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詩意的種子是天生就蘊藏在學生身上的。在純粹理性泛濫的時代,教育回歸詩意,彰顯詩意的本質(zhì),既是教育發(fā)展人自然稟賦的本真目的,更是教育剝?nèi)ブ刂卣诒蔚谋厝贿x擇。盡管教育面向世界是全人類共同的夢想與追求,但教育是世界的,同時也是民族的。中國的教育首先是培養(yǎng)中國人的教育,離不開固有的文化傳統(tǒng)。中華民族是“詩”的民族,中國文化是詩意文化。
目前,“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旨在使學生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學生的文化基礎必須包括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兩個方面。本文將探討如何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滲入詩意教育,使學生在科學課堂中不僅學習科學知識,還能夠積累文化底蘊,促使學生全面成長。
一、用詩歌輕叩科學之門
三年級的小朋友剛接觸到科學這門課??茖W用語和平時的語言大相徑庭。為了消除小朋友的陌生感,在科學書中的每一章用一首詩引領小朋友踏上學習之路,讓小朋友們感到科學就在生活中,我們可以聞到、我們可以摸到、我們可以感受到。例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眼中的生命世界》的開篇是這樣一首詩,“當我走進樹林,眼前一片勃勃生機。無聲的樹林在生長,美麗的小鳥在歌唱。當我走進池塘,眼前一片粼粼波光??鞓返聂~兒在雀躍,輕輕地水草在舞蹈。你能接下去嗎?”哪里有生命,生命在小朋友的眼睛里,生命在小朋友的詩里,伸出手就可以觸碰到它。看來科學離我們一點也不遠。
二、用詩歌點燃靈性之光
科學的學習不是簡單的觀察表象、機械的動手實踐、簡單的記錄實驗結果,還需要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探索精神。調(diào)動起孩子們好動、好表現(xiàn)、好創(chuàng)造的天性是關鍵。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關心天氣》的開篇是這樣一首詩,“你見過風嗎?你沒見過,我也沒見過。但我知道,當樹枝搖晃的時候,風,正從那里經(jīng)過。你見過風嗎?你沒見過,我也沒見過。但我知道,當湖面泛起波紋的時候,風,正從那里經(jīng)過?!蓖ㄟ^有趣生動的詩歌,學生驚喜地發(fā)現(xiàn)生活中處處看到的現(xiàn)象居然還蘊藏著科學道理,促使他們更積極主動地挖掘其中的規(guī)律。學生經(jīng)過自己的觀察探索,不僅習得了科學知識,還從平面的書本到立體的空間擴展了他們思考的維度。牛頓曾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測就沒有科學的實踐。詩歌的創(chuàng)造性可以激發(fā)學生靈感的進發(fā),有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三、用詩歌打破學科壁壘
當今世界各發(fā)達國家越來越注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能力.由此不斷推動課程改革.促進學科融合。我國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倡導“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
詩是浪漫的、形象的,科學則是嚴謹?shù)?,有時甚至是生澀的。詩可以把科學知識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更加生動、有趣地呈現(xiàn)出來。這樣的詩歌既具有藝術的形象性,還具有科學的知識性,它是普及科學知識的有效工具。在六年級《遺傳與變異》一課中,我曾引用歌德在《植物變異》中的一首詩,他寫道:“每一朵花兒既相似又各有異,它們都顯而易見地隱藏著一個神秘而強大的規(guī)律——一個神秘的謎?!闭n后學生紛紛就這一主題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詩歌。有一學生這樣寫道:“小阿虎,想啊想,我的眼睛為什么跟媽媽一模一樣?我的花紋為什么沒有媽媽的絢麗?哦,原來是遺傳和變異的魔法??!”詩歌打破了學科壁壘,給我們留下藝術的享受,拓展學生的表達方式。
教育的詩意是可以凈化心靈的。把詩意注入科學教育,把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科技融合,不僅是為傳統(tǒng)文化傳播尋找載體,也為現(xiàn)代科技覓得發(fā)展的肥沃土壤。教育的詩意是美的,也是善的,它是教育的一種境界,也是教育的一種品格。有詩意的教育可惠及教育中所有的人,并最終有益于社會的文明和進步。
[作者單位:常州市新北區(qū)新橋?qū)嶒炐W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