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旭 李秋芝 張晗
摘要[目的]篩選適宜聊城市及周邊地區(qū)生產條件的大蒜新品種。[方法]異地引進3個大蒜新品種,與當?shù)刈杂贩N進行比較,在大蒜生育期間,調查參試大蒜品種的農藝性狀,收獲期調查大蒜品種表現(xiàn),實收計產。[結果]金蒜1號、金蒜3號抗病性強、產量高、商品性好;紫皮大蒜、自育大蒜綜合性狀較差,與金蒜1號、金蒜3號農藝性狀差異達到顯著水平。[結論]金蒜1號、金蒜3號可作為聊城市及周邊地區(qū)大蒜更新?lián)Q代的主推品種進行推廣利用。
關鍵詞 大蒜;花生;一年兩作;品種篩選
中圖分類號 S6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7)02-0034-02
Abstract[Objective]To select new garlic varietie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production at Liaocheng and surrounding areas.[Method]Compared 3 introduced garlic varieties with 1 local garlic variety.We investigated agronomic trait of tested varieties during garlic growth period. The actual output at harvest stage was investigated and counted.[Result]Jinsuan 1 and Jinsuan 3 had stronger disease resistance, higher yield and good commercial character.Purple garlic and selfbred variety had poor comprehensive characters,which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Jinsuan 1 and Jinsuan 3.[Conclusion]Jinsuan 1 and Jinsuan 3 can be used as main popularized varieties at Liaocheng and surrounding areas.
Key words Garlic;Peanut;Biannual rotation;Cultivar selection
大蒜是聊城市主要蔬菜品種之一,該市種植大蒜已有百余年歷史,有“魯西大蒜生產基地”之稱。聊城市屬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質多為典型沙質壤土,半濕潤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資源豐富,光熱水時序變化與大蒜生長期匹配良好,雨熱同季,有利于大蒜生長。大蒜常年種植面積在5萬hm2以上,在長期的大蒜種植過程中,蒜農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全程實施大蒜無公害種植技術,平縣馮屯鎮(zhèn)生產的“太平”牌大蒜,獲“無公害農產品標志”使用證書;“臨清大蒜”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聊城市大蒜享譽國內外。大蒜收獲后,通常種植玉米或棉花,但是隨著農村產業(yè)結構變化和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玉米和棉花“三量齊增”矛盾突出,農民種植效益大幅下降,亟須找出能夠替代玉米或棉花的作物品種,以保證農民的種植收益。從2009年開始,聊城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就根據(jù)農業(yè)發(fā)展要求,開展了蒜后直播花生提質增效栽培技術研究,并進行了大蒜-花生一年兩作種植模式下大蒜品種篩選試驗。在該種植模式下,要求大蒜品種生育期短、產量高、品質好、商品性好,以適應蒜后直播花生生長發(fā)育的需要,達到雙增產雙高效。筆者收集了國內3個大蒜新品種進行篩選試驗,以期為大蒜-花生一年兩作種植模式下大蒜品種篩選提供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4年10月—2015年5月、2015年10月—2016年5月在聊城市高唐縣梁村鎮(zhèn)梁村街進行,試驗地為砂質土壤,土質疏松、地力肥沃,播種前測基礎地力為土壤有機質含量13.6 g/kg、速效氮含量72.0 mg/kg、速效磷含量22.1 mg/kg、速效鉀含量95.0 mg/kg,屬于中等偏上水平地力,適宜種植大蒜,梁村街常年種植大蒜66.67 hm2以上,經濟效益顯著。
1.2 供試材料
試驗選用的大蒜品種為金蒜1號、金蒜3號、紫皮大蒜、自育大蒜(當?shù)仄贩N),以自育大蒜品種為對照。
1.3 試驗方法
1.3.1
田間設計。田間試驗小區(qū)按照隨機區(qū)組排列,每個品種設置3次重復,共計12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66.7 m2,株行距(10~15)cm×(15~18)cm,定植密度為37.5萬~39.0萬株/hm2,重復間留走道30 cm,采用條播定向播種。
1.3.2 播種。根據(jù)試驗地現(xiàn)實地力水平,結合整地,施有機肥52 500~60 000 kg/hm2,底施純氮肥337.5 kg/hm2、磷肥144.0 kg/hm2、鉀肥168.0 kg/hm2,并配合施用15.0 kg/hm2鋅肥、3.0 kg/hm2硼肥等微量元素肥料。2年大蒜播期均為10月14日,播種時,采用機械起壟覆膜、打孔,人工將種瓣插入土中,種瓣朝向與畦面平行,其上覆土厚度2 cm左右,輕度踏實。播后及時澆水,在地面略顯干燥時,及時噴施33%二甲戊樂靈2 250 mL/hm2,對水225 kg/hm2均勻噴霧,防治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
1.3.3 調查與取樣。根據(jù)《大蒜種質資源描述規(guī)范和數(shù)據(jù)標準》,在大蒜不同生育期分別對大蒜植株進行農藝性狀測定[1-3]。4月下旬在大蒜即將抽薹時,每小區(qū)取10株,取樣時將青蒜苗連根鏟起,立即帶到實驗室用清水沖凈泥土,用濾紙將水吸干,觀察和測定各試驗處理的株型、株高、葉片數(shù)、葉長、葉寬等農藝性狀。5月下旬收獲期,調查植株田間長勢、抗病性、二次生長率,每小區(qū)取10株調查單株綠葉數(shù)、蒜頭直徑、單個蒜頭重;測產采用實收實測法,蒜頭一次性采收,分小區(qū)計產,再折合成單位面積產量。
1.3.4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DPS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用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 參試大蒜品種間農藝性狀比較
由表1可知,參試品種的株高差異不顯著,變幅為54~57 cm,自育品種株高最高(57 cm);參試品種的株型全為半直立;金蒜3號、紫皮大蒜葉長均為47 cm,金蒜1號、自育大蒜葉長均為46 cm,差異不顯著;金蒜1號、金蒜3號葉寬比紫皮大蒜、自育大蒜寬0.4~0.6 cm,差異達顯著水平;4個品種葉片數(shù)變幅為11~12片,差異不顯著;植株長勢以金蒜1號、金蒜3號較強,自育大蒜最差;抗病性以金蒜1號、金蒜3號較強,紫皮大蒜、自育大蒜較差;二次生長率以金蒜1號、金蒜3號較少,紫皮大蒜、自育大蒜的二次生長率較高,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2.2 參試大蒜品種間收獲期表現(xiàn)、蒜頭性狀及產量比較
由表2可知,在收獲期,參試的4個大蒜品種抗倒能力差異很大,金蒜1號、金蒜3號抗倒能力較強,倒伏率在10.0%以下,紫皮大蒜、自育大蒜倒伏率均超過50.0%;單株綠葉數(shù)以金蒜1號、金蒜3號較多,這2個品種后期長勢較強,綠葉成熟,紫皮大蒜、自育大蒜后期長勢稍差,綠葉數(shù)較少;金蒜1號、金蒜3號蒜頭個頭較大,蒜頭直徑均超過6.5 cm,紫皮大蒜、自育大蒜蒜頭直徑低于6.0 cm,兩者差異顯著;金蒜1號、金蒜3號單個蒜頭較重,均超過115.0 g,紫皮大蒜、自育大蒜單個蒜頭重均低于105.0 g,兩者之間差異顯著;金蒜1號、金蒜3號、紫皮大蒜、自育大蒜鮮蒜頭產量分別為30 879.0、32 985.0、28 236.0、27 439.5 kg/hm2,金蒜1號、金蒜3號產量較高,較紫皮大蒜、自育大蒜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3 結論
大蒜為百合科蔥屬植物,主要依靠鱗莖進行無性繁殖。由于大蒜連年種植、地膜覆蓋、氣候變化、種植管理不當?shù)榷喾N因素的影響,異常生長現(xiàn)象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發(fā)生,對產品品質影響最大的是二次生長、洋蔥型大蒜、裂頭散瓣、葉尖干枯等,這些異?,F(xiàn)象發(fā)生與品種種植年限長、品種種性退化嚴重有密切關系。因此,更換優(yōu)質抗病高產的大蒜品種,成為大蒜增產增效關鍵措施和重要途徑之一[4-6]。
試驗表明,自育品種作為聊城市當?shù)氐闹饕耘嗥贩N,生產上應用時間長,缺乏必要的提純復壯,種性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退化現(xiàn)象,二次分化嚴重,倒伏較重,產量較低;紫皮大蒜也存在異常現(xiàn)象發(fā)生嚴重、產量不高的情況;金蒜1號、金蒜3號植株抗病性強、長勢健壯、產量較高,綜合評價優(yōu)于當?shù)刂髟云贩N,可作為聊城市及周邊地區(qū)大蒜更新?lián)Q代的品種,進行規(guī)?;竺娣e推廣利用。
參考文獻
[1] 管正學,王建立,張學予.我國大蒜資源及其開發(fā)利用研究[J].自然資源,1994,16(5):54-59.
[2] 李錫香,朱德蔚.大蒜種質資源描述規(guī)范和數(shù)據(jù)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
[3] 唐貞瀾.貴州地區(qū)大蒜品種比較試驗[J].長江蔬菜,2007(9):55-56.
[4] 劉德軍.大蒜[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1.
[5] 劉冰江.大蒜高效栽培[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5.
[6] 程智慧.大蒜標準化生產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