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日本是個讓很多中國人沒有好感的國家,但我們正把越來越多的錢借給他們。我一點也沒有“危言聳聽”。不久前,日本央行公布一項數(shù)據(jù):截至2016年底,海外投資者共持有日本短期國債59.8萬億日元,占比達到50.9%。其中,中國投資者買入11.2萬億,是全球最大日債持有者。
中國投資者,其實主要是政府背景的投資機構,中國民間一直很少參與外國政府債券的交易。
短期國債是和中長期國債相對應,它們主要根據(jù)期限長短來進行分類。日本的長期國債主要是日本國民和國內(nèi)金融機構持有,短期國債的流動性(變現(xiàn)能力)和基于期限的風險都較小,所以海外投資者更愿意配置短期國債。
中國有巨額的外匯儲備。近兩年來,外儲從約4萬億美元下降到約3萬億的水平,減少近1萬億,但數(shù)字依然可觀。這么多錢放在央行賬戶上,是一種浪費,如何通過投資保值增值?
但問題是,錢太多也會造成一個麻煩,即不知道投什么好,更怕蝕本。在中國,外匯儲備的本質是央行對國民的負債。多年來,我們事實上是在以外儲作為人民幣發(fā)行的信用基礎。
投什么好?顯然,信用較好國家的國債最好。第一,它規(guī)模大,夠你買。第二,債券和股票不同,它需要剛性兌付。換言之,只要不出“意外”,即便不賺錢,本金是拿得回來的。
但你要注意了,全球國債市場從來就不缺“意外”,而且,“意外”總是越來越多,越來越離奇。
1990年代,華爾街著名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就是吃了俄羅斯國債“停止交易”的虧,最后關門大吉。還有,因國債違約糾紛,華爾街一大堆對沖基金和阿根廷政府的官司,從上世紀一直打到本世紀?,F(xiàn)在,還沒完,還要繼續(xù)打。
這說明什么?說明一些國家的國債信用極差,背后是國家治理的缺陷。國債以政府收入為信用基礎,而政府收入的基礎則是國家財金治理的水平。當然,更重要的基礎是該國經(jīng)濟發(fā)展現(xiàn)狀和預期。
決定一個國家的國債能不能買,兩點最重要:一是國家信用;二是計價幣種,如果計價幣種大幅貶值,等到還本付息,你的債權也必然相應縮水。比如,中國為什么沒有大量配置德國國債?不是因為德國國家信用不行,而是它多以歐元計價。歐洲正處多事之秋,歐元,前景未卜。
目前,中國配置外國國債最多的是美債和日債。為何不大量配置其他新興國家,比如“金磚國家”的國債呢?因為,很多后發(fā)國家一是信用差,“賴賬”歷史可以寫一本書;二是幣值不穩(wěn)定,美元一加息,本幣即面臨崩潰。
其實,考慮到新興國家貨幣幣值的不穩(wěn)定,華爾街投行為招徠生意,早就為這些國家開發(fā)出以美元計價的國債。但計價貨幣的問題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即國家信用問題卻不是外人可以幫忙的。
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是,亞非拉某些國家在實現(xiàn)所謂“民主化”之后,國家信用反而還不如軍政府和獨裁時期。此前,外國投資者寧愿買軍政府的國債,也不愿意買現(xiàn)在民主政府的國債。 為什么?因為,一些國家的“民主”,本質上已淪為一種“全民受賄”的治理模式,國家現(xiàn)代治理嚴重倒退,國家信用一塌糊涂。
在“全民受賄”模式下,一方面,國家通過國企掌控資源行業(yè),資源價格暴漲,政府獲得巨額收入,對國民搞“高福利”(類似于“國民受賄”)買選票,而不是提振產(chǎn)業(yè),通過增加就業(yè)機會來造福國民。
另一方面,在政府、國企體系內(nèi)部,國家對貪腐“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通過對官員大面積腐敗的容忍,來維持千瘡百孔的政治治理系統(tǒng)。遺憾的是,當全球經(jīng)濟失速,資源價格暴跌,這一套“民主制度”就不靈了。國債違約,本幣崩潰,這種套路在某些國家,幾十年來都屢試不爽。
全球經(jīng)濟下行,裸泳者甚眾。這個世界上,“靠譜”的國家真的越來越少。我們要和“靠譜”的人共贏,對“不靠譜”的家伙敬而遠之。
(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