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輝 胡志成 易欣宜
[摘要] 本文結合目前中藥質量標準的研究現狀,提出尋找共有成分作為指標物的必要性,查閱文獻歸納總結了5-羥甲基糠醛的來源、形成、影響因素、普遍存在性及其在中藥注射劑、中藥倉儲與保管、中藥復方制劑中的廣泛應用。本文通過綜述近年來的相關研究報告,探討分析該普遍存在的共有成分在中藥炮制領域中作為質量評價新指標和規(guī)范炮制工藝的可行性,為中藥炮制品質量評價體系和中藥炮制工藝規(guī)范的建設與完善拓展新的思路。
[關鍵詞] 5-羥甲基糠醛;中藥質量標準;規(guī)范化炮制;中藥炮制
[中圖分類號] R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5(c)-0047-04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research status of current quality standar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searching common composition as indicators and summarizes the source, formation, influence factors, general presence of 5-hydroxymethylfurfural and its wide applic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warehousing and storage of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ompound preparation by searching literatures. Through reviewing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ports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common composition of general presence as a new indicator of quality assessment and standardizing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rocessing, so as to expand new thought for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rocessing produc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tandar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rocessing technology.
[Key words] 5-hydroxymethylfurfural; Quality standar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andard process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rocessing
中藥作為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和文化的瑰寶,有著悠久的歷史。鑒于目前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中藥應用安全問題,為了加快我國中醫(yī)藥邁向現代化、國際化的步伐,中藥質量標準的完善刻不容緩。中藥質量標準是中藥飲片生產銷售、中藥劑型研究、中藥儲存保管、中藥飲片炮制等過程中的基本準則和法定依據[1]。中藥成分復雜,依靠單一成分作為質量標準缺乏科學性,尋找多指標或者共有成分作為質量控制標準已成為新趨勢。
在對單味中藥、中藥復方以及中藥炮制成分的不斷研究后,發(fā)現了多數中藥及其炮制品中存在的一個共有成分——5-羥甲基糠醛(5-HMF)。5-HMF是有一個呋喃環(huán)結構的醛類化合物,有吸濕性,對光、溫度和空氣敏感[2],需要在低溫條件下保存。當在高溫或弱酸性等條件下時,藥材中的葡萄糖、果糖等單糖化合物發(fā)生麥拉德反應[3]脫水生成了5-HMF。鑒于目前中藥制劑、中藥倉儲與保管、復方湯劑制備、中藥炮制等過程缺乏專屬性強的指標物來衡量其質量標準的現狀,本文試探討該共有成分5-HMF在中藥應用過程中作為質量控制指標物具有的重要意義,現就對5-HMF的來源、存在、檢測方法以及在中藥質量標準控制中的應用進行綜述。
1 5-HMF的來源、形成和影響因素
5-HMF主要來源于兩個途徑:一是由氨基化合物(蛋白質和氨基酸)和還原糖類成分在一定的溫度、濕度和pH值等條件下發(fā)生麥拉德反應[3]而形成;二是由中藥中的糖類成分在酸性環(huán)境中受熱分解產生,甚至低溫也能產生,且含量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加[4-5]。黃萍珍等[6]從化學工業(yè)實踐中發(fā)現有機酸對5-HMF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夏云等[7]對生脈散復方的早期研究中,單味藥在煎煮前后不含5-HMF,而生脈散全方及麥冬與五味子配伍的水煎液中5-HMF的含量卻顯著增高的原因,可能5-HMF的形成與五味子中的有機酸類成分有很大的關系。另外,遲文等[8]研究表明,高溫狀態(tài)下,存在溶液的電解質價數越高,分解的5-HMF量越多。所以,對于大部分都含有糖類成分的植物和中藥來說,在中藥制劑、中藥倉儲與保管、復方湯劑制備、中藥炮制等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美拉德反應和糖的熱降解反應(還原糖的分解及蔗糖的焦化)。這些復雜反應同時發(fā)生并相互影響,使產物成分復雜,直接影響到中藥的質量。
2 5-HMF的普遍存在性
5-HMF最初主要發(fā)現存在于可能發(fā)生糖降解反應和美拉德反應的食品中,如牛奶、蜂蜜、咖啡、嬰兒乳品、葡萄干及大多數水果等[9]。醫(yī)藥研究者們接著在地黃、狗脊、白附子、當歸、玄參、牛膝、板藍根、紅花、銀柴胡、土茯苓等中都發(fā)現了5-HMF[10-11]。直至最新研究,五味子[12]、黃精[13]、瓜蔞、黨參[14]、白術[15]、山茱萸[16]、蒼術[17]、何首烏[18]、山楂[19]、牡丹皮等中藥及其炮制品中均發(fā)現了5-HMF。而在中藥注射劑中,楊立偉等[20]研究表明,由于儲存、加熱滅菌的等過程的影響,5-HMF普遍存在于含有果糖類的中藥注射劑中。另外,在對許多中藥復方的研究中,同樣也發(fā)現5-HMF的存在,比如左歸飲[21]、生脈散[22]、四物湯[23]、小半夏湯[24]。
3 5-HMF的檢測方法
目前主要有操作簡單、快速、成本低廉的紫外分光光度法,田維亮等[25]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影響紫外分光光度法檢測5-HMF含量的因素,認為采用復配參比液法可提高測量的準確性。最常用的液相色譜法可以克服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測量時存在主藥等成分與5-HMF在同一波長處都有吸收的干擾,從而更準確地測定其含量。李越等[12]利用C18色譜柱(4.6 mm×250 mm,5 μm),以甲醇-0.5%醋酸水(15∶85)為流動相,在檢測波長為284 nm處,流量1.0 mL/min和柱溫30℃的條件下測定了五味子中5-HMF的含量。諸明娜等[15]以Kromasil-C18為色譜柱,以乙腈-水(5∶95)為流動相,流速1.0 mL/min,檢測波長240 nm,柱溫30℃,測定了山茱萸及其炮制品中5-HMF的含量。王宇等[14]采用Agilent Extend-C18色譜柱,以乙腈-0.3%醋酸溶液(3∶97)為流動相,檢測波長284 nm,流速1.0 mL/min,柱溫30℃,測定了黨參中5-HMF的含量。
4 5-HMF在中藥質量標準控制中的應用
4.1 在中藥注射劑中作為限量指標進行控制
含葡萄糖、果糖成分較多的中藥注射液在加熱滅菌、運輸過程中都會產生5-HMF,最新的研究結果也表明,5-HMF存在基因、細胞、DNA毒性,會導致結腸小囊異常生長[21]。因此《中國藥典》自1985年版開始就對中藥注射液中5-HMF含量做了限量規(guī)定。吳毅等[26]對參麥注射液中的5-HMF含量進行測定,建立了簡便、準確、重復性高的參麥注射液質量控制方法。嚴赟等[27]則對血栓通注射液中5-HMF的含量進行了監(jiān)控。童欣等[28]以5-HMF為檢測指標,對參芪扶正注射液進行了質量標準的建立。最新的研究中,欒蘭等[29]以5-HMF為指標之一,實現了注射用雙黃連的多成分質量控制。臧清策等[30]利用最新的LC-MS/MS分析方法,對56批市售的23種常用中藥注射液中的5-HMF進行定量分析,結果表明,以5-HMF為指標物,市售的中藥注射液質量參差不齊,建議制訂統(tǒng)一的限量標準,以提高中藥注射液的用藥安全。
4.2 在中藥倉儲與保管過程中作為質量控制標準
中藥飲片在倉儲與保管過程中會因為外界環(huán)境等的不同因素而發(fā)生成分的復雜變化,導致飲片質量的難以控制。不同中藥的藥效成分指標更是加大了中藥倉儲與保管過程中質量標準的統(tǒng)一建立,而在大多數含有糖類成分的中藥倉儲與保管過程中,研究者們發(fā)現了與倉儲時間、溫度、色澤、變色程度等因素具有相關性的共有指標成分5-HMF。對這一共性成分的深入研究和實驗數據的積累將會對中藥在倉儲與保管過程中的統(tǒng)一質量標準的建立具有極大的意義。楊麗等[31]發(fā)現不同倉儲時間的枸杞子中5-HMF的含量隨著枸杞子“變色”程度的加重而顯著升高,為枸杞子倉儲與保管過程中的質量標準建立提供了基礎。吳翠等[32]對五味子中的5-HMF含量與倉儲時間、色澤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隨著倉儲時間的延長,五味子的色澤加深,5-HMF的含量升高。
4.3 在中藥復方制劑中作為質量控制標準
不僅是大多數單味中藥中存在含量較高的5-HMF,中藥復方中也同樣存在,但是不同之處在于復方湯劑中的5-HMF多由配伍煎煮后新產生。夏云等[7]課題組對生脈散合煎劑的研究表明,合煎劑中的新成分5-HMF是由麥冬中的糖類成分在與五味子共煎時因有機酸的作用而降解生成的。劉月新等[10]研究表明5-HMF可能是中藥湯劑呈棕色的原因之一,并且在中藥復方中可能發(fā)揮著獨特藥效,為闡明其存在意義及中藥復方湯劑的質量標準建立提供了新思路。受此思路的啟發(fā),劉月新課題組對傳統(tǒng)復方湯劑四物湯中的5-HMF含量進行測定,結果表明,煎煮時間為80 min的湯劑b中5-HMF的含量最高,在120 min左右時其含量呈現下降的趨勢。張科衛(wèi)等[24]則建立了小半夏湯中5-HMF的含量測定方法,為小半夏湯的質量標準及安全性控制做一些有益的嘗試。魏梅等[22]通過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測定并比較傳統(tǒng)飲片湯劑生脈散及配方顆粒湯劑中5-HMF的含量,結果表明,同批藥材制成的配方顆粒湯劑中5-HMF的含量高于傳統(tǒng)飲片湯劑。盧春雪等[21]采用HPLC法測定左歸飲中馬錢苷和5-HMF的含量,為準確對左歸飲進行質量控制提供參考。
4.4 在中藥炮制中作為質量控制標準
炮制是對中藥飲片加工處理的傳統(tǒng)制藥技術,由于加熱方式、加熱時間、加熱溫度以及水、酒、醋、藥汁、麥麩等不同輔料處理,必然會使中藥中的某些成分含量增加、降低或者產生新的化合物。目前炮制規(guī)范缺乏具體的指標來衡量程度,而2010年版《中國藥典第一增補本》僅增加了性狀、鑒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等內容,缺少專屬性控制指標。經過近年來的大量研究表明,中藥經過炮制后確能產生5-HMF這一共有成分,炮制過程中的諸多因素與5-HMF的含量變化存在一定關聯性。中藥進行麩炒炮制時,劉佳鑫等[16]首先明確了蒼術麩炒后的增量成分為5-HMF,接著建立了該成分的含量測定方法。劉苗苗等[33]則進一步對麩炒過程中5-HMF的轉化機制進行研究,發(fā)現麩炒后5-HMF增量顯著的主要原因是藥材中果糖的轉化,而與輔料麥麩無關。在此研究基礎上,梁永樞等[17]以5-HMF為指標,測定了不同產地何首烏炮制品中該成分的含量,為制何首烏質量控制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礎。常亮等[34]首次利用HPLC-MS法測定黃精炮制過程中5-HMF的含量,發(fā)現該成分含量在16 h左右出現峰值。在最新的研究中,張靜等[35]則以5-HMF為指標成分之一對九蒸九曬地黃炮制工藝進行優(yōu)選,為九蒸九曬地黃質量控制研究提供參考。在以上蒸制法研究的基礎上,吁誠銘等[36]進行了歸納總結,利用HS-GC-MS法對4種補益類中藥(玄參、黨參、地黃、山茱萸)蒸制前后的5-HMF含量進行分析測定,結果表明蒸制溫度小于80℃時,炮制品幾乎不生成5-HMF,溫度介于80~130℃時,炮制品內5-HMF的量呈平穩(wěn)較快增長。溫度大于140℃時,炮制品內5-HMF的含量較100℃時增加多達10倍。該研究對建立蒸制法炮制品的質量標準及規(guī)范化中藥蒸制法炮制工藝具有重大意義。另外,在中藥進行炒制炮制時,錢曉東等[37]建議考慮將5-HMF的含量作為判斷當歸炒黃炮制終點的指標,并運用于區(qū)別當歸生品及其炮制品。徐男等[38]探討5-HMF的含量與大黃炭炮制程度及內在質量的相關性,結果表明,通過測定大黃炭中5-HMF的含量可以規(guī)范大黃的炒炭程度,有效控制大黃炭的質量。在這些研究基礎上,劉玉杰等[39]對山楂、麥芽、神曲的炒焦飲片中的5-HMF含量進行了測定,對炒焦物質基礎及原理和質量評價研究現狀總結的基礎上,提出將Maillard反應引入炒焦研究中,希望能夠闡明炒焦的物質基礎及原理,找到適合炒焦炮制品特點的質量評價指標。最新研究,黎量等[18]通過建立統(tǒng)計質量控制法(SQC)模型,創(chuàng)新性地對山楂炒制過程中5-HMF的含量與氣味、顏色、化學成分的動態(tài)變化相關性進行分析探討,提出了5-HMF在山楂炒制過程中作為質量控制指標所具有的科學性,為建立中藥炮制過程中的質量評價標準提供了新思路。
5 小結與討論
中藥成分的復雜性直接導致了中藥在制劑、倉儲與保管、方劑、炮制等應用過程中的質量難以控制,研究者們不能以單一成分或幾個指標成分來進行評價分析,應該綜合考慮整體的起效過程,其中尋找具有指標性的共有成分作為質量控制的標準之一具有重大意義,在對中藥應用過程中的成分變化進行歸納總結時,發(fā)現了5-HMF這個極具有代表性的共性成分,通過綜述其來源、形成和分布、檢測方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概況,為5-HMF在中藥質量標準控制中的應用起到推廣作用,為5-HMF和中藥質量標準控制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基礎。
中藥炮制過程是一個成分變化十分復雜的過程,而目前2015版藥典中對于炒黃、炒焦、炒炭、麩炒、蒸制、酒炙等炮制過程的質量標準僅僅是以外觀性狀、炮制品鑒別、浸出物檢查來控制的,缺乏具體和專屬性強的指標來進行衡量,鑒于不同中藥的藥效成分過于復雜,造成質量標準控制的困難性,本文旨在以大多數中藥經過炮制加熱后均會顯著增加的這一共有成分5-HMF的含量為指標,嘗試為規(guī)范化炮制和中藥炮制后的質量標準控制提供一定的思路,很顯然這一過程需要大量的實驗和理論數據作為基礎,筆者將會持續(xù)關注這一中藥中普遍存在的小分子成分5-HMF,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做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解思友,張貴君.中藥的質量標準與中藥安全性[J].藥物評價研究,2013,36(4):245-248.
[2] Palma M,Taylor L.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of 5-hydroxymethy-2-furaldehyde from raisins [J]. J Agric Food Chem,2001,49(2):628-632.
[3] Fallico B,Arena E,Zappala M. Degradation of 5-hydroxymethylfurfural in honey [J]. J Food Sci,2008,73(9):625-631.
[4] Lee HS,Nagy S. Relative reactivities of sugars in the formation of 5-hydroxymethyl furfural in sugar-catalyst model systems [J]. J Food Process Pres,1990,14(3):171-178.
[5] Cao G,Cai H,Cai B,et al. Effect of 5-hydroxymethyl furfural derived from processed Cornus officinalis on the prevention of high glucose-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and its mechanism [J]. Food Chem,2013,140(1):273-279.
[6] 黃萍珍,顧媛娟,王進興.由果糖催化合成5-羥甲基糠醛[J].化學通報,2014,77(9):853-864.
[7] 夏云,李志明,朱丹妮,等.化學生脈散復方化學動態(tài)變化與藥效關系的研究-生脈散復方化學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8,23(4):230-231.
[8] 遲文,曹永紅,黃桂芳.電解質對5-羥甲基糠醛的影響[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1995,15(3):128-129.
[9] 傅紫琴,王明艷,蔡寶昌.5-羥甲基糠醛(5-HMF)在中藥中的研究現狀探討[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8,26(3):508-510.
[10] 劉月新,潘雪,鄒茜,等.探討5-羥甲基糠醛在中藥及復方中的存在意義[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5):3-5.
[11] 趙玲,周臣清,朱婉清,等.5-羥甲基糠醛的生物安全性和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食品工業(yè)科技,2016,37(11):372-377.
[12] 李越,安開龍,李德坤,等.HPLC-UV法測定五味子中5-羥甲基糠醛[J].中成藥,2015,37(1):141-144.
[13] 郭婕,王英姿,孫秀梅,等.HPLC測定不同產地酒黃精中5-羥甲基糠醛含量[J].中國執(zhí)業(yè)藥師,2016,13(2):29-33.
[14] 王宇,張玉蘭.HPLC法測定黨參中5-羥甲基糠醛的含量[J].西部中醫(yī)藥,2014,27(2):31-33.
[15] 諸明娜,陸兔林,毛春芹,等.HPLC測定山茱萸不同炮制品中5-羥甲基糠醛和沒食子酸的含量[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7):64-67.
[16] 劉佳鑫,李古月,才謙,等.蒼術麩炒后增量成分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5):105-108.
[17] 梁永樞,段啟.產地與炮制方法對何首烏5-羥甲基糠醛含量的影響[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30(6):888-892.
[18] 黎量,楊詩龍,劉玉杰,等.基于相關性分析的山楂炮制過程氣味變化機制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4,39(17):3283-3286.
[19] 胡云飛,徐倩,徐國兵,等.牡丹皮炒制前后UPLC特征指紋圖譜比較[J].中國藥房,2015,26(6):800-802.
[20] 楊立偉,劉瀟瀟,李泳雪.中藥注射液中5-羥甲基糠醛來源探討[J].中國藥品標準,2012,13(2):104-107.
[21] 盧春雪,楊紹杰,陶薈竹,等.HPLC法同時測定左歸飲提取物中馬錢苷和5-羥甲基糠醛的含量[J].中國現代中藥,2016,18(4):505-508.
[22] 魏梅,鄧淙友,梁志毅,等.生脈散傳統(tǒng)飲片湯劑與配方顆粒湯劑5-羥甲基糠醛(5-HMF)含量比較[J].世界中醫(yī)藥,2015,10(1):100-103.
[23] 劉月新.四物湯傳統(tǒng)湯劑中5-羥甲基糠醛的含量測定[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7):1-2.
[24] 張科衛(wèi),吳皓.小半夏湯中5-羥甲基糠醛的含量測定[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13):51-52.
[25] 田維亮,葛振紅.紫外分光度法在5-羥甲基糠醛含量測定中影響因素的研[J].現代化工,2013,33(3):116-119.
[26] 吳毅,許妍,趙雯,等.參麥注射液中5-羥甲基糠醛的含量測定[J].藥學研究,2012,31(1):11-12.
[27] 嚴赟,羅佚.HPLC法測定血栓通注射液中5-羥甲基糠醛的含量[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4,2(6):31.
[28] 童欣,王錦旭,曹暉,等.參芪扶正注射液中雜質5-羥甲基糠醛的監(jiān)控方法研究[J].中藥材,2012,35(6):997-998.
[29] 欒蘭,任嘉鵬,王鋼力,等.HPLC法測定注射用雙黃連(凍干)中5-羥甲基糠醛含量[J].廣州化學,2016,41(2):43-47.
[30] 臧清策,何菁菁,白進發(fā),等.快速篩查中藥注射液中有害物質5-羥甲基糠醛的LC-MS/MS方法及其質量評價研究[J].藥學學報,2013,48(11):1705-1709.
[31] 楊麗,李雪蓮,陳鴻平,等.不同“變色”程度枸杞子中5-羥甲基糠醛含量測定[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 37(2):7-9.
[32] 吳翠,高岳瑞,巢志茂,等.五味子中5-羥甲基糠醛含量與倉儲和色澤的相關性[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6, 22(15):24-27.
[33] 劉苗苗,陳祥勝,陳琪瑤,等.蒼術麩炒過程中5-羥甲基糠醛的轉化機制研究[J].中草藥,2016,47(8):1327-1331.
[34] 常亮,陳珍珍,王棟,等.HPLC和GC-MS法測定三種黃精炮制過程中5-羥甲基糠醛的含量[J].中國藥師,2015,18(3):387-390.
[35] 張靜,馬瑛.多指標綜合平衡法-正交試驗優(yōu)化九蒸九曬地黃炮制工藝[J].中國藥房,2016,27(7):962-965.
[36] 吁誠銘,陳燕,胡先明.補益類中藥材蒸制過程中5-羥甲基糠醛的影響因素探討[J].中國藥師,2016,19(11):2168-2170.
[37] 錢曉東,周桂芬,呂圭源.不同產地當歸炮制前后多糖與新產生成分5-羥甲基糠醛和5-羥基麥芽酚含量變化規(guī)律性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4,32(6):1320-1323.
[38] 徐男,時海燕,孫蓉.5-羥甲基糠醛的含量與大黃炭炮制程度及質量相關性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5,26(9):2152-2154.
[39] 劉玉杰,仲瑞雪,楊添鈞,等.中藥炒焦物質基礎及其質量評價研究思考與實踐[J].中國中藥雜志,2014,39(2):338-342.
(收稿日期:2017-02-07 本文編輯:張瑜杰)