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林 李 婕 (湖北工業(yè)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 430068)
基于數字化技術的漢字設計理論綜述
柳 林 李 婕 (湖北工業(yè)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 430068)
數字化漢字設計研究,目前基本處于研討和設計競賽活動,還未發(fā)現作為一個中心范疇展開系統(tǒng)理論研究,也沒有從數字技術與藝術角度來給予理論的系統(tǒng)總結。數字新媒體對漢字設計未來視覺形式,需要理清數字化技術對漢字設計的影響及其脈絡,認識技術與藝術設計相結合的表現特征與規(guī)律。構建數字化漢字設計理論體系,增強漢字設計在新媒體藝術的設計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應用表現等方面提供理論參考。
數字化;漢字設計;新媒體;動態(tài)化
數字化設計使更多人有機會投身到藝術創(chuàng)作,只要有藝術構想,就可以利用計算機圖形技術來實現。數字化設計扭轉了傳統(tǒng)藝術思維,比如,利用計算機設計和渲染表現建筑效果渲染圖、產品效果圖,逼真、直觀。數字化設計實現了“有形”的和“無形”的設計,如互聯網的頁面設計、動態(tài)化的虛擬互動設計。
20世紀90年代,多媒體技術開始逐漸侵入人們的生活,其中的綜合交互集成為一個系統(tǒng),以便人們完成復雜的綜合信息交流。這個時期,藝術創(chuàng)作可以通過超級鏈接的界面,向人們傳遞數據、文字、圖像與動畫,還能傳遞動態(tài)音頻和視頻的能力,多媒體藝術得以擴大。它以其生動逼真的圖像、音響,以及鮮艷色彩的交互手段,廣泛運用于文化、教育、影視、廣告、娛樂等領域。在這個時期,一些年輕的藝術家開始進入多媒體藝術實踐的探索,同時美術與藝術設計也開始由機械轉向電子再向計算機藝術發(fā)展的趨勢。比如納爾遜的超文本(1965)、勞雷爾的光互性幻想系統(tǒng)(1986)、考西的后有機表演(1995)、默里的數字媒體美學(1997),思洛恩的數字小說(2000)等新理論不斷出現1。這些新的理論很快被接受,運用計算機新媒體進行創(chuàng)作的藝術品不斷出現在國際性博覽會、運動會、大型藝術展中,數字化技術迅速進入藝術設計領域,使得人們不得不去接受和操作它,互聯網網頁設計、計算機圖形、新媒體合成技術對于藝術設計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數字媒體藝術中的數字化設計
李世達在《數字媒體藝術概論》中認為,數字媒體藝術既可以定義為數字藝術作品本身,又可以定義為利用計算機和數字技術來參與或部分參與創(chuàng)作過程,即創(chuàng)作的藝術2。廖忠祥在《數字藝術論》中對數字藝術的描述,他認為,這種新形態(tài)藝術是藝術家利用計算機數字信息處理設備,通過數字處理技術創(chuàng)作平臺,對自己創(chuàng)作意念進行的實現,并通過網絡將作品向欣賞者群體發(fā)布,以一種可參與互動的方式欣賞的藝術過程3。另外一些學者提出,數字媒體藝術是在以計算機多媒體與互聯網技術為基礎,藝術家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承載、傳播過程,催生了一大批新形態(tài)作品的產生。
1952年,美國的Ben Laposke 用計算機模擬的波形圖《電子抽象畫》預示電腦美術的開始。1968年倫敦第一次世界計算機美術大展標志著數字化藝術進入到了應用研究階段。1984年微機和工作站進一步提高了個人計算機圖形設計運用,大批商業(yè)性美術設計軟件面市,以蘋果公司研制的MAC機和圖形軟件的桌面系統(tǒng)被市場廣泛接受。如Steve Jobs創(chuàng)辦的Pixar制作了全三維動畫影片《玩具總動員》1999年11月24日在北美首映,隨后Dreamworks也開始進軍三維動畫領域,誕生了一批膾炙人口的動畫片,不斷刷新票房。
90年代中期開始,Internet在全球得到了普及,與此相關的網絡多媒體藝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音頻、視頻、動畫、游戲、虛擬現實等與網絡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計算機圖形學的動畫與多媒體,以及網絡游戲的日新月異,“數字藝術”這一新穎的交叉學科得到科學家和藝術家認可。
(二)數字化藝術概念描述
“數字藝術(Digital art)”概念提出是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對數字化藝術的界定:有學者認為數字藝術是用計算機實現的藝術,是計算機實現的四維藝術;數字化藝術是計算機藝術,是一種嶄新的藝術流派;數字化藝術是計算機圖形學發(fā)展的產物;所謂數字化藝術是指計算機技術在藝術作品中的運用,是一種以數字化新媒體方式創(chuàng)作出的藝術形式等。
在數字化藝術中“媒體”這個詞出現之前,由于數字化的特征,“比特”可以很容易地相互混合,可以同時或分別地被重復使用。文本數據、聲音、圖像、動畫等的混合被稱為多媒體,這個詞被廣泛地使用著,其描述方式也相當復雜。所謂多媒體就是針對多種載體(媒介)上的信息和多種存儲體(媒質)上的信息用計算機進行采集、儲存、編輯、顯示、傳播等綜合處理的技術,所以也稱為多媒體技術。實際上,多媒體不過是混合的比特,只是一種過渡的概念,數字媒體則更深入融入信息技術的藝術傳播。
通過計算機產生、記錄、處理、傳播從而獲取的信息媒體成為數字媒體(查閱劉惠芬《數字媒體傳播基礎》觀念)。數字媒體指信息傳播的載體,即以不同于以往的模擬信號,而以“非連續(xù)”的數字形式存在的一種叫做“比特”的電子符號為載體,全方位交互傳播信息的計算機裝置4(奚春雁《數字媒體的現在與未來》觀念)。數字媒體是一種以二進制數的信息傳播,包括數字化的文字、圖像、聲音、視頻動畫及其編碼和存儲、傳輸、顯示邏輯媒體(查閱劉清堂《數字媒體技術導論》觀念)。
(三)數字化設計手段的重要性
王虎在《數字媒體藝術》中提出,數字媒體藝術是指利用計算機數字技術創(chuàng)作出來的多種媒體藝術樣式。是一種利用統(tǒng)一的數字工具、技術語言,并且規(guī)范,多樣化,可無限復制傳播的新興藝術形式。數字化設計手段綜合了數字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及其應用和服務,其主體應該是技術、傳播和人5。可見,數字化設計手段包括計算機和多媒體的微處理器、數碼、互聯網技術設備,以及影視視頻系統(tǒng)、遙感技術、遠程通信系統(tǒng),通過數字手段實現的藝術作品。
從攝影到電影,從電視到互聯網,從手機到4G無線互聯和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數字媒體的魅力在不停地變化和推進。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自身150余年的歷史與傳媒變革緊緊聯系在一起,突破性地全面引入數字媒體這一概念,向世人詮釋“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數字化設計和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進步一樣,體現了人類特有,永不滿足的追求精神。在數字化藝術領域,其設計手段已經遠遠超越了傳統(tǒng)的局限。尼葛洛龐帝認為:“數字化能施于巨大的能量性質,在從前不曾存在的領域尋找到希望與尊嚴” 。數字媒體藝術及互聯網的便利,提供了人機溝通與交流的藝術平臺,它不僅創(chuàng)造新的藝術作品,同時創(chuàng)造著數字化藝術方式。數字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使得更多的數字化設計內容被整合進來,比如數字化漢字設計、數字化包裝設計、數字化服裝設計等。
數字化漢字設計是圍繞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漢字的形態(tài)設計提供了新的空間。計算機圖形技術使?jié)h字設計形態(tài)從簡單有機形、幾何性到立體三維,實現了文字的色彩、材質、光線三維、動態(tài)化、虛擬互動效果,大大提高了文字形態(tài)設計的真實性和預見性。特別是數字新媒體技術平臺與傳統(tǒng)媒體的內容制作平臺進行優(yōu)勢互補,更加豐富了影視媒體的漢字形象藝術效果。數字時代漢字設計面臨著全新的挑戰(zhàn),計算機漢字設計富有獨特的現代感,自由變化、多維性、多樣構成、動態(tài)化、虛擬互動方面發(fā)生了革命性的突破。但是就我所搜集掌握的相關資料來看,國內外與之相關的課題還沒有發(fā)現,國內已經出現一些零散的探討性論文,尚缺乏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研究。
我們在中文期刊網上查閱了1990年至2012年涉及數字化漢字設計的研究文章,國內學者的研究僅查找到86篇探討數字化漢字設計論文。這其中包括字庫設計、多媒體動態(tài)文字設計、網頁文字設計、新媒體文字傳播、漢字圖像設計研究等,只有20余篇涉及到數字時代漢字設計研究的核心問題。羅樹寶的《計算機排版字體》、孫為的《數字媒體的動態(tài)文字設計》以及王銳明的《影視片頭中的漢字設計》等,這些針對某個方面的探討觀點對數字化漢字設計研究頗有幫助。
目前還沒有發(fā)現數字化漢字設計研究著作,但是在一些數字媒體藝術的著作中,尋找到了有關漢字設計技術的描述。如鐵鐘的《廣告片頭設計》中的第四章廣告片頭的表現技法——字體特效的制作。曹田泉的《新媒體實驗藝術與設計》中的第三節(jié)網絡藝術的實驗性主題—ASCII藝術是字符設計。中國文字字體設計與研究中心,方正獎中文字體設計大賽組委會編著的《為書之林》,是一部在信息技術浪潮的裹挾下,漢字解決了進入計算機的難題,漢字印刷字體品種日趨多元,漢字文化的魅力也日益彰照。王怡崢的《影視特效制作揭秘》,是了解影視特效行業(yè)制作流程,典型實戰(zhàn)技巧參考書。徐琦的《電視包裝制作揭秘》,是以本介紹我國電視欄目發(fā)展現狀,電視欄目包裝相關知識,電視欄目設計方法和實踐操作作品來源的唯一資料。王虎的《數字媒體藝術》,在書中第六章數字平面設計藝術里論述了文字的設計與編排。
還有付志勇、楊靜、李林、劉東雷《計算機輔助設計》、姜軍、王傳東、羅云平《數碼電腦設計》、鄭鈞《動態(tài)媒體設計:從界面構成到思維創(chuàng)意》、龍曉苑《數字化藝術—技術、應用與技術》、張文俊《數字新媒體概論》、埃斯汀?伯勒(Burrough.X.)、邁克爾?曼迪博格(Mandiberg.M.)、張健《數字藝術設計基礎》、梁峰,田少煦,梁宇紅《數字交互廣告設計》、曾祥民《Avid Media Composer影視后期制作技術標準實訓教程》等,這些書籍大多是計算機技術教程,與數字媒體藝術的制作方法描述,應該說有關數字化漢字設計研究還處于微觀、零散的狀態(tài),現在需要對數字化漢字設計發(fā)展階段的邏輯脈絡未予以深入系統(tǒng)化研究,尤其是需要從歷史脈絡、發(fā)展規(guī)律、技術方法、傳播方式等理論問題做全面的系統(tǒng)梳理工作。
注釋:
1.黃鳴奮.《數碼藝術50年:理念、技術與創(chuàng)新》.《文藝理論研究》,2004第6期.
2.李世達.《數字媒體藝術概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頁.
3.王虎.《數字媒體藝術》[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頁.
4.奚春雁.《數字媒體的現在與未來》[J].《互聯網周刊》1999(7),第16-20頁.
5.張文俊.《數字新媒體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8頁.
[1][美]赫恩?巴克.《計算機圖形學》[M].蔡士杰、宋繼強、蔡敏譯: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0.
[2]謝曉昱.《數字藝術導論》[M].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3]龍曉苑.《數字化藝術—技術、應用于技術》,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方興.《數字化設計藝術》[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5]廖忠祥.《數字藝術論(上)》[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柳林(1965.7- ),男,教授,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設計學視覺傳達設計平面設計方向教學研究工作。
李婕(1992.1- )女,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設計學視覺傳達設計平面設計方向。
2017年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媒體技術下中文字體藝術研究》,項目編號:17Y041(本文為該項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