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紅根
“和美文化”是筆者所在學校近些年提出來的,是指教師在崇尚美、追求美、實踐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群體文化,融合教師群體的價值觀,是在長期以美育人、以美輔德、以美求真的教育教學行為方式中,形成的教師群體所認可和遵循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作為“和美教育”理念下自然形成的共同價值觀,“和美文化”也是一種愿景。教師所表現(xiàn)出的職業(yè)態(tài)度、敬業(yè)精神、工作風格以及內心深層次的價值觀念與心理面貌等,都折射出一種獨特氣息。
“和美”的心靈
心靈是人的良知與美德組成的生命場,是人氣息與精神的門禁。教師“和美”的心靈,直接表現(xiàn)在教育理念(理想、信念與價值觀)、教師形象(儀表、服飾與禮儀)、教育行為以及日常教學生活中。它就是要完全以學生為本,關注一切學生,關注學生的一切,用自己的生命、學識、人格和行為,把學生帶到做人的凈地、知識的樂園、智慧的海洋。要將學生培養(yǎng)成德才兼?zhèn)涞慕影嗳耍處煈撀氏却狗?。教師的品德與學問等都可通過其儀表透視于學生面前。作為人類靈魂塑造者的教師,應該是具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正直無私的靈魂和優(yōu)秀品格的人,有著崇高的心靈與人格之美。
“和美”的形象
教師的美是直觀的、具體的美育載體,讓學生在享受美的愉悅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由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特別注意自己的形象。
進入教室形象 初進教室,教師的形象就展示在學生們面前。形象美的教師會給學生帶來享受。教師的美首先是外表形象,讓學生在教師身上感受到最直觀的美。教師表情是教學藝術魅力所在,根據(jù)講授內容和課堂情形,恰到好處地將喜怒哀樂形于色,讓學生從教師的表情變化中領悟思想感情,捕捉到教師的贊許、批評、激勵、憤怒等,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切忌將自己的哀愁、不悅、驚慌等情緒形于色。在學生面前,教師永遠是親切、自然的。教師輕松的笑容就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氣氛。
講臺臺風形象 走上講臺,教師的一言一行應是得體的、優(yōu)雅的。用柔和動聽的語言來授課,用符合教學內容的語氣來講課,這樣才是美。教師在講臺上的舉止要從容、安詳、輕柔、大方。教師的舉止行為作為教學藝術的表現(xiàn)媒介,用得最多的是手勢,它易于變化、富于表現(xiàn),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從而成為視覺美點的中心。教師做手勢時,應結合具體的教學情境以及慣用的方式,使學生們領悟到其中蘊含的精神和情感信息。教師舉止從容,學生感到充滿信心;教師舉止輕柔,學生感到親切;教師舉止大方,學生感到舒適自然。
服飾禮儀形象 學校師生的衣著打扮是校園生活的獨特色彩,而教師總是學生極力模仿的對象。因此,為了讓校園生活更加豐富、健康,教師應關注自身的外表形象,引領校園生活形象潮流。教師的服飾應保持端莊、穩(wěn)重,禮儀形象要和諧、優(yōu)美。如果是一身得體的衣服,加上教師本身的氣質,會使整個人更加和諧,會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渾身充滿知識的氣息。
整體臺感形象 整體臺感是以上幾點的綜合體現(xiàn),表現(xiàn)出教師從內心真正認識和美,感知和美才會將美由內而外地散發(fā)出來。教師的美不僅是單純的美,而且是有使命感的,它肩負著讓學生從自身感受美、模仿美到后來的創(chuàng)造美。整體臺感的體現(xiàn)不是單純的展示,更是由內到外的氣質呈現(xiàn)。
“和美”的姿態(tài)
以美的心靈感染人 教師所從事的工作是一項傳承文明、潤澤生命的神圣事業(yè)。以美的心靈感染人就是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品質,用高尚的道德情操這一無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直接影響和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自強不息,奮發(fā)進取。美的行為緣自美的心靈,教師擁有的美的言行、美的心靈是美育的基礎。教師用美的心靈去對待學生,教育學生,學生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以美的儀表影響人 儀表是心靈的外在表現(xiàn),是人的情感外露。以美的儀表影響人就是要求教師每天都以自然瀟灑的舉止、整潔合體的衣著、穩(wěn)重大方的姿態(tài)、精神飽滿的情緒,給學生真實可信的印象和賞心悅目的美感,通過教師的示范性和學生所特有的向師性,用美的儀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美的儀態(tài)是學生最直觀的感受,是教師給學生的良好示范,學生的儀態(tài)是在教師有形的教育和無聲的感染中得到提升的。
以和藹的態(tài)度對待人 要求教師在與學生交往過程中,與學生平等相待,放下教師的身份,嘗試降低自己的視點,從學生的角度入手,更好地理解學生,使學生在平等、無壓力的情況下,將自己內心真實想法和感受說出來。教師和藹的態(tài)度給學生以親切感,學生在其影響下將慢慢變得平和,對人的態(tài)度也是友善的。
以博大的胸懷關愛人 要求教師真心熱愛教育事業(yè),愛崗敬業(yè),努力完善教育理念,從內心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具體來說,就是要平等、公正地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耐心教導,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保護學生合法權益,促進全面、主動、健康發(fā)展;同時,要求教師正確對待人的才能差異性,鼓勵學生個性的閃光點,激發(fā)學生求知好學的潛力,從而形成教學相長的局面。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城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