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孫雨
何以自處?
文丨孫雨
近來,心理界到處都在研究孤獨——以孤獨為對象的研究、文章、訪談數(shù)不勝數(shù)。你可能也知道,孤獨有時候是致命的:它和心臟病、失眠、抑郁不無關系,甚至比肥胖更能預測過早死亡。但關于孤獨的新看法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應該歡迎孤獨。
“只要我們過后會去做該做的事,即與他人重建聯(lián)系,孤獨就是一件好事?!钡聡睦韺W家邁克?盧曼在美國網(wǎng)站Vox上解釋道,“在心理學體系中,有這樣一種跡象:你會感到有什么東西關上了?!?/p>
那是經(jīng)歷了上千年進化的“生物警告系統(tǒng)”,警示我們孤獨的潛在危險級別。事實上,如今孤獨并不那么危險:一個無依無靠的歐洲史前采獵者比一個無親無友的現(xiàn)代倫敦人更容易挨餓,或被吃掉。但是,孤獨帶來的痛苦如此傷人,自有其原因。
孤獨,竟然是好事?——這種觀念讓人大吃一驚。但真正令人驚奇的是我們未曾這樣想過。如果毫無存在的意義,那我們又為何會進化出這樣的反應?(心理學作家梅麗莎?達爾指出,厭倦,是為了警告你要給人生賦予更多意義;焦慮,是在幫助為潛在威脅做準備。同理,孤獨所帶來的痛苦也是一樣)以此來解釋生理上的疼痛或許會更容易理解。
腹部抽痛讓人難受,但如果能提醒你去看病,弄清楚腹痛的原因,那就變成了一件“好事”。用編程術語來說,疼痛實際上不只是報錯,更是一種特性。我們往往不愿這樣考慮自己的情緒問題——將之視為一種警示,可能是因為這聽上去就像是在逃避責難。讓孤獨的人多出去走走,就像是在暗示孤獨完全是他們自己的錯。
同樣,有時候抑郁也是一種應對糟糕情況的理性反應:或許是時候結束一段關系了,或許是時候直面內(nèi)部矛盾了。但我們不愿那樣做;把一切都怪罪到“內(nèi)分泌失調(diào)”上,似乎就不那么讓人氣餒了。
我們把抑郁當成難題,而實際上,把抑郁看成一種癥狀往往會更好。然而有時,孤獨的狀況會急轉直下,就像抑郁一樣,變成一種“慢性病”。惡性循環(huán)由此開始。你開始對街坊鄰里心存敵意——畢竟是他們讓你覺得自己格格不入,于是你對別人不再友好,或者干脆避免與他人接觸。這種程度的孤獨,應對起來就沒這么簡單了:你得留意警報聲,又得盡量忽略這種警示帶來的情緒反映——告訴自己趕快抽身的念頭。求助吧!即使這種選擇令你反感。再套用一次那個關于生理疼痛的類比:外科手術固然也會令你反感,但有時候這正是你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