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兵++彭森
摘 要:當今,在各行業(yè)中自動化控制系統(tǒng)已經取得了較為廣泛的發(fā)展和應用,而在現在的規(guī)?;a中,電器傳動技術以直流驅動控制技術為主流有著重要作用。一直以來,因直流電動機其轉速在調節(jié)上比較靈活,調節(jié)方法簡單,大范圍的平滑調速較容易,控制方面性能更好等特點,所以在傳動領域中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它在工業(yè)機器人、數控機床、等工廠設備自動化中得到廣泛應用。在現代化的生產中,隨著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各行各業(yè)對直流電機在技術上和數量上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并在性能上要求也更高。因此,研究出高可靠性、高性能的直流電機控制系統(tǒng),并且制造出高水平的系統(tǒng)就有著非?,F實和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FPGA;Verilog;EDA;PWM調速
1 引言
電機作為電能的轉換裝置,其應用范圍己遍及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近些年來,隨著現代電力電子技術、控制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電機的控制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電機應用已由過去簡單的起??刂啤⑻峁﹦恿槟康膽茫仙綄ζ渌俣?、位置、轉矩等進行精確的控制,使被驅動的機械運動符合預想的要求。采用功率器件進行控制,將預定的控制方案、規(guī)劃指令轉變成期望的機械運動,這種新型控制技術己經不是傳統(tǒng)的“電機控制”、“電氣傳動”而是“運動控制”。運動控制使被控機械運動實現精確的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加速度控制、轉矩或力的控制,以及這些被控機械量的綜合控制。
2 設計方案
如圖1所示,基于FPGA的直流電機PWM控制電路主要由四部分組成:控制命令輸入模塊、控制命令處理模塊、控制命令輸出模塊、電源模塊。鍵盤電路、時鐘電路是系統(tǒng)的控制命令輸入模塊,向FPGA芯片發(fā)送命令,FPGA芯片是系統(tǒng)控制命令的處理模塊,負責接收、處理輸入命令并向控制命令輸出模塊發(fā)出PWM信號,是系統(tǒng)的控制核心??刂泼钶敵瞿K由H型橋式直流電機驅動電路組成,它負責接收由FPGA芯片發(fā)出的PWM信號,從而控制直流電機的正反轉、加速以及在線調速。電源模塊負責給整個電路供電,保證電路能夠正常的運行。
3 系統(tǒng)硬件設計
在圖1中所示的FPGA是根據設計要求設計好的一個芯片。START是電機的開啟端,U_D控制電機加速與減速,EN1用于設定電機轉速的初值,Z_F是電機的方向端口,選擇電機運行的方向。CLK2和CLK0是外部時鐘端,其主要作用是向FPGA控制系統(tǒng)提供時鐘脈沖,控制電機進行運轉。
通過鍵盤設置PWM信號的占空比。當U_D=1時, 表明鍵U_D按下,輸入CLK2使電機轉速加快;當U/D =0,表明鍵U_D松開,輸入CLK2使電機轉速變慢,這樣就可以實現電機的加速與減速。Z_F鍵是電機運轉的方向按鍵,當把Z_F鍵按下時,Z_F=1,電機正轉;反之Z/F =0時,電機反轉。START是電機的開啟鍵,當START=1,允許電機工作;當START=0時,電機停止轉動。H橋電路由大功率晶體管組成,PWM輸出波形通過由兩個二選一電路組成的方向控制電路送到 H 橋, 經功率放大以后對直流電機實現四象限運行。并由EN1信號控制是否允許變速。以上是在網上查詢的關于直流電機的簡易結構描述,我們電腦QuartusⅡ做的是FPGA內部邏輯組成。控制邏輯VHDL描述。新建文件夾,以文件名PWM保存。
4 結論
本設計采用VHDL設計FPGA脈寬調制控制方案,計算機仿真和對直流電機控制的結果表明,該電路能有效地產生PWM控制信號控制電機的轉速,控制精度由FPGA中的數字比較器決定。在本設計中,采用的數字比較器為5位,若增加數字比較器的位數,就可以提高電機轉速的控制精度。FPGA內部采用狀態(tài)機結構,遇到干擾時,能很快從異常狀態(tài)轉入正常工作狀態(tài),保證了控制系統(tǒng)具有高的可靠性。從以上的仿真中可以看出,基于FPGA的直流電機的控制能夠達到很好的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曾繁態(tài).EDA工程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潘松,黃繼業(yè).EDA技術與VHDL[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3]潘志浪.基于FPGA的DDS信號源的設計[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7.
[4]閆玉德.單片微型計算機原理與設計[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0.
[5]王守中.51單片機開發(fā)入門與典型實例[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6]李光飛.單片機課程設計實例指導[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4.
[7]張友德.單片微型機原理、應用與實驗[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8]江世明,黃同成.單片機原理及應用[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劉兵,邵陽學院魏源國際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學生。
通訊作者(指導老師)
彭森,邵陽學院信息工程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