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大鵬
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治療晚期乳腺癌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
畢大鵬
目的探討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治療晚期乳腺癌患者的近期療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間收治的45例應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治療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單藥化療劑量260 mg/m2,靜脈滴注30 min,每3周給藥1次,無需進行抗過敏預處理。同時給予患者5-羥色胺3(5-HT3)受體拮抗劑以預防化療藥物導致的胃腸道不良反應,并進行補液水化處理。每2個周期評估療效以及不良反應。結果本組45例患者均順利完成療程,平均化療5.2個周期。所有患者均可評價療效,其中CR 3例(6.67%),PR 16例(35.56%),SD 24例(53.33%),PD 2例(4.44%),總有效率ORR為42.22%。治療過程中,主要不良反應包括消化道反應、骨髓抑制、感覺神經(jīng)異常以及肌肉關節(jié)酸痛,Ⅲ~Ⅳ度白細胞減少發(fā)生率為53.33%,Ⅲ~Ⅳ度粒細胞減少發(fā)生率為40.00%,Ⅲ~Ⅳ度血小板減少(2.22%)以及貧血(8.89%)的發(fā)生率較低。結論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治療晚期乳腺癌患者可以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且不良反應較少,患者耐受性好,可以推廣應用。
白蛋白紫杉醇;晚期乳腺癌;臨床療效;安全性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發(fā)病率逐年增高,且發(fā)病年齡趨于年輕化,居女性惡性腫瘤發(fā)病率的首位,成為嚴重危害婦女健康的主要惡性腫瘤之一[1-2]。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以及中藥治療等綜合方法治療乳腺癌。近年來,新輔助化療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于乳腺癌的治療中,可以顯著提高保乳率、手術率以及消除全身微轉移灶等[3]。紫杉烷類藥物自20世紀90年代廣泛應用于臨床,被認為是治療乳腺癌最有效的藥物。但是,由于該藥物的水溶性極差,常常需要應用助溶劑,而助溶劑可以導致多種不良反應發(fā)生,不僅影響了藥物的作用,也給患者帶來了更大的痛苦。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Abraxane)是一種全新的紫杉醇劑型,它改變了助溶劑,以納米微粒白蛋白為載體,不僅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效果,也減輕了藥物的不良反應[4]。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45例應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治療的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觀察治療效果以及藥物的不良反應,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選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間來我院治療的晚期乳腺癌45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jīng)過病理學或細胞學以及影像學確診為復發(fā)性轉移性乳腺癌,均為復治,均有客觀的腫瘤指標以評價療效,身體狀況評分(ECOG)為0~2分,預計生存時間超過3個月,無其他化療禁忌證。本組患者年齡33~67歲,中位年齡47歲;其中浸潤性導管癌37例,小葉癌3例,髓樣癌3例,腺癌2例;按照術后組織病理的受體表達情況分為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陽性者5例,三陰型(ER、PR、HER-2均為陰性)者17例,內分泌治療敏感Luminal型(ER和/或PR陽性,HER-2陰性)者23例;一線化療16例,二線及以上化療 29例;既往采用紫杉類藥物進行治療的患者31例,其中發(fā)生耐藥1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相關要求,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應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單藥化療,劑量為260 mg/m2,靜脈滴注30 min,每3周給藥1次,無需進行抗過敏預處理。在進行化療的同時,給予5-羥色胺3(5-HT3)受體拮抗劑以預防化療藥物導致的胃腸道不良反應,并進行補液水化處理。化療結束后 48 h,如果患者白細胞降低超過Ⅱ度,常規(guī)皮下注射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150 μg/d,連用5 d,以升高白細胞數(shù)量。
1.3 觀察指標①療效評價:根據(jù)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評價,每完成2個化療周期評價1次臨床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疾病穩(wěn)定(SD)以及疾病進展(PD);有效率(ORR)=(CR+PR)/總例數(shù)×100%。②不良反應評價:按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急性標準分為0~Ⅳ共5級[5]。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評價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進行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近期療效本組所有患者均完成 2~8個周期的化療,平均周期數(shù)為5.2。所有患者均能夠評價臨床療效,其中CR 3例(6.67%),PR 16例(35.56%),SD 24例(53.33%),PD 2例(4.44%),ORR為42.22%。
2.2 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主要不良反應包括消化道反應、骨髓抑制、感覺神經(jīng)異常以及肌肉關節(jié)酸痛;嚴重不良反應主要為骨髓抑制,Ⅲ~Ⅳ度白細胞減少發(fā)生率為53.33%,Ⅲ~Ⅳ度粒細胞減少發(fā)生率為40.00%,Ⅲ~Ⅳ度血小板減少(2.22%)以及貧血(8.89%)的發(fā)生率較低。骨髓抑制經(jīng) G-CSF治療后均癥狀緩解,能夠繼續(xù)接受化療。見表1。
表1 45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方案的常見不良反應[例(%)]
乳腺癌位居女性腫瘤中新發(fā)病例數(shù)的第 1位,死亡率位居女性癌癥的第 2位,對女性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6]。晚期乳腺癌的治療較為困難,一般根據(jù)患者的身體情況、轉移部位、疾病進展速度、既往治療療效以及對不良反應的耐受程度等決定所使用的治療方案[7]。紫杉烷類抗癌藥物屬于細胞周期特異性抗微管藥物,作用于細胞微管網(wǎng)后,能夠結合微管蛋白,致使微管聚合,并使其穩(wěn)定,使微管網(wǎng)的正常重組受到抑制,細胞周期在 M期和G2期受到阻斷;另外,該藥物還可以對抗腫瘤血管的形成起到有效的抗腫瘤作用[8-9]。與傳統(tǒng)的制劑相比,白蛋白納米載體制劑可以將紫杉醇迅速清除,并分布至組織,使得對組織的親和力明顯增加。通過與細胞膜上的Gp60結合,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可以激活細胞膜上窖蛋白1(Caveolin-1),通過血管內皮細胞將紫杉醇轉運到組織中,然后轉運至腫瘤細胞內,含有藥物的納米微粒可以通過毛細血管壁細胞間隙進入到腫瘤組織中,在腫瘤組織中蓄積后發(fā)揮作用[10-11]。
本組45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中,治療總有效率為42.22%。本研究結果提示,對于既往溶劑型紫杉類藥物進行治療且耐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應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進行治療,仍然可以取得比較滿意的療效。與紫杉醇及多西紫杉醇相比,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可以顯著增加腫瘤細胞內有效藥物的濃度,抗腫瘤活性更強。Blum 等[12]報道顯示,采用150 mg/m2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治療既往應用過紫杉類藥物治療的耐藥晚期乳腺癌患者,得到的ORR為 165,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為 3.5個月。Schwartzberg等[13]采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聯(lián)合卡培他濱一線治療晚期乳腺癌,結果顯示ORR為61%,中位PFS為10.6個月。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的最大耐受劑量(MTD)為300 mg/m2,劑量限制性毒性主要為骨髓抑制、感覺神經(jīng)病變[14]。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在治療過程中患者的主要不良發(fā)應為消化道反應、骨髓抑制、感覺神經(jīng)異常以及肌肉關節(jié)酸痛;Ⅲ~Ⅳ度白細胞和粒細胞減少發(fā)生率較高,Ⅲ~Ⅳ度血小板減少及貧血發(fā)生率較低。同時,經(jīng)過相應的對癥處理后,本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均可緩解;Ⅲ~Ⅳ度骨髓抑制發(fā)生率較高,考慮可能與本研究中復治患者較多,骨髓造血功能相對較差有關。
綜上所述,對于既往紫杉類耐藥的、既往接受過多重化療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為基礎的化療方案,仍然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且不良反應少,患者耐受性好。但是,由于本研究的病例數(shù)較少,觀察時間短,因此,應當加大樣本量和觀察時間以進一步探索該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
[1] Jemal A,Siegel R,Ward E,et al.Cancer statistics,2008[J].CA Cancer J Clin,2008,58(2):71-96.
[2] 李劍英,季從飛,陳佳,等.卡培他濱維持治療晚期乳腺癌的臨床觀察[J].中國癌癥雜志,2014,24(5):381-386.
[3] 詹鵬,郭放,葛亞楠,等.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二線治療晚期三陰性乳腺癌臨床效果[J].臨床誤診誤治,2015,28(12):55-57.
[4] Ibrahim NK,Samuels B,Page R,et al.Multicenter phase II trial of ABI-007,an albumin-bound paclitaxel, in women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J Clin Oncol,2005,23(25):6019-6026.
[5] 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腫瘤分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83-204.
[6] 曾梓涵,趙玫,彭華,等.microRNA-21、microRNAlet-7a在三陰性乳腺癌與 LuminalA型乳腺癌血清中的表達差異.[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5,31(21):3499-3501.
[7] 梁旭,李惠平,邸立軍,等.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治療晚期難治性乳腺癌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癌癥雜志,2014,24(11):836-841.
[8] Sparano JA,Wang M,Martino S,et al.Weekly paclitaxel in the adjuvant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J].N Engl J Med,2008,358(16): 1663-1671.
[9] 龔軍,彭春雷,姚衛(wèi)東,等.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治療晚期乳腺癌的臨床觀察[J].南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34(1):65-66.
[10] 洪熠,陳心華,李娜妮,等.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治療轉移性乳腺癌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2012,39(6):352-354.
[11] 朱華云,孫小峰,陳嘉,等.曲妥珠單抗聯(lián)合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治療晚期乳腺癌的療效和安全性[J].徐州醫(yī)學院學報,2015, 35(11):752-755.
[12] Blum JL,Savin MA,Edelman G,et al.Phase II study of weekly albumin-bound paclitaxel for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heavily pretreated with taxanes[J].Clin Breast Cancer,2007,7(11): 850-856.
[13] Schwartzberg LS,Arena FP,Mintzer DM,et al.Phase II multicenter trial of albumin-bound paclitaxel and capecitabine in first-lin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Clin Breast Cancer,2012,12(2):87-93.
[14] 劉培延,孫蔚莉,劉德林,等.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治療晚期乳腺癌的療效和安全性[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3,7(3): 1077-1080.
10.12010/j.issn.1673-5846.2017.02.009
鞍山市腫瘤醫(yī)院六病區(qū),遼寧鞍山 11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