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摘 要:本文主要以《康熙王朝》這部歷史著作為例進行探討?!犊滴跬醭愤@一作品在寫作的過程中具有很強的主觀色彩,這對于歷史面貌的評述而言,其價值意義是存在一定缺陷的。例如,在對封建帝王進行評價的過程中,缺乏現(xiàn)代唯物主義思想,規(guī)范歷史文學中對封建帝王的評價問題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歷史文學;封建帝王;評價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歷史文學就進入了空前繁榮時期,尤其是90年代之后各種不同年代的古裝電視劇紛紛涌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都表明了歷史文學在我國文學領域中地位的提升,然而就我國歷史文學的實際情況而言,存在著考察工作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的問題,現(xiàn)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對于人物的刻畫都不同程度的帶著導演的主觀意識,這樣就不能真實的表達歷史,會誤導觀眾,使觀眾不能準確的了解歷史人物。本文主要對歷史文學中封建帝王的評價問題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一、歷史文學的尷尬境地簡述
對于絕大多數(shù)觀眾來說,他們汲取歷史知識、培養(yǎng)歷史意識的主要渠道是那些以歷史題材為描寫對象的文藝作品?,F(xiàn)如今,一類作品逐漸從具體的歷史場景和事件中抽離出來,向著純虛構的方向發(fā)展,其中雖然也有歷史背景,但那無非是作家擺脫現(xiàn)實束縛,在更為寬闊與自由的時空情境下對人性、命運等問題進行形而上思索的手段和工具。另一類作品則繼續(xù)堅持著博考文獻、言必有據(jù)的創(chuàng)作理念,在真實還原歷史人物與事件的同時不忘以現(xiàn)代眼光對作品所描繪的歷史年代及歷史事件進行批判性反思。客觀地看,這兩類作品各有所長,本無高下之別,但近幾年來,“戲說”、穿越時空類作品的過度泛濫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在網(wǎng)絡傳媒的推動下,大批商業(yè)化和娛樂化色彩更為濃厚的架空歷史的小說迅速興起。盡管其中不乏具有豐富想象力和較高藝術水準的優(yōu)秀作品,但也催生出了許多既無思想意義,也缺乏對人性的深層次理解,只知一味丑化歷史人物以追求搞笑效果的低俗之作,使歷史文學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二、歷史文學作品《康熙王朝》中的片面問題
(一)朋黨之爭的問題。在《康熙王朝》中,當索額圖和明珠兩黨勢力大增,朝廷上下一半以上的官員都加入了這兩個朋黨,其危害已經(jīng)妨礙了康熙的統(tǒng)治,甚至有篡權的陰謀在偷偷運作,那么康熙就拿明珠開刀,不但奪其官位,抄沒家產(chǎn),而且投入獄中,毫不留情。索額圖最后也步明珠的后塵,篡逆事發(fā)后,被投入監(jiān)獄,封建帝王的腐敗性由此暴露出來。而作者并不能看清這一實質(zhì),往往去贊賞皇帝搞平衡的豐富經(jīng)驗與玩弄權術的技巧。出現(xiàn)這一情況的原因是作者沒有看清帝王的用心,并非真要肅清腐敗,反而有意無意地稱贊皇帝反對貪腐的決心,歌頌皇帝的圣明,康熙在乾清宮掛上“光明正大”的匾額,作者也似乎認為皇帝就是“光明正大”的。由此可以看出一個問題,即是作者在評價封建帝王的過程中比較片面,沒有對其進行全面的講述。
(二)滿漢關系問題。滿漢關系在以清代王朝的歷史創(chuàng)作的文藝作品中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問題,在朝廷中用滿族官員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但滿族在全國范圍內(nèi)是少數(shù),自身力量不足,不能不任用一些真正有智慧的能干的漢族官員。這樣做既可加強統(tǒng)治的力量,又可給人以寬懷為上、滿漢不分的公平的假象。實際上,康、雍、乾三代帝王對于漢族官員總是又信又疑。在《康熙王朝》中,在以周培公為統(tǒng)帥的軍隊眼看就要平定吳三桂的叛亂之際,朝廷突然調(diào)他回京,怕周培公擁兵太多,功勞太大,心存異心。最后周培公被調(diào)離北京,正當壯年就老死東北。對于周培公推薦的后來為光復臺灣作出貢獻的姚啟圣,也是又信又疑,使他三起三落,皇帝對他就像耍猴一樣。在作者對于滿漢關系這一部分故事講述過程中沒有把滿漢關系放到更為宏闊的歷史背景中去考察和描寫,導致故事講述存在部分不真實的問題。
(三)“忠”與“奸”的問題?!犊滴跬醭分校覀兛床怀鲞@段歷史與幾千年中華文明史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似乎這一段歷史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主要的矛盾是老臣鰲拜與少年康熙的斗爭,藩王平西王吳三桂與成年康熙的斗爭,臺灣的鄭經(jīng)與康熙的斗爭,蒙古部族首領葛爾丹與康熙的斗爭,這都是忠與奸的斗爭。雖然這些矛盾與斗爭有時也交織著統(tǒng)一與分裂的斗爭,但作者主要是把它們當作忠與奸的斗爭來處理。對于“忠”與“奸”這一矛盾作為康熙皇帝的基本根據(jù),而皇帝永遠是站在忠、善和巧于利用矛盾等這“正確”一邊的,那么順理成章就應該加以歌頌、贊美,這種完全贊美的方式脫離了歷史大趨勢,使歷史文學失去了本真性。
三、如何正視歷史文學封建帝王評價問題
社會歷史評價需反思歷史評價的局限,清理社會歷史評價的邊界。歷史評價的前提和基礎是模仿論的文學觀。模仿論文學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模仿與反映。以此為前提,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來自社會生活,文學作品的功能可以提高人們對社會現(xiàn)實的認識,評價文學作品的價值就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生活,這樣,歷史評價的基本信條就是合乎邏輯和順理成章的。單一的語境評價或單一的形式評價都無法完成評價的使命,兩者應該是互補而不是對立的關系。對文學評價的“說明、解釋、判斷”的三大使命而言,歷史評價最可靠或者說最有意義的不在于識別出鮮明的時代內(nèi)容與斷言合乎歷史理性的社會趨勢,更在于其強大的解釋效用。由此,歷史評價不應被視為以唯一“教義”的形態(tài)存在的方法,而是綜合其他方法優(yōu)長的一種從文學生產(chǎn)、消費的角度解釋與評價文學現(xiàn)象的評價思路。
四、結語
總之,在對歷史文學中的封建帝王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需要對歷史進行深刻的認識和總結,要重視歷史客觀事實,不以成敗論英雄,要重視美學的品格。
參考文獻:
[1]童慶炳.再談歷史文學中封建帝王的評價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