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勉
外出遠行的時候,總會不自覺地在一處處博物館中流連忘返。
博物館里的時光,仿佛沾染上了沉甸甸的古意,比別處流淌得更加深邃和悠遠。想象著,這個城市幾千年的文明長流,便在我的腳下潮起潮落、徐徐展開,心中總會被一種神秘的力量所觸動感染。
此刻,我靜靜地行走于三星堆博物館中。
館內(nèi)幽靜,燈影闌珊,風格粗獷的壁畫繪在深色調(diào)的展墻上,曠遠空靈的古樂夾雜著編鐘的合鳴,如一壇歷經(jīng)風塵的清冽美酒,有一種令人沉醉的美感。僅是淺淺飄香,便讓人心馳迷醉。
三千年。
金、玉、石、陶、貝、骨、青銅、象牙……在歲月的浸染中,有一些已斑駁得辨不出本色,工藝之復(fù)雜新穎,造型之新穎奇特,卻分明能從中窺出,這些古蜀人創(chuàng)造出了令人驚嘆的輝煌文明。
那只不過是一個不經(jīng)意的側(cè)身抬眸。
剎那間,似乎有一股力量穿越了數(shù)千年的時光,直擊我的心臟。
那是一條玉串珠。
41顆玉珠,被依次串聯(lián)起來。外形多為鼓形或長鼓形,少量為算珠形。碧玉的質(zhì)地,有墨綠、瑩白、鵝黃、淡青、赭石等多種顏色,被打磨得精巧細致,漂亮耀眼。據(jù)說,這是佩戴于頸部的裝飾品。雖跨越了漫長的歷史長河,卻依舊沉靜端然,散發(fā)著明明滅滅、幽幽暗暗的光芒。
不知是怎樣的男子或女子,曾經(jīng)佩戴過這樣華美的玉串珠,行走于華夏的大地之上呢?
我的手輕輕覆上了玻璃展臺,仿佛這樣做,便可以觸摸到那個時代的心跳。
我想象著,在千年之前,拂曉的時刻,古蜀的遠祖凝視著一條廣闊的地平線,凝視著越來越盛大的黎明的光,凝視著天地在暗紫墨黑中逐漸透露出金黃、玫瑰粉和魚肚白,那是被叫作“曙光”的時代。
在曙光照耀下,一雙雙粗糙卻勤勞的手開始了編織,開始了陶土揉搓,開始了玉石雕刻,開始了“切”“磋”“琢”“磨”。
他們用仍顯笨拙的雙手,去編織夢想和美麗。他們年復(fù)一年,耐心地使巖石從粗糙變得細致,從冰冷變得溫潤,從沉重變得輕盈,從大荒中一塊無知的頑石,變成了浸了人的精魂血汗的美玉。
我不禁慨嘆,在那樣混沌蒙昧的歲月,人類竟已經(jīng)有了對“美”發(fā)自內(nèi)心的渴望與追求。
卻不知,遠祖?zhèn)儙Ыo我們的,也是一種能夠撼動人心靈的大美。
我似乎明白,人類的偉大之處,便在于他們生來便具有對美的向往和信念。這種堅定的信仰早已穿透了時間和空間,經(jīng)歷了世世代代的繁衍,顯得越發(fā)璀璨奪目,觸動人心。
相關(guān)鏈接:
中國玉文化
我國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綿延時間最長的國家,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
中國最著名的玉石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獨山玉、遼寧的岫巖玉和湖北的綠松石,稱為中國的四大玉石。
玉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不僅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成為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著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jié);“化為玉帛”的團結(jié)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
中國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氣的結(jié)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尋常的象征意義。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宮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顯示等級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為維系社會統(tǒng)治秩序所謂“禮制”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