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銘方睿薛志原葉立君
(1.廈門市華僑中學 福建廈門 361005;2.廈門市雙十中學 福建廈門 361009;3.廈門市第六中學 福建廈門 361001)
高中體育足球模塊課特色教學模式的研究①
陳培銘1方睿2薛志原3葉立君3
(1.廈門市華僑中學 福建廈門 361005;2.廈門市雙十中學 福建廈門 361009;3.廈門市第六中學 福建廈門 361001)
高中體育課程改革推行10多年來,模塊選修的形式受到了師生們的歡迎,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高中足球模塊的教學大多數(shù)還是沒能拋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受到美國的spark體育課程理念的啟發(fā),我國的個別高校已經(jīng)在教學中引入了俱樂部這一教學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高中階段還缺少實踐與探索。為此,筆者嘗試將俱樂部特色教學模式引入高中足球模塊班上,試圖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對于足球運動的興趣。
高中體育 足球模塊 俱樂部模式
當前,我國足球水平下滑嚴重,黨中央高度重視,先后下發(fā)了《中國足球改革發(fā)展總體方案》《教育部等6部門關于加快發(fā)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展示了中國足球改革的決心,其中明確提出了:“校園足球是中國足球發(fā)展的主陣地?!庇需b于此,筆者團隊試圖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俱樂部模式,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比賽中去,激發(fā)他們對足球運動的興趣,提高課堂以外的自主練習積極性,為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打好基礎。
1.1 男女混合大班級,水平參差不齊,師資嚴重不足
以實驗校為例,每個足球模塊班級人數(shù)約為55~60人,其中有20位左右的女生,全年段僅有一名足球老師。要實現(xiàn)兼顧到每個學生顯然不現(xiàn)實,必然出現(xiàn)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底子差的學生“吃不了”。
1.2 學習足球的目的只為了得到學分,與課改的精神存在差距
由于師資和場地的不足,選修時無法兼顧到所有學生的意愿。有的學生為了修到學分,對于教學過程的投入不足,為考試而考試,一旦完成考試取得學分,就基本不碰足球了。這與課改提出的“讓學生能夠掌握一到兩項運動技能和相關的知識,作為終身體育的運動項目”的初衷有著較大的差距。
1.3 學無用武之地,沒有展示的舞臺
高中階段學習任務重,課業(yè)壓力大,學生除了日常的在校時間以外基本上已經(jīng)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其他體育鍛煉。而且在僅有的體育鍛煉的時間里,人數(shù)多,場地少,練習的效果也不理想。足球是團隊運動,需要參與的人數(shù)較多,課余時間要組織起來一起踢球難度較大。這都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技戰(zhàn)術沒有展示的舞臺。
表1 俱樂部教學模式實施特色
表2 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各項指標一覽
表3 實驗前學生對足球興趣情況一覽表
表4 實驗后各項技術指標一覽表
1.4 女生參與度低,游離于足球運動邊緣
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女生參與到足球模塊課。該階段女生心理特點在體育課上表現(xiàn)為:懶動、對疲勞耐受力差、怕臟怕曬怕受傷等。在教學中女生大部分沒有強烈的學習熱情,得過且過。
1.5 評價手段單一,缺乏過程性的評價
新課改的評價要求有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師生互評。但實際操作中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學生自評是否公正客觀。其次,生生互評是否流于形式。最后,師生互評是否到位準確。據(jù)調查,大多選修班級對于學生的評價主要還是以考試成績?yōu)橹?評價方式還是較為單一。
2.1 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提出
針對目前存在的現(xiàn)狀和問題,在美國的spark體育課程理念的啟發(fā)下,筆者團隊在高中足球模塊班上進行俱樂部特色教學模式實驗。
2.2 研究對象和方法
2.2.1 研究對象
廈門市雙十中學2013級,2014級足球選項班同學共473人。教師1人。每周每班2次體育課。
2.2.2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查閱了大量期刊論文、書籍、政策法規(guī)、確定研究思路。
(2)實驗法:選取2013級、2014級足球選項班。其中2013級、2014級11~20班為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教學。2013級、2014級1~10班為實驗班,采用俱樂部特色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表5 對實驗班實驗前、后的學生進行的足球興趣一覽表
(3)問卷調查法: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學習興趣等問題進行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473份,回收473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473份,有效率100%。
(4)布置學生寫課后感短文,共發(fā)放問卷473份,回收473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473份,有效率100%。
(5)邏輯歸納法:對實驗結果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展開分析和討論,在比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
2.2.3 俱樂部教學模式實驗操作方法
(1)研究人員選擇實驗校高一年段和高二年段的足球模塊班1~10班的學生作為實驗班,11~20班的學生作為對比班級。每班各50~60人不等,女生約每班20人左右。課前教師將實驗班級的學生隨機分隊,每班分成4個球隊,每隊女生約5人。并將男、女生足球隊運動員平均分配到各隊,男隊隊員或體育骨干出任球隊主教練,女生骨干擔任球隊經(jīng)理,由主教練挑選助理教練及隊長。
(2)教學安排:借鑒職業(yè)俱樂部聯(lián)賽模式,課堂教學中以4節(jié)課為周期進行比賽(即3堂訓練課1堂比賽課,兩周一場比賽)。以一學年為一賽季,共完成18場比賽,以積分靠前者名次靠前。
(3)俱樂部教學模式實施特色見表1。
2.3 實驗結果
2.3.1 俱樂部教學模式實驗前分析
教學內容為傳接球、射門。實驗前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基本身體素質和足球興趣調查測試(見表2、表3)。在教學實驗后對學生進行傳接球、射門(比賽)的技評,及足球興趣的調查。測試的指標包括:1 000 m成績(s)、傳接球、射門。
從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在身體素質、技評和體育興趣上的測試結果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因此該實驗做到了齊同比較,保證了實驗數(shù)據(jù)具有較高的內部效度。
2.3.2 實驗后數(shù)據(jù)對比結果
從表4、表5可以看出P<0.05,說明學生經(jīng)過俱樂部教學模式后成績具有顯著性差異性意義,俱樂部教學模式比傳統(tǒng)教學法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
從表5可以看出,實驗前、后實驗班的學生的足球興趣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意義,實驗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學習興趣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說明俱樂部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將體育骨干安排到各隊中。不同能力水平的同學根據(jù)不同的特長和能力特點進行俱樂部職務或者場上位置的分配,最大程度地做到因材施教。
(2)利用俱樂部聯(lián)賽模式營造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利用體育骨干以點帶面,引導興趣不高或者基礎較差的同學投入進來,積極參與足球運動。
(3)利用上課時間進行比賽,學生不需要在另外分配時間來參與比賽,沒有時間上的壓力。
(4)女生對于足球運動的興趣有所提高,對足球文化的理解,欣賞比賽的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多維度的評價系統(tǒng),分為技能考核和球隊成績評分、隊友互評、師評、個人榮譽評分這幾項,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評價方式更加客觀全面。
因此,“俱樂部模式”是符合當前高中足球選修的一種實用、高效的教學模式。各??筛鶕?jù)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進,必將讓此模式更加富有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取得更大的教學成果。
[1]李永寬,盧孝飛.高中足球選項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運動,2014(85):122-123.
[2]柴鋒.課內聯(lián)賽教學模式在高中足球選項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魅力中國,2014(9):239-240.
[3]凌元全.高中足球選修課“以賽代練”教學模式研究[J].文化用品與科技,2013(16):122-123.
[4]張華影,楊遠飛.高中足球模塊差異分層教學的實踐研究[J].運動,2012(38):64-150.
[5]白宜輝.高中足球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探討[J].無線互聯(lián)科技,2013(9):204.
G633
A
2095-2813(2017)06(c)-0116-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8.116
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項目編號:JBS14599(福建教育學院資助)。
陳培銘(1983,2—),男,漢,福建廈門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中學一級,研究方向:基礎教學研究、運動訓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