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瑞英
認知干預對冠心病患者心理狀態(tài)與依從性的影響
葉瑞英
目的:探討認知干預對冠心病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依從性的影響。方法:選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冠心病患者90例,將其隨機等分成對照組與試驗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措施,試驗組給予認知護理干預措施,比較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心理狀態(tài)評分以及依從性。結果:試驗組患者護理后的焦慮與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飲食、服藥、體育鍛煉、日常生活依從性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認知干預在冠心病患者護理的過程中應用效果顯著,改善了患者的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態(tài),提高其依從性,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冠心??;認知干預;心理狀態(tài);依從性
認知行為干預是通過加強和患者的交流溝通,依據(jù)患者具體不良心理應激反應以及不良行為,為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認知行為干預措施[1]。冠心病是人體血管管腔狹窄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壞死引起的心臟病阻塞的一類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疾病,該病癥臨床上發(fā)病率極高,且常伴心絞痛發(fā)生,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造成嚴重的影響[2]。冠心病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遺傳、環(huán)境及情志等因素都是誘發(fā)冠心病的因素,由于該病癥的發(fā)病與患者自身因素關系較為密切,因此在冠心病的在治療與護理方面的干預方法較多[3]。本研究為探討認知干預對冠心病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依從性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0例。納入標準:(1)年齡40~80歲。(2)臨床表現(xiàn)及指標均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4]。(3)意識清晰、能夠主動配合并完成研究的患者。排除標準:(1)患者年齡<40歲,或>80歲。(2)言語溝通障礙、精神異常的患者。(3)不能正常接受干預護理的患者。將其隨機等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中男23例,女22例;年齡45~74歲,平均(61.01±13.52)歲;病程2~4年,平均(3.01±0.62)年。試驗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46~75歲,平均(62.02±12.98)歲;病程2~3.8年,平均(3.01±0.42)年。本研究已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后正式實施,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目的、檢查方法知情同意,主動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基礎護理、皮膚護理、口腔護理、環(huán)境護理、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等常規(guī)護理措施。
1.2.2 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認知行為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2.1 認知評估 由高年資護士實施,首先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情況以及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行為習慣,從而確定哪些是不正確的觀點與行為。
1.2.2.2 認知行為干預 (1)向患者發(fā)放健康教育資料,結合多媒體課件、相關圖文以及視頻進行講解,包括常見病因、發(fā)病機制、治療方法、并發(fā)癥等,讓患者進一步認識自己的疾病。(2)給予患者用藥指導。包括藥物種類、服用劑量、注意事項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副作用,指導患者根據(jù)醫(yī)師意見服藥,切記不能擅自改變用藥劑量。(3)指導患者提高服藥依從性的方法。如手機鬧鈴提醒、墻面卡片提醒語、提示卡等。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采用用藥提示卡注明不同藥物的用藥方法,提高用藥的依從性[2]。(4)保持心情愉悅。指導患者通過放松訓練、聽音樂等調(diào)節(jié)心情。鼓勵患者參與運動,可選擇有氧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慢跑等運動,每次20~30 min,每周5~7次。(5)疾病知識指導。以講座的方式告知冠心病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在冠心病治療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安排患者的飲食,保證低鹽、低脂,患者戒煙戒酒,根據(jù)病情程度日常采取不同強度的體育鍛煉,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自身的心理調(diào)適。(6)同伴教育。請康復效果好、自我管理能力好的患者介紹治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引導病友之間相互開導,相互交流,發(fā)泄自己的情緒,充分調(diào)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及社會支持力量。(7)病情監(jiān)測的指導。教會患者及其家屬心絞痛發(fā)作時的緩解方法,告知患者應定期復查心電圖、血壓、血糖和血脂以及肝功能等。(8)活動無耐力的護理。根據(jù)患者的活動能力及受限程度為每名患者量身制定合理的活動計劃,指導患者適當進行身體鍛煉或體力勞動等,根據(jù)患者預后的恢復情況,逐漸增加其運動強度,在活動計劃實施期間及時處理患者各類不良癥狀;其次,在患者出院后給予患者出院指導護理,告知患者堅持合理安排飲食,繼續(xù)身體活動訓練,增加患者與其親屬、同事、朋友等的溝通,提高其對待患者時的重視性,使其關心、愛護患者,合理安慰患者及其家屬,緩解其經(jīng)濟方面的壓力。
1.3 觀察指標 (1)焦慮評分。按照漢密爾頓焦慮評分標準(HAMA量表)對兩組患者的焦慮狀態(tài)進行評估,HAMA量表共14個條目,每個條目按0~4分5級評分法,0分為無癥狀,4分為極重??偡衷?~13分時為輕度焦慮;總分14~20分為中度焦慮;總分21~28分時為重度焦慮;總分≥29分以上時為極重度焦慮。(2)抑郁評分。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HAMD有17個條目,采用0~4分5級評分法。0分為無,4分為極重要??偡?~9分時為輕度抑郁;總分10~13分時為中度抑郁;總分≥14分時為重度焦慮。(3)比較兩組患者經(jīng)護理后的飲食、服藥、體育鍛煉以及日常生活4個方面的依從性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AMA,HAMD量表評分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AMA,HAMD量表評分比較(分
注: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AMA,HAMD評分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后依從性情況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依從性情況比較 例(%)
目前,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在全球均呈現(xiàn)升高的趨勢,我國情況更是十分嚴峻,患者在患病后出現(xiàn)哪些癥狀是廣大患者關注的重點話題。臨床中,遺傳、飲食、環(huán)境及情志等因素都是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發(fā)病原因,長時間酗酒、吸煙,飲食無規(guī)律,或高血壓患者罹患冠心病的概率遠大于健康人群[5-6]。冠心病具有發(fā)病頻繁、病程長等特點,患者兩次發(fā)病時間間隔長短不一,對其身體及心理健康造成了較嚴重的損害,患者遭受較多痛苦,故而治療與護理顯得尤為重要[7]。本研究結果顯示,給予患者認知干預措施后,試驗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且飲食、服藥、體育鍛煉以及日常生活中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著生活環(huán)境的日益惡化,冠心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需注意的因素有很多,并且對生活習慣、飲食、運動等的要求不斷提高,故而,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的管理極其重要[8]。常規(guī)護理措施的應用,并不能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且患者的依從性相對較低[9]。護理人員主導的干預性護理措施的實施,在冠心病患者治療與護理的過程中,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相應健康行為,體現(xiàn)了護理的合作性與連續(xù)性,即在患者住院接受治療期間以及出院后隨訪的一段時間內(nèi),這一整個過程中的全面護理[10-11]。在患者入院時,通過對患者病情發(fā)展的研究,制定針對性較強的護理計劃與措施。臨床上,冠心病是一種慢性病,起病遲緩,病程相對較長,絕大部分患者均是在家安排治療,但由于家庭條件設施與條件有限,救治不是特別方便,通常延誤了患者的最佳救治時機,堅持疾病監(jiān)測、飲食治療與運動療法、藥物治療、健康教育是冠心病治療的五個重要原則[12-13]。認知干預措施主要影響冠心病患者的輔助治療功能,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的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進行定期的檢測,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病情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為患者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護理人員的工作時間自由,工作更為方便快捷,有利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接受醫(yī)療服務,并積極發(fā)揮冠心病患者的重要作用,對預防冠心病的發(fā)生以及患者治療具有重要意義[14-15]。
冠心病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認知干預措施對患者有較大的幫助,根據(jù)患者的活動能力及受限程度為每名患者量身制定合理的活動計劃,指導患者適當進行身體鍛煉或體力勞動等,在確?;颊叩玫饺驷t(yī)療衛(wèi)生服務的同時,還為患者提供方便,患者根據(jù)醫(yī)護人員制定的活動計劃按步實施,在很大程度上省去了患者到醫(yī)院就醫(yī)的繁瑣程序。認知干預措施對患者的護理越來越重視,其發(fā)展趨勢也極快,認知干預在實施過程中極為周到細致,為患者帶來了福音,增強了患者治療的信心。對冠心病患者開展認知干預措施能夠確?;颊叩玫椒e極正確的疾病治療方法,這是對患者順利進行健康教育的前提,有效避免了外界一些虛假信息對患者的迷惑,從而確保患者可以接受科學規(guī)范的全面治療。為冠心病患者提供特殊認知干預措施,應盡可能的將護理工作人員進行合理的配置,使護理人員充分接受并積極參與這項工作,不僅要提高護士和醫(yī)師醫(yī)療水平,還要確?;颊吆退麄兊募彝コ蓡T之間的相互溝通,及時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等[16]。這就避免了護理人員在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了患者的護理效果。冠心病患者容易引發(fā)心絞痛等疾病,甚至突發(fā)心肌梗死或猝死,護理人員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實施認知干預護理的過程較為繁瑣,對所有患者的整體護理,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繁重的工作使護士容易產(chǎn)生心理的負面情緒,從而減少了護理服務,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以提高認知干預措施在臨床中的應用效果。
[1] 呂 娜,陳玉娟,朱麗萍.認知重構干預對冠心病患者感知控制態(tài)度、情緒及依從性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6,22(23):3347-3350.
[2] Hiraishi J,Kohno Y,Nakamura T,et al.Predictors of inhospital outcomes after primary 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ahighKillip dass[J].Intem Med,2014,53(9):933-938.
[3] 朱繼芳,李遠瓊,陳朝蓉,等.冠心病患者焦慮抑郁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調(diào)查[J].激光雜志,2014,35(9):127-129.
[4] 明洪莉.延續(xù)性護理對老年冠心病負性情緒及心功能的影響[J].河北醫(yī)學,2014,20(1):174-176.
[5] Smeulers M,Lucas C,Vermeulen H.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nursing handover styles for ensuring continuity of information in hospitalised patient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4,24(6):79.
[6] 胡 靜.循證護理在冠心病患者服藥依從性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3,19(11):1316-1318.
[7] 胥加艷,龔曉霞,張 莉.優(yōu)質(zhì)護理對冠心病患者依從性及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21):2984-2986.
[8] 湯生娥.臨床護理路徑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4,20(2):174-176.
[9] Gautam M P,Sogunuru G,Subramanyam G,et a1.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of 8tertiary care centre:the spectrum and coronary risk factors[J].JNMA J Nepal Med Assoc,2013,52(190):316.
[10]范素梅,張 麗,劉錦鳳.認知行為干預結合預防性護理對冠心病住院患者的影響[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6,41(12):1697-1699.
[11] 宋 晶,張金花,張愛華.冠心病病人PCI術后早期認知加工特征的質(zhì)性研究[J].護理研究,2016,30(6):2248-2250.
[12] Pjanic I,Messerli B,Bachmann MS,et al.Predictors of depressed mood 12 months after injury:contribution of self-efficacy and social support[J].Disability Rehabilitation,2013,3(2):1-6.
[13] 張翠萍.延續(xù)性護理對冠心病康復期患者服藥依從性社會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5,19(22):4-6.
[14] 姚淑琴.優(yōu)質(zhì)護理對冠心病心理狀態(tài)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5,22(2):319-320.
[15] 農(nóng)錦色.綜合性護理對改善冠心病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4(5):559-561.
[16] 王 磊,壽曉玲,王志軒,等.認知行為治療對冠心病心衰患者情緒及心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6,54(36):109-113.
(本文編輯 崔蘭英)
Effect of cognitive intervention on mental state and compliance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YE Rui-ying
(Donggu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ongguan 523000)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intervention on mental state and compliance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measur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gni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anxiety,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status scores and complianc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Diet, medication, physical exercise and daily lif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Cognitive intervention has significant effect in the course of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hich improves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improves their compliance. It is of great clinical significance.
Coronary heart disease;Cognitive intervention;Mental state;Compliance
523000 東莞市 廣東省東莞市中醫(yī)院內(nèi)五科
葉瑞英:女,本科,主管護師
2017-01-10)
10.3969/j.issn.1672-9676.2017.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