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陸明明+嚴肅
(黑龍江省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中心)
摘 要:依據多年對氣候變化以氣象所產生的事件進行深入研究以后,對當前我國存在的旱災、霜凍等災害具有的特征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在以往氣候變暖的環(huán)境下,我國一些地區(qū)的氣候變化會隨著降水量發(fā)生改變,隨著降水量的日益減少,致使出現干旱的情況也頻繁發(fā)生。通常情況下,影響氣候變換的主要因素是無霜期大幅度提升。即使在過去的時間里,我國發(fā)生沙塵暴的情況逐漸降低。然而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受到干旱的影響,致使在這幾年中會增加了沙塵暴出現的概率。
關鍵詞:氣候變化;極端事件;氣象災害
氣候是在長期發(fā)展下呈現出來的天氣特點,然而這種綜合并不僅僅是說平均值,其中也涵蓋了某種天氣環(huán)境的幾率及其相應的極端值。實際上,當某一地區(qū)的氣候長時間都是在穩(wěn)定的發(fā)展下,那么人類及其生態(tài)系統(tǒng)都會在這種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下慢慢適應。但是,氣候也有發(fā)生改變的時候,某些極端氣候及其相關事件大量涌出,就會致使人們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因為這些災害發(fā)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往往沒有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诖耍疚闹饕獜囊韵聨讉€方面對氣候變化和氣象災害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供以借鑒。
1 我國近百年氣候變化概況、溫度變化
1.1 溫度變化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近100年來我國的氣溫上升了0.5℃左右,其變化趨勢總體上與全球平均氣溫的變化趨勢相一致。上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我國氣溫持續(xù)升高,50年代到80年代初氣溫有所卜降,80年代中期開始又持續(xù)增溫。從1950年開始,我國擁有了完整的氣象資料,分析結果反映出近50年我國北方地區(qū)的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華北和東北地區(qū)的增溫速率最大,達到0.4-0.8℃/10年左右,長江流域和西南地區(qū)氣溫略降,南方大部分地區(qū)沒有明顯的冷暖趨勢。
1.2 降水變化
研究表明,在過去幾十年中,我國降水呈增長趨勢的測站與呈下降趨勢的測站大致相當。大范圍明顯的降水增長趨勢主要發(fā)生在西部地區(qū),其中以西北地區(qū)尤為顯著。但是,我國東部季風區(qū)降水變化趨勢的區(qū)域性差異較大,長江流域降水趨于增多,東北東部、華北地區(qū)到四川盆地東部降水趨于減少。
2 我國氣象災害的變化
2.1 沙塵暴
沙塵暴通常發(fā)生在我國北方地區(qū),尤其是在西北地區(qū)。沙塵暴的發(fā)生受到干旱、溫度和風等多重氣候條件的影響。1997-2002年期間沙塵天氣頻繁發(fā)生,嚴重影響我國某些地區(qū),且波及到全國,使下游地區(qū)大氣環(huán)境受到嚴重污染。沙塵暴作為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成為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突出問題。
從當前沙塵暴出現的地區(qū)來講,在這半個世紀的發(fā)展下,我國沙塵暴帶來的影響得到了明顯的減少,從20世紀中期到后期這個階段沙塵暴發(fā)生的概率慢慢減少,尤其是在1997年的時候最少,然而在1997年以后沙塵暴的發(fā)生概率又大幅度提升。即使我國一些地區(qū)發(fā)生沙塵暴的概率逐漸減少,然而在大部分地區(qū)依然存在發(fā)生沙塵暴的情況。
一般情況下,沙塵天氣出現的頻率通常和冬季氣溫有著密切的聯系。春天的到來會對我國一些地區(qū)帶來一定的影響。隨著氣旋活動的降低及其氣溫變化對沙塵天氣出現的概率帶來直接的影響。由于春季沙塵暴發(fā)生的頻率能夠和地面風俗存在密切的關系,而風俗大小會和沙塵天氣出現的概率息息相關:倘若平均風速越大的情況下,那么出現沙塵天氣的概率就會越高;假如風速減小的情況下,那么沙塵天氣出現的概率也會逐漸減少。
2.2 旱滅和暴雨洪災
降水量的變化與干旱關系密切。雖然研究表明,20世紀嚴重干旱和雨澇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全球性長期變化趨勢,但在最近的二三十年中,撒哈拉、亞洲東部和南非干旱更趨嚴重,而美國和歐洲等地雨澇增多。在我國,長江、黃河兩流域旱澇變化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躍變。分析還表明,長江、淮河流域從20世紀70年代起降水明顯增多,洪澇加??;而黃河流域從1965年起連續(xù)干旱,而且不斷加劇。某些研究人員用1958-1999年月平均觀測記錄,分析了42年以來長江流域大范圍旱澇的時空分布特征,發(fā)現長江流域降水具有非常明顯的年代際變化,年代際的轉折發(fā)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20世紀60年代的持續(xù)干旱與90年代的多發(fā)性洪澇形成鮮明對比。
在降水頻率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年平均降水量出現某一確定比率的上升(下降),則強降水將會發(fā)生更大比率的上升(下降)。
當降水頻率下降時,即使年平均降水量不變甚至下降,強降水事件也可能會增多。從全國平均來看,我國總的降水量變化趨勢不明顯,但雨口明顯趨于減少。降水總量不變或增加但頻率減少,意味著降水過程存在強化的趨勢,干旱與洪澇可能會趨于增多。最近的研究指出,我國的極端降水平均強度和極端降水值都有增強的趨勢,極端降水事件也趨多,尤其在上世紀90年代,極端降水量比例趨于增大。華北地區(qū)年降水量趨于減少,雖然極端降水值和極端降水平均強度趨于減弱,極端降水事件頻數明顯趨于減少,但極端降水量占總降水量的比例仍有所增加。西北西部總降水量趨于增多,極端降水值和極端降水強度未發(fā)生明顯變化,但極端降水事件趨于頻繁。長江及長江以南地區(qū)極端降水事件趨強、趨多。由此看來,我國降水極端事件的變化問題是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顯然,這種趨勢與長江流域20世紀80年代以來洪澇增加的趨勢是相一致的。
2.3 高溫熱浪、霜凍和低溫冷害
我國在冬天的極端最低溫度逐漸上升的現象要比最低溫度慢慢升高的現象更加的明顯。所產生的溫度增溫情況在不大于極端最低溫度以及平均最低溫度的上升情況下,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我國某些地區(qū)在夏天時候的溫度很高,然而從原來數十年的發(fā)展情況來講,我國某些地區(qū)的溫度一直保持在大概35℃的溫度并沒有發(fā)生較大的改變。所以,在這種極端氣候下出現自然災害情況的主要因素是年際變化的主要體現。
夏季低溫冷害是東北地區(qū)農業(yè)生產的主要災害性天氣。在近幾十年來氣溫顯著上升的背景下,東北地區(qū)低溫冷害的出現呈明顯的減少趨勢。總的來看,上世紀50年代前期、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是近50多年來東北低溫冷害出現較為頻繁的時段。1969,1972和1976年這3年嚴重的低溫冷害曾造成糧食減產300多億斤。但自70年代后期以來,低溫冷害的出現頻次迅速減少,特別是近幾年幾乎沒有出現過大范圍的嚴重低溫冷害。
結束語
通過以上內容的論述,可以了解到:倘若極端氣候發(fā)生的頻率逐漸增加,并且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為溫室氣體增加而導致的,那么就會對人們的安全及其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舉國上下的有關部門需要投入較大的資金來挽回氣候帶來的災害。所以,這樣就要求相關部門事先做好防范措施,避免極端天氣的發(fā)生帶來無法彌補的后果。
參考文獻
[1]李祎君,王春乙,趙蓓,劉文軍.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yè)氣象災害與病蟲害的影響[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0(S1).
[2]翟盤茂,王萃萃,李威.極端降水事件變化的觀測研究[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7(03).
[3]張海東,羅勇,王邦中,董文杰,王志強.氣象災害和氣候變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6(02).
[4]馬柱國,符淙斌.1951~2004年中國北方干旱化的基本事實[J].科學通報,2006(20).
[5]翟盤茂,鄒旭愷.1951-2003年中國氣溫和降水變化及其對干旱的影響[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