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正義,還是正義嗎?
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對原審被告人聶樹斌故意殺人、強奸婦女再審案公開宣判,宣告撤銷原審判決,改判聶樹斌無罪。這份遲來的判決書,聶樹斌一家等了21年,斯人已逝,當正義姍姍來遲,還是正義嗎?
遲來的正義瑕不掩瑜
文丨■ 周洪慶
在得知聶樹斌被改判無罪之后,年邁的聶樹斌父母與聶樹斌姐姐放聲大哭,流下了激動的淚水;聶樹斌母親在回家途中到達石家莊時,面對火車站圍觀的人群,她說“今天,是21年中最輕松的一天”;“我這次是帶著高興回家了”;回家之后,聶樹斌父母在眾人攙扶下來到聶樹斌的墳前祭奠,并宣讀判決書,高聲朗讀“無罪”,把判決書“燒給兒子,給兒子看看”,以告慰九泉之下的兒子;同時,聶樹斌父母還接受來自一些人士的祝賀、祝?!纱丝梢?,對于聶樹斌及其親人們而言,盡管無罪判決遲到了21年之久,但仍然算是正義的。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羅爾斯所著《正義論》,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方政治哲學、法學和道德哲學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書中認為正義包括個人正義和社會正義。聶樹斌被改判無罪凸顯了我國司法制度的進步,體現(xiàn)了社會正義——司法審判理念已由“疑罪從有”向“疑罪從無”轉變;對于冤假錯案,從既往不咎、諱莫如深到大膽重審、公開糾正轉變。今后,類似聶樹斌冤死的悲劇以及其他非正義的判決,有望降至最低程度。
歷史事實證明,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哪怕是其法律法規(guī)再完備、司法程序再嚴密、司法判決再嚴格,也難以完全避免冤假錯案。如果認為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那么會讓糾正冤假錯案的必要性大打折扣,同時挫傷司法機關糾正冤假錯案的積極性,從而導致許多冤假錯案永遠無法得以昭雪,許多無辜受害者及其親屬永遠無法盼來正義,司法制度也難以取得長足的進步。
總而言之,遲來的正義確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我們不能因為遲來的正義有缺點而否定其整體的、正面的價值!
遲到的正義也有璀璨的光芒
文丨■關育兵
“原審被告人聶樹斌無罪?!边@是一份遲到了21年的無罪判決,迎接她的是老淚縱橫的聶母,曾經(jīng)年輕的聶樹斌并沒有等到這份判決。這樣的判決,顯然是遲了,也充滿了遺憾。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的是,這遲到的正義,也閃耀著璀璨的光芒!
正義是一盞明燈,照亮了許多人的堅守。聶樹斌至死都相信,自己是被冤枉的,事實會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回答;聶樹斌母親幾十年申訴,也是相信,烏云可以一時遮擋住太陽,但太陽的光芒終會普照大地;律師李樹亭也相信,法律是公正的,她呵護著每一個個體,11年的代理他才矢志不渝;復審的山東省高院、再審的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的法官,都稟持以事實為準繩,以法律為依據(jù)的精神,過濾著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疑點;這些堅守,都是因為他們堅信正義,相信正義,希望用正義的璀璨光芒,去給更多人的堅守以響亮的回應。正義遲到了,我們看到的,卻是更多人對正義的信仰。
從歷史來看,也是如此。當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血灑風波亭的時候;當布魯諾在羅馬鮮花廣場,被熊熊的大火燒死的時候;當林則徐被嚴懲,遠赴新疆的時候;當文革中,許多老一輩革命者被按下高貴的頭顱的時候,他們沒有屈服,他們也沒有悔恨,那正是因為他們相信,正義可以遲到,但正義卻不會缺席。正義璀璨的光芒,透過時光的迷霧,照在他們的心上。正義遲到了,但正義璀璨的光芒,卻早已點燃了他們信守正義的理想。
我們當然都希望正義能夠就站在我們希望看到的地方,我們也希望,正義能夠與我們比肩而立,相伴相行。這樣的正義,更能呈現(xiàn)世界的美好。然而,從現(xiàn)實來看,囿于多種多樣的因素,無論是主觀的因素,還是客觀的因素,正義和真相一樣,總會腳步跚跚,比我們的希望慢半步。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應該理解的,正義需要洗去浮塵,正義需要褪掉鉛華,以最純樸、最本真的面貌,和我們相擁相吻!當然,在正義到來的路上,無法拒絕客觀,卻應該盡量少一些人為的阻攔。
承認遲到的正義也有璀璨的光芒,是要給人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在人類前進的腳步里,在社會向前的浪潮中,滾滾的歷史,總難免有塵土的飛揚。但無論怎么樣,我們都要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的獨特性,也要尊重每一個微細生命的呼吸。錯了,就是錯了,不能掩飾;承認錯誤或許艱難,但只有承認錯誤,人們才能改過自新;也只有承認錯誤,才不會被正義碾壓,才能讓遲到的正義閃耀出璀璨的光芒!
遲到的臘梅依然芳香撲鼻
文丨■馬全和
倘若我們的正義能夠來得早一點,倘若我們法治人員盡職盡責,倘若我們的法治管理層層把關很嚴,年輕的聶樹斌就會留在這個世上,與我們一道分享小康社會的榮光。但是,我依然要為聶樹斌案件的逆轉鼓掌,因為這一次的改判已經(jīng)是中國史無前例的事件,也是中國法治、中國人權精神的勝利,具有中國刑事司法的里程碑意義。
實際上,自古以來正義就不是一件“廉價品”,都需要人們持之以恒的決心,堅持不懈的努力,不怕吃苦的精神,有著失敗重頭再來的信心,方可苦盡甘來,平反昭雪。這次聶樹斌案的被改判,固然來得有點兒晚,可畢竟是正氣壓倒了邪氣,民推翻了官員決定,讓人們看到了法治的力量,看到了正義的力量。用事實證明我們國家的法律正確抉擇:有疑必糾和注重個人利益保護。
有錯必糾、有冤必申,公正無私、不偏不倚、居中裁判。是現(xiàn)代法治社會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反復斟酌,及時調(diào)整判決方案,甚至有時需要對方案進行根本性的修正,乃至推倒原有決策方案,重新進行定位,才能將法治生活進行到底。但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單純依靠法律和執(zhí)法人員是不夠的,需要人人學習法律、人人懂得法律、人人維護法律,對破壞法律之人,猶如老鼠過街,形成人人喊打之勢,法律才能挺直腰桿,有尊嚴地維護人們的尊嚴。
聶樹斌一案已經(jīng)塵埃落定,但是維護法律的步伐不能停歇,永遠在路上。依法治國、人權保障、無罪推定和疑罪從無等原則,如何解決追究執(zhí)法人員責任、國家賠償、司法救助等,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完善,將聽證程序進一步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保障公眾知情權。但聶樹斌一案的正義力量不可低估,它就像一朵冬日里盛開的臘梅,雖然開得有點兒晚,卻無法遮擋其芳香,彌漫九州大地。正如一位網(wǎng)友所云:“如今的聶案洗冤,缺的并不是方法,而是改錯糾偏、追求司法公義的決心。無論如何,時間都不能淡化正義與公道,我們期待一場司法糾偏的正義,哪怕它是遲來的?!?/p>
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文丨■李兆清
有人埋怨正義姍姍來遲。但其實,正義一直存在。只是在當時,司法隊伍中的個別人把人民賦予的司法權利不當回事,缺乏對司法的敬畏,有的甚至會采用刑訊逼供的方式。雖未發(fā)現(xiàn)原辦案人員實施刑訊逼供的證據(jù),但不排除指供、誘供可能。聶樹斌終于被宣判無罪,這對于聶樹斌本人而言已經(jīng)沒有太大的意義。但這是中國司法進步的體現(xiàn),能夠讓聶樹斌的親人不再為聶樹斌不好的名聲而煩惱。要知道,在這21年間,聶樹斌的親人們一直背著殺人犯、強奸犯家屬的壞名聲。好名不出莊,壞名揚天下,但其實壞名聲對他們而言是莫須有的存在。
聶樹斌終于被宣判無罪,是冤假錯案糾錯史上的里程碑。司法機關公正判決,盡職盡責,但冤假錯案在所難免。如今,定死刑越來越慎重,也是為了防止冤假錯案導致更多的冤情。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推進,司法隊伍建設逐漸加強,司法人員的素質逐漸提升。公正司法、為民司法更好地落到實處。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中都體驗到公平正義,這是習總書記對司法人員的期望。司法人員自身要提高素質,要公正司法,文明司法,不能將私心私情夾雜到日常的工作中。只有秉持公心,司法人員才能對得起頭頂上的國徽。防范冤假錯案,司法人員要增強事業(yè)心、使命感、責任感、擔當精神,下結論的時候要慎重再慎重,沒有足夠的證據(jù)不可以輕易下結論。
聶樹斌的逝去無法挽回,但中國司法前進的腳步不會停止。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冤假錯案將逐漸得到平反。平反冤假錯案,會增強人們對中國司法的信心。司法人員也應該以聶樹斌案為鑒,不能讓類似的冤假錯案再次發(fā)生。看看聶樹斌本人及其家人的遭遇,因為冤假錯案,整個家庭的前途命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廣大司法人員要時刻謹記為民服務的宗旨,認真調(diào)查案件的每一個細節(jié),在細節(jié)完備之后再形成相應的結論,絕不能想當然。
正義或許會遲到,但不會缺席。司法一直在進步,愿司法人員秉持公心,以聶樹斌案為鑒,防范冤假錯案,推動司法工作邁上新臺階!
聶樹斌終得昭雪還難言正義
文丨■ 葉建明
沉冤二十余載,聶樹斌終得昭雪,有人說這是“遲來的正義”,是“正義的勝利”。然而,綜觀聶樹斌從蒙冤到平反的全過程,筆者認為,還難言正義,難言勝利。
首先,聶樹斌的平反昭雪過于偶然。如果不是聶樹斌死后十年真兇現(xiàn)身,如果不是王書金良心尚存,堅持自己就是真兇(以至出現(xiàn)法庭上他堅稱自己是真兇,法官卻拼命為他開脫的滑稽荒誕一幕),聶樹斌根本就無平反的可能;還有,如果不是有個很有正義感的公安局副局長鄭成月把“一命兩兇”爆給媒體,如果不是媒體輿論的強大壓力,聶樹斌也很可能還會在“捂蓋子”下繼續(xù)成為外人無從知曉的冤魂。事實上,當初聶案不僅沒有任何可以鎖定聶樹斌是兇手的直接證據(jù)(只有口供),還缺失了審訊聶樹斌前五天的記錄和案發(fā)后前50天多名重要證人的詢問筆錄等。對于這樣一個漏洞百出的案件,要說平反,更應該來自于上級的監(jiān)督復查,或工作檢查中的發(fā)現(xiàn)。更應該在制度機制的保障下帶有一定必然性??陕櫚?,平反偏偏依靠的是另外案件的意外帶出,依靠是真兇的良心,依靠的是諸多的偶然巧合,依靠的是類似于中500萬大獎的運氣,這本身就透著荒唐。
其次,聶案平反的時間拖得過長。囿于偵破技術的限制,或辦案人員的馬虎失誤,乃至瀆職和有意,古今中外都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無冤案。但是,一旦發(fā)現(xiàn)冤案,就應該迅速調(diào)查糾正。如此,才可盡最大可能進行補救和盡最大可能減輕家屬的痛苦。而聶案從發(fā)現(xiàn)真兇到平反,用了整整11年,其中不乏“拖”字決。比如,聶樹斌的母親因為沒有當時的判決書,就被拖了2年多不給立案。拖得時間過長,不但讓冤魂無法安息,更會讓申訴的家屬倍受煎熬,承受外界聶樹斌到底是不是真兇的質疑。如果真要說聶案的平反是“遲來的正義”,是“正義的勝利”,只一個“拖”字也會讓“正義”“勝利”大打折扣。
第三,追責尚未啟動。對制造冤案的人進行有力的追責,無疑是對冤魂最好的告慰。但從目前的信息來看,追責依然艱難,能追到第幾層也是未知數(shù)。如果不能徹底的追責,聶案的平反,肯定還談不上正義和勝利。其實,對聶案不輕言正義和勝利,是為了更好的反思:反思和政績掛鉤的辦案潛規(guī)則,反思審訊審判制度中存在的弊端與不足,反思權力為何那么容易干擾司法,反思糾錯機制的缺失和追責機制的無力。只有認真反思,認真吸取教訓,認真改進問題,并完全拋棄容易制造冤案的“有罪推定”,真正貫徹“疑罪從無”的現(xiàn)代法治精神,以后才能從制度上盡最大可能避免冤案的發(fā)生。若萬一發(fā)生了冤案,也容易在制度機制的保障下,及時得到糾錯或平反。
遲到的正義難以彌補傷害
文丨■ 鞏章玉
正義之聲姍姍來遲,也是一出悲劇,給聶樹斌及家人和社會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傷害。
帶給聶樹斌家人的傷害無法估量。聶樹斌案中,盡管事實不清(有罪供述的真實性、作案時間、作案工具、死亡時間存疑)、證據(jù)不足(筆錄、證言、考勤表缺失)、原辦案程序存在明顯缺陷,但一審、終審、核準時都沒有發(fā)現(xiàn)證據(jù)缺失和程序破綻。因此相關人員的責任心直接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此后的21年7000多個日日夜夜里,聶樹斌在九泉之下難以瞑目,聶樹斌的父母及家人背負著“強奸殺人犯家屬”的罵名,含淚忍受著鄉(xiāng)鄰的白眼、指責和說三道四,自己眼睛都快盼瞎了;自王書金自認系本案真兇后,又是歷時11年,聶樹斌的父母及家人在曙光中盼了3000多天,又在希望、失望、希望的反復中苦苦等待,因聶樹斌被錯判而給其父母、家人身心、身體、精神上導致的傷害難以估算……
帶給司法機關的影響難以衡量。俗話說“一顆耗子屎,壞了一鍋湯”。明明“主要依據(jù)是聶樹斌的有罪供述”,很多相關材料無法形成證據(jù)鏈,但還是判決了、執(zhí)行了死刑。這樣一個攪動和引起全國關注的錯案,帶來的是老百姓對司法機關責任心的懷疑、質疑、不信任,帶來的是一些人認為“小老百姓的冤屈沒法申訴”的誤解,帶來的是少數(shù)人對公安干警、檢察官、法官草菅人命的誤判,帶來的是對中國司法機關名譽、形象方面的巨大損失。
帶給社會的間接傷害不可小看。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彪m然聶樹斌案、呼格案等類似悲劇發(fā)生的幾率極小,但它給黨和政府一心為民的形象抹了黑,給中國司法機關公正嚴明的形象帶來了十分巨大的負面影響,甚至給極少數(shù)別有用心的人、別有用心的外國媒體提供了惡毒攻擊中國法治的素材和機會。
人無完人,錯誤、失誤難免。我們期待相關人員痛定思痛,深刻汲取教訓,盡努力避免錯案的再度發(fā)生。
遲來的正義是模糊的正義
文丨■ 李云勇
聶樹斌無罪,21年苦苦申訴,遲來的正義能堅定人們的信心嗎?這是令人存疑的,聶案的判決不能很好回答民眾的疑慮。
首先,聶案沒有定義為冤案。從判決書可以看出,只是說明事實不清楚,證據(jù)不充分,程序有瑕疵,但沒有排除聶樹斌作案的可能,只是根據(jù)“疑罪從無”判決聶樹斌無罪。聶案白紙黑字沒有定義為冤案,只是錯案。相比較辦案方多年來死不認錯,從鐵案到錯案,這是一個進步,但是這個進步是有限的。
其次,維護了錯案制造者的面子。最高法院一方面采納了申訴人和代理人的無罪辯護意見,另一方面否決了申訴人和代理人對原辦案方故意制造冤假錯案的指控意見。一方面判決聶樹斌無罪,另一方面盡量維護原辦案單位的面子。伸張正義如此艱難,盡力維護錯案辦案方的面子,這讓民眾如何看待正義?再次,追責錯案制造者的可能性不大。這些年冤假錯案制造者追責多被輕輕放過,比如報案者呼格莫名其妙的成了殺人兇手,呼格案只有一個辦案者最終遭到刑事追責,還不能完全說跟呼格案有關。由河北高院來負責審定國家賠償,相當于自己評判自己過錯責任,追責個人不現(xiàn)實,賠償也難于讓人高興。
最后,納稅人又可能成為冤大頭。公權力犯錯,納稅人埋單,如此前赴后繼地冤大頭之路,我們見得還少嗎?追責冤假錯案制造者,法律并不缺位,有相應的刑事、民事、經(jīng)濟、行政等責任。很遺憾,刑事等追責很少見,冤假錯案制造者承擔“國賠”部分責任的也很少見,辦案者憑啥敬畏法律和依法辦事?
知名媒體人竇文濤認為:聶樹斌案改判之日是正義蒙羞之時。某法律人言:“如果習慣于只要一個結論,下一個聶樹斌案就在明天。你要說一邊在平反冤獄,一邊在制造冤獄,我也不覺得過分?!甭櫚钙椒词且粋€進步,但聶案稀釋了責任,遲來的正義成了模糊的正義,稀釋了民眾對法治的向往和對正義的渴求,很可能聶案沿襲呼格案等冤假錯案,沒有錯案制造者會為它承擔真正的責任,這是值得世人警惕的。
聶樹斌父母
及時是正義實現(xiàn)的必要部分
文丨■ 黃磊
正如羅爾斯《正義論》中所言,正義的首要主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結合刑事理念來說的話,其體現(xiàn)在“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間保持平衡;結合刑事司法來講,則貫徹于“罪刑法定”、“疑罪從無”等刑事原則的具體執(zhí)行。換言之,當社會有良好的法治理念和鑒定的執(zhí)行決心,那這種社會基本結構就能夠帶來正義。
聶樹斌等系列冤案發(fā)生的根源,一者在于刑事理念只著眼于打擊犯罪,而忽略了同時需要保障人權;二者在于“疑罪從無”等刑事原則根本沒有得到遵循,犯罪嫌疑人的基本訴訟權利未得到切實保障。那當我們現(xiàn)在有了相應的糾錯機制,對個案進行糾錯,從法治前行的宏觀角度來說,這代表著實現(xiàn)了正義,也即遲到的正義亦是正義。
然而我們不能只從宏觀、歷史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忽略正義本身的時間屬性,忽略社會個體的痛感、恐懼及憂慮的具體感受,忽略當事人所付出的各種艱辛和代價。當這些微觀視角被選擇性忽略時,對于個體尤其是當事人實則都是殘暴而無情的,這實則亦違背了基本的法理倫常。
其二,從民眾情感關聯(lián)度及社會治理效果角度來看。及時性代表著強化民眾與正義感的關聯(lián)度,如對罪犯及時懲罰能夠帶來最佳的懲戒作用,而受傷害者及時得到善待能夠帶來最佳的社會治理效果,因此及時性是正義主題即社會基本結構的重要側面,是正義實現(xiàn)的必要部分。
其三,從社會結構建設導向來看。當前我國法治化水平程度不高,各項制度構建與實施都還在緩步進行,我們所要側重的是建立正確的理念導向,當我們認可遲到的正義亦是正義時,我們就會放松對法治化進程的要求,就不能從個案中及時汲取教訓,就很可能還會發(fā)生類似的悲劇。因此,要形成有益的倒逼機制,我們就應當在理念上拒絕“喪事當喜事看”,就更應當認定遲到的正義非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