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文華
讓探究教學更有效
文︳鄧文華
新課改以來,探究教學在課堂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存在著一些問題,使得探究教學效果不佳。比如,七年級下冊“平行線”教學片段——
課始,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一位同學在上課時不小心將桌上的兩支筆弄到了地上,你們覺得這兩支筆掉在地上會有哪些不同的位置情況?”
學生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回答。
教師見此情形,很焦急,追問道:“如果把兩支筆看作兩條線,這兩條線會有哪幾種擺放情形呢?”
為了讓學生探究出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平行、相交這兩種情況,教師可謂絞盡腦汁才想出這么一個探究活動??勺屑毾胍幌?,這樣的探究活動有什么價值?案例中的教師犯了逢課必探的錯誤。事實上,對教材中的每一個內(nèi)容都進行探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xiàn)實的。探究活動要緊扣教學重點或難點,過多的探究不僅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及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還會造成學生的思維混亂,讓探究低效甚至無效?!捌叫芯€”一課中真正應讓學生探究的,應該是引導學生探究平行線的性質(zhì)。這樣看來,要使探究教學獲得實效,教師要重點注意以下方面。
探究性問題的設置應具有可操作性。探究性問題的設置與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密切相關。設計的問題如果太簡單,學生對答案一目了然,實在沒有探究的必要和價值。這樣做不僅不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也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盲目的驕傲情緒。反之,設計的問題如果太深奧,學生一時無從下手,也難以剖析出子丑寅卯來。學生的探究能力有限,一味地要求學生向深處鉆,也只能是徒勞無功,浪費時間。這樣做既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又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長此下去必將使學生畏懼探究。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難度太低或過大的問題都不利于學生探究活動的開展。尤其是在選取探究內(nèi)容時,要滿足以下幾條原則:適度原則、興趣原則和可操作性原則。
探究過程不能流于形式。在探究學習中,教師拋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然后學生分組討論。幾分鐘后,教師說“停”,全體學生就齊刷刷地停下來,接著就是指名匯報,最后在教師的誘導下總結出結論,教學隨即轉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這樣的探究學習,看上去學生幾人一組討論得熱熱鬧鬧,實際上教師并沒有給學生留足探究的時間,學生沒有經(jīng)歷探究學習的過程,是名副其實的“偽探究”。探究學習是指學生以學習材料為載體,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獨立思考、研究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進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逐步獲得探究知識的方法和學習途徑。這樣的學習過程,能讓學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接受教師思考好的現(xiàn)成結論。探究學習的價值在于學生經(jīng)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因此,教師在進行探究教學時,要注重指導學生經(jīng)歷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從而提升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作者單位:常寧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