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
(福建省蕉城區(qū)林業(yè)局,福建 蕉城 352100)
秋茄(Kandeliacandel)是紅樹林(Mangrove)樹種中最耐寒的樹種。寧德市蕉城區(qū)為秋茄自然分布的北緣,秋茄主要分布在三都灣的飛鸞河口、霍童溪八都和漳灣河口灣[1]。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蕉城區(qū)秋茄林面積不斷萎縮。究其原因:一是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需要征占用大量的沿海宜林地,其中不乏秋茄適宜造林地;二是秋茄人工栽培技術尚未過關,保存率較低;三是相對于秋茄而言,大米草更具適應性,入侵擠占了秋茄生存空間,抑制秋茄生長;四是“討小?!笔钱?shù)貪O民一項重要的副業(yè)收入,其生產(chǎn)活動影響到秋茄的生長。目前蕉城區(qū)秋茄天然分布面積僅存3.5 hm2,人工栽培面積25.5 hm2。為進一步擴大紅樹林面積,發(fā)揮其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凈化海水、抵御自然災害和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功能,探索秋茄人工栽培技術有著重要意義。筆者于2015年在蕉城區(qū)八都鎮(zhèn)和漳灣鎮(zhèn)開展秋茄人工林栽培試驗,以期為閩東沿海地區(qū)擴大秋茄種群面積提供參考。
蕉城區(qū)位于福建省東北部,地處東經(jīng)119°22′,北緯26°48′。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8.1~18.8℃,年均降水量1 750~1 800 mm,降水天數(shù)200 d,年日照時數(shù)1 450~1 500 h,無霜期290 d。試驗地共3處。試驗地一位于蕉城區(qū)八都鎮(zhèn)云淡村邦門自然村,屬高潮帶海域,灘涂緊鄰海岸,有相當部分是水土流失沖積土。試驗地二位于蕉城區(qū)八都鎮(zhèn)下汐村,屬中潮帶海域,海水潮汐流速較快,灘涂沙質含量較高。試驗地三位于蕉城區(qū)漳灣鎮(zhèn)雷東村熨斗自然村,屬中潮帶海域,灘涂深厚,土壤肥沃,養(yǎng)分含量較高。
試驗地位于八都鎮(zhèn)云淡村邦門自然村同一灘涂,海水平均鹽度24.4‰~24.6‰。試驗選取3種秋茄苗,分別是來源于福安市灣塢鄉(xiāng)的胚軸苗、來源于蕉城區(qū)八都鎮(zhèn)云淡村邦門自然村的實生苗、來源于廣東汕頭的容器苗。2015年開展3種秋茄苗栽培試驗,栽植面積0.4~0.5 hm2不等,栽植密度0.5 m×1.0 m。分別在栽植后1a、2a調查苗高、地徑等生長情況及保存率。調查面積20 m×20 m,重復3次。
試驗地共兩處,一處位于八都鎮(zhèn)下汐村,海水平均鹽度25.8‰~26.2‰,栽植面積0.48 hm2;另一處位于漳灣鎮(zhèn)雷東村熨斗自然村,海水平均鹽度20.3‰~20.9‰,栽植面積0.45 hm2。秋茄苗為同一批次的胚軸苗。2015年栽植,栽植密度0.5 m×1.0 m。栽植1 a后分別調查苗高、地徑等生長情況及保存率。調查面積20 m×20 m,重復3次。
試驗地分別位于八都鎮(zhèn)云淡村邦門自然村。邦門自然村試驗地屬高潮帶海域,海水平均鹽度24.4‰~24.6‰,栽植面積0.5 hm2。下汐村試驗地屬中潮帶海域,海水平均鹽度25.5.3‰~26.1‰,栽植面積0.55 hm2。秋茄苗為同一批次的胚軸苗。2015年栽植,栽植規(guī)格0.5 m×1.0 m。栽植1 a后分別調查苗高、地徑等生長情況及保存率。調查面積20 m×20 m,重復3次。
不同類型秋茄種苗1年生苗高、地徑差異不顯著,保存率差異極顯著(保存率數(shù)值經(jīng)反正弦平方根修正后統(tǒng)計,以下同);2年生苗地徑差異顯著,苗高及保存率差異極顯著(表1、表2)。說明人工栽培秋茄以胚軸苗和實生苗為好。這與秋茄移植后根系發(fā)育有關,其原因是胚軸苗和實生苗可迅速生根且根系利于固著,進而易形成板狀根,試驗結果與鄭堅等人研究結果一致[4]。
表1 秋茄不同類型種苗生長情況
表2 秋茄不同類型種苗生長方差分析
注:F0.05=5.41;F0.01=10.9
當海水鹽度為20.3‰~26.2‰時,1年生秋茄人工栽植苗高、地徑差異不顯著,保存率差異極顯著(表3、表4)。說明海水鹽度較低的海域秋茄保存率高。
表3 不同海水鹽度秋茄生長情況
在不同潮位人工栽植秋茄,其地徑差異不顯著,苗高、保存率差異極顯著(表5、表6),這與造林地塊的淤泥、鹽度、風浪大小有關。中潮位灘涂淤泥深厚、肥沃,灘涂鹽度低,適宜秋茄的生長;高潮位灘涂浸淹時間短,水分少,表土堅實,影響秋茄的生長;低潮位灘涂鹽度偏高,比較松軟,浸淹時間長,受潮水沖擊多,影響了苗高和保存率。試驗結果與許加意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5]。
表4 不同海水鹽度秋茄生長方差分析
注:F0.05=6.61;F0.01=16.3,下同
表5 不同潮位秋茄生長情況
表6 不同潮位秋茄生長方差分析表
人工栽培秋茄以胚軸苗和實生苗效果好,造林地宜選擇海水鹽度20‰左右的中潮位灘涂。本試驗開展時間較短,受自然條件所限,試驗樣本相對偏少,潮汐流速、土壤質地、海水浸泡時間、病蟲害影響等諸因子對人工栽培秋茄試驗有待開展。寧德市海岸線長度約占福建省的1/3,泥質灘涂廣布。探討秋茄在灘涂上的栽植技術,破解蕉城區(qū)秋茄面積不斷萎縮難題,對恢復寧德市紅樹林面積意義重大。
[1] 陳文杰.福建寧德市紅樹林資源現(xiàn)狀與保護 [J].濕地科學與管理,2009,5(2):23-25.
[2] 吳桂覺.福建省福鼎市秋茄宜林地調查研究初報 [J]. 林業(yè)勘察設計,2011(1):184-185.
[3] 黃鈴榮,楊旺利.寧德市紅樹林現(xiàn)狀及保護對策 [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 2003,25(2):141-142.
[4] 鄭堅,陳秋夏,王金旺,等.不同種源、種苗類型秋茄造林效果的比較 [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6,57(8):1221-1222,1355.
[5] 許加意,朱燕琳,徐上貌.蒼南縣秋茄紅樹林造林技術 [J].防護林科技,2010,(3):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