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盛
現代語文不僅是工具學科,還對形成人格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課堂的主人是學生。如何為小學生創(chuàng)設快樂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成了現代教育者面臨的不可回避的話題。要解決以上問題,我認為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做。
一、把教師的人格魅力溶進課堂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得好:“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guī)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yè)中教師人格的作用”。
課堂上,學生是否保持一顆快樂的心,與教師的人格魅力有著密切的關系。如何把教師的人格魅力溶進課堂?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四點。
(一)多一點微笑
學生喜歡和藹可親的老師。不管什么時候,不管心情如何,只要走進教室,老師就應綻放微笑。微笑是一種肯定、一種激勵。不過,外在的微笑并不能完全替代內在的微笑。在某種意義上,內在的微笑比外在的微笑更為重要。那種沒有美感,沒有和諧,沒有生趣,也沒有關愛的微笑必然是虛假的、空洞的。只有把外在的微笑和內在的微笑統(tǒng)一起來,才能真正打動那些稚童的心!
(二)多一點寬容
由于學生認知能力有限,見解片面是在所難免的。如果發(fā)現學生的錯誤,就予以斥責,甚至嘲笑,那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求知欲將從這一次次的斥責、嘲笑中逐步消失。學生即使錯了,教師也不妨容“錯”,用微笑鼓勵其改“錯”。 只有允許學生犯錯,允許學生質疑,不惟書,不惟上,不惟一,不惟我,才能打開思路,激活他們的學習潛能。
(三)多一點溝通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個性的空間,教師和學生并不擁有同一片天空,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給予的尊重和認可。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感到進步和發(fā)展的快樂,哪怕是最差的學生,也不能讓他自卑,要靠近他、理解他、幫助他,讓他“抬起頭來走路”。在課堂上經常用“你真棒!”“你的發(fā)言太精彩了!”這樣激勵性的語言,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從而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多一點美感
愛美是人類的天性,沒有哪個孩子是不欣賞美的。身為語文教師,舉止言行,都要透出一股特有的美和氣質。有一位鄉(xiāng)村教師形象氣質動人,語言詼諧得體。幾十年過去了,當那位老師退休時,學生在她的留言簿上不約而同地寫著:某某老師,是您的美引導我把一個學期一個學期的功課做完。您從我課桌邊走過,就像輕輕拂過的風。足見美對于處在童真時代的學生影響極大。
二、把童真、童趣融入課堂
要創(chuàng)設自由、快樂與和諧的課堂,我推薦以下三個教學方法。
(一)聽聽唱唱,輕松和諧
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在語文教學中,恰當地運用音樂,可以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例如,教學《桂林山水》,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漓江的美,教師先播放視頻,“漓江的水真美??!讓我們一起蕩舟漓江,盡情飽覽桂林的山水吧!”接著播放音樂《讓我們蕩起雙漿》,教師以導游者的身份范讀課文。此時,學生視覺感受到秀美的山水圖畫,聽覺感受到優(yōu)美的旋律和充滿激情的范讀,完全陶醉于漓江秀美景色之中。
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或插放樂曲,或配樂范讀,學生學習起來如同欣賞音樂一樣輕松愉快,自然樂學。
(二)讀讀畫畫,興趣盎然
小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在語言文學訓練中適時地運用畫畫這種方法,化枯燥無味的說教為具體可感的形象,是發(fā)展兒童形象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一條捷徑。如教《村居》這首古詩時,學生在理解詩意之后,讓他們將詩中所描繪的美景畫下來。很快,綠草、翠柳、黃鶯、風箏、兒童等景物躍然紙上。學生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根據詩意議議、評評、比比,在濃濃的樂趣中主動求知,學得輕松,其樂融融。
(三)說說演演,融入角色
小學生樂于自我表現,遵循這一特點,讓他們表演課文的內容,可以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樂于參與學習。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貼近生活實際,要讀懂文字并不難,難點在于如何通過語言文字去體會其中的思想內涵。課堂表演能將抽象的文字替換成生動活潑的藝術形象,讓孩子們愉快地投入到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中去。小學生如同身臨其境一般,真切地體會到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如在學習《坐井觀天》一課時,教師讓學生戴上頭飾,分角色表演。小鳥和青蛙兩個鮮明的藝術形象生動地再現出來,文章揭示的道理不言而喻。
假如語文課堂教學是“一盤珍珠”,那么教學方法就是“一根線”,教師的匠心獨運,使得課堂教學流光溢彩。唱唱、畫畫、演演等手段創(chuàng)建了充滿童趣的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輕松、和諧、快樂的環(huán)境中,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文字的訓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