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長青
“沾泥土”“帶露珠”:地方媒體今天如何發(fā)掘、推出全國性典型
□ 文/劉長青
在新聞傳媒格局發(fā)生巨大變化之時,地方媒體如何迎接挑戰(zhàn),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48字職責使命?《安陽晚報》等一批地方報紙,更加注重貼近基層,以精彩的故事吸引人、用深沉的情感打動人,“沾泥土”“ 帶露珠”“ 冒熱氣”的報道越來越多,本文以《安陽晚報》《廈門日報》《南陽晚報》等媒體推出許帥、陳清州、王鋒等全國性典型為例,試析地市報如何利用自身優(yōu)勢,深潛基層,講好帶著露珠的時代故事。
地方媒體 典型 傳媒格局 接地氣
人們常說,越貼近基層,越貼近生活,就越容易發(fā)現(xiàn)人物身上的閃光點。只有真正轉(zhuǎn)變作風,深入基層新聞一線,才能采集到“帶著露珠的新聞”,進而發(fā)現(xiàn)有價值、有分量的重磅新聞,承擔起新聞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所謂“帶著露珠的新聞”,就是記者扎根基層,灌注感情,采寫出的有血有肉有靈魂的新聞。
《安陽晚報》之所以能推出許帥這一全國性典型,就得益于記者融入基層,深入生活,站位高遠接地氣。37歲的許帥是河南省安陽市救助管理站原站長,身患癌癥依然堅守崗位,離世后捐獻遺體和眼角膜,感動了無數(shù)百姓。救助站天天與困難群體打交道,原本是一個較少被社會關注的單位。
2016年4月22日,《安陽晚報》記者李杉前去救助站采訪,親眼目睹了許帥帶病堅守崗位的真實狀態(tài)。許帥當時發(fā)著將近40攝氏度的高燒,身上還綁著引流袋,一天要導出5公斤的體內(nèi)積水。2014年12月,許帥在北京檢查后被確診為胃癌四期。
當時,許帥在病床上經(jīng)過一天一夜的思想斗爭,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決定放棄北京優(yōu)越的醫(yī)療條件,回安陽邊治療邊工作。許帥這樣告訴父親:“我要回去,救助站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我是一步一步看著它發(fā)展、進步,取得成績的?!彼€說:“一般人追求的是生命的長度,我追求的是生命的寬度”。在治療期間,他經(jīng)常是上午在醫(yī)院化療,下午又回來工作。周圍的工作人員說,許帥從沒提起過他的病情。
在采訪中,記者好奇的是,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撐著這個“倔犟”的民政干部一直堅持工作?許帥說,當躺在病床上疼痛難忍時,有這樣一句話支撐著他與病魔作斗爭:“優(yōu)秀的人像一束光芒,和優(yōu)秀的人相處,給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也會圍繞著這束光芒,慢慢變優(yōu)秀”。
要想感動別人,首先感動自己。經(jīng)過細致采訪、體驗,李杉滿懷深情地以《“生命只剩一分鐘也要繼續(xù)工作!”》為題,獨家率先報道了這一重大典型,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她透過這次采訪,知道了什么是掛著“露珠”的新聞,如何傳遞正能量。在許帥精神的感召下,她和同事們連續(xù)采寫了幾十篇跟蹤報道。2016年10月,中宣部追授許帥 “時代楷?!睒s譽稱號。如今,“許帥先進事跡報告團”從安陽出發(fā),正在開展全國巡回演講。
類似的新聞報道還有許多。2016年5月,《南陽晚報》《南陽日報》等媒體先后報道的“三入火海救親鄰”的好人王鋒,就是記者身邊的平民英雄。當?shù)孛襟w第一時間為讀者還原了大火現(xiàn)場王鋒不顧自身安危,三次入火場救人的感人事跡,還接連策劃推出系列報道。跟蹤報道深入細致全面,新聞觸角延伸到各個層面。今年2月,王鋒當選2016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許帥、王鋒這些典型人物的發(fā)現(xiàn),都是地市媒體首先報道。隨后,《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國家級、省級媒體聚焦報道,全面擴大社會影響,深化精神內(nèi)核。這充分說明,地市媒體同樣可以發(fā)現(xiàn)和推出重大典型。只要踩著泥土的芬芳,貼近生活,深入生活,就能厚積薄發(fā),有所收獲。
▲ 左圖為許帥患病期間在接受治療。(李杉/攝)
▲ 右圖為《安陽晚報》相關報道版面。
典型人物寄身于所處時代,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
以許帥系列報道為例,新聞主人公身上體現(xiàn)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實質(zhì),是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全國上下正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許帥正是一名基層共產(chǎn)黨員,不僅民政戰(zhàn)線需要這樣一位先進典型作為榜樣,安陽也需要這樣一名模范人物,時代需要這樣的楷模。記者發(fā)現(xiàn)了采訪對象身上的閃光點,與其進行深入交談,從許帥的同事中挖掘素材。記者越深入采訪,越發(fā)感到,許帥是安陽百姓身邊的先進典型,真切感人,可親可信可學。許帥堅韌、樂觀等特點符合當前青年人的價值認同。他無畏命運、頑強向上的品質(zhì),能夠引起受眾共鳴。許帥系列報道第一篇見報后,安陽網(wǎng)微信公眾號閱讀量迅速近萬,傳遍中原大地,繼而在全國民政系統(tǒng)引發(fā)強烈反響。隨著中央媒體的介入,許帥頓時成為全國學習的先進典型。
王鋒也是百姓心中的楷模。他舍己救人的壯舉,點燃了人們對見義勇為美德的崇敬。在“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現(xiàn)場,主持人白巖松飽含深情地說:“人們需要英雄,更需要王鋒這樣的平民英雄,他們是一個民族真正的脊梁?!笔聦嵶C明,只要新聞報道扣緊時代脈搏,就能撥動讀者的心弦。只要典型人物身上體現(xiàn)時代精神,就會在受眾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廈門日報》等媒體報道的廈門民警陳清洲,2016年12月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睒s譽稱號。陳清洲也是來自基層的典型。他20年如一日奮戰(zhàn)在公安一線,積勞成疾,累倒在工作崗位上。他積極推動改變當?shù)芈浜蠼煌顩r,長年走進學校、企業(yè)、社區(qū)宣傳法制知識,開辦微博幫助尋找走失人員,辦了大量好事實事。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但在陳清洲身上,體現(xiàn)了對黨忠誠、信心堅定的政治品格,牢記宗旨、心系群眾的公仆情懷,扎根基層、苦干實干的務實作風,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他作為新時期基層共產(chǎn)黨員的學習楷模,事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很強的示范引領作用。
因此,作為地市報記者,不必時時想著去做“宏大敘事”。關注身邊的普通人,發(fā)掘他們身上的時代精神,以小見大,也能讓筆下的人物在百姓心中生輝。
作為地方媒體,雖然比不上國家級、省級大報站位高遠,但也有自己的獨特優(yōu)勢,即距離采訪對象更近,距離新聞現(xiàn)場更近,從而能及時地給廣大讀者奉獻出一篇篇“帶著露珠的新聞”。
截至2017年4月,《安陽晚報》已持續(xù)12個月關注許帥事跡報道。記者采取進行式,隨時關注新聞事件進展。
參與許帥事跡報道的記者,在長達12個月的跟蹤采訪中,出現(xiàn)在救助站例會現(xiàn)場、病房內(nèi)、捐獻遺體和眼角膜現(xiàn)場、市民自發(fā)送別好站長的街頭,甚至遠到江西、寧夏、甘肅、青海和云南等地事跡報告會現(xiàn)場。記者分別對許帥的家人、同事、被救助對象及醫(yī)務工作者等進行采訪,有的還不止一次。民政部領導、眾多中央和省級媒體記者也成為晚報記者的采訪對象。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歷。”腳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才會沉淀多少真情。在每個關鍵節(jié)點,記者第一時間深入一線,掌握第一手材料,現(xiàn)場見證,給讀者一個個真切感人、有血有肉的典型形象。在《南陽日報》關于王鋒事跡的報道中,一段細節(ji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大約過了七八分鐘的樣子,王鋒從火海中跌跌撞撞地跑了出來。此時的王鋒頭發(fā)已全部燒焦,全身像黑炭一樣,神志已不清醒,嘴里一直重復喊著:‘樓上有人,快來救人??!’并且一直沿著小巷邊跑邊喊,身后留下一串帶血的腳印?!边@令人震撼的新聞場景,沒有細致入微的采訪根本無法捕捉到。
同樣,參與許帥事跡報道的記者在安陽市救助管理站蹲點采訪,參加許帥主持的半個多小時的例會,記錄了近20條工作事項。記者還注意到,許帥手掌虎口處被磨掉了一層皮,他說,這是長時間拄著拐杖被磨破的。在系列報道中,記者敘述了大量此類細節(jié)。沒有身在現(xiàn)場,沒有長久跟蹤報道的情感體驗,怎能寫出這樣觸動人心的場景!
“要轉(zhuǎn)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zhì)的作品?!边@是習近平總書記給廣大新聞工作者的囑托。
(作者是河南省安陽日報報業(yè)集團《安陽晚報》采訪二部主任)
編 輯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