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思維
摘 要:在客家民系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神明崇拜是其日常生活中一種十分普遍的社會現象,其深深存在于客家人民的傳統意識之中。對閩西客家神明崇拜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進一步發(fā)揮其功用和價值,大力發(fā)展客家宗教旅游。以閩西客家神明崇拜為橋梁,加強與世界的聯系,實現經貿旅游合作,促進客家地區(qū)旅游經濟的發(fā)展。
關鍵詞:閩西客家;神明崇拜;宗教旅游發(fā)展
客家,作為中國漢民族一個頗具特色的民系,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分布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民系之一。但大多數人對其的認知卻少之又少。這造成了傳播客家文化和促進客家地區(qū)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局限。而對神明崇拜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客家神明崇拜這個信仰,進一步發(fā)揮其功用和價值,大力發(fā)展客家宗教旅游,加強與世界的聯系,促進客家地區(qū)旅游經濟的發(fā)展。
一、閩西客家地方神明崇拜的形成
在客家民系逐漸形成的時期,閩越土著居民因躲避戰(zhàn)亂等原因從中原和江淮地區(qū)遷來的漢人和武陵蠻構成了當時閩西地區(qū)的先民。因此在客家民系的形成過程中,客家文化兼容并蓄,在自我發(fā)展的同時還吸收著土著和其他蠻僚文化的養(yǎng)分。[1]同時,客家先民面對新的“流寓”之地 ,生存環(huán)境的險惡和種種不可預知的危險,非常需要一種精神寄托和信仰,給他們慰藉與寄托,讓他們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生存下來。因此,客家神明崇拜就是在這樣的民間文化大背景下孕育而生了。
二、閩西客家神明崇拜的分類及其內容介紹
客家人信奉的是“多神崇拜”,其信奉的神明多而龐雜,除了全人類普遍存在的天、地、自然物、鬼魂崇拜和漢民族普遍信仰的正統儒釋道之外,還有許多具有本土色彩的神明,這些神明是佛教、道教和地方的原始宗教以及當地的土著文化和蠻僚文化相互影響促進產生的,展現了獨有的客家文化色彩。
(一)閩西客家神明崇拜的分類
從崇拜神明的種類來看,可以劃分為七類:一是佛教神明,如釋加牟尼、觀音、定光古佛等;二是道教神,如許真君、臨水夫人等;三是祖宗神——既是開基祖,又是保護神,如閩西的涂賴公等;四是古時為人民立過功的英雄人物,如媽祖等;五是動物崇拜,如蛇郎君等;六是自然神,如樹神等。
從神明崇拜的范圍來看,分四個方面:一是整個客家地區(qū)都崇拜的神明,如觀音、定光菩薩等;二是具有地域性特點的神明,如漢帝的崇拜僅局限于贛南各地;三是鄉(xiāng)村神明,為一鄉(xiāng)或一村共同崇拜;四是宗族姓氏神明,為某一姓氏宗族所奉祀。
從神明的來源看,有來自中原和北方的神明,如關帝、太保公王等;有來自相鄰地區(qū)的神明,如媽祖來自閩南沿海地區(qū);有本地土神,如贛南的石固、汀州定光佛等[2]。
(二)閩西客家神明崇拜的具體介紹
在閩西客家地區(qū),多神崇拜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其信奉的對象十分龐雜,這里著重介紹幾個信仰的情況。
1.定光古佛信仰
定光古佛信仰是閩西客地最主要的信仰之一,其屬于民間佛教性質,屬于地方保護神的范疇。定光古佛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由于其參與了客家南遷后族群整合和發(fā)展的重要歷史階段,因此客家人將其當成是客家先民南遷的代表。定光古佛信仰的產生適應了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需要,給客家人帶來了精神寄托和安慰。
2.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就是對祖先靈魂的信仰和尊崇。客家人相信人死后形體毀滅但靈魂依然存在,會庇佑自己的子孫,因此產生了祖先崇拜。他們相信只要祭祀祖先,祖先就會福澤子孫??图胰说淖嫦瘸绨?,往往又與民間的地方神、鄉(xiāng)土神交織在一起[3]。
3.特殊歷史人物崇拜
在發(fā)展的歷史上,人民為了紀念某些為人類社會做出了杰出貢獻的人,而為他們塑像、立廟,每當節(jié)日或者壽辰會前往祭祀供奉。
4.自然崇拜
客家里的自然崇拜,體現了萬物有靈的信仰觀念,認為萬物皆有靈性,只要誠心膜拜,就會獲得萬物的庇佑,就會達成愿望。石崇拜和樹崇拜在客家社會里是普遍流行的一種信仰。我們常常會看到路邊有塊石頭或者大樹,受到鄉(xiāng)民的膜拜。
三、當前閩西客家地區(qū)宗教旅游的發(fā)展及存在的問題
(一)以武平定光古佛宗教旅游為主題的發(fā)展簡介
定光古佛信仰是閩西乃至海內外影響力最大、傳播最廣、最具特色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閩西之所以成為客家祖地的重要依據。而武平縣巖前鎮(zhèn)是定光古佛修煉成佛之地,同時也是定光古佛信仰的發(fā)源地。
1.定光古佛是客家地區(qū)主要民間信仰的重要代表。
2.定光古佛信仰傳播范圍廣、信眾多。
3.定光古佛信仰是臺灣客家人維系族群關系的橋梁。
(二)以上杭西普陀為主題的宗教旅游發(fā)展簡介
上杭的西普陀與浙江普陀山、廈門南普陀“同宗臨濟”,被稱為“天下名勝之境”。西普陀位于閩西上杭縣境內,是周邊風景名勝區(qū)的中心點和中間驛站。
在當前旅游發(fā)展的形勢下,西普陀開發(fā)保護協會在市政府的支持下致力于弘揚佛教文化,發(fā)展旅游事業(yè),籌巨資重建光復西普陀,并開發(fā)禪林文化中心、禪林農業(yè)觀光園、禪林頤壽山莊,為廣大海內外的禪學或旅游愛好者辟出一處朝圣休閑旅游場所,吸引眾多的信眾前來觀光朝圣。
(三)閩西客家地區(qū)宗教旅游存在的問題
從上述相關資料得知,閩西客家地區(qū)擁有的宗教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前景遠大。龍巖市的政府部門已經注意到了發(fā)展宗教旅游的重要性,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方針。盡管如此,閩西客家地區(qū)的宗教旅游現狀依然不容樂觀。
1.各自為政,一盤散沙
閩西各縣市的客家旅游發(fā)展基本上呈現著一盤散沙的狀態(tài)。如閩西客家各地的定光古佛的廟宇出于各自利益的考慮,在宣傳上往往各自為政,甚至相互拆臺。正是這種行政界限、地域分割,過分追求“小而全”,使得閩西的宗教旅游缺乏客家文化資源的整體性,因而也沒能產生出應有的高效益。
2.活動形式單一,內容單薄
開發(fā)客家地區(qū)的宗教旅游很重要的一個目的是滿足海內外客家人的尋根愿望,因此讓游客參與客家文化的活動,才能使其得到情感上的需求。但在當前的客家宗教旅游中,更多的還是通過傳統的“看”“聽”和“吃”三部曲來吸引游客。單純的朝拜活動難以增加游客的停留時間,而只有讓游客真正參與各種民俗活動。
3.宣傳力度不夠大,未形成旅游品牌
盡管目前,定光古佛等信仰的影響十分廣泛,在世界上的信眾數量巨大,在廣大群眾中有非常好的基礎,但是仍然沒有形成像“莆田媽祖”那樣的旅游品牌。原因是政府宣傳力度不夠,沒有較好地利用現代宣傳手段,如: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進行宣傳。以至于很多海內外宗教信眾并不清楚閩西這個客家聚集地擁有如此多的宗教旅游資源。
4.旅游投入少,未形成規(guī)模
政府和景區(qū)由于資金短缺,造成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不足,以至于這些宗教旅游景點基礎設施不完善,無法修繕和擴建,更無法進行大規(guī)模的宣傳及品牌推廣。
四、對促進閩西客家宗教旅游發(fā)展的思考
閩西客家神明崇拜作為一種文化資源,歷經了千百年而不衰,其影響力除覆蓋眾多省份外,還發(fā)展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因此,閩西宗教旅游市場具有巨大的潛力。但是如何通過信仰來推動宗教旅游的發(fā)展,如何科學合理地開發(fā)宗教旅游資源,如何將客家精神文化的精髓傳承下去,如何吸引更多的海內外的旅游者前來觀光旅游,值得進一步來研究和分析。
(一)整合資源,設計精品線路
1.整合擁有相同類型資源的區(qū)域
閩西客家各地區(qū)必須整合同類型的宗教資源,走區(qū)域化合作的道路,顧全大局,共同發(fā)展宗教旅游產業(yè)。如將武平定光古佛祖廟—上杭西普陀—寧化客家祖地石壁等分散各縣區(qū)的景點合并成一條線路,進行宣傳和推廣,這樣可以形成一個以宗教旅游為主的“旅游品牌” ,有助于傳承客家歷史文化和精神,有利于強化海內外客家鄉(xiāng)親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2.人文和自然資源的結合
閩西客家地區(qū)除擁有眾多的宗教文化資源外,還擁有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如:國家4A級風景區(qū)冠豸山,上杭梅花山自然保護區(qū)等。我們把這些資源結合穿插,既讓游客體驗傳統的客家宗教文化,增長了見識,又滿足其對自然美的需求。
3.民俗與人文資源互補,增強參與互動性
閩西的“多神崇拜”擁有一系列祭祀活動,如:在定光古佛誕辰日時,安排旅游者參觀或者參加祭祀活動,親身感受宗教文化。同時也可以安排表演客家歌舞和快要失傳的客家民俗活動“上刀山”“下火?!薄爸窕@挑水”等英雄壯舉,參與客家人的農事及節(jié)慶活動。
(二)展現客家文化精神精髓,豐富閩西客家宗教文化的內涵
各地政府組織專家學者將反映客家人民積極向上和勤勞樸實的精神品質和文化底蘊挖掘出來,通過建立客家民俗博物館的形式,展示客家的民俗,讓旅游者更深入地了解客家文化。還可以通過表演的形式及豐富的情節(jié)展現客家人的宗教文化、婚喪節(jié)慶儀式等,讓旅游者更好更充分地了解客家文化的精髓。
(三)發(fā)展文創(chuàng)產業(yè),大力開發(fā)特色旅游產品
旅游商品是傳承和弘揚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客家特色旅游商品的開發(fā),既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也能起到“旅游名片”的社會效益,同時也能給客家地區(qū)提供新的創(chuàng)業(yè)方向和就業(yè)機會。
因此,大力開發(fā)具有紀念性、工藝性、象征性和實用性的客家旅游商品就顯得至關重要。如:開發(fā)土樓、民居、風雨橋等模型和定光古佛等民間信仰的陶瓷和雕塑像。
(四)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開發(fā)旅游產品和活動時,我們要注意“開發(fā)”和“保護”相結合。不能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來獲取經濟利益。我們要以“保護”為前提,珍惜資源,不進行掠奪性和破壞性的開發(fā)。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資源是發(fā)展旅游的基礎,如果失去了旅游資源,也就失去了旅游業(yè)賴以生存的“氧氣”。
參考文獻:
[1]謝重光.福建客家[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5,32.
[2]羅勇.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07).
[3]楊彥杰.閩西客家地區(qū)的祖先神崇拜[J].社會科學院客家研究中心,2009(04).
[4]李小燕.客家祖先崇拜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閩西職業(yè)技術學院旅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