的神韻。
談起研制竹筆的艱辛過程,沈彤感慨萬千。而且起始做的竹筆由于竹子劈分的不夠細,硬度很大,在宣紙上一寫,紙張就被戳破了,只能在公園的水泥地上寫寫。之后,又經他不斷探索,尋找了多種工具,一步步地將竹絲分得很細、很細,才有了現在達到其要求的第六代竹筆。
竹筆逆鋒倒書震動了中外,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不少中國書法的研究者和愛好者慕名而來。韓國前總理李壽成來滬時看到沈彤的竹筆書法倍加贊賞,并把自己所戴的手表與沈彤的竹筆書法扇面互贈紀念;日本姬路市友好代表團兩次專程來上海交流竹筆書道,并贈送日本的竹筆,他們認為沈彤的竹筆技高一籌。
2008年,沈彤的“竹筆逆鋒倒書”被列為上海市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沈彤平生淡泊名利,他的竹筆逆鋒倒書并沒有申請專利,也沒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而是將此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書法愛好者和青少年。
更值得慶賀的是沈彤的竹筆逆鋒倒書,已后繼有人。據沈彤告知:“弟子今年己有63歲,家雖然不在上海,但對書法的認真和堅持,實屬不易?!?(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