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昶
摘 要: 理解發(fā)明才能夠把握住發(fā)明的實質,申請人的意見陳述是促進審查員理解發(fā)明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理解發(fā)明時要準確站位本領域技術人員,充分了解現有技術,正確看待申請人的意見陳述,及時進行反思與補充檢索,才能對發(fā)明有更透徹的理解。
關鍵詞: 專利審查;理解發(fā)明;意見陳述
1 引言
專利法第4章第37條指出: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對發(fā)明專利申請進行實質審查后,認為不符合本法規(guī)定的,應當通知申請人,要求其在指定的期限內陳述意見,或者對其申請進行修改[1]??煽闯觯愂鲆庖娛菍彶檫^程中的重要內容,審查結論的正確做出要建立在良好的溝通、對發(fā)明的充分理解上。本文結合審查實踐,從筆者在專利實質審查工作中遇到一件典型案例談起,分析了在與申請人溝通前后對案件理解的差異,淺談申請人意見陳述對理解發(fā)明的促進。
2 初步理解
權利要求1中記載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大型廠房焊接煙霾智能凈化系統(tǒng)(參見圖1),包括設置在廠房內的送風裝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送風裝置設置在廠房(2)下部周邊,在廠房頂部設有排煙罩(3)和與排煙罩連通的排風管道(5),所述的排風管道穿過廠房上部的墻體與廠房外設置的引風機(6)和除塵器(7)相連接,在所述的排煙罩上至少設有一個煙霾檢測傳感器(4);所述的送風裝置由殼體、設置在殼體內的智能電機、風機、過濾器和設置在殼體上部的射流送風口及設置在殼體側部的水平送風口所組成。
筆者對于該領域并不熟悉,檢索背景知識:焊接廠房的通風凈化方式包括局部通風和全面通風,全面通風包括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射流送風和水平送風(置換通風)都屬于常規(guī)機械通風,但現有技術中很少配合使用。最后,在專利庫中檢索到對比文件1(參見圖2),焊接煙塵治理系統(tǒng)的送風系統(tǒng)包括新風空調機組(10)和排風誘導系統(tǒng)(11),新風空調機組為水平送風,排風誘導系統(tǒng)為射流送風,兩者一起工作,使得車間內的煙塵由頂部的排風管道排出。權利要求1與對比文件1的區(qū)別在于送風口的一體化以及過濾器、排煙罩、煙霾檢測傳感器的設置。
在第一次審查意見通知書中,筆者認為對比文件1已經公開了射流送風和水平送風兩種方式,本申請僅是將兩者簡單地整合,評述如下:本申請實際解決的是送風系統(tǒng)和排風誘導系統(tǒng)獨立造成系統(tǒng)復雜的技術問題。而排風誘導系統(tǒng)為傾斜向上的出風口,送風系統(tǒng)為水平出風口,將兩者進行集成為一體的送風裝置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可以想到的。過濾器、排煙罩、煙霾檢測傳感器的設置均屬于本領域常規(guī)手段。
3申請人陳述意見
申請人將權利要求2中的“殼體上部的射流送風口為傾斜式縮徑送風口”合并到權利要求1中,并在意見陳述中表達了不同意見:(1)送風裝置不同,本申請送風裝置由設置在殼體上部的射流送風口及設置在殼體側部的水平送風口組成,結構簡單,能在廠房兩側形成空氣屏障,具有推射作用;(2)供風系統(tǒng)不同,本申請供風系統(tǒng)由多臺風機組成,排列在廠房兩側,每臺風機只設一對風口,單口風機可單機運行,動力較?。唬?)排煙罩能高效收集煙塵,與射流風口噴出的空氣射流相匹配,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煙塵排放走廊,提高了推煙口的抽吸能力,對比文件1無排煙塵罩會造成煙塵外泄。
4反思與再理解
從意見陳述可看出,申請人多次地強調將兩個風口整合之后的好的效果,但并沒有強調其如何難以想到,其為何不是本領域的常規(guī)改進。對于申請人的爭辯,筆者并沒有妄下結論,而是注意到“殼體上部的射流送風口為傾斜式縮徑送風口”中的“縮徑”,在意見陳述中提到“傾斜式縮徑送風口使噴射出的風更強,排風效果更好”。筆者回顧反思,現有技術中射流送風和水平送風多為獨立使用,即使一起使用也是安裝在不同的位置,并沒有檢索到將兩者整合到一起的風機,將射流送風口與水平送風口設置在一個殼體上真的是容易想到的嗎?
筆者進行補充檢索,了解到射流送風利用射流效應帶動空氣流動,對風速的要求很高,風機轉速通常在每分鐘幾千轉,而置換通風是將新鮮空氣直接低速送入房間下部的工作區(qū),送風速度約為0.25m/s左右。兩者對風速要求差異很大,此時使用不同的風機是本領域的常規(guī)思路,即客觀存在一個技術偏見,本領域技術人員不會想到將兩者整合。在檢索中也沒有發(fā)現在該領域有雙風口風機,其并不常規(guī)。至此,筆者意識到之前將其認定為常規(guī)手段是不合適的,屬于事后諸葛亮。
背景技術是說明書不可缺少的部分,用于說明現有技術中的缺點以及急需解決的問題。在審查工作中,背景技術則構成了理解申請技術方案的入口[2]。筆者重新認真閱讀背景技術部分:由于工藝布置及操作條件限制,不能設置局部通風,只能采用全面通風方式,全面通風方式通風量大,消耗電能多,運行費用高,效果不好;本申請?zhí)岢龅氖且环N介于局部通風和全面通風的通風方案。還原申請人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過程,現有技術中置換通風和射流送風都很常見,將兩者同時安裝在廠房內部的技術方案也已經存在,但都屬于對整個廠房進行通風,若能實現將兩個風口安裝在一個風機上,其使用和移動就更靈活,相當于介于全面通風和局部通風之間,兩個風口的配合并與排煙罩協(xié)同工作在小區(qū)域內形成封閉空間進行排煙,不影響廠房內其他空間,且申請人克服了風速要求不同的技術障礙,對風速要求高的射流送風口采用縮徑的形式,將縮徑加速的知識巧妙利用,在一個風機上實現了兩種風速。筆者及時糾正第一次審查意見通知書的意見,最終案件的走向為授權。
5小結
筆者對本案梳理和反思,總結如下:1)站位本領域技術人員,對于陌生領域,應當補充現有技術,精準定位本申請對現有技術的改進與貢獻。2)把握發(fā)明整體構思及創(chuàng)造性整體原則,正確判斷申請人的研發(fā)過程中發(fā)明構思獲取的難易。3)申請人都是本領域從業(yè)人員,其意見陳述有助于加深對本申請的理解,應客觀公正看待?!?/p>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2008.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郭曉宇.淺談背景技術[J].審查業(yè)務通訊.2015(11):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