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平
黨的十九大指出,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中必然包含對更美好教育的需要。要辦更美好的教育,必然要營造更美好的校園。什么是更美好的校園、怎樣營造更美好的校園,是我們應該深思且亟待破解的時代課題。
營造更美好的校園,首先要給學生更寬廣的世界,讓他們過上精神豐富、意義豐盈的教育生活。孩子的成長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精心呵護,但這樣的呵護不是過度保護,更不能以成長的名義剝奪孩子在真實的社會里感受五彩生活的機會。這就要求教育者走出對封閉式管理、精細化管理等的盲目崇拜。作為安全保障,校園的圍墻將長期存在,但這不是我們將學生與寬廣世界隔絕的理由。美好的教育,是在有形的圍墻之內給孩子盡可能多的自由,帶領他們超越圍墻進入生氣騰騰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我們都有這樣的常識:安全感是人的成長和發(fā)展不可缺少的基礎性心理需要,如果學生沒有獲得安全感、歸屬感和愛,那么很難產生真正的學習、自我實現等高層次的需要。實際上,和諧的親子關系、親密的師生關系才能給學生真正的心理安全感。這需要我們所有為人師表和為人父母的成年人來營造。
營造美好的校園,應該給教師足夠的幸福感。有好老師,才有美好的教育。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職業(yè)的尊嚴,是教師創(chuàng)造美好教育的重要前提。目前,廣大中小學教師不僅要做好繁重的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還要承受來自家長、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許多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不但期望學校教育快樂美好,而且渴望有不同凡響的升學率。另外,校園安全、教學科研的考核指標、教學藝術的提升等等,教師面臨的挑戰(zhàn)非常大。我們期待學校、家長、社會給教師減壓,讓幸福感成為教師生活的常態(tài),讓我們的教師擁有“身心和健、家庭和睦、生活和順”的有質量的職業(yè)生活?!皞鞯馈⑹跇I(yè)、解惑”是1200多年前韓愈對為人師者職業(yè)內涵的經典闡述,也成為千余年來我國教師群體的職業(yè)規(guī)范。往事越千年,我們今天正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處在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面對信息時代、人工智能時代的沖擊,中國教師要解決教育中的現實問題,解決引領學生和諧發(fā)展的課題,恐怕不得不去豐富乃至超越“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業(yè)內涵,譜寫新世紀的“師說”。
營造美好校園,呼喚校園開滿文明之花。在“更美好的校園”里,應當風清氣正,開滿文明之花。只有這樣的校園,才能讓更多的孩子享受更適合的教育,有更多的時間在更寬闊的空間里自由呼吸、自主成長、和諧發(fā)展。營造更美好的校園,需要我們系統(tǒng)化落實立德樹人機制,特別是加強對學生理想信念、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社會核心價值觀培育,讓文明和文化浸入青少年的血脈,讓孩子們以文明的素養(yǎng)和文化的自信去光耀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