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試論香港古典詩社“璞社”之發(fā)展及其詩派趨向

        2017-07-05 11:03:03[香港]董就雄
        華文文學 2017年3期
        關鍵詞:詩派

        [香港]董就雄

        摘 要:本文就有作品樹其楷模、有理論推波助瀾、有同志聞風響應、有后人沿流承風四方面詩派條件述論香港璞社的發(fā)展。璞社作品量多類眾,其每月詩聚、寫詩對社員創(chuàng)作量有積極促進作用。璞社理論見于評點著作、文章、論詩絕句中,成員各有論見,呈現(xiàn)多面向、兼收并蓄的特點,但亦以“宜真宜新”而以堅實傳統(tǒng)作后盾為諸成員之一貫理論核心。歷來璞社成員中,來自浸大校內(nèi)者約占六成,校外約四成,詩社定位已不限于校內(nèi)。同時受璞社影響成員又向其后輩發(fā)揮多種影響。因此,璞社已具備了一個文學派別的實質(zhì),其發(fā)展成為詩派的趨向已相當明顯。

        關鍵詞:香港古典詩社;璞社;詩歌發(fā)展;詩派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17)3-0070-17

        一、引言

        璞社是以香港浸會大學為聚會基地的古典詩社,由該校中文系教授鄺健行于二零零二年九月帶領一眾學生成立,成員除浸大師生外,還有香港各大專院校的師生。鄺氏《璞社成立小引》云:

        去歲承乏韻文習作一科,學子凡十五人;頗能虛心受教,叉手試吟……課程既畢,諸子進陳……竊擬眾效古而結(jié)社,月命題以賦詩;邀師長作點評,集同窗共討論。但冀所習無荒,進而不已;所為合義,持之有恒。余聞而愈嘉焉。①

        可知璞社是由修讀鄺氏“韻文習作”課之一批學生提出,期望“效古而結(jié)社”,并得到鄺氏認同而創(chuàng)立的?!缎∫酚衷疲?/p>

        既而同學又以命名相商,余謂諸生美質(zhì)倘琢,精光自映;璞玉為比,社名近實。諸生謙而受言,遂同定名為璞社也。②

        眾學生美質(zhì)如璞玉,故定名為“璞社”。

        璞社自成立以來,每月雅集,每兩年左右將師生月課出版成書,名《荊山玉屑》,現(xiàn)已出版至五編。此外,還出版了較為理論性的評點專著《剖璞浮光集》,及其他多種專書及單行本。鄧小軍《璞社紀事》云:

        璞社詩聚……對于同學提高人文修養(yǎng)及研究能力,也有潛移默化之功。同學們熟稔地運用優(yōu)雅的語言,俯仰天地,吟詠古今,佳作疊出。

        足見在鄧氏心目中,璞社乃以培養(yǎng)創(chuàng)作古典詩的后進為定位。本文認為,經(jīng)過十三年歲月的運作,璞社已逐漸向發(fā)展成文學派別邁進。吳宏一《清代詞學四論·常州派詞學研究》中曾對文學史上的“派別”加以定義:“我個人以為文學史的所謂派別,除了時代社會背景等外在因素之外,其形成應該具有下列的四個要素:一、有作品樹其楷模。二、有理論推波助瀾。三、有同志聞風響應。四、有后人沿流承風。這四個要素,若缺其一,那么,這個派別便會產(chǎn)生流弊,不是名不符實,就是影響不大。③”本文將就璞社是否符合此四方面作詳論。

        二、有作品樹其楷模

        璞社成員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很多已結(jié)集出版或刊行。按內(nèi)容性質(zhì)可分為七類,茲列示如下:

        七類作品中,師生月課集是璞社歷來作品的全錄或選錄。“荊山玉屑”四字由朱少璋所定,取“荊山剖璞,玉屑彌光”之意。⑥此系列迄今已出版了五編,前二編采取全錄形式,自第三編開始改作選錄,原因有二:“一是《荊山玉屑》既已編到三編,對社會已產(chǎn)生一定影響,詩稿數(shù)量亦甚多,我們有責任選錄一些立意和境界較可取的詩篇,以回饋讀者……;二是篩汰了一些格律修辭等方面不盡合矩者?!雹咦阋婅鄙缭抡n的選錄,有精益求精之趨向。

        上表師生個人專集一類中,主要列出璞社成立后的社員專集,成立前的不算,如朱少璋于八八年出版的《平仄詩草》⑧和梁巨鴻出版于九零年的《學而詩草》。⑨表列的九種專集中,最早出版的已是零八年,距離璞社成立達六年之久,其他則在六年以上,單以年數(shù)看,已知其集中作品當有不少因詩會而作。即使有些作品與璞社無關,但從其集中詩題看,因應璞社月課而作及受璞社氛圍影響而酬和之作仍占多數(shù)。以董就雄《聽車廬詩草》為例,集中共錄詩作一百七十題,其中一百一十四題與璞社月課及唱和相關,比例是六成七。張志豪《三癡堂詩草》和李耀章《寧魂集》的情況更明顯,九成以上是璞社月課及唱和相關之作,可見璞社對成員創(chuàng)作量的促進作用。

        師生唱和選刊是璞社主題式的唱和刊物,多因一事而引發(fā)酬唱,然后積累成疊,再由社員印行。如《三春酬唱集》,劉衛(wèi)林序云:

        甲申仲春,璞社月課以“春望”為題,供各師友共賦瑤章。余于發(fā)歲初嘗有《春日雜詠》之作,遂于八首中選其半,呈社內(nèi)諸君子雅正?!掠嚅g師友唱和不輟,至入夏初,已先后賦得七十余篇。因其事自三春而起,其間酬唱詠答,又歷經(jīng)一季,故編集諸作時,特以三春為名……⑩

        可知此集是因劉氏賦《春日雜詠》之作,引發(fā)社內(nèi)諸人酬唱,因以成集。又如《追風集》,是零九年秋璞社年青社員張志豪、李岐山、李詠娟、李耀章、陳仲基的唱和結(jié)集。他們因見師長之唱和,而交相約和成集。據(jù)《璞社作品總目提要》云:

        集名“追風”,或盼乎流風之傳承,鄺序云:“五君于璞社為后進,乃有意追楊、朱諸子前躅,璞社流風不墜矣?!被蚝跽圭娿鲲L之雅意……此繼風騷之素志乎?其中抒懷、贈答、戲作、描人、繪物各各紛呈,嚶鳴答和,濃情滿紙。{11}

        可知是集以追風為主題,追效社內(nèi)師長、以至古人之風,內(nèi)容則抒懷、贈答、戲作、寫人、詠物俱有。

        此類選刊目前共有二十種,其中十七種由朱少璋編印,鄺健行《追風集》序云:“璞社楊、朱、伍、董四子……或者千里聯(lián)袂出席會議,所遇山川風俗之壯觀特異,暨乎人物之意態(tài)種種,一時興酣情滿,抽紙振筆詠吟……。少璋君好輯集存稿,數(shù)年之間,編成《璞社酬唱選刊》近十種……”{12}這些選刊或因外游、或因人物之種種意態(tài)而唱和,這正與前文所說因一事而引發(fā)和端呼應。朱少璋尤在意于編輯此種選刊,裝釘單行,以與《荊山玉屑》系列相輝映,見出朱氏對輯集璞社刊物之貢獻。

        璞社亦輯有特刊。特刊主要因特殊需要,或針對特殊活動而刊者。如《鳳麟集》,是將璞社成員由零五年至一三年九年間在各地各大詩詞聯(lián)比賽的作品輯錄成集,以砥礪年青成員志氣。而兩輯《璞社談藝錄》是由于璞社近兩年開始定期舉行座談會,邀請名家作講,大約每季一次。前一講由何文匯主講近體詩格律問題,后一講由朱少璋主講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情”與“體”的配合,俱符合“談藝”的宗旨。前講由年青社員劉奕航、黃榮杰筆錄整理,后一講由張軒誦負責,最后由朱少璋編行。

        同學詩課點評本是璞社導師評點璞社年青社員的編選集,分別是鄺健行選、伍穎麟編《評點璞社同學詩課選·甲集》以及鄺健行選編的《剖璞浮光集》。前者是自制線裝,后者是正式出版書籍,兩者關系密切,鄺氏云:

        二零零五年二月,我和伍穎麟君合選了一冊《評點璞社同學詩課甲集》……可惜只是打印本,只在社員之間傳閱,沒有流傳到外面去。

        去年暑假,……覺得事情沒辦完。第一,由二零零四年到現(xiàn)在,又過了五年,作品理應補充。第二,初意希望選本流傳,畢竟未能實現(xiàn)。于是立下心意,重新選輯一冊比較完整的評本,出版面世。為了整齊時日,選取由二零零二年六月到去年五月七個年頭的作品,共六十八題一百七十六首,作者四十六人……{13}

        由于前者是自制本,限于社員間流通,流傳不廣;加上時間又過了五年,欲補充作品;故有《剖璞浮光集》之出版。書中每首后附有評語,評者有鄺健行、朱少璋、韋金滿、劉衛(wèi)林、陳致、鄧小軍、楊利成、梁巨鴻、董就雄、伍穎麟、陳偉強共十一人,{14}作者主要是零二至零九年間本港大學的一些本科或研究生。

        師生文集指《璞社序跋存錄》單行本及《天衣集》一書,據(jù)朱少璋云:“璞社同人,好古茹古,每刊一集,或請序于賢師畏友,求光卷帙;或自跋以遣懷寓志,搜存憶記……其中撰文言者則醇勝舊酒,述白話者亦清若秋潭;駢筆散章,各具風采。”{15}可見兩種文集是璞社諸人在出版詩集及單行本時邀請師長、詩友撰寫的序跋文字。其中有以文言寫成,有以白話寫成,文言中又有以古文或駢文寫成?!惰鄙缧虬洗驿洝穯涡斜臼窃嚳再|(zhì),其后朱氏加以增補,成為《天衣集》出版。

        最后一類是創(chuàng)作參考刊物,乃指朱少璋編印的《詩韻節(jié)鈔》,據(jù)《璞社作品總目提要》:

        《節(jié)鈔》以清許時庚輯《增廣詩韻全璧》為底本,刪去配詞、雜項、僻字;體式同于《平水韻》。四聲屬韻,依傳統(tǒng)行文格式依次打印。前言云:“今人……對平仄調(diào)的掌握、韻字的歸屬韻目等,卻比唐人生疏得多”、“市面上有不少韻書,但大都厚重……有鑒于此,璞社為初學寫詩者提供一個詩韻節(jié)鈔本……”{16}

        可見《節(jié)鈔》乃為便利璞社入門社員而設的參考刊物。

        從上述七類作品之內(nèi)容概述可見,璞社作品數(shù)量及類型相當豐富,符合“有作品樹其楷?!敝械摹坝凶髌贰比?。而這些作品也能“樹其楷?!保F(xiàn)從三方面探討:

        首先是它們通過了香港藝術(shù)發(fā)展局(下稱“藝發(fā)局”)評審而獲得資助者為數(shù)不少。藝發(fā)局是政府指定全方位發(fā)展香港藝術(shù)的法定機構(gòu),{17}提供資助予各種藝術(shù)計劃,該局下設的計劃資助項目主要支持視覺藝術(shù)、戲劇、戲曲、文學、音樂、舞蹈、電影及媒體藝術(shù)和跨媒介藝術(shù)的計劃,{18}文學出版是其中一項出版資助計劃,現(xiàn)在受該局資助之古典體裁的文學創(chuàng)和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資助都由此項批出。文學出版須經(jīng)過嚴格評審,每項申請一般須由五位專業(yè)審批員評分,取其平均分,最高分之計劃可獲資助,文學出版的《申請須知》中《審議申請》條中列明:

        “符合基本資格的申請,將交由本局委員及審批員評分。藝發(fā)局參考委員/審批員評分,以及考慮本局的資助政策及可用資源后,決定最后結(jié)果?!眥19}因此,由藝發(fā)局批出的出版計劃甚具公信力。據(jù)上文璞社作品列表,除單行本由璞社成員自行編印外,璞社正式出版的作品共十六種,其中九種獲得藝發(fā)局審批,包括《荊山玉屑·三編》、《四編》、《五編》,《琴影樓詩》,《聽車廬詩草》、《聽車廬詩草二集》,《天佑詩賦集》,《三癡堂詩草》,《寧魂集》,比例超過五成六。當然,這并不是說余下的作品水平不夠,余下的作品或由于有其他資金資助出版,或出版社資助出版,又或由社員自行出版,故沒有向藝發(fā)局申請資助。如《荊山玉屑》得到浸大中文系“蔡德允教學及研究基金”資助出版;而《剖璞浮光集》是《荊山玉屑》諸編的選優(yōu)本,理論上比諸篇水平更高,向藝發(fā)局申請應會成功,但鄺健行考慮到申請需時,批審期需半年,故自行出版。璞社超過一半的出版作品獲藝發(fā)局資助可證其“有作品樹其楷?!薄?/p>

        作品能夠“樹其楷?!边€要經(jīng)得起詩評家的批評,這點璞社能做到。首都師范大學教授鄧小軍曾參加過璞社詩會,其《璞社紀事》云:

        璞社詩聚,是一門工夫精致的課程,我戲稱之為閑情逸致、水磨工夫。這工夫,一是在詩聚的講評討論,二是在詩聚后的自己修改作品。通過月課的訓練,同學的詩歌寫作能力,獲得快速、扎實的成長……{20}

        他還具體地評析璞社年青成員的作品:

        如黃曉嵐《尋月》:“茂枝蒙月魄,路暗倍驚疑。幸掌蘭燈照,花蔭作護持?!表嵵麻e婉……周偉雄《中秋》:“紗窗納晚涼,月色高樓藏。俏面盈盈出,嬋娟非白裳?!睂懎h(huán)境污染,意在象外。張佩儀《落葉有感》:“金風輕拂展新涼,梳理繁枝減脆薄。工人持帚滿腹愁,立看黃葉紛紛落?!睂懝と藪呷~,語淡情深。{22}

        對社員的作品頗予好評,并發(fā)出了“香港高校的中文系都設有詩詞習作課,可惜的是這在內(nèi)地高校中文系幾乎是空白了”的慨嘆。{21}鄧氏的慨嘆引發(fā)著名詩人徐晉如的共鳴:

        “而在香港,無論是中文大學,還是浸會大學,都有老師帶領學生寫作舊體詩詞。首都師范大學鄧小軍教授評價浸會大學學生的作品氣息淵雅,頗能用典……鄧先生并且感嘆:‘……事實證明,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明并不矛盾。香港高校的中文系都設有詩詞習作課,可惜的是這在內(nèi)地高校中文系幾乎是空白了。他的感嘆,實在值得今天高校主事者的深思?!眥23}

        香港藝發(fā)局文學出版審批員黃坤堯在為《荊山玉屑·三編》寫評介文字時云:“千禧年以后,香港詩壇老成凋謝,有些寂寞,璞社異軍突起,活力充沛,不斷出版詩刊,印刷精美,留下寶貴的文獻資料,令人感到驚喜,刮目相看。”{24}認為璞社的作品令他刮目相看,他更詳評了璞社作品,以下引二例以概其余:

        第廿三會《纖體》(七絕限真韻),李耀章詩云:

        瑜珈瘦美舞纖身,絕色今無譽太真。藥石摧殘逆天理,西施惟出有情人。

        此詩深具諷世意味,不要盲目追求纖體。次句稱賞楊貴妃以圓潤為美,而末句活用俗語“情人眼里出西施”為喻。第三句轉(zhuǎn),震撼尤見神力。

        第廿四會《米貴》(七律限虞韻),張志豪詩云:

        巧婦難為孰入廚,漲如春水價如珠。每餐雨碗今余半,一糴百斤愁未敷。競說居奇街巷遍,翻思淅米夕朝無。折腰五斗辛酸事,再種先生柳幾株?

        首聯(lián)比喻深刻生動。次聯(lián)寫窮人的生活艱難。三聯(lián)指責商人操弄市場。末聯(lián)仰慕陶淵明高潔,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但多種五株柳樹可以解除饑餓嗎?作者可能更想帶出的,就是當代讀書人的辛酸了。{25}

        黃氏認為李詩以“深具諷世意味”取勝,張詩寫出當代讀書人的辛酸,富于現(xiàn)實意味。兩人都是三十歲左右的年青社員,受此褒揚,甚為難得。而璞社作品贏得鄧、徐、黃三位專業(yè)詩評家的青睞,是璞社作品能“樹其楷模”的又一表現(xiàn)。

        璞社作品獲得各大詩詞聯(lián)比賽獎項,亦是其作品“樹其楷模”的第三方面明證。此等賽事共有八個,若按體裁劃分,則共涉及十三個比賽項目。朱少璋曾將社員得獎作品編成《鳳麟集》,{26}茲據(jù)之列表{27}:

        從零五至一三年止,璞社成員得獎總數(shù)達四十六項,其中冠軍十二項,亞軍七項,季軍三項,優(yōu)異獎或優(yōu)秀獎十六項,特別獎八項。若按人數(shù)算,共有十一人得獎,{29}除師長輩不作計算外,共十位年青社員得獎。以璞社這個恒常只有十五至二十人聚會的團體來看,得獎比例達五成五至七成三,這是香港任何團體都難以企及的。而得獎者又以年青人為主,正見出璞社成員作品在年輕一輩的“樹其楷模”作用。

        綜言之,璞社作品具備通過香港藝發(fā)局評審而獲資助出版者為數(shù)不少、經(jīng)得起詩評家的批評、獲得各大詩詞聯(lián)比賽獎項等三方面優(yōu)勢,可證其能“樹其楷?!保患由锨氨硭?,璞社作品數(shù)量多而品類眾,故足證璞社符合吳宏一“有作品樹其楷?!敝蓜e要求。

        三、有理論推波助瀾

        璞社還有理論推波助瀾,以下從撰有理論著作和文字、理論與創(chuàng)作相配合、理論得到砥礪及理論得到傳播四方面探論:

        其一,撰有理論著作和文字。璞社有兩種詩課點評本刊行,包括《評點璞社同學詩課選·甲集》及《剖璞浮光集》。后者是前者的增補本,包括了十一家資深學者、詩人的評語,在這些評語之后,編者往往有評論或補充、或加入不同意見。由是觀之,此二書正是璞社師長輩的論詩集成。

        此外,璞社社員的理論文字亦甚多。如楊利成提出詩歌有自省的作用,認為“詩即吾身”,透過詩集之輯存,以三省己身,改之勉之,日進其德。{30}朱少璋曾專論創(chuàng)作古典詩時情與體的配合,主張創(chuàng)作時要“因情定體”、不可胡亂拼合,認為《藝概》中“五言質(zhì),七言文;五言親,七言尊”之說可以遵從。{31}詹杭倫提出今人寫作詩歌有“成人的需要”、“記憶的需要”、“研究的需要”的三個原因,以及詩歌應具備“志感”、“記游”、“社交”三方面的內(nèi)容,還有寫詩“格律要合”、“內(nèi)容要新”、“典雅暢達”的三個創(chuàng)作條件。{32}伍穎麟提出“情思似水,格律如杯”之見解,申明情思務真、格律合轍的重要。{33}董就雄曾發(fā)文探討新詞在古典詩中的運用,認為在新詞選取上要符合求雅化,具文化底蘊,表現(xiàn)新理致,配合全詩情調(diào),多選名詞、少選動詞、形容詞等五項要求;在新詞之安放上,主張二字詞可自由安放,三字詞、四字詞等的放置不能割裂句式;在新詞之建構(gòu)上,提出現(xiàn)成新詞可選用、自鑄新詞須合矩的見解;在新詞入舊詩之比例上,主張比例多少視乎描述對象,如果寫新事、新物、新情、新理的話,新詞宜酌量增加,以作配合。{34}以上僅將諸人的理論略作標列,并不代表每人的理論全貌,但已可見出他們多面向的特色。

        璞社的理論文字還表現(xiàn)在論詩絕句上。零四年一月的月課題目就是《論詩絕句》,該月共有十五人作詩,得絕句四十七首,{35}具有鮮明的詩論傾向。如李匯川詩:“詩歌平仄思量遍,宅句安章韻謹嚴。規(guī)矩方圓天地闊,古今作意貴相兼?!眥36}是總論詩歌創(chuàng)作追求,從平仄、字句、章法、用韻、作意等方面提出方向。陳彥峰詩:“江南才子出吳中,中有六如最擅雄。揮灑天然親太白,風流自得賽蘇公。”{37}則是對唐伯虎詩揮灑、風流風格的激賞。上引二者是璞社第一批社員,入集時只是二十來歲的年青人,他們論詩角度各別,旗幟鮮明。

        璞社還有一貫的論詩方向,此可從創(chuàng)立人鄺健行的詩論見之。在上述的月課《論詩絕句》中,鄺氏共寫了四首,正概括了璞社的理論追求,題目是《履川師昔誨以詩宜真宜新,中心藏之》:

        其一

        孤燈挑盡未成眠,草屋寒儒畫九天。

        已是計時分晝夜,偏聞更鼓度流年。

        其二

        新醅斟出散濃馨,勸飲何須忌舊瓶。

        唐宋藏春雖絕妙,仍思異味別淄澠。

        其三

        鶚里先生厭腐陳,要憑健筆寫時新。

        地球周運猿公祖。高詠奇精并昔人。

        其四

        縱橫彩筆啟靈臺,詩料尋常生面開。

        莫道今詞難入雅,諸君誰是出群才。{38}

        在詩題中,已透露出此四詩的主旨宜真宜新,鶚里先生指曾克耑先生,鄺氏大學時代隨他學詩,受到深遠影響。鄺氏嘗云:

        曾先生工詩古文辭,年青時在北京隨吳■生(北江)先生受業(yè),北江先生為清末桐城古文家吳汝綸(摯父)兒子……他教我們《詩選》課,最強調(diào)作詩和改詩。而且他定的題目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兼?zhèn)涞模扔袀鹘y(tǒng)的《述志》、《春雨》等題目,也會叫我們寫《原子彈》、《潛水艇》和《暖水壺》等。{39}

        可見曾氏是桐城派后人吳闿生的高足,鄺氏既受業(yè)于曾氏,則他寫詩實是師承桐城派一脈。再看絕句正文,“其一”指出今人寫詩不宜再用陳腐字詞,如“挑孤燈”、“草屋”、“更鼓”之類;“其二”提出古典詩體作為舊瓶亦能容載新酒(新事新情),并流露出詩別唐宋的追求;“其三”直接主張要憑健筆寫時新,強調(diào)以奇精之筆寫今時之新;“其四”認為寫詩要能將尋常詩料(寫詩的材料)寫出別開生面的詩意,認為新詞入舊是應走之方向,而能將新詞入舊而雅,要看詩人之才。四詩主要強調(diào)“宜新”,但鄺氏反對“已是計時分晝夜”而仍寫“更漏”字詞的做法,又主張寫“地球周運猿公祖”的新事新理,其實都包含要寫真事真理之意,因為時代不同,寫更漏、挑燈、草屋等陳腐字詞,而世已無其事,這已是失真了。

        楊利成論詩亦重情真意新,他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眥40}后八字是他的論詩總綱:以情為根本,以言為樹苗,以聲為花朵,以義為果實。他所講的情當指真情而言,所以他論璞社朱幗馨詩時云:“語淺情真,即是好詩?!眥41}至于重新,亦從楊氏評璞社詩可見,其評李耀章詩云:“翻題作結(jié),立意新鮮?!眥42}評馬駿詩云:“題材新警,深切時弊?!眥43}評岑子祺詩云:“落想新奇有趣?!眥44}這些詩都因為立意、題材、落想的新穎而得到楊氏稱許,足見他重新。

        朱少璋論詩亦重新重真:

        其詩作既上承中國詩歌的各種優(yōu)良傳統(tǒng),并在個別作品的構(gòu)詞、取材、表達及運意上作新的嘗試?!η笤娮髂苡诘溲胖胁皇乱?,于新穎處又不離傳統(tǒng);處處彌縫新舊。其作品寫當今事、眼前人、心里事、景中情,讀者若細心玩味,當生共鳴。{45}

        構(gòu)詞、取材、表達及運意上有新的嘗試,目標是“典雅中不失新意,于新穎處又不離傳統(tǒng)”,其作品所關心者是當今事、眼前人、心里事、景中情,流露出濃厚的現(xiàn)實主義傾向。他論詩也重真,其論周作人詩的絕句云:“詩兼新舊更誰能?布衲儼然一老僧。辨得酸咸真味在,茶甘茶苦兩模棱?!眥46}稱周作人詩無論表現(xiàn)內(nèi)容是酸咸甘苦,都有真味在。

        詹杭倫論作詩三項主張之一就是內(nèi)容要新:

        當代人寫作舊體詩詞,應當只是用舊瓶裝新酒,形式雖是舊的,內(nèi)容卻是新的。即使詠史懷古之作,也是站在當代人的立場觀點上來觀照古人故事,仍然具有古為今用的意義。{47}

        他特別強調(diào)古為今用的意義;其重視詩歌要表現(xiàn)當代感情,當已包含情真的要求。

        董就雄論詩,較重新意新詞:

        信乎古詩于當世能別辟境界者,在一新字!……新理、新事、新情,俱古人所未道,不免生人耳目;且又不免以新詞為之,殊欠典范,難免有雅馴未足之譏。故須雅寫,方為佳構(gòu),而雅俗之異,在乎出手運意,此吾所戮力追尋者也。{48}

        董說主要繼承鄺健行“要憑健筆寫時新”、“莫道今詞難入雅,諸君誰是出群才”的主張,講求詩寫新理、新事、新情,故要用新詞,而新詞須雅寫。

        伍穎麟論詩較重情真,其論詩云:

        夫情思似水,格律如杯。水形千萬,杯定方圓。雖中情搖蕩,幽思徘徊;水莫外翻,杯能內(nèi)固,斯為旨要矣。顧情思難準,務欲存真;格律易裁,先求合轍。{49}

        認為由于每人情思如水,流動多變,情思難準,故務欲存真,寫出真詩。其以詩評李耀章詩云:“只影哀鳴竟未完,情深一字已堪嘆。東西望斷心追遠,商曲他年可別彈?!眥50}伍氏認為李詩以情深見勝,一字一句俱足令人嘆息。

        由上列鄺、楊、朱、詹、伍、董諸人詩論可知,鄺氏的論詩方向是“宜真宜新”,并得到楊、朱等諸人呼應,則此四字可視為璞社理論的一貫方向。當然,諸人重視的創(chuàng)“新”,還要從“舊”而來,鄺氏云:

        偶或?qū)W遵古昔,重風雅之溫柔;興入幽微,求芝蘭之芳澤者;亦可得而見焉?!b歷代之篇章,初循正軌;采四時之物色,婉喻中懷。覓句謀篇,調(diào)聲選韻。{51}

        這是說璞社希望社員能重傳統(tǒng)之溫柔敦厚、興入幽微等創(chuàng)作要求。方法是誦讀歷代佳作,注意觀察事物,以求把情感由景帶出。至于“覓句謀篇,調(diào)聲選韻”是指創(chuàng)作時須遵循傳統(tǒng)煉句布局、較論音聲用韻的古人標準??梢哉f,璞社的創(chuàng)新是要將古學好,沿用傳統(tǒng)標準,然后以新意出之。因而“宜新”之“新”字多指新的詩意而言,并非詩歌形式。

        以上諸人都是師長輩成員,詩齡較深,且全部有大?;蛑袑W教學背景,是璞社詩論的重要建立者。同時,他們論詩都有求真求新的趨向,但又呈現(xiàn)多面向、兼收并蓄的理論特色。

        其二,理論與創(chuàng)作相配合。璞社理論能夠推波助瀾,還在于成員的創(chuàng)作與理論相結(jié)合,茲以鄺健行詩為例作析論。前文論及,鄺氏論詩主張“宜真宜新”,這在他的詩作中能充分印證。他的詩集《光希晚拾稿》中多有“宜新”之作,如《原子彈》、《潛水艇》、《罷飲希臘咖啡三周年二首》等,這是題材之新。而他曾到希臘留學,故詩中往往流露異國風情,如《離二首》其一:

        殷勤曾執(zhí)手,何處記西溟。

        水浴神■出,云行車馬經(jīng)。

        啄肝悲心盜,滾石酷天刑。

        異跡從容數(shù),清音豈復聽。{52}

        此詩其實是零七年十月詩課,當時鄺氏附有自注文字:

        第一首中四句用洋典:三句:希臘愛神Aphrodite傳說為海水泡沫所生。四句:日神Helios乘四匹口中噴火神馬所牽動之大車,每日自東至西,穿過天空。五句:Prometheus(普羅米修斯)盜天上火種與世人,天神宙斯怒,鎖普氏于山上,日命大鷹啄食其肝臟,痛楚萬分。夜間肝臟復原,次日大鷹又來啄食。六句:Sisyphus為人奸■,死后宙斯罰他到地府推一塊大石頭上山。石頭剛到山頂,必脫手滾下,他又須下山再推;如此周而復始,永無休歇。{53}

        這首是懷人之作,借四個希臘典故,指代希臘異跡,而這些異跡雖能記起,但一同執(zhí)手共數(shù)異跡的友人已不在身邊,帶出離意。又如詩集中有“指犬靈溪終水月,系繩雙足豈鴛鴦”之句,在“指犬”二字下以雙行小注云:

        希臘人言“指犬為誓”,亦中國人“指水為誓”意。情人節(jié)為洋人節(jié)日,遂用洋典。{54}

        這些雖是洋典,但卻以傳統(tǒng)文字出之,典雅自然,可稱之為用典之新。鄺氏詩亦多用新詞,可稱為用詞之新。如《戲贈鄺健行先生三首》其二“遂乘霄漢翼,直下海西湄”中的“霄漢翼”指飛機,是他的自鑄新詞,典雅而新穎。又如《璞社春詞六首》其四“一字身搖延頸望,忽然舉手叫冰高”,在“冰高”下自注云“游戲名稱”,這是著名的“冰高(Bingo)游戲”,鄺氏直用到詩中。他更有集中用新詞之作:

        飄鐘緩起漾長空,子夜燭白焰搖紅。

        黑袍垂地似龍鐘,濃髯神父立從容。

        撮指右肩畫十字,左手后前蕩法器。

        入門幼長靜無嘩,一發(fā)贊歌喜欲淚。

        至道胎凝示世身,大星吉兆光芒異。

        寰海元元茲不迷,仰接祥和驅(qū)邪魅。

        淺堂村落記華年,展禮虔虔共敬天。

        深宵側(cè)聽平安祝,對影聞聲識嫣然。{55}

        此詩記昔日子夜禮拜的往事,詩中用“飄鐘”、“神父”、“十字”、“贊歌”、“世身”、“大星”、“平安?!钡刃略~,妥貼自然,典雅雍容,使全詩宗教氣氛濃厚,具西方節(jié)日情調(diào),是運用新詞的典范。

        前面論及璞社重視“新”要從“舊”來,此點在以上鄺詩已見,他還寫過《憶昔三首》,把三首新詩用古典詩形式寫出,其中《死水》是據(jù)聞一多同名新詩改寫:

        腥膩無端滯不流,徘徊絕望對長溝。層云未許沉清影,丑貌徒夸減內(nèi)羞。銅破扔余凄慘綠,羹殘潑罷寂寥稠。幾時大手神靈斧,疏鑿成功接水頭?{56}

        詩中都是傳統(tǒng)語言,卻寫出近人以新詩表現(xiàn)的新意。胡國賢對之評價甚高:

        這三首古典詩歌,正脫胎自三首近代著名的新詩:聞一多的《死水》、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鄺老師分別以七律、五古及七絕形式,把原詩作同題改寫,既保存了它們原有的意象和情意,卻不失古典詩歌的韻味;非深于古今詩藝,何能臻此?舊詩新寫,屢見不鮮,但,新詩舊寫,無乃創(chuàng)舉;鄺老師向新詩墾荒前輩致敬之余,可曾寄寓,新舊詩歌原屬殊途同歸,如許另類深意?誰說舊瓶藏不下新酒?{57}

        胡氏稱舊詩新寫多見,這種新詩舊寫卻是創(chuàng)舉,又謂三詩保留原有意象和情意外,仍不失古典韻味。可見鄺氏此種創(chuàng)作追求是“新詩舊寫之新”,背后蘊含新詩內(nèi)容亦可以舊體為之、新詩內(nèi)容亦可借鑒到古典詩創(chuàng)作中兩種深意。

        鄺氏也著意“宜真”方面。同樣以上及詩作為例,《離二首》其一的“殷勤曾執(zhí)手,何處記西溟”、“異跡從容數(shù),清音豈復聽”二聯(lián)即寫得情摯動人,前聯(lián)謂昔日曾同執(zhí)手的友人之處,彷佛已記不起,但末聯(lián)“清音豈復聽”卻顯出對友人惦記的感情,徐徐寫來,其情甚真。又如寫子夜禮拜一首,“深宵側(cè)聽平安祝,對影聞聲識嫣然”寫子夜禮拜時,在對影聞聲下,認識嫣然一笑的女子,既是寫實之句,又流露出認識對方的喜悅,真情流露。而尤妙者是此詩由開首至末二句之前似乎只寫禮拜,不見“嫣然”之人,只寫教眾對禮拜的實景和虔虔情意,但經(jīng)末聯(lián)點出“嫣然”二字,則讀者意會到此“嫣然”女子原來一直就在身旁,使讀者也一同喜悅,這是情真之筆所帶來的感人效果。

        其三,理論得到砥礪。自一四年五月始,璞社在詩會中引入了“璞社詩藝座談會”環(huán)節(jié),若舉行此環(huán)節(jié)則詩會暫停。此座談會約每季一次,邀請詩壇名家到璞社分享創(chuàng)作心得,砥礪詩學。到目前為止,已舉行了五次,分別請得前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何文匯、香港樹仁大學中文系教授洪肇平、璞社資深成員朱少璋、香港珠海學院中文系教授莫云漢、中華詩教學會會長陳永正作講。五會中,第一會及第三會已結(jié)集成單行本刊行。

        座談會的形式是先由講者主講約一小時,然后進入自由討論環(huán)節(jié)。以何文匯“近體詩格律問題”一講為例,何氏在主講環(huán)節(jié)講論孤平、拗句、科舉制度與近體詩關系三方面問題。結(jié)論是:

        我認為在唐朝考試詩中是避免應用仄仄平仄平、三平和孤平的句式。而這三種格式在當時有否命名,則不得而知。及至清朝,學者的詩格研究是百花齊放的。他們多以文章討論詩格,以術(shù)語將不同句式定名,但當中的詩格理論仍有頗多漏洞。{58}

        在討論環(huán)節(jié)中,鄺健行、董就雄、黃榮杰、李耀章、陳冠健、陳皓怡等都有參加討論。其中鄺氏關注孤平的種類及粵音問題,董氏關注對聯(lián)格律、四六文、馬蹄韻、拗救等問題,黃氏關注何文匯的對聯(lián)作品、拗救、粵音等問題。{59}諸人關注點或異或同,產(chǎn)生良好砥礪效果。

        其四,理論得到傳播。以上可見,璞社理論能面向詩詞專家以相砥礪。璞社還有面向大眾的良性互動,包括出版理論相關書籍及舉行講座兩方面。前者指成員刊行《評點璞社同學詩課選·甲集》、《剖璞浮光集》兩種專著,其中多有評點文字,是璞社詩論的集成,故使詩詞愛好者觀摩到璞社的理論,且產(chǎn)生一定影響。如專欄作家章詩依閱讀《剖璞浮光集》后,認為此書是今人舊體詩集中比較有特色的一本,{60}他對書中評點亦相當認同:

        李岐山筆下的香港情人節(jié)是這樣的……點評者這樣評議此詩:“情人節(jié)雖西方節(jié)日,本詩實東西風貌合寫:首聯(lián)用洋典寫西俗,以下人物情事則富東方情調(diào)?!秉c評得已經(jīng)很到位。

        林麗森的同題詩則直抒胸臆……詩正如點評者所說的,“寫少女心情,入木三分?!眥61}

        認為鄺健行的評點已經(jīng)很到位,{62}又認同朱少璋“寫少女心情,入木三分”的評語。{63}這都見出璞社理論得到傳播。

        至于舉行講座方面,是指璞社成員獲邀出席與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或理論相關的講座,產(chǎn)生傳播理論的效果。現(xiàn)據(jù)璞社網(wǎng)頁之聚會通告欄依舉行的年月次序列表如下{64}:

        自上表可知,由一零年三月至一四年七月止,璞社成員共主講十五場講座,其中兩場更由璞社參與籌辦,成員大都據(jù)自己專長作講。而且,這些講座的規(guī)模由二三十人至近百人不等,使璞社成員的詩論及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得到傳播,對大眾詩詞愛好者產(chǎn)生一定影響。

        本節(jié)指出璞社的理論著作和文字包括有著作、文章、論詩絕句等作品,而璞社成員各有自己的論見,呈現(xiàn)多面向和兼收并蓄的特點,但同時他們亦有一貫的論詩主張,就是以鄺健行為首所標舉的“宜真宜新”,這可視為璞社諸成員服膺之理論核心。在理論與創(chuàng)作相配合方面,本節(jié)以鄺健行詩為例,探討其詩與“宜真宜新”理論之間的配合,發(fā)現(xiàn)鄺詩與其理論高度配合,就“宜新”而言,呈現(xiàn)題材新、用典新、用詞新、新詩舊寫之新的特點,其新亦不離舊的傳統(tǒng)。而在這些“宜新”的作品中,也呈現(xiàn)情感真摯的特點,符合其”宜真”的理論。至于理論得到砥礪這一點上,詩藝座談會擔當橋梁角色,使璞社成員詩論與外界專家相砥礪,座談會邀請得社外名家作講座,體現(xiàn)成員面向?qū)I(yè)同人以砥礪詩藝的努力。在理論得到傳播這點上,《剖璞浮光集》得到專欄作家的注意,理論亦得到其認可和推揚,產(chǎn)生了正面?zhèn)鞑ダ碚摰男Ч?。同時,璞社成員先后獲邀主講多場講座,使成員向詩詞愛好者傳播創(chuàng)作心得,可見璞社理論具備面向?qū)I(yè)同人和大眾兩種路徑,使詩論在社會產(chǎn)生推波助瀾的影響。

        四、有同志聞風響應

        作為一個派別的第三個條件是“有同志聞風響應”,這條件璞社亦符合。璞社自創(chuàng)立至今,詩聚引發(fā)很多詩詞愛好者參與,這些同志或由社內(nèi)師長輩成員帶來,或由浸大中文系老師推薦,或由年青社員招請,都慕名而來。月課集《荊山玉屑》系列最能反映他們的加入實況,茲按諸編的作者名單列表:

        自上表可知,璞社自創(chuàng)立至今共有過社員一百一十三人,{69}其中五十七人來自浸大校內(nèi)或浸大畢業(yè)生,四十一人來自校外各大專院校、或社區(qū)。{70}前一類中,韋金滿、鄺健行、朱少璋、陳致、陳偉強、詹杭倫六位在加入璞社時已是老師身份,前五位除朱少璋是浸大語文中心老師外,其余都是浸大中文系老師,詹杭倫本來是浸大中文系畢業(yè)生,入社時是港大中文學院老師。董就雄、伍穎麟入社時則是浸大中文系哲學碩士學生。韋、朱、二陳、詹、董、伍七人全由鄺健行招請入社。此類中其余五十一人入社時都是浸大學生。后一類中,劉衛(wèi)林、鄧小軍、楊利成、梁巨鴻、程章燦、潘玲六人加入或到訪璞社時便是老師身份,其中鄧小軍、程章燦都是浸大中文系訪問教授,前者來自首都師范大學,后者來自南京大學,劉衛(wèi)林、潘玲是城大老師,楊利成是中大中文系老師,梁巨鴻是中大語文中心老師。六人中,劉、鄧、楊、梁、程五人由鄺健行招請入社,潘玲則由董就雄招請入社觀摩。此類中其余三十五人或聞風而來,或由璞社師長輩或社員招請入社,茲不細述。

        璞社不單吸引浸大校內(nèi)師生加入,還吸引了大批其他各大專院校及社區(qū)人士參與,茲按“來自各大專院校及社區(qū)社員”一類社員的身份或院校背景列表如下:

        他們包括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新亞研究所(新亞)、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嶺南大學(嶺南)、香港教育學院(教院)、香港珠海學院(珠海)、香港樹仁大學(樹仁)、內(nèi)地大學、香港中學(中學)的師生,甚至是地區(qū)人士。綜觀以上兩表可知,來自浸大校內(nèi)的成員比例近六成,來自各大專院校、社區(qū)的約占四成。后者以來自城市大學的最多,其次是中文大學,再次是中學,其余各校都有些。可見璞社的定位并不限于是浸大校內(nèi)的詩社,而是面向全香港大專界、以至社區(qū)、甚至是外地學界的詩社。

        然而璞社這個不以利益維系的組織何以能引吸諸多同志參與?這主要是由于璞社聚會的方式具有吸引力。鄺健行在一次訪談中簡述過此種形式:

        每月聚會一次,預先為下次設定題目寫詩,師友們在限期前將詩稿以電郵寄給璞社秘書,然后在浸會中文系會議室聚會。每次聚會都安排一個主持人,主持人在詩聚后還要為該次詩課評點。在評點之前,主持人會給詩友一個星期時間修改,主持人就根據(jù)詩友寄回的改本點評。點評后的詩課會寄給所有詩社成員,讓他們作參考、改進之用。我們還會將詩課定本張貼在中文系的壁報板上。{71}

        這種當面討論,聚后點評的詩聚方式,對改善社員創(chuàng)作水平大有幫助。鄧小軍認為通過這些訓練,同學的詩歌寫作能力,獲得快速、扎實的成長。{72}而且璞社師長輩論詩并不囿于一派,容許社員按喜好學習各家,討論時讓社員各抒己見,在無拘束之氣氛下進行,使社員可發(fā)展自己的創(chuàng)作追求。即使是師長輩的社員,彼此間在此形式的聚會中亦產(chǎn)生砥礪作用。他們?yōu)榱似鹗痉蹲饔?,一方面認真應對點評工作,同時也力求創(chuàng)作出高水平作品,因而提升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和鑒賞力。由于璞社這種有效的詩聚方式,成功吸引不少同志加入。

        這詩聚方式還啟發(fā)了一些社員在自己任職的機構(gòu)自組詩社,這亦是“有同志聞風響應”的表現(xiàn)。如南京大學程章燦,他于零五年度上學期來浸大中文系訪問,參加璞社零五年十月及零六年一月詩聚,在回南京幾年后創(chuàng)立了游社。據(jù)程氏自述:游社于一零年三月創(chuàng)立,成員由數(shù)位老師、研究生及本科生組成,交稿、評講諸形式俱循璞社。{73}此外,社員董就雄亦于零五年十一月在其任職之香港城市大學與張為群建立新松詩社,此舉是受璞社啟發(fā),聚會形式亦循璞社,并已出版《新松詩集》、《城大校園題詠集》、《城心集》(電子書)等詩文集。

        璞社還在推廣詩社和創(chuàng)作風氣上作出努力。如朱少璋于零九年十一月為璞社建立網(wǎng)頁,{74}網(wǎng)頁中內(nèi)容豐富,有首頁、社員簡介、聚會通告、作品分享、出版信息、活動圖輯、談詩論藝等七個欄目。朱氏又與《明報》合作古典詩特輯征稿項目,向公眾公開征集古典詩稿,新近主題是現(xiàn)當代的衣食住行,其目的是為宣揚本土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風氣,展示其在現(xiàn)當代的生命力、讓廣大讀者有機會接觸現(xiàn)當代古典詩的情趣與理趣。{75}鄺健行定期將璞社詩稿投到《重慶藝苑》,由一二年秋季至今每季刊出。{76}董就雄也定期將璞社詩稿投到《香港詩詞》期刊,如一三年第八期、一四年第九、十、十一期等,都刊有璞社成員作品。{77}這些舉措都有效推廣璞社是現(xiàn)代人的古典詩詩社形象,使更多同好聞風而來。而且還引發(fā)內(nèi)地和香港媒體的關注,如北京一學術(shù)期刊于一二年刊載鄺健行的訪談錄,其中“創(chuàng)作”一節(jié)專談璞社;{78}廣州《時代周報》于一四年一月專訪董就雄,其后刊出訪問稿,{79}璞社和詩詞創(chuàng)作為其核心內(nèi)容;香港《星島日報》于一五年一月專訪朱少璋,后來刊出訪問稿,其中談到古典詩的優(yōu)勢,及新詩和古典詩之分別等內(nèi)容。{80}

        簡言之,璞社自成立至今共吸引百余人入社,分為來自浸大校內(nèi)成員、其他大專院校及社區(qū)成員兩類。足見璞社的定位并不限于浸大校內(nèi)詩社,而是面向全香港大專界、以至社區(qū)和外地學界的詩社。

        “有同志聞風響應”的另一表現(xiàn)是璞社的詩聚形式啟發(fā)社員自組詩社,如南京大學的游社、香港城市大學的新松詩社。而璞社能吸引同志聞風響應,甚至自組詩社的主因是璞社具有當面討論,聚后點評,社員據(jù)當面討論及點評意見修改作品等三方面特色。而討論氣氛自由,無家派之囿,使年青社員和師長輩社員都能砥礪所學,也是吸引因素之一。

        璞社為引發(fā)同好,還努力推廣詩社形象和創(chuàng)作風氣,包括:建立網(wǎng)頁,與報章合作征稿項目,定期將璞社詩稿投到詩詞刊物等。凡此均有效地推廣璞社是現(xiàn)代人古典詩詩社的形象,使更多人聞風而來,并引發(fā)內(nèi)地和香港媒體的關注。可見,璞社確實達到“有同志聞風響應”的派別標準。

        五、有后人沿流承風

        吳宏一為派別所定“有后人沿流承風”的原意,當是指某派別經(jīng)過較長時間,仍有同派人士的后代或后繼者以同一宗旨創(chuàng)作,所跨越的時間可能是幾十甚至近百年。{81}璞社作為一個運作了十三年的詩社,當然沒有這種意義的后人,但若以香港流行的“梯隊”(不同年齡段)概念看,璞社成員早已經(jīng)歷了幾個梯次的輪替了。一些年青社員在璞社受教益后,在同輩間影響其他人;又或在網(wǎng)絡上或到中學里教授詩歌創(chuàng)作,影響了一些青少年,他們不少甚至贏得詩詞獎項;又或在璞社受教益后,自辦詩刊雜志,在香港詩壇產(chǎn)生影響;又或受璞社影響從事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之研究等。從這四個意義上看,璞社其實也頗有后人沿流承風。

        如余龍杰,是浸大中文系本科畢業(yè)生,自零七年十月加入璞社,零八年初任璞社社務義務秘書至今,{82}入社八年,今年二十七歲。他在網(wǎng)絡上與年青詩詞愛者交流,引介了很多人入社,包括黃榮杰、胡穎祺等,對璞社貢獻甚大。他大學畢業(yè)后曾在沙田崇真中學教過古詩創(chuàng)作班,班中學生得獎情況如下:

        由余龍杰介紹入社的黃榮杰,現(xiàn)年二十六歲,于零八年七月入社,入社時是伊利沙伯中學預科生,后畢業(yè)于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現(xiàn)為中大中文系碩士生。黃氏曾創(chuàng)設文藝網(wǎng)站“雕蟲軒”,見到余龍杰的作品,又看到余氏獲詩賽獎項的資料,因而相識,適逢璞社在零八年七月所定詩課題目為《枯樹》,余氏就招請黃氏入社。黃氏其后亦引介了吳歷恒、黃照、陳皓怡、胡家豪、錢瑋東等年青人入社,對璞社在招引社員上貢獻亦大。{84}

        黃氏撰有《授人以漁記》一文概述他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及對年青人的影響,現(xiàn)據(jù)該文將受黃氏影響者之得獎情況列表:{85}

        吳歷恒、黃照、胡家豪所獲的獎都是冠軍,雖然這與三人的天分和實力密切相關,但黃榮杰授人以漁的影響力亦不可忽視。況且黃氏與他們的交往本就是砥礪詩藝的一個過程,黃氏云:

        黃榮杰復于網(wǎng)絡認識了一些香港、澳門、臺灣及海外的詩詞新手、老手,或于網(wǎng)絡討論區(qū)(又稱論壇)分享作品,互相砥礪;或于實時通訊軟件(Instant Messenger),如MSN中開設群組,談詩論藝,不分旦夕。透過這類實時通訊方式,對聯(lián)、詩文接龍(以一個新的詩句或文句接續(xù)上一個詩句或文句末字或末二字)等……{86}

        而且他們砥礪的平臺亦多元化:

        Facebook這類Web 2.0的新媒體興起,黃榮杰轉(zhuǎn)而在Facebook上面張貼作品,互相唱酬,甚或開設群組,加強詩詞交流。此外,黃榮杰先后創(chuàng)設了“雕蟲軒”(2005年起,http://

        hkpoem.org/samwingkit)、香港詩網(wǎng)(2013年起,http://hkpoem.org,另有Google Blogger及Facebook版本)等網(wǎng)站,推廣詩詞。{87}

        這些砥礪、唱酬的交流形式雖不是常州派那種“有后人沿流承風”的情況,卻可說是“有后輩沿流承風”的表現(xiàn)。

        陳皓怡是因余龍杰招請黃榮杰到璞社,故一并同來,可說她是由余、黃二人引介入社的。她于零九年一月入社,時為裘錦秋中學(元朗)學生,后畢業(yè)于嶺南大學中文系,現(xiàn)年二十四歲,任教于裘錦秋中學。{88}陳氏在其母校影響不少青少年,茲列表如下:

        陳氏的三位學生龍紜嫻、龔純正、潘志宏之中,以龔純正獲獎最多,可見現(xiàn)在的青少年亦有不少對詩詞創(chuàng)作相當熱衷者,這固然有他們自己的興趣因素,但老師的指導必不可少,該等學生的良好表現(xiàn)可說是陳皓怡沿璞社之流的果效。此外,社員還有教導中學生對聯(lián),如李顯華,他本為城大新松詩社社員,畢業(yè)后任教大埔靈糧堂劉梅軒中學,后于一四年下半年加入璞社,他有三位學生于今年大埔文藝協(xié)進會舉辦之乙未年新春對聯(lián)比賽得到冠軍和兩個優(yōu)異獎,{89}茲不詳列。

        獲取詩詞獎項并不是“有后人沿流承風”的唯一表現(xiàn),璞社還有些社員是自辦詩詞雜志或網(wǎng)站,如張志豪于一零年與另一人創(chuàng)立《香江文藝》,{90}這是綜合文藝雜志,編輯委員有四位是璞社成員,分別為張志豪、黃榮杰、譚凱尹及吳歷恒。該雜志為半年刊,共有古典文學版、現(xiàn)當代文學版、文藝版、宗教文化版和學藝園五個版面。其中“古典文學版”征集古典詩、詞、曲,文、賦,古典文學評論等投稿;“學藝園”征集中學、大專及大學學生之各體文類投稿。這些都直接或間接與古典詩詞相關。{91}還有如前文提及,黃榮杰于一三年創(chuàng)設香港詩網(wǎng),{92}俱有推廣詩詞之效。

        璞社導師中,有些本就研究現(xiàn)當代人古典詩創(chuàng)作的,如朱少璋,其博士論文是《現(xiàn)代新詩人舊體詩研究》,指導教授為鄺健行,提要云:

        本研究意義在于填補現(xiàn)代詩歌研究的空白點,在以新詩為主導、無視新詩人舊體詩創(chuàng)作活動的現(xiàn)代詩歌發(fā)展史觀之外,本論文另辟蹊徑;研究結(jié)論強調(diào)正視新詩人的舊體詩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的價值,其價值與意義在于創(chuàng)作量高、活動持續(xù)、素質(zhì)不低;乃現(xiàn)代詩歌史上客觀存在、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藉此展現(xiàn)新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總體成就。{93}

        這種重視現(xiàn)代人古典詩價值的觀點對璞社后進影響甚大,張志豪在一零年撰成《朱自清古典詩的創(chuàng)作路向與價值》一文,并發(fā)表在臺灣《淡江中文學報》,{94}明顯是受到朱氏影響。其后比張志豪后一梯隊的葉翠珠,就讀香港珠海學院中文系,其畢業(yè)論文為《試論抗戰(zhàn)時期(1937-1945)香港南來文人古典詩詞之多重身份及其意義》,{95}其中對朱少璋、董就雄論現(xiàn)代古典詩創(chuàng)作的論著有所征引,雖不能說是直接受二人影響,但璞社對現(xiàn)代人創(chuàng)作古典詩的推重,無疑對葉氏有啟發(fā)。總之,就對現(xiàn)代人古典詩創(chuàng)作的研究而論,璞社鄺健行、朱少璋、張志豪、葉翠珠諸人合成一個完整的承傳梯隊。這亦是璞社后輩沿流承風的一種表現(xiàn)。約言之,“有后人沿流承風”按璞社的情況是有后輩沿流承風。

        六、結(jié)語

        本文就四方面述論璞社的發(fā)展,并探討是否符合文學派別的實質(zhì),結(jié)論如下:

        其一,璞社作品量多類眾,其每月詩聚、寫詩對社員創(chuàng)作量有積極促進作用。而已出版的五編月課集,由當初全錄改成三編開始的選錄,見出其作品精益求精的趨向;且作品具備通過香港藝發(fā)局的出版資助評審、經(jīng)得起詩評家批評、獲得各地詩詞聯(lián)大賽獎項三方面優(yōu)勢,符合作品樹其楷模的條件??煞Q量多質(zhì)優(yōu)。

        其二,璞社理論見于評點著作、文章、論詩絕句中,成員各有論見,呈現(xiàn)多面向、兼收并蓄的特點,但亦以“宜真宜新”而以堅實傳統(tǒng)作后盾為諸成員之一貫理論核心。成員的理論與創(chuàng)作追求亦相符,以鄺健行為例,其“宜真真新”的追求就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其新表現(xiàn)為題材新、用典新、用詞新、新詩舊寫之新四方面,強調(diào)不背離傳統(tǒng)。璞社定期舉辦詩藝座談會,邀請各地名家作講,使詩論得到砥礪。同時社員又面向大眾,主講多場古典詩講座,使社員詩論得到傳播。所以,璞社深符“有理論推波助瀾”的派別標準。

        其三,歷來璞社成員中,來自浸大校內(nèi)者約占六成,校外約四成,詩社定位已不限于校內(nèi),而是面向全香港大專界和社區(qū)、以至外地學界的詩社。如此多的同志聞風響應,加上成員自組詩社的和應,可證璞社符合“有同志聞風響應”的標準。璞社引發(fā)同志響應的原因有三方面:一,聚會方式有特色,具有當面討論、聚后點評、社員據(jù)當面討論及點評意見修改作品等特點。二,討論氣氛自由,無家派之囿,讓成員都能真正砥礪所學。三,成員建立網(wǎng)頁、與報章合作古典詩特輯征稿項目、定期向詩詞刊物投稿,以推廣詩社形象和創(chuàng)作風氣。故不單得到同志響應,還引發(fā)內(nèi)地和香港媒體的關注。

        其四,璞社暫未有常州派意義的“有后人沿流承風”條件,但卻可說有后輩沿流承風。一些年青社員在璞社受教益后,在同輩間影響其他人,萌發(fā)同輩的創(chuàng)作熱忱;在網(wǎng)上或中學中教授詩歌創(chuàng)作,影響一些中學生,贏得詩詞賽專家認同;又或自辦詩刊雜志,對詩壇作出貢獻;還有受璞社影響而自行研究現(xiàn)代人的古典詩創(chuàng)作,以期裨益學界。這些都是璞社后輩沿流承風的表現(xiàn)。從這個承傳的意義上說,璞社已符合“有后人沿流承風”的條件。

        璞社能運作十三年,對一個不以利益維系的文學團體而言已很難得,更難得者是該社以浸大為基地而視野不囿于一校,而面向?qū)W界、社會,且符合上述四項條件,故璞社的發(fā)展即使未被普遍認定為一個文學派別,但它實在已具備了一個文學派別的實質(zhì),其發(fā)展成為詩派的趨向已相當明顯。

        ①②{51} 鄺健行:《璞社成立小引》,朱少璋編:《荊山玉屑——香港浸會大學璞社詩輯》,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9頁。

        ③ 吳宏一:《常州派詞學研究》,《清代詞學四論》,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90年版,第73頁。

        ④ 本文臚列及引用的璞社刊物概以截至2015年6月3日筆者所見者為準。

        ⑤ 《馬鞍山酬唱集》刊出時,璞社尚未成立,惟其中載有鄺健行、韋金滿、劉衛(wèi)林、伍穎麟詩,諸人后來均為璞社成員,故可視為“師生唱和選刊”之前刊。

        ⑥ 朱少璋:《荊山玉屑》前言,《荊山玉屑——香港浸會大學璞社詩輯》,第8頁。

        ⑦ 董就雄:《荊山玉屑三編》前言,《荊山玉屑·三編——香港浸會大學璞社詩輯》,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vii頁。

        ⑧ 朱少璋:《平仄詩草》,香港:出版者不詳1988年版。

        ⑨ 梁巨鴻:《學而詩草》,香港:華風書局有限公司1990年版。

        ⑩ 劉衛(wèi)林:《三春酬唱集》序,朱少璋編?。骸度撼瓿罚▎涡斜?,2007),第1頁。

        {11} 張志豪:《璞社作品總目提要·〈追風集〉》,朱少璋編:《天衣集:璞社序跋存錄》,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84頁。

        {12} 鄺健行:《追風集》序,張志豪編?。骸蹲凤L集》(單行本,2009),卷首。

        {13} 鄺健行選編:《剖璞浮光集·諸家評議璞社大專社員歌詩選》,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4-5頁。

        {14} 臚列評者次序按鄺健行:《璞社詩會表》,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194-200頁。

        {15} 朱少璋:《天衣集編后記》,《天衣集:璞社序跋存錄》,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95頁。

        {16} 張志豪:《璞社作品總目提要·〈詩韻節(jié)鈔〉》,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88頁。

        {17} 香港藝術(shù)發(fā)展局:《藝發(fā)局簡介》,見該局網(wǎng)頁連結(jié):http://www.hkadc.org.hk/tc/content/web.do?page=aboutADC,瀏覽日期:2015年5月26日。

        {18} 香港藝術(shù)發(fā)展局:《藝術(shù)資助/邀約計劃》,見該局網(wǎng)頁連結(jié):http://www.hkadc.org.hk/tc/content/web.do?page=projectGrantApplication,瀏覽日期:2015年5月26日。

        {19} 香港藝術(shù)發(fā)展局:《計劃資助·申請須知》2015年1月版,第9頁。見該局網(wǎng)頁連結(jié):http://www.hkadc.org.hk/UserFiles/ProjectGrant/PG2015/tc/Info-booklet2015_CHI.pdf,瀏覽日期:2015年5月26日。

        {20}{21}{22}{72} 鄧小軍:《璞社紀事》,載2004年9月6日《人民政協(xié)報》,《學術(shù)家園》版。

        {23} 徐晉如:《大學生詩詞創(chuàng)作:從暗流到奔涌》,載新華網(wǎng)陜西頻道,2009年5月26日刊載。網(wǎng)址:http://www.sn.xinhuanet.com/misc/2009-05/19/content_16573856.htm,瀏覽日期:2015年5月26日。

        {24}{25} 黃坤堯:《文學作品推介·〈荊山玉屑·三編〉》,藝發(fā)局發(fā)予編者之推介文章,撰寫日期:2010年2月17日。

        {26} 朱少璋編?。骸而P麟集·璞社成員得獎作品初編》(特刊)(單行本,2013)。

        {27} 表列資料以截至2015年6月3日本文寫成時所見為準。

        {28} 不標明者俱是律詩。

        {29} 即余龍杰、黃榮杰、黃照、陳皓怡、羅光輝、吳歷恒、劉奕航、陳皓怡、張志豪、李耀章、董就雄。

        {30}{40} 楊利成:《〈荊山玉屑·四編〉跋》,《荊山玉屑·四編》,香港:藍出版2012年版,第213頁。

        {31} 朱少璋編,張軒誦整理:《璞社談藝錄·朱少璋博士主講:因情定體——談詩歌創(chuàng)作“情”與“體”的配合》(單行本,2015年4月)。

        {32}{47} 詹杭倫:《天佑詩賦集》自序,《天佑詩賦集》,香港:科華圖書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5-12頁;第10-11頁。

        {33} 伍穎麟:《評點璞社同學詩課選·甲集》序,載鄺健行選、伍穎麟編:《評點璞社同學詩課選·甲集》(香港:璞社,自制線裝,2005),首頁。

        {34} 董就雄:《黃遵憲新詞入舊詩及相關問題之探論》,《南開學報》,2008年12月第6期(總206期)。

        {35} 李匯川等:《論詩絕句》,載朱少璋編:《荊山玉屑——香港浸會大學璞社詩輯》,第96-104頁。

        {36} 李匯川:《論詩·其一》,載朱少璋編:《荊山玉屑——香港浸會大學璞社詩輯》,第96頁。

        {37} 陳彥峰:《讀唐伯虎詩》其一,載朱少璋編:《荊山玉屑——香港浸會大學璞社詩輯》,第98頁。

        {38} 鄺健行:《履川師昔誨以詩宜真宜新,中心藏之》,載朱少璋編:《荊山玉屑——香港浸會大學璞社詩輯》,第104頁。

        {39}{71}{78} 董就雄:《翻譯、治學與創(chuàng)作——鄺健行教授訪談錄》,《文藝研究》2012年第5期。

        {41} 楊氏評朱幗馨《拾葉》詩語,鄺健行選編:《剖璞浮光集》,第148頁。

        {42} 楊氏評李耀章《拾葉》詩語,鄺健行選編:《剖璞浮光集》,第101頁。

        {43} 楊氏評馬駿《麗人行》詩語,鄺健行選編:《剖璞浮光集》,第144頁。

        {44} 楊氏評岑子祺《年貨·黑瓜子》詩語,鄺健行選編:《剖璞浮光集》,第164頁。

        {45} 朱少璋:《琴影樓詩》,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詩集封底推介文字。

        {46} 《論詩五首·二》,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11頁。

        {48} 董就雄:《聽車廬詩草》自序,《聽車廬詩草》,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ix-x頁。

        {49} 伍穎麟:《評點璞社同學詩課選·甲集》序,載鄺健行選、伍穎麟編:《評點璞社同學詩課選·甲集》,首頁。

        {50} 伍穎麟評李耀章《清明·雨過天晴》詩語,載鄺健行選編:《剖璞浮光集》,第96頁。

        {52} 鄺健行:《離二首》,《光希晚拾稿》,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6頁。

        {53} 鄺健行:《離二首·同學參考》,載璞社2007年10月第五十七次詩聚月課,電子檔資料。

        {54} 鄺健行:《讀人〈情人節(jié)·附錄〉詩有作》,《光希晚拾稿》,第15頁。

        {55} 鄺健行:《昔在海西嘗與友人往鄉(xiāng)間小教堂作圣誕子夜禮拜》,《光希晚拾稿》,第82頁。

        {56} 李耀章、張志豪、余龍杰編:《荊山玉屑·五編》,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95頁。

        {57} 胡國賢:《舊瓶新酒真醇醪——〈荊山玉屑·五編〉讀后》,藝發(fā)局發(fā)予編者之推介文章?!肚G山玉屑·五編》編者提供資料。

        {58} 何文匯主講:《近體詩格律問題》,文字本載朱少璋編,劉奕航、黃榮杰整理:《璞社談藝錄》(特刊單行本,2014年9月),第1-6頁。

        {59} 何文匯主講:《近體詩格律問題》,同上,第1-36頁。

        {60}{61} 章詩依:《香港大學生中的中華文化命脈》,載騰訊《大家》(網(wǎng)上刊物),綱址:http://dajia.qq.com/blog/468291099869666,瀏覽日期,2015年5月28日。

        {62}{63} 原詩及評點文字見鄺健行選編:《剖璞浮光集》,第111頁;第146頁。

        {64} 載璞社網(wǎng)站“聚會通告”欄,網(wǎng)址:http://www.pushe.org/index.php/Index/page/vid/01,瀏覽日期:2015年5月28日。

        {65} 所有成員的列示次序按《荊山玉屑》諸編原列。

        {66} 據(jù)璞社電郵名單中之通訊錄資料,截至2015年5月31日止。

        {67} “新增社員”是指前編《荊山玉屑》沒有出現(xiàn)過而新加入者,若前編已有者,則不再列示。故由《續(xù)編》起,全部只列新加入的社員。

        {68} 《荊山玉屑·六編》已獲香港藝發(fā)局批出資助出版,將于一年內(nèi)出版。這里是以一三年四月至一五年五月止的月課稿件統(tǒng)計。

        {69} 按,有些人參加過璞社聚會,但其作品若沒有收入《荊山玉屑》諸編,則沒有算進表中。因為自《荊山玉屑·三編》起,由于編輯方式改為選錄,故有部分人的作品沒有選進其中,若一些人只作過一二次詩,很可能他的名字不會出現(xiàn)在諸編中,但這些名單并不多,大概不超過十位。

        {70} 所謂“社區(qū)”主要指非大專類別社員,即中學老師、中學生或社會上的詩詞愛好者。

        {73} 筆者參加一零年五年于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辦之“詮釋、比較與建構(gòu):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期間偶遇程章燦教授,聞其口述游社情況如此。

        {74} 璞社網(wǎng)址:http://www.pushe.org/index.php/Index。

        {75} 載2015年4月25日《明報·明藝版》,第六十九期,D3版。網(wǎng)上連結(jié):http://www.mingpaomonthly.com/htm/pdf/MW20150425.pdf,瀏覽日期:2015年5月28日。

        {76} 見重慶市文史研究館主辦,李大剛主編:《重慶藝苑》諸季刊。

        {77} 據(jù)璞社網(wǎng)站“談詩論藝”欄資料。

        {79} 李兮言:《“文化沙漠”香港的舊學教育》,載2014年1月23日《時代周報》269期。專訪網(wǎng)址:http://www.time-weekly.com/story/2014-01-23/132184.html。

        {80} 《古人不可一日無詩》,載2015年1月23日《星島日報·中學部·當古詩遇上新詩》,專訪網(wǎng)址:http://stedu.stheadline.com/sec/sec_news.php?aid=1330&friendly_print=1。

        {81} 吳宏一《常州派詞學研究》引龍沐勛之說云:“近百年之詞風,鮮不受常州派之影響?!薄肚宕~學四論》,第75頁。

        {82} 社員資料據(jù)鄺健行選編:《剖璞浮光集》,第157頁。

        {83} 據(jù)余龍杰提供資料及相關比賽主辦單位的網(wǎng)頁資料。

        {84} 據(jù)黃榮杰提供資料。

        {85}{86}{87} 黃榮杰:《授人以漁記》。據(jù)黃氏本人提供之文章(未刊稿)。此以黃榮杰零八年七月入社后的資料為限,此年月以前由于黃氏未入璞社,故之前雖也有不少影響,在此亦不計算。

        {88} 據(jù)陳皓怡提供資料。

        {89} 據(jù)李顯華提供資料。

        {90} 另一人為林律光,并非璞社社員。據(jù)張志豪提供資料。

        {91} 資料據(jù)《香江藝林》網(wǎng)站:http://artlandhk.blogspot.hk/p/14102012.html。瀏覽日期:2015年5月28日。

        {92} 香港詩網(wǎng)網(wǎng)址:http://hkpoem.org。

        {93} 朱少璋:《現(xiàn)代新詩人舊體詩研究》,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2年7月撰成。

        {94} 張志豪:《朱自清古典詩的創(chuàng)作路向與價值》,《淡江中文學報》2010年第22期。

        {95} 據(jù)葉翠珠提供資料。

        (責任編輯:張衛(wèi)東)

        A Commentar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endency towards a

        Poetry School of the Pu She, a Classical Poetry Societ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Dong Jiuxiong

        Abstract: This is a discus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u She in Hong Kong in four areas. Pu She is rich in its variety of works as the members gather together on a monthly basis around poetry for the purpose of writing poetry, which plays a promoting role in the production of poetic creation. Theories by Pu She are seen in its commentaries, articles and four-line poems in the form of a commentary that express the membersview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eclecticness, with‘being true and being newthe theoretical core a solid traditional shield for the members. Over the years, about 60% of the members of the society come from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the rest of them from outside the university, meaning that the societys positioning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within the campus. As well, Pu She is equipped with the conditions for successors to the style and, for this reason, it has the qualities of a literary society whose tendency towards a poetry School is more than obvious.

        Keywords: A classical poetry society in Hong Kong, Pu She, poetry development, poetry school

        猜你喜歡
        詩派
        萬卷藏書宜子弟
        風起江右:江西詩派的千年回響
        《詩》第27卷·三個“十”特大卷征稿
        鴨綠江(2020年17期)2020-11-17 10:06:12
        《詩》第27卷·三個“十”特大卷征稿
        鴨綠江(2020年20期)2020-11-12 05:07:06
        《詩》第27卷·三個“十”特大卷征稿
        大型民刊《詩》叢刊
        當代詩詞史稿(八)——“三友詩派”給我們的啟示
        中華詩詞(2020年8期)2020-02-06 09:27:22
        長途跋涉的詩歌之旅——新鄉(xiāng)土詩派概論
        文藝論壇(2012年7期)2012-07-09 00:48:36
        中英加蒙日五國詩人學者編著的《中國當代流派詩選》日前隆重推出
        詩林(2011年6期)2011-11-21 20:30:25
        論中國江西詩派對朝鮮海東江西詩派的影響
        社科縱橫(2010年3期)2010-11-17 03:32:08
        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全免费观看| 国产男女做爰猛烈视频网站| 亚洲三区av在线播放| 欲女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观看无码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蜜臀| 久久婷婷是五月综合色狠狠|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自拍偷拍视频| 我和隔壁的少妇人妻hd| 国产精品熟女视频一区二区| 99热最新在线观看| av网站在线观看二区| 亚洲天堂一区av在线|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站| 狼友AV在线| 白白色日韩免费在线观看| 大陆国产乱人伦|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国语淫秽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天天爽夜夜爱| 天堂影院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成人在线免费视频亚洲| 精品国产色哟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情侣真实露脸在线| a级黑人大硬长爽猛出猛进| 日韩av无码午夜福利电影|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人妻少妇引诱隔壁| 久久免费大片| 中文字幕视频一区二区| 美女扒开屁股让男人桶|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高潮αv| 亚洲色偷偷偷综合网另类小说|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专区50| 亚洲裸男gv网站|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激情在线观看| 国产av一区二区日夜精品剧情 |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机版|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黑森林| 亚洲成av人片极品少妇| 图片小说视频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