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康洋
一、中國投資現狀
投資可以分為自身投資和引進外資,引進外資對中國的經濟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中國引進外資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30年的發(fā)展到現在到處都能看到外資企業(yè)的身影,在早期對內投資彌補了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突破了國內自身的技術水平,不但引進外來資金,更重要的是吸收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科學技術。從1993年起,中國就一直是世界前列的對內直接投資引進的國家。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對內投資的份額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尤其進入2000年,中國自己投資的建設項目開始突飛猛進的增長,到目前有些行業(yè)已近明顯出現了投資過剩的問題。
據環(huán)球網報道,上海市郊外的鋼材市場“松江鋼材城”。曾經被認為是聚集了接近1000家鋼鐵貿易公司的上海最大的鋼材市場,這所曾經人頭攢動的鋼材城,現在卻門可羅雀,關門的公司也數不勝數。然而,即便如此中國鋼鐵行業(yè)增產意愿仍然不減。在增產的進程中,我們卻詫異的發(fā)現粗鋼產能的利用率卻的下降,由2007年前的85%以上的粗鋼利用率,到現在卻還不到80%,這清晰的體現出了產能過剩的問題嚴重性。
說房地產是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yè),完全不過分,房地產行業(yè)的興衰可以帶動上下游行業(yè)的衰落與興起,在國民經濟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因此牽動中國經濟的冷暖。房地產在所有支柱產業(yè)中處在最重要的位置,但這同時也導致風險的發(fā)生。在過去的10年間,房價的瘋狂上漲讓世界都始料未及。房地產的興起,也帶動了中國經濟的突飛猛進,中國在這10年間的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都提高不少。但是現在面臨的一個很嚴峻的現實就是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人口老齡化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那么當一個國家進入人口老齡化,這個國家的住房需求就不會顯得那么迫切,再加上國人對住房投資的狂熱,導致目前房地產行業(yè)蘊含極大的潛在危險,住房的供給遠遠超過了需求,一但房地產泡沫破滅,對中國經濟也是很嚴峻的考驗。
不僅鋼鐵行業(yè),房地產行業(yè)出現了投資過剩,煤礦的過度開發(fā),房地產的低迷,導致水泥行業(yè)又該如何應對。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已近出現了投資過剩的問題。
二、中國投資過剩帶來的影響
(一)投資過剩的積極影響
經濟過熱指市場的供給的與市場需求出現了不平衡。資本需求過高的假象導致了供給的盲目膨脹是導致市場經濟過熱的主要原因。這樣會導致在一定時間內同時出現相應的市場資源短缺與一定資源的過剩的矛盾現象。在一定時期會表現出經濟增長速度增加的同時通貨膨脹現象也比較嚴重。投資的不斷增加,在改革開放的30年的不斷的進行,帶動了經濟的騰飛,也為我們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局面,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人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我國經濟的每年增長率自改革開放30多年來基本上保持在10%左右,這樣的增速維持了30多年,如今中國的經濟總量已近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00美元,到2010年超過4000美元,再到2014年的約7485美元(約合人民幣46531元)。
恩格爾系數的提高。也就是我國居民的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不斷下降。根據國統(tǒng)局的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以來,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我國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每年都在下降,1978年我國居民的一半以上的收入都用于食品的消費,恩格爾系數達到了57.5%,2010年我國城市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下降到為37.7%,下降20.8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下降21.5個百分點.尤其是近年來,恩格爾系數降幅明顯加快。我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從1978~1997年這20來年間,我國農村居民的收入基本上只能維持溫飽的水平;2000年以來,我國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降到了50%以下,達到小康.我國城鎮(zhèn)居民家庭早于農村居民家庭4年完成了從溫飽到小康的過渡,2000年以后我國城鎮(zhèn)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基本維持在37%,達到了富裕水平。人們的消費更多的用于滿足溫飽以為的精神生活上,也是大量的投資給中國帶來的變化。
人均壽命和嬰兒死亡率的提升。1978年,中國的人均壽命是67歲,30年后的今天,中國的人均壽命達到了75歲,中國人在這30年間吧平均壽命提高了8歲。據國家衛(wèi)計委統(tǒng)計,2013年我國的嬰兒死亡率為9.5‰,相比2000年下降70.5%。人均壽命和嬰兒死亡率是衡量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類發(fā)展的綜合性指標,這也說明改革開放以來投資的不斷增加給中國注入的經濟活力是巨大的。
(二)中國投資過剩的消極影響
中國目前面臨巨大的經濟下行壓力,這種經濟下行的原因可能是周期性的也有可能是結構性的,周期性經濟下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會慢慢回升,機構性失衡導致的經濟下行,就會產生比較嚴重的后果。
首先,是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趕不上經濟增長的速度。盡管中國經濟增長得很快,但是居民收入的增長卻遠遠低于經濟的增長,所以考慮通貨膨脹因素,一些居民尤其是農民的實際收入甚至還有所下降。
其次,是消費能力與投資之間結構的惡化。今年上半年投資增長了30%,而消費才僅僅增長了8%,明顯的供大于求,導致產能過剩。
第三,產業(yè)結構的惡化,三大產業(yè)比重不合理。從1980年的三大產業(yè)比重,第一產業(yè)30.17%、第二產業(yè)48.22%、第三產業(yè)21.60%,到2012年的第一產業(yè)10.09%、第二產業(yè)45.31%、第三產業(yè)44.60%。我國的產業(yè)結構有從第一產業(yè)向第二、三產業(yè)轉移,但是相較于發(fā)達國家的增長速度,我國的第二、三產業(yè)的增長率都不到10%,還有很大一段差距。
還有一個方面中國以往的經濟增長靠的是投資拉動,這樣必然導致了投資過多,需求不足,致使企業(yè)生產的產品滯銷,產品價格下降,長此以往容易引發(fā)嚴重的社會問題。大量產品積壓,企業(yè)被迫裁員以減少開支,然而產品的銷售又得靠消費者的收入,消費者的收入因為失業(yè)會相應減少,需求不足等引發(fā)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導致企業(yè)大面積停業(yè)甚至破產,經濟迎來大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