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
摘 要:本文探討了收入結構決定下的消費模型和最優(yōu)收入存量配置問題,為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結構對消費影響提供了理論和邏輯上的支撐,并選取了我國1997年~2012年人均收入消費年度數據對消費模型進行估計。結果表明,對于城鎮(zhèn)居民來說工資性收入對消費貢獻最大,而對于農村居民而言,經營性收入對其消費貢獻更大,但為了實現最大的消費水平,仍應通過相關的鼓勵和稅收政策引導資源流向,以實現向最優(yōu)的收入存量配置調節(jié)。
關鍵詞:收入結構 城鄉(xiāng)居民 消費模型 最優(yōu)配置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9(b)-058-03
進入21世紀后,我國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費保持著高速增長。據國家統(tǒng)計局相關數據顯示,從1997年到2012年為止,城鎮(zhèn)居民人均收入(這里的人均收入指的是人均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資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之和)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這里的人均收入指的是人均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資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之和)分別從4785.2元和2090.2元上升至26959元和7916.7元,分別擴大了5.63倍和3.79倍。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分別(這里的人均消費指的是人均消費的現金支出)從1997年4185.6元和1617.2元上升至16674.5元和5908元,分別擴大了3.98倍和3.65倍。與此同時城鄉(xiāng)居民的收入結構即收入項目占總收入的比重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城鎮(zhèn)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比重從1997年的78.07%下降到2012年的64.3%,經營性收入則從1997年的3.52%上升至9.45%;相反,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比重從24.62%上升到2012年的43.55%,而經營性收入比重從2000年的70.46%下降到44.63%。此外農村居民的人均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比重都有所上升。這些數據反映了近十年來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速度的加快以及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來源渠道的擴寬和多元化。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的外部環(huán)境變得愈發(fā)惡劣,嚴重地依靠外部需求導致近年來中國經濟動力嚴重不足,經濟下行壓力明顯,產能的嚴重過剩威脅著中國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單純依靠出口和投資已經不能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必須盡快改變經濟的增長結構,大力發(fā)展國內需求,不僅可以消化國內過剩產能,也有助于實現國內經濟結構調整,減小對國外經濟的依存度,更重要的是能使中國經濟的發(fā)展真正造福于廣大人民。影響消費的因素有很多,如總收入、分配結構、以及經濟、地域、社會和政治環(huán)境等。但其中還有一個較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收入結構。不同的收入結構對消費的影響程度還是不一樣的,不同地域的消費者收入結構對消費影響也不盡相同。
1 文獻綜述和理論分析
1.1 文獻綜述
關于收入對消費的影響,在西方理論界過去過多的討論是關于總收入和總消費的關系。較早也是凱恩斯(Keynes)研究了收入和消費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這一規(guī)律。之后Friedman(1957)探討了持久性的收入比暫時性的收入對消費的刺激更大,他提出的生命周期和永久性收入假說認為資產是可替代的,它們對消費影響都是相同的。因此收入結構對消費并沒有直接的影響,在這一理論的影響下,自然也沒有人去研究收入結構與消費之間的關系。直到Taylor(1971)首先發(fā)現了不同的收入結構可能會對消費產生不同的影響,后來陸陸續(xù)續(xù)有不同的西方學者對本國或他國居民的收入結構進行研究并運用不同的計量方法進行了實證分析(Thaler 1988,Sand 2002),但由于搜集的樣本和數據處理方式以及計量方法不同得出的結論是并不一致的。但他們都是基于心理和收入的不確定性相關理論進行判斷的。
國內也有相關學者對此進行了相關研究。部分學者利用省級面板中觀數據對收入可能對消費產生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祁毓2010,侯石安 趙和楠 2012),以及單從農村居民角度分析(儲德銀劉宏志 2012,彭小輝 史清華 朱喜 2013),都確認了不同的收入來源會對消費產生不同的影響。但國內的研究都更多地是從實證上分析的,由于數據處理方式和模型選擇的不同,導致得出的結論很不一致,甚至是相反的,因此較難從理論上使人信服。并且國內文獻也較少從理論上討論收入結構對消費的影響。
1.2 理論分析
收入結構對消費影響的理論邏輯可以從不同收入來源特性和共性兩個方面來解釋。
從不同收入來源本身的特性來看:其一,相比其他的收入來源,主要的收入來源的穩(wěn)定增長對居民的消費心理具有較大影響,對于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它們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并不相同的;其二,如果一項收入的獲得較其它收入獲得更為容易,付出代價越小,那么它的獲得應該是更有利于消費,但這并非是一定的,比如財產性收入相較其他收入更易獲得,但可能將這部分收入甚至更多的收入去購買這種資產以獲得更大收入,從而減少消費;其三,如果這種收入項目增長是確定的,那么會對消費者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進而影響到消費;其四,如果這部分收入主要集中在部分較為特殊的群體中比如老人,由于老人的邊際消費傾向較低,對消費的影響也就較?。黄湮?,如果這種收入在人群中分布較為集中,那么這種收入對消費影響也是較弱的。
從不同收入來源本身的共性來看:單純地增加某一種收入,那么在滿足同等消費的情況下,它對其他收入項目的替代率是遞減的。這是由于增加某一種收入項目意味著增加了以此為主要甚至唯一收入來源群體的收入,那么對于其它的收入群體來說他們的收入是大致不變的或變化較小以致忽略不計,那么為了滿足同一消費水平,在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guī)律的影響下,該收入項目對其它收入項目替代程度是下降的。
收入項目的特性與共性可以用經濟學中的無差異曲線來近似地表示,為了表示方便,僅使用二維圖來表示,多維的可以類比推理得到。如圖1所示。
注:向下傾斜的線段AB都表示為Y=Y1+Y2,虛線表示消費函數,虛線上的每一點表示為相同的消費水平。(a)中表現的是收入項目既不滿足特性也不滿足共性(即收入之間完全可替代,消費只取決于總收入的變化);(b)中表現的是收入項目既滿足特性但不滿足共性;(c)中表現的是收入項目既滿足特性也滿足共性和滿足共性但不滿足特性的情況(即虛線相交AB中點)。
圖1(c)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曲線與線段的交點表示既定收入下的最優(yōu)收入存量的配置。這也意味著在收入存量一定的情況下通過一些財政政策來引導收入結構的再調整,是有可能促進消費增長的,特別是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條件下顯得有特別的意義。
那么符合(c)中所示的最優(yōu)收入存量的配置問題可以被這樣表示。
2 實證分析
2.1 搜集數據
分別選取從1997年至2012年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人均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相關年度數據并進行對數處理。
2.2 模型估計
對模型進行估計,其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注:括號內為t值;***表示1%顯著水平,**表示5%顯著水平,*表示在10%顯著水平檢驗顯著;方括號內表示標準差s.e.)
2.3 結果分析
根據檢驗的結果來看,模型還是較為顯著的,尤其是城鎮(zhèn)居民。其中參數之和城鎮(zhèn)為0.8左右,農村為1.2左右,平均在1左右。對于城鎮(zhèn)居民而言工資性收入對消費的貢獻最大,工資性收入每提高0.588個百分點,消費就提高1個百分點,財產性收入次之,繼而是轉移性收入,而后是經營性收入。然而對于農村居民而言,經營性收入對消費貢獻最大,經營性收入每提高0.84個百分點,消費就提高1個百分點,其它的收入項目都并不顯著。不難看出主要性的收入來源,分布廣,比重大,對消費的影響是巨大的。
3 結語
通過對近十多年來城鎮(zhèn)居民與農村居民收入結構對其消費影響進行分析比較,可以發(fā)現城鎮(zhèn)居民工資性收入的貢獻最大,經營性收入最小,農村居民的經營性收入的貢獻最大。但這并不意味著僅增加貢獻大的收入項目,因為替代率遞減規(guī)律的存在,收入項目的共性與特性的存在,使得存在一個最優(yōu)的收入存量配置來實現消費水平的最大化,政府的政策目標就是進一步調控收入分配,以使各收入項目比重趨于最優(yōu)的配置。
綜上所述,收入結構確會對消費產生一定的影響,既有特性又有共性。在面臨需求不足而總收入增長又較為乏力時,通過相關政策進一步優(yōu)化收入存量的配置仍有助于提振需求。
參考文獻
[1] Friedman M. 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J]. Nber Books,1957,40(4).
[2] Okun, Arthur M.,et al.The Personal Tax Surcharge and Consumer Demand,[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71(1).
[3] Sand, Roald.The Propensity to Consume Income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Saving:An Application to Norwegian Farm Households[J].General Information2002.
[4] Thaler, Richard H.Anomalies: Saving, Fungibility, and Mental Account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0,4(1).
[5] 儲德銀,劉宏志.收入來源結構、邊際消費傾向與農村居民消費[J].地方財政研究,2012(2).
[6] 彭小輝,史清華,朱喜.不同收入的消費傾向一致嗎?——基于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數據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 2013(1).
[7] 侯石安,趙和楠.城鄉(xiāng)居民收入來源構成對其消費行為的影響[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6).
[8] 祁毓.不同來源收入對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的影響——以我國省級面板數據為例[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0(9).
[9] 國家統(tǒng)計局廣東調查總隊綜合處課題組.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分配結構對消費的影響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調研世界, 2013(9).
[10] 孫吉平.調整消費和分配政策推動城鄉(xiāng)一體化[J].改革與戰(zhàn)略,201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