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國
我近40年的石油生涯中,有五分之一的時間,那段人生正值盛年的美好時光,是在柴達木油田度過的。雖然離開青海油田四年多了,但油田的發(fā)展依然令我魂繞夢牽,常常想起那些為柴達木石油工業(yè)發(fā)展與我并肩戰(zhàn)斗的同志和廣大職工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情景,想起那些充滿希望的儲油氣構造和柴達木的山山水水。適逢青海油田建局四十周年,應油田之約,回顧我在那里八年工作的經歷,擬成文以紀念青海石油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
臨行受命責任重
組織上是1981年決定我去柴達木油田的。原先,張文彬、黃凱、季鐵中副部長已經和我談話,部黨組決定調我到中原油田工作。在我看望國務院副總理康世恩同志時,他對我說,你身體好,又年輕,應該到西北去干,并要我過幾天到他家中再談一次。1981年12月16日晚,康老在家中告訴我部黨組再次研究,要我到青海油田去工作。同時作了三點指示:一、你去了以后首先要抓地震,從基礎資料抓起,解決區(qū)域地質問題,用二至三年時間把基本地質問題搞清。1954年進盆地,至今未搞出“大名堂”,你們要打破以往的傳統(tǒng)看法和圈子,不要只忙于抓日常生產,而要抓好地質勘探。二、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上(指已初步探明的尕斯庫勒油田構造)向外發(fā)展,資料一定要取全取準,不漏油層,在盆地西南部再拿到一定儲量,今年才3000多萬噸(指尕斯庫勒油田探明儲量),若儲量達到一億噸,就可考慮開發(fā),逐年建成年產100—200萬噸油田。三、你進去有了感性認識后就會有設想。在盆地要注意:人越少越好,干部工人要實行輪換制。在盆地養(yǎng)活一個人等于外面幾個人,要強調精兵,強調高度機械化,盆地內不搞“大而全”,這指的是不要把家屬帶進去??道线€對我個人提出了要求和希望:你本身優(yōu)點很多,干勁大,有魄力,說干就干,善于決策,是個好干部,到柴達木大有干頭;你年輕,什么時候不要以為自己的世界觀別人都能接受,自己看明白了的,別人也看明白了,那不一定,這就是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矛盾。這就要既能堅持原則,又能有本事使別人也理解,和自己有共同的看法。他要求我注意克服在吉林油田工作中簡單化的毛病,并說,要耐心細致地工作,要使大家一致起來,不容易。為什么讓你去青海?一是你年輕,身體好;二是工作需要;三是從你的性格、思想來看,更適合于在西部干。上西部就是搞儲量、產量接替。從后來的實踐看,康老關于柴達木油田發(fā)展的思路是十分正確的。1982年5月,中組部下了我到青海油田任職的通知。當月25日,唐克部長、李敬副部長又和我談話,勉勵我到柴達木以后要發(fā)揚成績,努力工作。我體會,領導同志的指示不光是對我個人的,也是對我們青海油田的厚望和要求,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
1982年6月,我來到了青海油田——我將為之奮斗的新戰(zhàn)場。
調查研究摸局情
我到青海油田后,第一件事就是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努力做到知實情、出實招、求實效。通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和調查研究,我對柴達木石油勘探開發(fā)的現狀有了一定的了解,感到加快油田發(fā)展有著不少困難,但有利條件很多,主要的優(yōu)勢有三個方面:
一是盆地油氣資源豐富。柴達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緣,是我國大型陸相含油氣盆地之一?!澳侠觯逼钸B,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戈壁無人煙”就是對它地理位置的形象寫照。盆地總面積12萬平方公里,其中中新生界陸相沉積面積9.6萬平方公里,最大沉積厚度14000米。第三紀是盆地湖泊相沉積的全盛時期,具有雄厚的生油物質基礎。根據局研究院油氣資源評價,全盆地石油地質資源蘊藏量約13億噸。這說明用儲量求發(fā)展的物質條件是具備的,只要我們注重總結實踐經驗,不斷加深對地下情況的認識,堅定信心,鍥而不舍,石油勘探一定會有新的突破。
二是已經取得了一批勘探成果,為油田發(fā)展提供了基本條件。到1981年底共發(fā)現了大小油田17個,含油面積114平方公里,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億噸,其中尕斯庫勒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3600萬噸;發(fā)現氣田5個,含氣面積71平方公里,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89億立方米。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經過加深勘探,新增一定量的探明儲量后,就可以進行油氣規(guī)模性開發(fā),逐步形成以油養(yǎng)油的良性循環(huán)。
三是有一支勇于吃苦、甘于奉獻的職工隊伍。到1982年,職工隊伍已經發(fā)展到近2萬人,家屬2萬多人,地震隊12個(包括美國隊3個,勝利油田隊4個)、鉆井隊20個,形成了一支配套齊全的石油勘探、開發(fā)及后勤保障隊伍。從1954年開始勘探以來,一代一代的石油職工“一卷行李一口鍋,牽著駱駝戰(zhàn)沙漠,渴了吃把昆侖雪,餓了啃口青稞饃”,冷湖創(chuàng)業(yè),回師西部,常年奮戰(zhàn)在荒無人煙的戈壁、沙漠上,在極其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以油為業(yè),以苦為榮,表現了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強烈的革命事業(yè)心和高尚的奉獻精神。有這樣一支隊伍,只要我們進一步加強教育和培訓,不斷提高專業(yè)技術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就什么困難都能克服,再艱巨的任務也能完成。
油田發(fā)展的有利條件很多,同時也存在著許多困難。
一是由于油田沒有投入規(guī)模開發(fā),拿不出資金加大勘探工作量。1982年部里給油田勘探資金4000多萬元,但是整個油田的再生產主要是靠勘探。沒有足夠的勘探資金,甩開勘探無從談起。拿不到儲量,開發(fā)就成了無米之炊,油田的再生產只能維持在低水平上。油田效益上不去,在全國海拔最高的油田上,自然環(huán)境最惡劣、工作條件最艱苦,而職工的生活條件卻很差,這就形成了一個怪現象:越冷越打顫。
二是雖然勘探的里程長,但勘探的程度比較低,取得的成果也不夠理想。到1981年底,全油田累計地震測線22295公里,其中6次覆蓋以上的8874公里,每平方公里測線0.09公里,僅為部頒規(guī)定的24%,累計打探井2640口,總進尺269萬米,這些井又大多集中在局部構造,而且1000米以內的淺井多。當時甘青藏石油勘探會戰(zhàn)剛結束,雖然經過了28年的勘探歷程,但只拿到了1億噸的石油探明儲量,對職工隊伍的士氣有一定影響,大家都為油田的前景擔憂。
三是自然環(huán)境差,穩(wěn)定隊伍的難度大。當年參加開發(fā)柴達木油田的老同志,經過二三十年的磨煉,已經是兩鬢飛霜,老有所歸的問題自然擺到了領導面前;每年國家分配來的大中專畢業(yè)生,報到率很低;職工要求調出盆地的數量也較多,隊伍缺乏凝聚力。
通過調查研究,我總的印象是青海油田的形勢是優(yōu)勢與困難并存,希望與挑戰(zhàn)同在。儲量不足是制約油田發(fā)展的根本矛盾,投入少、工作量上不去,又制約著勘探的發(fā)展,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和條件影響著職工隊伍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在這種情況下,要加快油田發(fā)展,必須緊緊抓住主要矛盾,發(fā)揮油氣資源豐實、潛力大的優(yōu)勢,始終把加快勘探、多拿儲量放在首位;發(fā)揮已有優(yōu)勢,堅定地走以油養(yǎng)油、自我發(fā)展的道路。發(fā)揚職工隊伍甘于奉獻的精神,在加快勘探開發(fā)的同時千方百計建好基地,增強隊伍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這些認識來自于實踐,也是我們指導實踐的基本思想。
綜合勘探抓效益
上世紀70年代末期,石油部調集玉門、勝利油田的勘探力量組織了甘青藏石油會戰(zhàn)。限于歷史條件和勘探手段,會戰(zhàn)沒有取得預期成果。當時有人形容柴達木復雜的地質條件像一個摔碎的盤子:處處有油,處處不流。因此,堅定在柴達木找大油氣田的信心和決心,成了當時亟需解決的問題。為了總結經驗,統(tǒng)一認識,堅定信心,加快勘探,1982年11月,局黨委、管理局召開了全局勘探工作會議,尹克升局長做了很好的報告,發(fā)動與會同志擺油田的優(yōu)勢和潛力,談工作中的經驗教訓,提加快發(fā)展的建議,大家越講信心越足,決心越大,思路越廣。會議結束時,我做了總結。在此之后,我們在“六五”期間(1981-1985年),每年都召開一次全局勘探工作會,在充分發(fā)揚民主的基礎上,做出了綜合勘探抓攻關的決策,就是把勘探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以大幅度增加儲量為目標,地震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裝備,重點攻破野外資料收集方法、地震資料的計算機處理和綜合解釋三大關,努力為勘探提準井位;鉆井以取全取準資料和保護油氣層、解放油氣層為目的,全面應用8項新技術,廣泛開展“科學鉆井年”活動,大力提高探井成功率;測井、試油推廣新的工藝技術,卡準油氣水層,力爭取得較大成果;地質綜合研究通過分析大量第一手資料,努力搞清地下情況,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1983年7月,閻敦實、閔豫副部長到盆地考察工作,對我們勘探部署做了肯定,又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大家認為,局黨委和管理局的部署符合柴達木油田的實際,只要形成地質研究、地震、鉆井、測井、試油五位一體的綜合勘探,柴達木的油氣勘探一定會有大的突破。這次會議以及以后的勘探工作會,對增強職工隊伍在柴達木找油的信心,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記得當時勘探處的李志醫(yī)同志說,開會以前的感覺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會后的感覺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種想法在當時有一定的代表性。幾年來,我們始終抓住綜合勘探這個“牛鼻子”不放,到1985年,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6200萬噸,使整個石油隊伍受到了鼓舞,振奮了精神。這幾年儲量增長快,是全局職工的努力,主要是地震、鉆井、試油科研工作搞得好,這和抓這幾路工作的副局長楊秀東、孟令章、總地質師顧樹松等有關領導同志的具體指揮部署是密切相關的。
在加快石油勘探的同時,我們加強了天然氣的勘探。柴達木天然氣資源蘊藏量也很豐富,預測為2400億立方米。我到油田之前儲量89已達億立方米。地球物理勘探通過引進新的數字資料處理系統(tǒng)和解釋系統(tǒng),主任工程師孫子華等同志對柴達木東部地區(qū)的資料重新進行綜合分析,對儲氣構造有了新的更準確的認識,并發(fā)現了一些新的儲氣區(qū)塊。1988年,我和局長吳耀文、總地質師顧樹松同志,經過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專家意見,提出“油氣并重,氣往前擺”的工作思路,局黨委和管理局決定在物探搞清儲氣構造的基礎上,把鉆探的重點放在澀北。1988年10月,我和顧樹松、黨喜坤、唐國臻、周國艾、趙建科、姚兵、奚國禎、劉桂來等同志到澀北及沿途進行調研,要求有關單位按劃分的路段在一個月修好一里坪—澀北一、二號簡易公路,以保證按時上鉆。在油建工程處、地調公司、運輸處等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僅用20天就完成了任務。當年11月上隊伍,12月井打噴,打響了二上澀北天然氣勘探的“第一仗”。以后連續(xù)3年共打探井13口(最大井深不超過2000米),新增天然氣儲量382億立方米,勘探效益在當時全石油戰(zhàn)線位居前列。
修筑公路打基礎
1986年以前,由冷湖局機關到西部探區(qū)近400公里,走的是原當金山至茫崖的簡易公路,路況很差,路面形似搓板,同志們形象的稱其為“搓板路”、“萬蹾路”,從冷湖到西部近400公里,汽車竟要行駛十幾個小時,路途顛簸之苦,不要說老同志,就是年輕同志也是苦不堪言。從冷湖到西部拉運紙袋裝水泥,每車竟有三分之一因路途顛簸造成紙袋破損而散失。當時有人統(tǒng)計,多年來運輸損耗的水泥,足可以鋪一條冷湖到西部的水泥公路。路況差還造成工作效率低、車輛損耗大的惡性循環(huán)。這條路已經成為制約油田發(fā)展的瓶頸。局黨委、管理局根據西部油田勘探開發(fā)的形勢,適時作出了修筑冷(湖)—大(風山)公路的決定。同時我和周沛、顧樹松、曹隨義、沈進寶等有關同志徒步踏勘了這段剛在開始施工的道路,對加快施工進度,確保工程質量提出了具體要求。這段公路全長128公里,筑路任務由局油建工程處承擔,從1984年3月進駐施工現場,到1985年10月正式通車,歷時1年7個月。加上1981年4月至1983年底已修的花土溝—大風山的171公里,從花土溝至冷湖299公里瀝青公路全線貫通,比原路縮短了99公里。這條公路的建成,一是極大縮短了長途運輸時間,從冷湖到西部只需半天時間,保證了各路隊伍上得快,物資器材供應及時,促進了前線各項工作;二是極大提高了車輛利用率,由于運輸時間比原來縮短一半,運量比原來增加一倍;三是由于路況好,車輛損耗和物資運輸損耗極大下降??傊?,冷湖—花土溝公路的貫通,對于加快青海油田三項工程建設,帶動海西州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可謂如虎添翼。
穩(wěn)定隊伍建基地
柴達木油田地處邊遠、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qū)。在這樣一個地區(qū)開展石油勘探開發(fā)工作,有許多與內地不同的困難和特點。譬如:油田在海拔2800公尺以上,空氣干燥,嚴重缺氧,自然環(huán)境極其惡劣,古詩有“青海城頭空有月,黃沙磧里本無春”之說;4萬多名職工、家屬在“八百里瀚海無人煙”的地方工作和生活,所有生產和生活物資都要從70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拉運。當時測算,在盆地增加一個人,僅保生活一年就要增加一個車次。在這樣的條件下,闔家老小在盆地,解決職工和家屬的生活成了大問題,不僅領導要拿出很大精力抓生活,而且要配備龐大的生活保障系統(tǒng),在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不得不大量增加非生產性開支。實踐已經證明,這種辦法很難把勘探工作搞上去。因此,康老指示我們盆地的人越少越好,不要把家屬帶進盆地。石油部黨組也明確指示我們要在盆地外邊建設基地,逐步改變職工和家屬的生活環(huán)境,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加快石油勘探開發(fā)。按照上級領導的指示,當時設想,在敦煌建一個集生產指揮、科研、教育、醫(yī)療、生活于一體的新型石油基地,但當時認識并不一致。一些同志認為,家屬搬出盆地,一是造成了新的兩地分居;二是到敦煌后家屬無活干,會減少收入;三是搬到敦煌后職工的工資、補貼少了等等。這些,都影響著局黨委、管理局的決心。1982年12月,張文彬副部長在新疆檢查工作后專程到敦煌,和我們共同研究基地建設問題,要求局黨委、管理局要堅決貫徹部黨組關于建設敦煌基地的決定。當時,我正在西寧參加青海省委工作會議,請假后一天趕到敦煌,參加了研究基地建設的會議。為了統(tǒng)一思想,我和尹克升局長商量,首先召開局黨政領導班子會議,從6個方面論證了建設敦煌基地的優(yōu)越性。領導班子認識一致后,1983年初,我們一方面組建了基地籌建領導小組,因為尹克升同志調省里工作,我任基地建設領導小組組長,蔣一鳴、陳文璽同志任副組長;一方面加強宣傳思想工作,進一步統(tǒng)一干部職工思想;另一方面在敦煌開始了基地選點和建設的前期工作。由于當時地方不同意靠近城區(qū),我們把基地選在了七里鎮(zhèn),連同老區(qū)在內總共征地5000畝,廠區(qū)主要馬路設計建筑紅線寬40米,有的同志認為地征多了,馬路寬了,十多年來的實踐證明,當時的決策是正確的。
從基地建設開始,我們就注意抓規(guī)劃,抓植樹,抓配套,上水平。當時,我們提出敦煌基地要整體規(guī)劃、分期建設、設施配套、功能齊全,而且規(guī)劃的布局要精巧,建設的標準要一流,建筑的風格要獨特,按照分三期實施的部署,努力把敦煌基地建成包括辦公區(qū)、生活區(qū)、工業(yè)區(qū)、科研區(qū)、文教衛(wèi)區(qū)、生活服務區(qū)、文化娛樂區(qū)在內的綜合性的富有吸引力的新型石油基地。為此,我們抽調事業(yè)心強、懂行的干部組成專門班子,選擇技術好的施工隊伍,按照設計要求加快基地建設。當時,特別重視建好教育基地,投入780多萬元建成了一所環(huán)境優(yōu)雅、教學設施比較齊全的中學。同時,在1983年、84年兩個冬春,動員組織職工植樹,建設了寬40米、周長8000米的綠化林帶,不僅美化了環(huán)境,而且起到了防風沙的作用。1993年聯合國駐中國代表賀爾卡先生到敦煌時,評價林帶是偉大的綠色工程。在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敦煌基地從1983年開始建設,1984年首批住戶搬進,1986年就有2萬多人遷到了基地。
敦煌基地的建成,不僅對于改善職工、家屬的生活環(huán)境和條件,而且對于促進石油勘探開發(fā),都有著重要意義。
一是增強了隊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敦煌基地建成后,大中專畢業(yè)生的報到率顯著提高,原來想調走的人中有不少同志表示要安心工作,而且還吸引了一些素質較高的專業(yè)人員從地方調入油田。
二是解除了職工的一些后顧之憂。過去,職工“上班干工作,下班后憂愁的事情想不完”。搬到敦煌基地后,生活環(huán)境好了,人們的心情好了,子女學習條件好了,使職工能夠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當時不少同志講:“組織和領導的心里裝著我們,我們就要一門心思做好工作”。
三是職工家屬遷到基地后,大大精干了盆地人員,使前后方隊伍結構得到優(yōu)化。過去大量保生活的車輛可以用于主業(yè),大大減少了非生產性開支,增加了勘探開發(fā)費用。
四是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較適合盆地特點的工作方式。一線職工進盆地工作,住公寓,在集體食堂就餐,只帶洗漱工具,一律輕裝上陣,根據工種特點實行不同的工作制度,定期回敦煌基地輪休,不耽誤職工照顧老小,不耽誤青年的婚事,特別是有益于職工身體健康,這就大大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隊伍建設重教育
重視思想政治工作,是石油企業(yè)的好傳統(tǒng)。在“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這樣一個艱苦的環(huán)境中,不斷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建設“四有”職工隊伍,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環(huán)境艱苦是隊伍不穩(wěn)定的一個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更何況隊伍穩(wěn)與不穩(wěn)有個可變的問題。在同樣的環(huán)境里,工作做到了,不穩(wěn)的可以變穩(wěn);工作做不到,穩(wěn)的也可能變不穩(wěn)。所以,我們在逐步改善職工工作、生活條件的同時,努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抓干部隊伍的建設,重點抓好局、處兩級班子的建設。使領導班子首先成為扎根柴達木、建設柴達木的堅強戰(zhàn)斗堡壘和艱苦奮斗的排頭兵;其次,在職工中堅持不懈地開展“立志開拓,獻身柴達木”的教育,并培養(yǎng)樹立了一批立志獻身柴達木的先進典型,用職工身邊先進典型的事跡教育職工,把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高度政治覺悟,落實到熱愛柴達木上來。
在班子建設中,我們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處理好德與才,文憑與水平的關系。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黨中央提出了干部隊伍“四化”的要求,這對于加速我國四個現代化的進程,無疑是一個戰(zhàn)略性的英明決策。我們局的干部隊伍主流是奮發(fā)向上的,許多同志在柴達木工作幾十年,始終保持了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有的同志雖然沒有文憑,但年富力強,有實際工作水平,有開拓精神,能把工作搞上去。在執(zhí)行黨中央關于干部隊伍“四化”方針的過程中,我們不搞只要文憑的“齊步走”,也不搞沒有文憑就“一刀切”,而是堅持從實際出發(fā),辯證地看待德與才、文憑與水平的關系,把文憑和水平都放在實踐中檢驗和提高,堅持德才并重、德往前擺,文憑與水平,以水平為主,看實際工作能力。1984年,調整處一級領導班子時,有的同志雖無規(guī)定學歷,但仍然由副處級提為同級正職,有的同志沒有文憑,根據本人的實際工作能力也同樣被提為副處級。這種做法當時一些同志不夠理解,也受到了一些非議,但實踐證明我們堅持實事求是是對的,受到了上級的肯定和表揚。開發(fā)和建設柴達木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事情,尤其在這樣一個自然環(huán)境惡劣、工作條件異常艱苦的地區(qū),使隊伍始終保持蓬勃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這里有個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問題。1984年以來,我們在兩級班子的配備中,注意班子成員年齡的梯形結構,按照干部“四化”要求,大膽提拔了一批中青年同志充實到局、處兩級領導班子中。當時管理局班子中最年輕的有40出頭的同志,在二級班子的正職中有30多歲的年輕同志。在班子配備中我們不搞“一刀切”,但實際情況“切了一刀”,使兩級班子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更加趨于合理。這樣,使一些長期奮戰(zhàn)在高原、年齡偏大的老同志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安排他們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保護了他們的身體健康,也使一批年輕的同志脫穎而出,挑了大梁。在這項工作中,一些老同志以黨的事業(yè)為重,從柴達木石油工業(yè)發(fā)展的大局出發(fā),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后,仍然認真負責地完成組織交給的各項工作。有的老同志退下來后,又因工作需要繼續(xù)頂上去,也都毫無怨言,表現了很強的黨性,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們始終堅持思想政治工作緊緊圍繞和服務于勘探開發(fā)這個中心,抓思想從生產出發(fā),抓生產從思想入手,主要是根據全局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采取有效形式開展形勢任務教育,把廣大職工的思想和行動統(tǒng)一到加快石油勘探開發(fā)上來;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工、團組織的作用,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引導職工在各項工作中爭創(chuàng)一流;每年都結合總結工作,開展評、選、樹活動。僅1984、85兩年,全局就樹立勞模34名,標桿單位21個,標桿班組38個,評出先進單位68個,先進個人468名,在整個隊伍中形成了當先進有功,學先進光榮、人人爭做貢獻的濃厚氣氛。加強職工的文化補習和技術業(yè)務培訓,到1985年上半年,全局辦文化補習班111期,5580多人參加,合格率達74.73%;辦技術培訓班98期,培訓4690多人,合格率達75.78%,提高了隊伍素質,促進了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從1982年以來,局黨委每年都召開一次政工會,總結經驗,部署工作,更好地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保證了石油勘探開發(fā)的順利進行。
成效好的思想工作還有一個善于抓住時機的問題。1987年,為隆重紀念“七一”黨的生日,局黨委決定在全局范圍內開展一次大規(guī)模的黨的基礎知識教育。準備工作從3月份開始,由局組織部、宣傳部、紀委、黨辦、報社組織,開展了黨的知識競賽活動,內容上,融知識性、趣味性和宣傳教育于一“爐”;手段上,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等覆蓋面大的優(yōu)勢;形式上,采取發(fā)卷筆答和現場答題,電視轉播兩種形式,普及與提高相結合。這項活動吸引了成千的群眾參加,他們中間有一線的青年工人,也有離退休的老同志,有黨團員,也有職工家屬,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更是在萬人以上。這項活動參與之廣泛、效果之明顯,說明不是群眾不愿參加政治學習,而在于學習形式如何為大家接受,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適應新的形勢。
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據形勢和任務確定內容和形式。1989年“六·四”政治風波前后,局黨委旗幟鮮明地教育職工堅守崗位,做好本職工作,穩(wěn)定了隊伍,保持了生產的持續(xù)發(fā)展。當時我和副書記李秋杰、紀委書記張文安、工會主席黨喜坤、黨委常委張佩榮同志,帶領黨群系統(tǒng)的同志下到基層做思想工作。1989年6月5日《青海石油報》頭版頭條新聞是:
加強組織自身建設 教育職工堅守崗位
——局黨群系統(tǒng)負責同志深入基層做思想工作
文章內容:“在全國一些地區(qū)出現動亂的情況下,局黨群系統(tǒng)主要負責同志和部門領導于5月17日奔赴臺南、格爾木、西部和敦煌地區(qū)的基層單位,要求各級黨組織抓好黨的建設,教育全體黨員和職工在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p>
文章還說,“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在不同場合的會議和交談中,闡明我們是石油企業(yè),是搞經濟建設的,每一個黨員、職工既要關心國家大事,更應該堅守工作崗位搞好本職工作,把我們的勘探開發(fā)搞上去,這才是唯一正確的做法。”
由于局黨委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持了正確的立場,全局生產秩序正常,局電視臺、報社也堅持了正確的輿論導向,受到了總公司工作組的肯定和好評。
我們在堅持“兩個加快”的同時,堅持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使職工隊伍始終保持了團結向上、頑強拼搏的良好精神風貌,有力地促進了各項工作的發(fā)展。
以油養(yǎng)油求發(fā)展
“六五”末,我們審時度勢,根據已探明的儲量,變勘探為主為勘探開發(fā)并舉,提出以油養(yǎng)油的方針,目的是為了積累資金,在發(fā)展中壯大自己??碧介_發(fā)并舉,是我們全局石油職工28年艱苦奮斗的結果。為了加快油田開發(fā),提高經濟效益。一方面,我們加緊建設花土溝15萬噸煉油廠,生產汽、煤、柴油和液化氣,滿足油田需要。另一方面,分別在油田和柳園搶建裝卸油設施,通過鐵路外銷原油。為了搶時間、爭速度,管理局采取有力措施,指定蔣一鳴、稅為群兩位副局長負責花土溝油田和甘肅柳園裝卸車設施的搶建工作,按時完成了任務。1985年12月底,首車青海原油運往蘭州,一時間花土溝到柳園的公路上車流滾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隨著油田不斷開發(fā),1986年外銷原油的收入已達到2400萬元,其中的1000萬元用于職工福利,1400萬元用于擴大勘探。在不斷發(fā)展壯大自己的同時,對國家的貢獻也在逐年增加:1982年上繳國家的利潤超不過10萬元;1985年上升到270萬元;1986年達到567萬元,完成當年利潤計劃指標300萬元的188.1%;1988年外銷原油收入達19831萬元,職工的福利基金也一年比一年明顯提高。以1988年為例,當年獎金獎品支出1964萬元,比1987年的1104萬元增加了860萬元,增加幅度為77.8%。干部職工為油而戰(zhàn),也增加了收入,生產積極性更加高漲了。
經過全體干部職工幾年的艱苦努力,青海石油工業(yè)開始向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上邁出了步子。
三項工程開新篇
從1983年起,我們搞了兩個加快(加快勘探步伐,加快敦煌基地建設),外銷原油,修筑冷大公路等,這些為全面開發(fā)柴達木油田進行了充分準備。到1985年,經全國儲委批準,得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62億噸。這標志著柴達木油田經過30年的艱苦奮斗,已經具備了較大發(fā)展的物質基礎。油田的發(fā)展一直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省、部領導的關心和支持。1985年3月,國務委員康世恩同志在京同青海省領導談話時指出:“柴達木石油勘探已經30多年,現已從勘探階段發(fā)展到開發(fā)階段。當然,在開發(fā)階段還要進一步勘探。”這年3月,石油部李敬副部長組織有關司局領導來油田現場辦公,歷時18天,經過現場調研后指出,柴達木西部南區(qū)探明石油地質儲量相對集中,可以建成年150萬噸原油生產能力;青海省尹克升書記對柴達木油田開發(fā)建設也十分關心,多次要求省政府有關部門為油田三項工程立項做好前期工作;同年5月,石油部正式下達了編制《尕斯庫勒地區(qū)150萬噸/年油田開發(fā)建設及100萬噸/年煉油廠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通知。根據部黨組的意見,1985年6月,我們成立了局三項工程領導小組,局長周沛同志因抓全面行政和生產工作,組長由我擔任,副組長由副局長陳文璽、副總設計師高友福同志擔任。自此,三項工程建設正式拉開了序幕。
三項工程,是將油田開發(fā)、輸油管道、煉油廠等幾項工程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按原油采、輸、煉一條龍進行生產的系統(tǒng)工程,期間經過了前期工作、建設、生產三個階段。我主要談談前期工作階段的情況。
1985年6月4日至7日,在敦煌召開了我們管理局、部規(guī)劃設計總院、青海省有關廳、局、委,海西州、格爾木市政府,有關設計單位參加的“青海油田開發(fā)建設及100萬噸/年煉油廠可行性研究工作會議”。會后,從6月8日至9月15日,參加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同志們先后兩次、歷時43天,行程3000多公里,分赴油田各地區(qū)及格爾木、拉薩等地現場踏勘調研,順利完成了編制可研報告所需各種資料的收集工作。在調研中,大家感觸最深的是青藏地區(qū)民用燃料極端匱乏的情況。群眾近些年“鍋上不愁鍋下愁”,“不愁吃,不愁穿,只愁鍋底不冒煙”。由于缺乏民用燃料,機關、團體、部隊、農牧民只好砍伐樹木、挖紅柳作燃料,已造成災難性惡果:僅青海省境內,沙化面積每年平均遞增124萬畝,造成生態(tài)環(huán)境嚴重惡化。當時測算100萬噸煉油廠建成后,可年產液化氣4萬噸,加上局內15萬噸煉油廠生產的9000噸液化氣,按每戶年均200公斤用量,可滿足25萬戶、100—120萬人的生活燃料需要,尤其是能使西藏部分居民由燒牛糞到享受現代文明,其社會效益和政治意義十分巨大。通過調研,使同志們更加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承擔各單項工程研究的同志們加班加點,用兩個多月的時間,到11月上旬,全部完成了正式單項可行性研究報告。緊接著,11月24日至30日,在敦煌又召開了油田開發(fā)及煉油廠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初審會,12月29日可研報告定稿,31日我和陳文璽、宋克顯、田豐林等同志就從敦煌出發(fā),元月1日趕到了北京,當天晚上我們就向王濤部長進行了匯報。記得當時王部長有外事活動,我們見縫插針,就在王部長的飯桌上攤開圖紙匯報起來。飯桌小,擺不開圖紙,就又挪到會議室繼續(xù)匯報。王部長聽取我們的匯報后,指定李敬副部長負責此事。元月3日,部里又專門召開辦公會議審議通過了三項工程可研報告,認為可研報告有相當深度,同意立即上報國家計委。隨后,李天相副部長又親自帶著我們前往國家計委進行匯報。宋克顯同志談到青海石油工人艱苦奮斗需要為青藏人民作貢獻時竟激動地聲淚俱下,使在場者為之動情。正是憑著這種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對柴達木石油工業(yè)的忠誠,從1985年6月正式進行可行性研究,到1986年11月國家計委正式批準立項,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這是參加三項工程前期工作的同志們懷著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工作的結果。
青海油田三項工程建設也得到了胡耀邦同志的關懷。1986年8月25日,在西寧,尹克升書記,周永康副部長帶著我們向耀邦同志匯報青海油田的勘探開發(fā)工作。28日,耀邦同志乘火車蒞臨格爾木,在百忙之中親臨擬建的格爾木煉油廠廠址視察,我們又匯報了格爾木煉油廠的經濟、社會效益以及水電供應等外部配套條件,耀邦同志仔細聽取了我們的匯報后,對油田建設、煉廠建設,甚至房屋的保暖、窗戶的大小、綠化都作了具體明確的指示。耀邦同志下榻于青海省鉀肥廠招待所,視察煉廠廠址的當晚,我們想請耀邦同志題詞,經請示陪同的尹克升書記,周永康副部長同意,向耀邦同志匯報了我們的請求,耀邦同志欣然揮毫,為我們題寫了“一定要開發(fā)柴達木油田”。
1986年8月31日,青海省省長宋瑞祥和石油部一位副部長到油田檢查工作,特意沿擬建的花格管道線路走了一趟。當時尚無伴行公路,沿途有幾段所謂的公路,還是當年馬步芳任屯墾督辦時修的。途中有幾次副部長也和我們一樣,下來推車。430多公里走了14個小時,艱難之狀可想而知。省、部領導到油田后,用5天時間深入基層檢查工作、現場辦公,副部長對勘探開發(fā)工作,特別是三項工程的建設,對我們提出了明確要求。指出,三項工程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要組織強有力的班子,認真抓前期準備和建設管理,要排出運行表,全局上下協同作戰(zhàn)。9月3日,副部長在干部大會上作了激動人心、情真意切的講話,不時博得全場同志的熱烈掌聲。領導同志對柴達木石油工業(yè)發(fā)展的樂觀態(tài)度,對柴達木人的體貼、理解,對工作一絲不茍的精神,使我們很受教育和鼓舞。
還值得琢磨的一個問題是,對三項工程的投資估算。當時提了個11億元的方案。如果照此上報,怕增加國家決策的難度,搞不好立項要擱淺,全局上下翹首企盼的工程項目就有可能推后建設。我們考慮了可行性也注意了可批性,提出了“10億不沾邊”的要求。當然,現在看這樣做不一定恰當。后經反復測算,最后上報的估算投資是9.7億元。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評估后認為9.7億元低了一些,又建議增加了1億元。上級主動建議增加投資的做法還不多見,這正應了古人一句話:“哀兵必勝”。國家念及著“老少邊窮”地區(qū)的發(fā)展。1987年6月,國家計委正式批復,同意三項工程項目開工建設,從此,兩代人為之奮斗了30多年的柴達木石油工業(yè)掀開了新的一頁。
柴達木石油工業(yè)走過了40年艱苦奮斗的光輝歷程,在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石油工業(yè)“穩(wěn)定東部、發(fā)展西部”戰(zhàn)略方針的道路上任重而道遠。我祝愿柴達木的石油建設者們在新的歷史時期,再接再厲取得新的更大勝利!
作者簡介:1938年農歷10月11日,生于甘肅省永登縣紅城鎮(zhèn)。
1955年7月,蘭州培黎石油學校內燃機專業(yè)畢業(yè),分配至玉門油田鉆井公司1206隊(B烏6隊)王進喜時任該隊司鉆。
1958年4月,隨玉門06隊參加川中會戰(zhàn),時任大班司鉆。
1960年3月,從川中調大慶參加會戰(zhàn),調大慶后任06隊副隊長、副指導員,隊長段興枝。
1970年,調一大隊任干事、大隊機關黨支部副書記,調大慶政治部干部部任科級干事。大慶革委會成立時,在大慶五七干校任組織組組長,后調任大慶機關黨委副書記、機關黨委政治部主任。
1975年2月,任大慶油田黨委常委、政治部副主任。
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任大慶油田清查(“四人幫”)小組副組長。
1977年,任大慶油田黨委副書記、副局長、大慶市委副書記。
1978年9月,調吉林油田任指揮、黨委書記。
1982年5月,調青海石油管理局任黨委書記。
1990年1月,調總公司西部石油長輸管道籌備組任副組長。
1992年2月 任西北石油管道建設指揮部指揮、黨委書記
2001年2月,退休后返聘總公司中俄油氣合作領導小組任副組長(對外稱中俄油氣合作委員會,任副主席)。
2004年,任中俄油氣合作領導小組顧問。
2005年3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