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筆下的年味
小時候過年特別激動,因為能吃上一頓肉,因為包餃子,因為穿一件新衣服,因為給大人磕頭和得到壓歲錢,也因為相信家里大人的話,相信這幾天有諸神下界,有祖先的在天之靈在空中巡回,所以我們必須出言謹(jǐn)慎,行事小心,敬畏與感動上蒼,祈求好運。
過年的前幾天,最忙的是母親了。她忙著打點我們過年穿的新衣鞋帽,還有一家大小半個月吃的肉,因為那里的習(xí)慣是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宰豬賣肉的。我看見母親系起圍裙、挽上袖子,往大壇子里裝上大塊大塊噴香的裹滿紅糟的糟肉,還有用醬油、白糖和各種香料煮的鹵肉,再蒸上好幾籠屜紅糖年糕。當(dāng)母親做這些事的時候,旁邊站著的不只有我們幾個饞孩子,還有幫忙的廚師和余媽。
每逢春節(jié),友人們便笑道:“大馮又忙年了!”人們過年的心理是年貨要備得愈齊全愈好,以寓來年的豐足。備年貨時母親是重點。母親住在弟弟家,所以多年來一直要為母親備足八樣年貨一一送上,大致是玉豐泰的紅絨頭花、正興德的花茶,還有津地吊錢、彰州水仙、寧波年糕、香燭供物、干鮮果品、生熟葷腥。母親今年九十高壽,應(yīng)讓她盡享與壽同在的美好生活與年意。
終于熬到了年除夕,這天下午,女人們帶著女孩子在家包餃子,男人們帶著男孩子去給祖先上墳。那時候,不但沒有電視,連電都沒有,吃過晚飯就睡覺。
年夜里的餃子是包進(jìn)了錢的,我們盼望著能從餃子里吃出一個硬幣,這是歸自己所有的財產(chǎn)啊,至于吃到帶錢餃子的吉利,孩子們并不在意。有一年,我為了吃到帶錢的餃子,一口氣吃了三碗,錢沒吃到,結(jié)果把胃撐壞了,差點要了小命。
入冬,腌芥菜。小白菜晾去水分,入芥末同腌,過年時開壇,色如淡金,辣味沖鼻,極香美。自離開家鄉(xiāng)后,我從來沒有吃過這么好吃的咸菜。
春節(jié)吃餃子,比戶皆然。有些老北京人家吃素餃子,以蔬菜薰干切丁為餡,取其清新爽口。立春日吃春餅,羊角蔥(生吃)、青韭或蓋韭(爆炒)、綠豆芽、水蘿卜、醬肉、醬雞、醬鴨皆切絲,炒雞蛋,少加甜面醬,以荷葉簿餅卷食。諸物皆存本味,不相混淆,極香美,謂之“五辛盤”。蘿卜絲不可少,立春食蘿卜謂之“咬春”,春而可咬,頗有詩意。餅吃得差不多飽了,喝一碗棒渣粥或小米粥,謂之“溜縫”,如砌墻灌漿也。
到春節(jié)前的三兩天,家家戶戶開始蒸包子和饃。按當(dāng)?shù)仫L(fēng)俗,正月十五之前是不能再蒸饃的,年前這幾天要蒸夠一家人半個多月所吃的饃和包子,還有走親戚要送出去的禮包。包子一般分三種,有用肉作餡的肉包和用剁碎的蔬菜作餡的菜包,還有用小紅豆作餡的豆包。新年臨近的三兩天里,村子里從早到晚都彌漫著一種誘人的饃的香味兒,這自然是這家那家剛剛揭開鍋蓋的蒸熟的包子和饃散發(fā)出來的。
(本版塊編輯 孫 婷)
Email:10652089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