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特木樂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美術系 010051)
內蒙古當代水彩畫發(fā)展分析
高特木樂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美術系 010051)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逐漸開始追求藝術,水彩畫藝術作為近幾年發(fā)展迅猛的形式之一,使我國的藝術風格更加豐富。本文主要是從內蒙古當代水彩畫概述、對藝術風格和藝術語言的探求以及對內蒙古水彩畫的展望三個方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了內蒙古當代水彩畫發(fā)展,這對促進內蒙古水彩畫更好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依據,對促進我國藝術的進一步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內蒙古;水彩畫;藝術風格;藝術語言;發(fā)展展望
課題名稱《地域特征影響下的內蒙古水彩畫藝術研究》。是教育廳課題項目名稱:地域特征影響下的內蒙古水彩畫藝術研究 項目計劃編號:NJSY16275
內蒙古水彩畫由于其自身位置的獨特性,在藝術作品中也個性化十足,大大的豐富了中國水彩畫藝術,在民族特色的支撐下,生命力強勁,逐漸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在內蒙古當代水彩畫發(fā)展的進程中,需要加強對技巧經驗的綜合,并有效的結合理論與實踐,這樣才能夠實現內蒙古水彩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內蒙古由于自身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的特點,風土人情較為樸實、多彩,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的水彩畫家,在語言表現形式上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思想自由、開放,作品語言靈活多樣、個性化十足,更多的是寫實作品,從中表現出豐富、細膩、沉穩(wěn)、厚重等多種屬性,這也就決定了內蒙古水彩畫的基本強調和風格,但也有部分寫意派畫家,作品多豐潤飄逸1。
在20世紀60年代左右,內蒙古水彩畫逐漸開始發(fā)展,其中大多數都是辛勤的勞動人民,因此在水彩畫作品中主要是以體現草原新生活的內容為主。這一時期的水彩畫作家主要有耶拉、張光壁、徐堅、張忠等人,為內蒙古水彩畫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20實際末到21實際初期,逐步涌現出云希望、奧迪、王榮、劉金巖、孟顯波、馮耀宗、林樹嶺、楊志凌等新一代的水彩藝術愛好者,作為中青年畫家代表,不僅僅極大的豐富了內蒙古水彩畫作品,同時也帶動了新一批的年輕畫家,逐步的壯大和強勁內蒙古水彩畫隊伍。同時在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開設了水彩專業(yè)和碩士點,這大大加強了對專業(yè)水彩畫人才的培養(yǎng),內蒙古1983年成立內蒙古水彩畫研究會,逐步形成了濃厚的學術氛圍,推動著內蒙古水彩畫的發(fā)展,提高研究水平。
在這種環(huán)境下,越來越多的年輕水彩畫畫家逐漸成熟,近幾年來以塞南、長海、張曙光、趙常鑫、苗瑞、頡元芳、那順孟和等為代表的年輕一代畫家,其作品不斷的被選入全國性的畫展當中,這也充分的體現出其實力。這些畫家將地域文化優(yōu)勢充分的發(fā)揮出來,并將主體精神進一步強化,在藝術發(fā)展中個性化和多元化特性更加突出,通過對全新表現手段和表現語言的嘗試,在水彩畫表現技巧中體現出自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感受2。從這些水彩畫作品中可以看出,畫家對生活和自然的表現和理解,同時技法語言也更加成熟,作品中已經表達出超自然的生命意識和生存狀態(tài)。
徐堅作為早期的水彩畫代表人物之一,在其作品中多是對畫紙肌理巧用,用筆和諧、輕柔、簡練,筆觸縱橫勁道,主要是以寫意性作品為主,能夠有效的結合水彩主題;在張忠的作品中,主要是以寫實性作品為主,點彩手法較為細膩,多是對豐富多彩的草原生活進行描繪;奧迪比較喜歡進行靜物和戶外小風景寫生,利用這些物體來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情感。由于與林風眠、英國式古典水彩、古風的喜愛和追慕,因此在作品中多表現出濃厚的東方情調。同時作為一名畫家、教師,修養(yǎng)、學識淵博,功底深厚,勤奮執(zhí)著,淳樸豁達,對年輕一代的水彩畫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創(chuàng)作之前,會全面、深入的研究畫作內容、題材,無論事物是簡單,還是復雜,都能夠用最大的熱情去分析和感受,將內心的認知和理念全部表達出來[3]。因此其作品常常受到人們的追捧,并在國內外的畫展中多次獲獎或入選,是內蒙古水彩畫中的代表人物,甚至在中國水彩畫壇中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對于這些畫家來說,都具有各自的風格和見解,在內蒙古水彩畫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揮出重要的作用。
從21世紀以來,所有的內蒙古畫家都通過自身的努力,肩負使命,協(xié)作、奮進、虔誠,隊伍得到了進一步擴大,作品在風格和題材上更加的多樣、廣泛,在數量增加的同時,作品品質也得到了有效的升華,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
就水彩畫藝術形式來說,對技法材料和藝術功底的要求都比較高,同時也受到了一定的束縛和限制。并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藝術家的風格也逐漸發(fā)生相應的轉變。藝術家的風格,多是經過表現風格、審美取向多方面交織形成的。在內蒙古的水彩畫家中,一直都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加強創(chuàng)新,注重在藝術風格上和表現形式上都獲得新的突破4。從當代的內蒙古水彩畫作品中,表現出來風格各異、風貌多樣、題材新穎的面貌,為內蒙古水彩畫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隨著逐步的發(fā)展,內蒙古水彩畫已經初步轉型,逐漸進入發(fā)展新時期。當前從創(chuàng)作群體上來看,內蒙古水彩畫的創(chuàng)作隊伍更多的是體現出學院派特征,目前還沒有形成緊密型的畫派群體。在發(fā)展水彩畫藝術中,最重要的是需要加強對水彩畫意趣、精神境界的創(chuàng)設,因此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還需要更加的努力。首先需要加強經驗梳理和總結,并對國內外水彩畫的發(fā)展都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遵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原則,把握時機,加強對地域文化優(yōu)勢的充分融合,將內蒙古水彩畫中的民族氣質和精神充分的發(fā)揮出來。其次需要對內蒙古水彩畫特色表現語言的認真探索,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夠過于追求創(chuàng)新而對水彩畫語言本身有所忽視,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要避免多于依賴照片描摹,進而失去創(chuàng)作靈感,在作品中需要注重加強對藝術語言功力和感染力的追求5。最后還需要注重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有效結合,從我國的水彩畫發(fā)展歷程來看,主要是在20世紀90年代左右蓬勃發(fā)展,但是在理論研究方面還是嚴重缺乏。因此需要加強對水彩畫理論著作的研究,對內蒙古水彩畫發(fā)展現狀和歷史進行綜合概括,通過客觀認識來提高畫家的理論認知,這對內蒙古水彩畫的長效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結語:總的來說,當前內蒙古水彩畫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形式,發(fā)展模式也逐漸趨于成熟,后備力量充足,作為中國水彩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在歷史進程中更好的發(fā)展。
[1]云宇峰.論北方游牧文化對內蒙古水彩畫創(chuàng)作的影響[J].美與時代(下),2016(1):53-54.
[2]張麗云.內蒙古水彩畫創(chuàng)作的民族性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02):263-264.
[3]杜紀海.建國后的前三十年我國水彩畫發(fā)展狀況考證[J].武夷學院學報,2014(4):66-71.
[4]汪鎖紅,馮信群.新疆水彩畫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思路[J].藝術教育,2015,09:227-228.
[5]付永寧.新疆水彩畫發(fā)展問題初探[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1,02:41-44.
高特木樂(1980.06- ),男,籍貫:通遼市奈曼旗,職稱: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