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萍 (廣東科技學(xué)院繼續(xù)教育學(xué)院 523083)
論陶淵明的人生矛盾及其在創(chuàng)作中的反映
侯 萍 (廣東科技學(xué)院繼續(xù)教育學(xué)院 523083)
人們心目中的陶淵明一直是情操高尚的隱士形象,談及陶詩就是一派恬淡的田園風(fēng)光,然而這只是對陶淵明形象與作品的提煉升華,將其神化,并不是一個真實而完整的陶淵明。這種觀點錯誤的忽視了陶淵明思想的矛盾與掙扎,忽略了陶淵明思想發(fā)展的過程。
陶淵明;矛盾;物質(zhì);精神;理想;現(xiàn)實;超脫
在陶淵明看似詩意般的田園生活中,也并非處處都是寧靜、平和、充實與完美。陶淵明一生都在不斷調(diào)和思想中各種矛盾的因素,在理想與現(xiàn)實掙扎的軌跡中尋求心靈的解脫。
出生在一個逐漸走向沒落的士族家族,從小受儒家思想熏陶的陶淵明有著“悠悠我祖,愛自陶唐”的門第意識,陶淵明在《命子》一詩中,先敘述家風(fēng),抒寫壯懷,后感嘆自己功名未就,期望自己的兒子可以成大器,重振陶氏家聲少年的陶淵明“猛志逸四海,騫翩思遠翥”,懷著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和大濟蒼生的情懷出仕為官。這時的陶淵明如振翅欲飛的雛鷹,豪情萬丈、壯志凌云,然而“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八表同昏,平陸成江”,世道難料,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讓陶淵明感到功業(yè)難成??梢韵胂褚磺粺崆楸粴埧岬默F(xiàn)實潑了一盆冷水,陶淵明內(nèi)心是怎樣的煎熬?!拔覑燮潇o,寤寐交揮.但恨殊世,逸不可追”,陶淵明化用儒家“曾點氣象”的典故,表達了對儒家“孔顏之樂”境界的企羨。陶淵明在日后人生中選擇歸隱,并非一時心血來潮,其思想根源已久,奔走仕途的他時常流露出向往自然,心系田園的情懷。在宦海浮沉中的陶淵明“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 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在出仕為官與歸隱田園之間,陶淵明的矛盾不僅僅是人生追求與精神追求的矛盾,“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 現(xiàn)實的因素,生活所迫的無奈讓陶淵明曾幾次出仕?!讹嬀圃姟范字抛窇汛饲闀r云:“疇昔苦長饑,投來去學(xué)仕。”《歸去來兮辭·序》謂:“余家貧,耕織不足以自給……親故多勸余為長吏?!碧諟Y明歸隱田園,表面看是違背了儒家出仕的思想,但卻是儒家“有道則仕,無道則隱”的親身實踐者,身在仕途不妨心存自然,形成自己的隱仕觀。
辭彭澤令掛冠歸田終于掙脫了宦海羈絆的陶淵明感受到“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的欣喜與暢快,“舟遙遙以輕飏,風(fēng)飄飄而吹衣”歸園后的曠達愜意溢于言表,陶淵明自喻為“翼翼歸鳥”,借詠歸鳥來抒發(fā)歸隱之情“矰繳奚施?已卷安勞!”這時的陶淵明創(chuàng)作了大量描寫田園生活,躬耕之樂的詩篇,躬耕時“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閑適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時“忽與一觴酒,日夕歡相持”郊游時” 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我們能感受到陶淵明不加修飾,真率自然的快樂。歸隱最初的日子總是幸福令人向往的,然而,現(xiàn)實畢竟是現(xiàn)實,人總要生活,當(dāng)清貧、困頓的生活壓到陶淵明身上,陶淵明的詩中多了幾許辛酸,“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寂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尤其《乞食》一篇,“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災(zāi)年連連,屢受饑寒的陶淵明不得不去親友故人家借食物以裹腹,起心酸潦倒可見一般。在矛盾中,陶淵明通過自我調(diào)和,達到靜穆的狀態(tài) ,在困頓中可見陶淵明甘固守貧困的志向,正如清代王懋竑所說:“淵明蓋自度其身之必以窮餓死,而卒無以報也,其固窮之節(jié),死守不移……”以心存自然的理念沖淡生活困頓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田園之樂與生活之苦的矛盾,也體現(xiàn)出儒道思想在陶淵明內(nèi)心的融合,儒家“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也”,而道家倡導(dǎo)清心寡欲,安貧樂道,陶淵明身處困境,能自我砥礪,始志不移,堅守儒家固窮思想,親歷體悟道家樂道保真的真諦;儒家“孔顏之樂”的儒雅的自然狀態(tài),與道家順應(yīng)自然宇宙大道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解物質(zhì)與精神矛盾的效用。
開始田園生活的陶淵明,開始思考人之生死與生命的意義。“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执蠡M,氣力不及衰”,陶淵明是一個平凡的人,人生來對死亡就有莫名的恐懼,生死也成為神秘未知的領(lǐng)域。隱居后的陶淵明實際上過的是一種極其清苦簡單的生活,人在閑時最容易思考生死哲學(xué),人生意義。在思考中不由流露出作為一個普通人對衰老死亡的恐懼,但陶淵明用道家順應(yīng)自然的哲學(xué)來釋懷:“既來孰不去?人理固有終”,“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v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fù)獨多慮。”清代學(xué)者在《陶詩本義》卷二中說:“淵明一生之心寓于《形影神》三詩之內(nèi)。”《形影神》是最深刻地揭示陶淵明生命意識的組詩。陶淵明正是用道家哲學(xué)解釋形與影的困惑痛苦,當(dāng)陶淵明意識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彼嬲]自己“及時當(dāng)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深感歲月不饒人,且所剩時光不多,此生難再,人生苦短當(dāng)及時行樂,陶淵明在《和劉柴桑》中寫到“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我今如若不行樂,未知尚有來歲否?陶淵明樸素純和闡釋了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道理。“感物行樂當(dāng)及時,常恨無酒可舉筋?!?“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陶淵明認為:千年之事無需知,姑且行樂盡今朝。陶淵明另一個及時行樂的表現(xiàn)就在飲酒上,正如王瑤先生所說那樣“(文人飲酒是)對生命的強烈的留戀,和對死亡會突然來臨的恐懼”。“酒能法百慮,菊解制頹齡”人之生死這個問題太沉重,借酒來麻醉自己,“撥置且莫念,一筋聊可揮”“載言載眺,以寫我憂。放歡一遇,既醉還休?!痹诰浦型鼞n,在酒中求樂。悲涼的生命意識與及時行樂看似矛盾,其實及時行樂是陶淵明生命意識的衍生。正是在這種矛盾中,陶淵明才逐漸領(lǐng)悟到了人生之道,生死境界。
陶淵明并非生來“素心”,他曾在現(xiàn)實無奈中尋找慰藉;在孤獨無助中探尋宇宙自然的感悟,在理想與現(xiàn)實中尋找平衡的支撐,陶淵明是一個真實的人,他也有痛苦無助迷茫,而不僅僅是和諧寧靜享受田園的快樂,他看似飄逸而內(nèi)心也有過苦悶與彷徨,但陶淵明真正偉大之處就在于他在矛盾中不斷自我凈化與超脫,生命的價值在順應(yīng)本性自然中得以實現(xiàn),精神的境界在矛盾中得以超越。他的作品和精神深遠地影響著后世。
[1]白振奎.《陶淵明、謝靈運詩歌比較研究》.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2]中國詩苑英華·陶淵明卷》.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1997年版4月第一版.
[3]魯迅.《魯迅全集》.《魏晉風(fēng)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第三冊人民出版社,1981.
侯萍(1987- ),女,廣東科技學(xué)院教師,碩士研究生,講師在評,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茶文化與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