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劉永加
古代老百姓怎樣用足“人民的名義”
文丨 劉永加
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熱播,引發(fā)人們對反腐敗工作的極大關注,其實反腐不僅是紀委、檢察院的事情,百姓的參與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在古代,人們善于引經據(jù)典、吟詩聯(lián)句諷刺戲謔一些懶官庸官貪官,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花式”罵法。
諺語是廣泛流傳于民間的言簡意賅的短語,多數(shù)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群眾用諺語成語等諷刺挖苦那些無能的官員,可謂是入木三分。
清代時,北京有諺云:“翰林院文章,太醫(yī)院藥方,光祿寺荼湯,鑾儀衛(wèi)轎扛?!边@是說這些職位的職責所在和各自的優(yōu)勢。而對于巡城御史的所作所為,百姓向來不滿,也有諺語表達:“中城珠玉錦繡,東城市帛菽粟,南城禽魚花鳥,西城牛羊柴炭,北城衣冠盜賊?!本褪钦f他們所巡之地,物產富庶迥異,肥瘦職位一目了然。
當時,對翰林院講讀學士的諺語是:“無事日有事,有事日無事?!闭彩赂瞄T的諺語是:“開印日封印,封印日開印?!本褪钦f遇翰林院直日,講讀學士遞無事折,如有應奏事件,則由掌院學士具折而學士則不參與了。至于東宮官屬,則政務清閑,用印日少故有此諺語。
還有人,用成語對一些無為官員進行了諷刺:說官員初到,則說“驚天動地”,排場的大;過幾個月,則說“昏天黑地”,無能亂治;去任時,則說“寂天莫地”,群眾對這些官員的離去啞然無聲,正是最好的批判。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對聯(lián),一旦被用到了諷刺官員上來,更是一針見血。
有人針對官場上下級關系,書寫了兩副對聯(lián),一是戲贈知縣聯(lián):“下官拚萬個頭,向上司磕去?!卑芽h令對上級磕頭諂媚,對百姓剝削吸血,掠奪民脂民膏情景寫得淋漓盡致。
另一副是贈知府的:“見州縣則吐氣,見道臬則低眉,見督撫大人茶話須臾,只解得說幾個是是是;有差役為爪牙,有書吏為羽翼,有地方紳董袖金贈賄,不覺的笑一聲呵呵呵?!敝姷娇h令的時候就揚眉吐氣,見到比自己高一個級別的道臬就會低聲下氣的,見到省級的督撫大人就只會說是,而對于送禮的則是笑納無疑。這兩副對聯(lián),深刻地揭示了那個時代縣官和知府這兩級官吏的怪現(xiàn)象。
清代尚書烏達峰和學士惲次遠一同赴浙試主持考試,這個烏尚書是個草包貨,而惲學士則是大煙鬼。有人就用二人的姓擬一聯(lián):“烏不如人,胸中只少半點墨;惲無斗志,身邊常倚一條槍?!比绱藨蛑o驚煞寶寶了。
打油詩作為一種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詩體,被用到了諷刺無為官員上,針砭時弊,效果明顯。
清光緒、宣統(tǒng)間,多數(shù)京官,向稱清苦,工作疲于應付,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一京官曾在民政部高就,自書打油詩一首:“本無一事報公家,猶自蜂狂到署衙。顧我綿材羞襪線,翻嫌民政尚萌芽。上堂宛似星瞻斗,入院惟看鳥弄花。最是消閑無那處,出門閑坐東洋車?!边@首打油詩純屬寫實,讓人們看到了那時京官無奈的哀嘆和無所事事的境況。
清時軍機處的司員叫章京,在俗諺里按照章京的地位,被分為紅與黑。有好事者就給紅章京寫了首打油詩:“流水是車龍是馬,主人如虎仆如狐。昂然直到軍機處,笑問中堂到也無?!倍o黑章京的打油詩是:“篾簍作車驢作馬,主人如鼠仆如豬。悄然溜到軍機處,低問中堂到也無。”把章京一職的現(xiàn)實境況暴露無遺。
藥方是用來醫(yī)病的,可是用在諷刺上,也是生動到位。
有人擬了一副治療官迷的藥方:“終日奔走,兩腿酸痛。朝多尋思,神經昏迷。夜臥不寧,時時夢囈。以致唇焦舌爛,面瘦肌黃,加以拍馬拍牛,肺葉已傷。危險萬分,勉盡綿力,立方候教。皮手套一副,‘拍馬用’。肥缺一個,差役愈多愈妙,尖帽一頂,‘鉆營用’。鏟刀一柄,刑具十副以上,以上四味先煎。喇叭一個,‘吹牛用’。汽車一輛,假面一個,‘討好時用’。外以鈔票十萬張燒灰,和金銀汁吞服?!?/p>
據(jù)說李時珍曾為一縣官看病,此縣官是當?shù)匾话?,刮地三尺,很不得民心。李時珍見到胖胖的縣官躺在床上,切完脈說:“大人六脈正常,并無別的病,只是身體肥胖,這樣下去一定不利健康。但需要一個處方來治療。”縣官聽了急切地說:“那就請你開處方吧,我一定照辦?!?/p>
李時珍說:“我的處方很簡單,一不用服藥,二不用扎針,只有三個要求,希望你能辦到:1.不吃魚,不吃肉;2.每天步行30里,到民間百姓家里去走走看看;3.用高價收購窮苦農夫、車夫、轎夫、漁夫的破氈帽,然后燒成灰,與蜜蜂一起煎熬成明芝膏(意指民脂民膏),每天堅持服用即可?!崩顣r珍是縣官請來的,聽了他的處方,也只能有苦往肚里咽的份了。
戲劇本身就來源于生活,劇中提煉出來的精彩戲詞,往往會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人把一些戲詞巧妙地用在了諷刺官員上,更是妙不可言。
明初高則誠的南戲《琵琶記》流行之后,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許多文人士大夫常常引用《琵琶記》里的詞句戲謔官員。
王世貞當刑部郎官的時候,一次參加友人宴會,宰相嚴嵩的兒子嚴世蕃也在邀請之列,但很晚還沒見他光臨,引起與會者的不滿。后來,總算來了,眾人問他何故姍姍來遲,嚴世蕃敷衍說:“偶然有些傷風?!辈艑W淵博的王世貞,嘲諷他說:“爹居相位,怎說著傷風……”王世貞這是巧妙地切割《琵琶記》的戲詞,原來的下文還有“敗俗背理的言語”,顯然那是諷刺嚴世蕃強詞奪理。應時應景,眾人相與大笑。嚴世蕃直氣得七竅生煙,好不容易才忍住沒有發(fā)作。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為官者是否造福一方,他們心中自有衡量。同樣,百姓的智慧也是無窮的,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為身邊當政者畫上了“臉譜”,將一個個稱謂喊得響亮??v覽古今,“青天”等名號千古流芳,同樣,諷刺性的綽號也代代相傳,成為百姓對身邊污朽與無所作為的裁量。
“四盡太守”:也稱魚弘四盡,《梁書?夏侯亶傳》記載:“魚弘,襄陽人。身長八尺,白皙美姿容。累從征討,常為軍鋒,歷南譙、盱眙、竟陵太守。常語人曰:‘我為郡,所謂四盡:水田魚鱉盡,山中獐鹿盡,田中米谷盡,村里民庶盡。丈夫在世,如輕塵棲弱草,白駒之過隙。人生歡樂富貴幾時何!”魚弘說到做到,為官一方,極盡貪腐,因而得了“四盡太守”的罵名。
“三旨相公”:《宋史?王圭傳》有所記載:“以其上殿進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訖,云領圣旨;退諭稟事者,曰已得圣旨也?!蓖豕鐬橄嗍d,毫無建樹,每天只是所謂“取圣旨”、“領圣旨”與“已得圣旨”,尸位素餐,百姓諷刺之,故曰“三旨相公”。
“十錢主簿”:《北史?魏陽平王熙傳》寫道:“子慶智性貪鄙。為太尉主簿,事無大小,得物然后判,或十數(shù)錢,或二十錢,得便取之,府中號為‘十錢主簿’?!睉c智做太尉主簿時,事無大小,一律所謂,連十來個錢都收,因而得了“十錢主簿”的稱號。
“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明成化年間,當時由于明憲宗不理朝政,內閣因而基本上也是每天混日子。至于下面的六部尚書,每日也是坐在衙門里喝茶聊天,啥事也不干,所以當時人們說內閣三成員是“紙糊三閣老”,說六部尚書是“泥塑六尚書”。紙糊三閣老分別是萬安、劉珝、劉吉?!澳嗨芰袝狈謩e是吏部尹旻、戶部殷謙、禮部周洪謨、兵部張鵬、刑部張鎣以及工部劉昭。
綽號雖多,卻很集中,基本可以看出百姓對為官者貪腐與無所作為、不勤于政的不滿,稱呼戲謔,卻也沉重,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